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百科 > 正文

太空行走与人造卫星

宇航员在太空进行舱外活动,完成飞行器的对接、货运、飞船装卸、失效部件的更换、卫星营救等工作,无疑标志着人类在航天发展史上已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然而,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他们的生命很容易受到高能质子、银河宇宙线、太阳电磁等辐射的威胁,并随时可能遭到太空垃圾中的碎片和流星体的撞击.为此,本世纪六十年代,科学家为太空探险者设计了一种“脐带”方案.宇航员穿着舱外活动的宇航服,由“脐带”与舱内生命保障系统相连,不断地进行供氧和空气循环调节,宇航员的活动全由舱内人员遥控.

但是,这种“脐带”方式较简单,而且太空活动范围有限,容易发生缠绕事故,.因而,航天专家又进行了新的研究和设计.

1984年,美国两名宇航员不拴绳索离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并在太空“行走”了1个多小时.他们采用的背包式宇航服技术要求相当高,由通风循环、水冷却循环、冷却散热器、供氧、测控、姿态、显示等系统组成,能够防辐射、耐高低温,具有高强度、多功能等性能,从而保证宇航员在太空能灵活自如、安全稳妥地进行工作.而有趣的是,宇航员穿着这种服装出舱,实际上就成为一颗“人体卫星”,说是在太空“行走”,其实在飘行,当“人体卫星”完成使命后,便可自行控制飞回舱内.

当然,运用背包式生命保障系统进行太空作业,必须绝对稳妥,万无一失,一旦出了偏差,回不到航天器内,宇航员将真的成为“人体卫星”.所以,宇航员出舱前要经过严密细致的检查,确保安全.如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5次飞行时,原安排宇航员出舱活动,临行前突然发现背包式宇航服故障,中止了出舱计划,从而避免了一起“人体卫星”飘离的事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