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护理学:常见病症——疳证 宝宝不吃饭日渐消瘦可能是疳积,欧阳医生教你辨别孩子是否有疳积
- 知道问答
- 2023-11-14
- 76
干疳 形体极度消瘦,面部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大便稀溏或便秘,口唇干燥,舌质淡嫩或红,苔光,甚至全身出现紫斑,突然暴脱。
文章目录:
一、中医儿科护理学:常见病症——疳证
概 述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导致全身虚弱羸瘦,面黄发枯的小儿常见慢性病证。以l~5岁儿童发病率。本证起病缓慢,病程迁延日久,病久者证情亦逐渐加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古代将本病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疳的含义,古代医学有两种解释,一说是“疳”者“甘”也,另一说是“疳”者“干”也。前者是指发病原因而言,《内经》曰:“数食肥,令人内热。数食甘,令人中满。”后者为从病机、主症而言,《保婴撮要·疳》说:“盖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涸而患”。 古代对疳证分类名称繁多,宋代医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首先提出疳证的名称,后世各家又提出各种疳证的名称。如:疳热、疳渴;脾疳、心疳;疳泻、疳痢;眼疳、鼻疳;疳气、疳极……。疳证名目虽多,病变主要在脾胃,脾病不去,传之余脏,而成五疳。
病因病机
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大病久病迁延、先天不足等均可损伤脾胃,脾胃受纳、运化失职,生化乏源。疳证的演变,由浅入深,由轻至重,由脾胃而至其他脏腑,其经过有以下三个阶段:
脾胃不和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自倍,损脾伤胃,可致机体失于营养。亦有脾弱胃强而能食善饥,但腐熟转输无权,故虽能食而不充形骸。此一期,病情尚轻,若调治有方,病可向愈。
脾虚夹积
脾胃不和者失于调治,运化功能不能恢复,积滞内停,壅塞气机,阻滞脉络,故见腹部膨胀,或症瘕积聚,或胁下痞块。此阶段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一般病程较长,病情较重。
气血两虚
疳证迁延日久,脾胃功能日趋衰败,津液消亡,气血两亏,因而出现一派虚象。病至此时,已由脾虚而发展至全身,五脏皆虚,易于产生种种兼证。病至晚期,亦可因阴竭阳绝而卒然虚脱。
一般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糖类、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当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当活动,经常晒太阳。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阴阳离绝的发生。定期测量体重,以了解病情的进退。
注意皮肤、口腔及眼部护理。
防寒保暖,预防感染。
辨证施护
1 症 状 护治原则 代表方 护 理
疳气 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稍稀,食欲不振,甚则厌食,精神不佳,大便或溏或秘,舌苔薄白或微黄。 和脾健运 资生健
脾丸加减 疳气护理
疳积 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至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黄如结穗,精神不振,睡眠不宁,或伴有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动作异常。 消积理脾 疳积散加减 疳积护理
干疳 形体极度消瘦,面部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大便稀溏或便秘,口唇干燥,舌质淡嫩或红,苔光,甚至全身出现紫斑,突然暴脱。 补益气血 八珍汤加减 干疳护理
兼证 可出现眼疳、牙疳、心疳、疳肿胀等。
二、宝宝不吃饭日渐消瘦可能是疳积,欧阳医生教你辨别孩子是否有疳积
大家好,我是知母堂中医馆的欧阳医生。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孩子面黄肌瘦,被大家戏称为“竹竿子”,这样的孩子,其家长也是尴尬至极,总有人问为什么不给孩子多吃点?家长也非常无奈:三餐鸡鱼肉蛋奶从没停过,孩子就是吃不多,或者遇到好吃的偶尔多吃一点,但是吃了也不长肉。有老人说孩子是长虫了,去医院检查几次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遇到这样的孩子,在问诊过程中,细问其家长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不肯吃饭,身体瘦弱”的情况,很多家长回忆到:是有一次吃多了,之后就以自豪胃口不好,或者以前胃口很好,某次生病以后就开始不想吃饭,然后逐渐消瘦。
这种现象, 中医就叫“疳积” 。古人列为小儿 痧 、痘、 惊、 疳 为四大要症之一。今天就来给大家说一说“疳”症。
疳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使 脾胃受损,气血耗伤 而导致 身体虚弱、毛发枯槁、脸色蜡黄、腹部膨隆 等小儿常见的慢性病,常见于 5岁以下小儿 ,该病起病缓慢,病程越长,病情也随之加重,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疳”有二两种含义: 一为“疳者甘也” ,是说其病由于多食肥甘所致; 二为“疳者干也” ,是泛指全身消瘦,肌肤干瘪甲错,气血津液不足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言其病证。其病变的根源在脾胃,所以儿科鼻祖 “钱乙” 有“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也 ”(疳积属于脾胃病,损伤了津液气血)的论述。
疳证又称疳积,是虚实并见的夹杂症候,所以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以及“疳之为病,皆虚使然”,所以说积食是疳积的前兆,长期的慢性积食消耗脾和六腑的津液,最终形成疳证。
短期的疳积,以积食为主,脾胃津液受损较轻;长期疳积,脾胃津液受损,出现便秘怕热等症状;更严重的疳积,脾气受损、阴阳皆伤,出现拉肚子、无精打采的症状。
疳积按照病情轻重程度可以分成三类,分别有不同的名字: 疳气、疳积、干疳 。
疳气(轻度):I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15%-25%; 疳气是疳证初起的表现,脾气虚所以不爱吃饭,营养不足、身体消瘦、面色无光泽、毛发稀疏、精神不佳、大便干硬或者软烂。五行中,肝克脾,脾虚肝亢,所以脾气急躁易怒,舌淡、苔薄白或者白腻。
疳积(中度):II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25%-40%; 疳积是由疳气发展而来,是脾虚夹积的表现。孩子有明显的形体消瘦、面色暗黄、四肢细瘦、腹部膨大,甚至青筋暴露、精神不振或烦躁易怒,睡觉不安稳,或者喜欢咬手指磨牙,胃口差或者多吃多拉,大便酸臭,舌淡红,苔腻。
干疳(重度):III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40%以上。 干疳是疳证的后期表现,孩子有明显的阴液不足,身体极度消瘦,样子像老人一样,皮肤干瘪起皱、毛发干枯、精神萎靡、啼哭无力、肚子像船一样凹进去,便秘或者大便溏烂、舌淡少苔。
厌食和伤食是最容易引起疳证的两个原因!
厌食的孩子必然会营养不足,影响生长发育。伤食就是食物吃下去之后积在脾胃,脾胃运化不足,导致身体无法获取到有效的营养,也就是中医所讲的“生化乏源”,身体只能通过消耗自身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时间久了就会身体消瘦,形成疳证。
“积为疳之母”,积食是一种实证。我总是告诉大家有积食的时候要先消食,但是家长不注意,以为孩子只是挑食。或者放任不管,或者直接填塞式喂养,就会出现因实致虚的情况,又因为脾胃是获取外界能量的第一道关口,所以,虚的表现会从脾胃逐渐发展到全身各个脏腑。
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严重呕吐、腹泻、急腹症等等也会伤及脾胃,并且对人体之气、全身的津液造成严重损伤,继而诱发疳积。
如何判断疳积?从日常表现看:
疳积在临床上多以五脏分症,其中以脾疳为最常见。
肝疳,则颊左生疮,眼目赤烂,肢体似癣,两耳前后、项侧、缺盆、两股结核,或咬指甲,摇头侧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等。
心疳,则口舌生疮糜烂,身体壮热,面黄颊赤,或作肿痛,腹满膈闷,或掌热咽干,渴喜饮,盗汗,咬齿虚惊。
脾疳,则体黄而瘦,皮肤干涩,头不生发,或生疮痂,或人中口吻赤烂,吐逆乳食,嗜土,腹大脐突,大便溏薄,小便浊白,或合目昏睡等。
肺疳,则鼻外生疮,咽喉不利,颈肿齿痛,喘咳气促,寒热少气,皮肤皱结,鼻痒出涕,衄血目黄,小便混浊而频数。
肾疳,则发育迟缓,脑热吐痰,手足逆冷,肢体削瘦,夜则微寒发热,滑泄腹痛,口臭作渴,齿龈溃烂,尻耳生疮等。
1.推拿疗法
(1)清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按揉足三里,捏脊。适用于疳气证。
(2)推脾土,揉板门,摩腹揉脐,捏脊,揉足三里。适用于疳积证。
(3)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运内八卦,掐四横纹,分推腹部,揉腹,点中脘,揉足三里,捏脊。适用于干疳证。
2、挑疳积-----刺四缝
刺四缝治疗又称刺络放血法,是刺破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
提醒: 针刺四缝,非专业人士不可操作,须在医院或者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4、合理安排小儿生活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5、定期检查孩子各项指标,尽早发现小儿在生长发育方面的问题,如发现体重不增或减轻,食欲减退时,要尽快查明原因,及时加以治疗。
总而言之,疳证是慢性消耗性的脾胃病,一旦出现就应该及时看医生,不要耽误病情,并且积极治疗以免拖累到其他脏腑。
岐黄知母堂倡导“天人合一”的古老 养生 理念,传承国医经典文化,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您的 健康 ,我们的追求!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小儿干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