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百科 > 正文

21世纪的潜在能源

――自然冷能

燃烧法消耗了大量的矿物资源,而且带来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问题,有没有更经济、更科学的办法,使人们酷暑时节降温、严寒季节增温呢?答案是肯定的,利用自然温差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这就是“自然冷能”及其应用问题。

何谓“自然冷能”

自然冷能(NaturalCoolEnergy)的科学定义是:“常温环境中,自然存在的低温差低温热能”,简称“冷能”。实际上冷热感觉都是相对的,无论气温高低,温差的存在就意味着有可利用能量。由于大自然维持环境温度的能力为无限大,而温差又无处不在,所以该能量的数量也为无限大,是一种潜在的巨量低品位能源。我国大部处于大陆性气候区,气温的昼夜变化与季节变化都很大,比起低平原海洋气候区,自然冷能潜力要大得多,利用成本相对较低,与风能、太阳能一样具有经济价值,利用过程也不会产生环境污染。自然环境中,存在有数百平方m小范围、寒冬腊月春暖花开、六月份炎暑却天寒地冻的“反季节”现象,当地群众用来作天然冷藏库。我国商、周时代即有冬季储冰夏季取用的冷能利用先例,而且一直延续至今。井水一般冬暖夏凉,合理利用可以代替空调能源。1933年,在法国的实验室,在室温下利用30℃温差推动小型发动机发电,点亮几个小灯泡,首次实证了自然温差作为能源的可能性。60年代,美国阿拉斯加输油管路利用寒冷的气候条件加强散热,防止基土融化下沉,从而保证了管路系统的安全运行。受此启发,研究人员开始对自然冷能进行实用化研究。1986年,经过约10年的试验研究,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热管换热式、以自然冷能制冷的冷藏库,观测结果表明,库四周季节冻土层终年保持冻结状态,达到了预期效果。我国于1990年建成利用自然冷能致冷的无能耗实验冷藏库,用于农副产品贮存。

自然冷能开发利用的关键

――传热与蓄能

自然温差一般较小,聚集自然冷能十分困难,也就谈不上开展利用。热管的出现,才使得低品位热能的传递与聚集成为现实。

热管是一种高效传热元件,最早的专利出现于1942年,但一直未引起人们注意。直至1962年,由于人造卫星的向阳面与背阴面温差过大,容易导致设备故障,有人提出热管均温方案,使卫星表面温差缩小到了14℃左右,太阳光电池阵的向阳面温度也由49℃降到了7.5℃。1967年,它的超强传热能力和可靠性得到普遍认可,从此迅速在各领域得到应用。

热管为收集自然冷能提供了高效传热条件,只有将聚集的能量妥善诸存,才能加以利用。所以,如何高效、廉价地蓄能,成为利用自然冷能的关键。

热泵、温差电致冷与热管

热量一般只能由高温体自动地移向低温体,如果使热量从低温体移向高温体,就得额外耗费能源(如常见的空调设备)。根据水泵把水从低水位处扬向高水位的特点,这种从低温物体吸热,并把热量移向高温物体的机械,被形象地叫做“热泵”。一般情况下,热泵所得热能的数量大于自身能耗,所以是一种节能设备,在同时致热和致冷(例如同时利用冰箱和供生活热水)时,能够得到双重节能效果,但必须依赖外加能源才能运转。

热管是一种单向传热元件,与热泵不同,它只能从高温端向低温端传递热量,不需要额外耗费能源就能运行。热泵经常与热管的高效传热性能结合,以求得最大节能效果。例如冬季利用热管促进土层降温,到夏季利用地-气温差得到有效能量。在季节变化过程中,热管与大自然形成了热泵系统,而驱使土中热能向大气流动的动力来自大自然。

“无能耗”冷藏

这里说的是指利用自然冷能作为能源降温的冷藏库。如果采取人为措施,冬季强迫土中热量向大气中散发,同时减少逆向传回地下的热量,使土层充分降温冻结就形成冷藏库。夏季高温时,库内温度仍可以保持在0℃附近。这类不用常视机械致冷,具有多种不同方案。一是积

雪法:冬季将雪压缩成泡沫水,存于库内,作为致冷源。二是冻冰法:冬季分层洒水冻冰形成冷库。三是通风制冰法:将冷库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作为货物贮存间,另一部分放置水槽,作为冰(水)室。冬季利用风机强制通风,使槽中的水冻结成冰。天暖时开动风机,使贮存间热空气通过冰室冷却至0℃附近,反复循环,使存储间降温。四是冻土法:在冷库四周的土中插入热管,冬季土中热量通过热管散入大气。热管传热具有单向性,所以一旦气温高于地温,传热过程立即自动停止,热量不会逆向传回地下。以冻土为冷源,只要冻士能连续多年存在,库内温度就得以终年保持在0℃附近。通风制冰冷库已在河北地区推广。实践结果表明,自然冷能制冰法可以节电90%。如果采用热管降温冻结,则不必耗用电力,节电100%。

热管可以在很小的温差下进行大热量传递,而且热管工作并不限于冬季,只要库内温度高于外界环境,温差再小,它也能立即恢复工作,将热量传出,使库内降温,所以致冷效率高。该过程不用动力,全部自动进行,几乎无须管理,因此投资、能耗与运行费用均小,节能效果与经济效益最高。

塑料大棚调温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两北地区,太阳光能丰富,但冬季昼夜温差大,在自然条件下,无法长期保持作物的最佳温度(19℃~33℃)。温室能有效地保持室内温度,因此利用塑料大棚可以增产。

实验表明,我国西北地区,即使在冬季,睛天中午大棚内气温可接近40℃,但晚上大幅度温度下降,仍不能处于理想温度范围。如果利用蓄能体,在温度高时可将部分热吸收并储存起来;当温度下降时,释放出这部分能量,防止温度过低。能量的一吸一放就构成一个日调节的自然冷能利用周期。

自然冷能空调

与塑料大棚调温同样原理,利用自然冷能可以实现房屋的“无能耗空调”。与普通空调设施投资相当,但运转时只需要消耗一些通风用电,所以耗电功率可以下降到1/30以下,能够大幅度节能。

以北京为例,平均每台空调按3千瓦功率计算,假定只有50万户安装了空调,每天开动3小时,则单台日耗电9度,共450万度。若只在七、八月份使用45天,则总共耗电2.03亿度,电费在亿元以上。按每度电耗煤400g计,相当于8.2万吨标准煤,价值1300万无以上。实际上,空调用电大户是宾馆、饭店、商场以及办公楼等,加上电风扇等,约为居民空调用电量的3倍,所耗电相当于一座20万千瓦中型电站的发电功率。武汉、南京、上海、广州地区的夏季民用空调用电都接近60万千瓦,湖北省工厂经常因此停工让电。实践表明,利用地温的集中式热泵调温,可节能30%~70%,如果我国空调全部采用这种方式,就可以消除电网的大部分高峰电力缺口;如果全国70%的采暖、空调、降温能源为自然冷能,每年至少节省亿吨标准煤,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能源缺口,温室气体排放及酸雨危害也将相应减少。同时,随空调器的普遍应用,空调病也随之产生。有关资料表明,室内、外空调温差不宜超过5℃,而这正是利用自然冷能很容易做到的。因此,利用自然冷能进行居室的自然调温是未来趋势。

牧区发生雪灾时,能源供应困难,经常导致牲畜损失,人员冻伤。由于天气不好,在最需要能源时。太阳能装置反而用不上。建立自然冷能增温式住房和栅圈,提高灾期御寒能力、往往是惟一选择。

“无能耗”苦、咸水淡化

苦、咸水矿化度高,难以利用。但只要太阳能丰富。白昼气温高,晚间气温低,就可以利用自然冷能进行苦、咸水淡化。例如,沙漠地带往往有丰富的苦、咸水,在沙丘中修建类似上述无能耗冷藏库的大型冷凝器,以沙作蓄能物质,夜间低温期蓄存冷能,白天利用太阳的辐射热及高气温使苦、咸水蒸发,将水蒸气引入冷凝器中,就能得到蒸馏水。随水蒸气凝结放热,冷凝器周围的沙也不断升温,出水率逐渐减少,直到停止生成蒸馏水。夜间气温降低后,热管开始工作,重新又将冷凝器周围沙中热量传出散往大气。于是冷凝器重新又具备冷凝水蒸能力,上述过程在第二天又将重新开始。如此周而复始,连续不断,可以实现“无能耗”苦、咸水谈化。

南沙群岛运水代价极高,达到“吨水吨油”程度,淡水不足带来极大困难。类似上述方法,利用太阳光热、气温与海水间的温差,可以实现“无能耗”海水淡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