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的功效,常山的作用,常山的副作用
- 中草药
- 2021-05-02
- 95
常山
(《本经》)
【异名】互草(《本经》),恒山,七叶(《吴普本草》),鸡骨常山(陶弘景),翻胃木(侯宁极《药谱》)。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根。
【植物形态】黄常山
落叶灌木,高可达2米。茎枝圆形,有节,幼时被棕黄色短毛,叶对生,椭圆形,广披针形或长方状倒卵形,长5~17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幼时两面均疏被棕黄色短毛;叶柄长1~2厘米。伞房花序,着生于枝顶或上部的叶腋;花浅蓝色;苞片线状披针形,早落;花萼管状,淡蓝色。长约4毫米,先端5~6齿,三角形,管外密被棕色短毛;花瓣5~6,蓝色,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形,长约8毫米;雄蕊10~12,花丝长短不等,花药蓝色;雌蕊1,蓝色,子房半下位,1室,花柱4,柱头椭圆形。浆果圆形,径5~6毫米,蓝色,有宿存萼和花柱。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林荫湿润山地,或栽培于林下。分布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本植物的嫩枝叶(蜀漆)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秋季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的根圆柱形,常分歧,弯曲扭转,长10~15厘米,直径约0.3~2厘米。表面黄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及支根痕迹,栓皮易剥落,显出淡黄色木质部。质坚硬,折断时有粉飞出。横断面黄白色,用水湿润后可见明显的类白色射线,放射状排列。根基类圆柱形而近块状。横断面除中央有髓外,其他均与根的横断面相同。气微弱,昧苦。以质坚实而重、形如鸡骨,表面及断面淡黄色、光滑者为佳,根粗长顺直、质松、色深黄、无苦味者不可入药。
主严于四川、贵州、湖南。此外,湖北、广西亦产。
【化学成分】黄常山含有效成分黄常山碱,简称常山碱,根含生物碱总量约0.1%,主要为黄常山碱甲、乙及丙,三者为互变异构体。还含黄常山定以及4-喹唑酮、伞形花内酯等。从根及叶中分离出的退热碱和异退热碱,相应地就是黄常山碱乙和黄常山碱甲。
叶含生物碱总置约0.5%,其中黄常山碱的含量比根中的多10~20倍。另含少量三甲胺。
【药理作用】①抗疟作用
常山根水浸膏对鸡疟有显著疗效,常山叶(蜀漆)抗疟效价为根的5倍。但不能防止复发。常山全碱的抗疟效价约为奎宁的26倍。常山碱甲、乙、丙对鸡疟的效价分别为奎宁的1、100与150倍。常山碱乙对鸭疟的效价为奎宁的100倍。常山碱丙对金丝雀疟、猴疟也都有效。在过去传统抗疟方面将常山与槟榔合用,但经鸡疟试验,槟榔碱本身并无抗疟效果,既不能增强常山碱乙的抗疟效力,也不能对抗常山碱乙所致的呕吐,反能增加常山毒性。
②抗阿米巴作用
常山碱乙体外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较依米丁为强;对幼大鼠感染阿米巴原虫后的疗效较依米丁高,治疗指数,也比依米丁大1倍。
③解热作用
常山粗制浸膏对人工发热的家兔有退热作用。大鼠口服常山碱丙,其退热作用比乙酰水杨酸还强。
④其他作用
麻醉狗静脉注射常山碱甲、乙、丙均能降低血压,呼吸无显著变化,脾、肾容积增加,心收缩振幅减小,对离体兔心均为抑制,故血压降低是由于内脏血管扩张及心脏抑制,对麻醉狗在位子宫、妊娠兔及大鼠的离体子宫均为兴奋,对未孕子宫作用不定,对猴的降压与收缩子宫的作用与等剂量奎宁相似。
常山水浸液体外与体内试验(小鼠),对甲型流感病毒PR6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常山碱丙体外试验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一定杀死作用。
⑤体内过程
大鼠内服常山碱乙吸收良好,静脉注射后很快离开血液,分布在肾最多,心、肝、肌肉、脂肪及脾次之,血中很少。只有16%左右以原形由尿排出,粪中极少,胆汁中几乎没有。
【毒性】小鼠口服常山碱乙、丙,兔及大鼠静脉注射常山碱丙均可致腹泻,小鼠甚至便血。狗口服常山水浸膏或肌肉注射其醇浸膏或皮下注射常山碱甲可致恶心、呕吐、腹泻及胃肠粘膜充血出血。预先口服草酸铈,则呕吐、腹泻均减轻,故系胃肠道刺激所致。鸽静脉注射常山碱甲、乙、丙均能引起呕吐,氯丙嗪能推迟而不能阻止其呕吐的发生。狗静脉注射小量氯丙嗪不影响常山碱乙静脉注射的催吐阈量,大量能抑制其阔剂量的呕吐,但还不能对抗大剂量常山碱乙的呕吐。破坏狗的催吐化学感应区(CTZ)并不减轻常山碱乙阈剂量的呕吐,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则大大减弱其催吐作用,完全切除胃肠道的迷走及交感神经则能完全阻止常山碱乙的呕吐。因此常山碱乙主要是刺激胃肠道的迷走及交感神经末梢而反射地引起呕吐的。
小鼠连续给常山碱乙或丙14天则生长受抑制,多数有腹泻,病理解剖胃肠粘膜充血或出血,肝、肾呈黄色。另有报告,重复给小鼠常山碱丙可引起肝水肿样变性,兔静脉注射常山碱丙则能升高血糖。
小鼠口服常山碱半数致死量(毫克/公斤)为:乙,6.57±0.47;丙,0.45±0.31;总生物碱为7.79±1.30;乙的毒性比奎宁约大150倍,总碱的毒性约为奎宁的123倍。丙口服毒性反比静脉注射大(小鼠)。
【炮制】常山:拣去杂质,以水略浸泡后捞出,润透,切片,晒干。酒常山:取常山片用黄酒拌匀,稍闷润,置锅内用文火炒至略呈黄色,取出放凉,(每常山片100斤用黄酒10~20斤)醋常山:取常山片用米醋拌炒如上法。(每常山片100斤用米醋10~2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常山,春采根叶,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日干,熬捣。"
②《医学入门》:"常山生用令人大吐,酒浸一日蒸熟或炒,或醋浸煮熟,则化痞而不吐。"
【性味】苦辛,寒,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辛,微寒,有毒。"
③《药性论》:"味苦,有小毒。"
【归经】入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经。"
②《药品化义》:"入脾经。"
③《要药分剂》:"入肺、心、肝三经。"
【功用主治】除痰,截疟;治疟疾,瘰疬。
①《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胸中痰结吐逆。"
②《别录》:"疗水胀,洒洒恶寒,鼠瘘。"
③《药性论》:"治诸疟,吐痰涎,去寒热,项下瘤瘿。"
④《医学入门》:"治疟母及腹中积聚,邪气痞结坚�。"
⑤《本草正》:"治狂、痫、癫厥。"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宜忌】正气虚弱,久病体弱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令老人、久病服之,切忌也。"
②《本草经集注》:"畏玉札。"
③《药性论》:"忌葱。"
④《本草蒙筌》:"忌鸡肉。"
⑤《本草经疏》:"疟非由于瘴气及老痰积饮所致者勿用。"
【选方】①治山岚瘴疟,寒热往来,或二日三日一发:常山(锉)、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熟)各一两,草豆蔻(去皮),肉豆蔻(去壳)各两枚,乌梅(和核)七枚,槟榔(锉)、甘草(炙)各半两。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候冷,未发前服,如热吃即吐。(《圣济总录》常山饮)
②治阳经实疟:常山(酒炒)、草果(煨)、槟榔、厚朴、青皮、陈皮、甘草等分。水酒各半煎,露之,发日早晨温服。(《易简方》截疟七宝饮)
③治胸中多痰,头疼不欲食及饮酒:常山四两,甘草半两。水七升,煮取三升,内半升蜜,服一升,不吐更服。无蜜亦可。(《补缺肘后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疟疾
用鸡骨常山藿香片剂,每片含常山0.08克,成人一个疗程的总量为2.64克(33片),第1天每次0.24克,第2~5天每次0.16克,日服3次,均于饭前1小时用冷开水吞服,服R后静卧半小时,服药前后1小时禁食热饮料,以防恶心呕吐。据1926例的观察:㈠症状控制:第1天观察668人,控制率59.1%;第7天观察475人,控制率91.6%。㈡疟原虫转阴:间日疟第1天观察298入,阴转率56.7%;第6天观察306人,阴转率76.8%;第7天观察304人,阴转率68.8%。三日疟第1天观察103人,阴转率25.2%;第5天观察60人,阴转率81.7%;第7天观察20人,阴转率75%。恶性疟第1天观察437人,阴转率37.1%;第5天观察412人,阴转率52.9%;第7天观察385人,阴转率47.3%。混合感染第1天观察46人,阻转率31.0%;第5天观察34人,阴转率44.1%;第7天观察29人,阴转率48.1%。㈢副作用(主要指恶心、呕吐等):第1天观察1270人,出现率49.1%;第7天观察1033人,出现率9.3%。
常山亦可制成注射液,或配合半夏(减少呕吐反应)、柴胡等组成复方,用于治疗现症疟疾或抗复发,均有一定效果。
②治疗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用常山2钱煎服,每日1次,连服7天。曾治疗1例门静脉性肝硬化腹水合并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患者,服药后便溏、腹胀等症状显著改善,大便检查转阴,观察3个月未见复发。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常山,性暴悍,善驱逐,能伤其真气,功不可偃过也。病人稍近虚怯,勿可用也。。
②《纲目》:"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见,用失其法,真气必伤。夫疟有六经疟,五脏疟,痰、湿、食积、瘴疫诸疟,须分阴阳虚实,不可一概论也。常山、蜀漆,生用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则气稍缓,少用亦不致吐也。得甘草则吐;得大黄则利;得乌梅、鲮鲤甲则入肝;得小麦、竹叶则入心;得秫米、麻黄则入肺;得龙骨、附子则入肾;得草果、槟榔则入脾,盖无痰不作疟,二物之功,亦在驱逐痰水而巳。杨土瀛《直指方》云,常山治疟,人皆薄之,疟家多畜痰涎黄水,或停潴心下,或结辩胁间,乃生寒热,法当吐痰逐水,常山岂容不用,水在上焦,则常山能吐之,水在胁下,则常山能破其�而下其水,但须行血药品佐助之,必收十全之功。其有纯阳发疟,或蕴热内实之证,投以常山,大便点滴而下,似泄不泄者,须用北大黄为佐,泄利数行,然后获愈也。又李焘云,岭南瘴气,寒热所感,邪气多在营卫肉皮之间,欲去皮肤毛孔中瘴气根本,非常山不可,但性吐人,惟以七宝散冷服之,即不吐,且验也。"
③《本草通玄》:"常山,世俗闻雷敦有老人、久病之戒,遂视常山为峻剂,殊不知常山发吐,惟生用与多用为然,与甘草同行,则亦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钱许,余每用必建奇功,未有见其或吐者也。"
④《药品化义》:"常山……宣可去壅,善开结痰,凡痰滞于经络,悉能从下涌上。取味甘色黄,专入脾经而祛痰疟,盖脾虚则生痰,肝虚则发热,若三日一发者,为三阴疟,俗名三日疟是也,以此同人参小柴胡汤,去痰平肝,少用一钱,必不致于吐,即吐亦为解散,使风散食消,一二剂自愈,若不速治,因循延久,则风暑与食合为痰涎,流滞经络,名为老疟,则风暑入阴在脏,宜用血药引出阳分,而后以此截疟。第因常山气味薄而性升上,上必须吐,恐为暴悍,特酒制助其味厚,又佐以槟榔为使,沉降逐痰下行,加知母益阴,贝母清痰,共此四味为截疟神方。世嫌其性暴,不能善用,任疟至经年累月,则太愚矣,但勿多用及久用耳。""常山初嚼如木无味,煎尝味甘淡带微苦,气味俱薄,亦非劫药。"
⑤《本草撮要》:"常山,功专劫痰截疟,得知母、贝母、草果治诸疟,得丹砂能劫痰疟,得槟榔、草果治瘴疟,得甘草治肺疟,得豆豉,乌梅、竹叶治肾疟,得小麦、淡竹叶治温疟,得黄连治久疟,得云母、龙骨治牝疟独寒,得麻黄、甘草、牡蛎治牡疟独热。"
⑥《本草正义》:"恒山、蜀漆,本是一物,气味皆辛苦而寒,泄热破结,降逆下气,开痰逐水,其用皆同。又《本经》、《别录》所载主治,其旨可见。《别录》乃谓蜀漆微温,恐不可信,虽《本经》以治瘴坚、痞结,积聚,似非苦寒之品所能胜任,然此物之能开结破积,皆主痰热而言,本非治凝寒积聚之痞,故所主伤寒寒热,痰结水胀,咳逆鼠瘘,邪气吐逆诸证,皆属于热痰蕴积一途,不能谓其兼疗寒证。其专主湿疟一症,则凡属疟邪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皆是凝痰积湿,留于经隧,古人每谓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疟,若不先泄化其痰湿积滞,则病根蟠结,寒热终无休止之时。恒山之用,本为开痰迅水、涤湿化积而设,是以《本经》、《别录》均以为治疟主要之药,后人泥于仲景小柴胡汤一法,知柴胡主疟者多,而知恒山主疟者少。岂知柴胡治疟,仅主邪在经络之一部,而于痰湿积滞,不能顾及,惟渐发渐晏者为宜,而早用迟用,皆不切当;惟恒山治疟,能疏通在内之蕴结,抉其根株,则寒热之邪无所凭藉,而疟自不作,是柴胡尚治其标,而恒山乃治其本也。《仁斋直指》发明恒山主疟之真旨,最是洞澈底蕴,勘透渊微。古人又有谓其专主瘴疟者,亦以南方瘴疠之恶毒,无非湿热熏蒸,积于经隧,有以酿成此痰浊耳。李焘谓岭南瘴气感人,其邪多在营卫皮肉之间,欲去皮肤毛孔中瘴邪之根本,非常山不可。愚以为温厉之毒,多由口鼻吸入,集于肺胃,与凝痰积湿相合,遂生厉阶。恒山治瘴,亦治其在内之湿痰,非祛其在外之邪气,李氏之论,尚属似是而非。景岳并谓其治狂痫癫厥,亦取其开泄痰结,藉以镇定其火逆之上冲。惟恒山在《本草经》固明言其治吐逆,而《别录》于蜀漆条中,乃有吐出之一句,后入遂谓其为吐剂中之猛药,几有谈虎色变,望而生畏之意。虽曰蜀漆为苗,恒山为根,草木之性,每有根�下行,茎苗上行之理,二者性质客有不同,然《本经》于蜀漆条中,亦自有治咳逆一句,既能治咳、治逆,则亦犹是泄降之品,而反谓其吐,得毋《本经》、《别录》背道而驰?惟蜀漆固自有腥涎;所以古有鸡屎草、鸭屎草之别名,其在肺胃不肃,痰饮壅积之人,触此腥涎,亦易扰动其浊气,引之作呕,而其实则能降逆开结,并不以上涌见长,抑且痰在上焦,引而越之,亦是正法,藉以祛除蕴结,夫岂不可,又安有爱而不去,养痈贻患之理?然苟洗净其涎,则止以下泄奏功,自无虑其上泛,洁古谓洗去其腥,与酸苦同用,能导胆邪,即是此旨。濒湖谓常山、蜀漆有消痰截疟之功,须在既散表邪,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见,持论极为中肯。盖常山之功,专于开泄痰浊,若邪在表分,本非其力之所及,且降逆散结,又以下行见长,若疟邪巳入阴分,则苦寒遏之,愈增抑郁之困,而更无外出之路矣。濒湖又谓生用、多用,则上行为吐,炒熟少用,亦不致吐,正以生用则腥涎未去,易于引呕,炒之则沉降之力愈专,自不上逆。又谓得甘草则吐,……分途论治,自有至理。惟破降开泄,其力亦竣,宜于实证,不宜于虚人。如久疟气虚,而无痰积者,不可妄试,丹溪已谓其性暴悍,善于驱逐,伤正气,虚怯不可用也。"
(《本经》)
【异名】互草(《本经》),恒山,七叶(《吴普本草》),鸡骨常山(陶弘景),翻胃木(侯宁极《药谱》)。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根。
【植物形态】黄常山
落叶灌木,高可达2米。茎枝圆形,有节,幼时被棕黄色短毛,叶对生,椭圆形,广披针形或长方状倒卵形,长5~17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幼时两面均疏被棕黄色短毛;叶柄长1~2厘米。伞房花序,着生于枝顶或上部的叶腋;花浅蓝色;苞片线状披针形,早落;花萼管状,淡蓝色。长约4毫米,先端5~6齿,三角形,管外密被棕色短毛;花瓣5~6,蓝色,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形,长约8毫米;雄蕊10~12,花丝长短不等,花药蓝色;雌蕊1,蓝色,子房半下位,1室,花柱4,柱头椭圆形。浆果圆形,径5~6毫米,蓝色,有宿存萼和花柱。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林荫湿润山地,或栽培于林下。分布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本植物的嫩枝叶(蜀漆)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秋季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的根圆柱形,常分歧,弯曲扭转,长10~15厘米,直径约0.3~2厘米。表面黄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及支根痕迹,栓皮易剥落,显出淡黄色木质部。质坚硬,折断时有粉飞出。横断面黄白色,用水湿润后可见明显的类白色射线,放射状排列。根基类圆柱形而近块状。横断面除中央有髓外,其他均与根的横断面相同。气微弱,昧苦。以质坚实而重、形如鸡骨,表面及断面淡黄色、光滑者为佳,根粗长顺直、质松、色深黄、无苦味者不可入药。
主严于四川、贵州、湖南。此外,湖北、广西亦产。
【化学成分】黄常山含有效成分黄常山碱,简称常山碱,根含生物碱总量约0.1%,主要为黄常山碱甲、乙及丙,三者为互变异构体。还含黄常山定以及4-喹唑酮、伞形花内酯等。从根及叶中分离出的退热碱和异退热碱,相应地就是黄常山碱乙和黄常山碱甲。
叶含生物碱总置约0.5%,其中黄常山碱的含量比根中的多10~20倍。另含少量三甲胺。
【药理作用】①抗疟作用
常山根水浸膏对鸡疟有显著疗效,常山叶(蜀漆)抗疟效价为根的5倍。但不能防止复发。常山全碱的抗疟效价约为奎宁的26倍。常山碱甲、乙、丙对鸡疟的效价分别为奎宁的1、100与150倍。常山碱乙对鸭疟的效价为奎宁的100倍。常山碱丙对金丝雀疟、猴疟也都有效。在过去传统抗疟方面将常山与槟榔合用,但经鸡疟试验,槟榔碱本身并无抗疟效果,既不能增强常山碱乙的抗疟效力,也不能对抗常山碱乙所致的呕吐,反能增加常山毒性。
②抗阿米巴作用
常山碱乙体外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较依米丁为强;对幼大鼠感染阿米巴原虫后的疗效较依米丁高,治疗指数,也比依米丁大1倍。
③解热作用
常山粗制浸膏对人工发热的家兔有退热作用。大鼠口服常山碱丙,其退热作用比乙酰水杨酸还强。
④其他作用
麻醉狗静脉注射常山碱甲、乙、丙均能降低血压,呼吸无显著变化,脾、肾容积增加,心收缩振幅减小,对离体兔心均为抑制,故血压降低是由于内脏血管扩张及心脏抑制,对麻醉狗在位子宫、妊娠兔及大鼠的离体子宫均为兴奋,对未孕子宫作用不定,对猴的降压与收缩子宫的作用与等剂量奎宁相似。
常山水浸液体外与体内试验(小鼠),对甲型流感病毒PR6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常山碱丙体外试验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一定杀死作用。
⑤体内过程
大鼠内服常山碱乙吸收良好,静脉注射后很快离开血液,分布在肾最多,心、肝、肌肉、脂肪及脾次之,血中很少。只有16%左右以原形由尿排出,粪中极少,胆汁中几乎没有。
【毒性】小鼠口服常山碱乙、丙,兔及大鼠静脉注射常山碱丙均可致腹泻,小鼠甚至便血。狗口服常山水浸膏或肌肉注射其醇浸膏或皮下注射常山碱甲可致恶心、呕吐、腹泻及胃肠粘膜充血出血。预先口服草酸铈,则呕吐、腹泻均减轻,故系胃肠道刺激所致。鸽静脉注射常山碱甲、乙、丙均能引起呕吐,氯丙嗪能推迟而不能阻止其呕吐的发生。狗静脉注射小量氯丙嗪不影响常山碱乙静脉注射的催吐阈量,大量能抑制其阔剂量的呕吐,但还不能对抗大剂量常山碱乙的呕吐。破坏狗的催吐化学感应区(CTZ)并不减轻常山碱乙阈剂量的呕吐,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则大大减弱其催吐作用,完全切除胃肠道的迷走及交感神经则能完全阻止常山碱乙的呕吐。因此常山碱乙主要是刺激胃肠道的迷走及交感神经末梢而反射地引起呕吐的。
小鼠连续给常山碱乙或丙14天则生长受抑制,多数有腹泻,病理解剖胃肠粘膜充血或出血,肝、肾呈黄色。另有报告,重复给小鼠常山碱丙可引起肝水肿样变性,兔静脉注射常山碱丙则能升高血糖。
小鼠口服常山碱半数致死量(毫克/公斤)为:乙,6.57±0.47;丙,0.45±0.31;总生物碱为7.79±1.30;乙的毒性比奎宁约大150倍,总碱的毒性约为奎宁的123倍。丙口服毒性反比静脉注射大(小鼠)。
【炮制】常山:拣去杂质,以水略浸泡后捞出,润透,切片,晒干。酒常山:取常山片用黄酒拌匀,稍闷润,置锅内用文火炒至略呈黄色,取出放凉,(每常山片100斤用黄酒10~20斤)醋常山:取常山片用米醋拌炒如上法。(每常山片100斤用米醋10~2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常山,春采根叶,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日干,熬捣。"
②《医学入门》:"常山生用令人大吐,酒浸一日蒸熟或炒,或醋浸煮熟,则化痞而不吐。"
【性味】苦辛,寒,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辛,微寒,有毒。"
③《药性论》:"味苦,有小毒。"
【归经】入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经。"
②《药品化义》:"入脾经。"
③《要药分剂》:"入肺、心、肝三经。"
【功用主治】除痰,截疟;治疟疾,瘰疬。
①《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胸中痰结吐逆。"
②《别录》:"疗水胀,洒洒恶寒,鼠瘘。"
③《药性论》:"治诸疟,吐痰涎,去寒热,项下瘤瘿。"
④《医学入门》:"治疟母及腹中积聚,邪气痞结坚�。"
⑤《本草正》:"治狂、痫、癫厥。"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宜忌】正气虚弱,久病体弱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令老人、久病服之,切忌也。"
②《本草经集注》:"畏玉札。"
③《药性论》:"忌葱。"
④《本草蒙筌》:"忌鸡肉。"
⑤《本草经疏》:"疟非由于瘴气及老痰积饮所致者勿用。"
【选方】①治山岚瘴疟,寒热往来,或二日三日一发:常山(锉)、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熟)各一两,草豆蔻(去皮),肉豆蔻(去壳)各两枚,乌梅(和核)七枚,槟榔(锉)、甘草(炙)各半两。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候冷,未发前服,如热吃即吐。(《圣济总录》常山饮)
②治阳经实疟:常山(酒炒)、草果(煨)、槟榔、厚朴、青皮、陈皮、甘草等分。水酒各半煎,露之,发日早晨温服。(《易简方》截疟七宝饮)
③治胸中多痰,头疼不欲食及饮酒:常山四两,甘草半两。水七升,煮取三升,内半升蜜,服一升,不吐更服。无蜜亦可。(《补缺肘后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疟疾
用鸡骨常山藿香片剂,每片含常山0.08克,成人一个疗程的总量为2.64克(33片),第1天每次0.24克,第2~5天每次0.16克,日服3次,均于饭前1小时用冷开水吞服,服R后静卧半小时,服药前后1小时禁食热饮料,以防恶心呕吐。据1926例的观察:㈠症状控制:第1天观察668人,控制率59.1%;第7天观察475人,控制率91.6%。㈡疟原虫转阴:间日疟第1天观察298入,阴转率56.7%;第6天观察306人,阴转率76.8%;第7天观察304人,阴转率68.8%。三日疟第1天观察103人,阴转率25.2%;第5天观察60人,阴转率81.7%;第7天观察20人,阴转率75%。恶性疟第1天观察437人,阴转率37.1%;第5天观察412人,阴转率52.9%;第7天观察385人,阴转率47.3%。混合感染第1天观察46人,阻转率31.0%;第5天观察34人,阴转率44.1%;第7天观察29人,阴转率48.1%。㈢副作用(主要指恶心、呕吐等):第1天观察1270人,出现率49.1%;第7天观察1033人,出现率9.3%。
常山亦可制成注射液,或配合半夏(减少呕吐反应)、柴胡等组成复方,用于治疗现症疟疾或抗复发,均有一定效果。
②治疗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用常山2钱煎服,每日1次,连服7天。曾治疗1例门静脉性肝硬化腹水合并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患者,服药后便溏、腹胀等症状显著改善,大便检查转阴,观察3个月未见复发。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常山,性暴悍,善驱逐,能伤其真气,功不可偃过也。病人稍近虚怯,勿可用也。。
②《纲目》:"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见,用失其法,真气必伤。夫疟有六经疟,五脏疟,痰、湿、食积、瘴疫诸疟,须分阴阳虚实,不可一概论也。常山、蜀漆,生用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则气稍缓,少用亦不致吐也。得甘草则吐;得大黄则利;得乌梅、鲮鲤甲则入肝;得小麦、竹叶则入心;得秫米、麻黄则入肺;得龙骨、附子则入肾;得草果、槟榔则入脾,盖无痰不作疟,二物之功,亦在驱逐痰水而巳。杨土瀛《直指方》云,常山治疟,人皆薄之,疟家多畜痰涎黄水,或停潴心下,或结辩胁间,乃生寒热,法当吐痰逐水,常山岂容不用,水在上焦,则常山能吐之,水在胁下,则常山能破其�而下其水,但须行血药品佐助之,必收十全之功。其有纯阳发疟,或蕴热内实之证,投以常山,大便点滴而下,似泄不泄者,须用北大黄为佐,泄利数行,然后获愈也。又李焘云,岭南瘴气,寒热所感,邪气多在营卫肉皮之间,欲去皮肤毛孔中瘴气根本,非常山不可,但性吐人,惟以七宝散冷服之,即不吐,且验也。"
③《本草通玄》:"常山,世俗闻雷敦有老人、久病之戒,遂视常山为峻剂,殊不知常山发吐,惟生用与多用为然,与甘草同行,则亦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钱许,余每用必建奇功,未有见其或吐者也。"
④《药品化义》:"常山……宣可去壅,善开结痰,凡痰滞于经络,悉能从下涌上。取味甘色黄,专入脾经而祛痰疟,盖脾虚则生痰,肝虚则发热,若三日一发者,为三阴疟,俗名三日疟是也,以此同人参小柴胡汤,去痰平肝,少用一钱,必不致于吐,即吐亦为解散,使风散食消,一二剂自愈,若不速治,因循延久,则风暑与食合为痰涎,流滞经络,名为老疟,则风暑入阴在脏,宜用血药引出阳分,而后以此截疟。第因常山气味薄而性升上,上必须吐,恐为暴悍,特酒制助其味厚,又佐以槟榔为使,沉降逐痰下行,加知母益阴,贝母清痰,共此四味为截疟神方。世嫌其性暴,不能善用,任疟至经年累月,则太愚矣,但勿多用及久用耳。""常山初嚼如木无味,煎尝味甘淡带微苦,气味俱薄,亦非劫药。"
⑤《本草撮要》:"常山,功专劫痰截疟,得知母、贝母、草果治诸疟,得丹砂能劫痰疟,得槟榔、草果治瘴疟,得甘草治肺疟,得豆豉,乌梅、竹叶治肾疟,得小麦、淡竹叶治温疟,得黄连治久疟,得云母、龙骨治牝疟独寒,得麻黄、甘草、牡蛎治牡疟独热。"
⑥《本草正义》:"恒山、蜀漆,本是一物,气味皆辛苦而寒,泄热破结,降逆下气,开痰逐水,其用皆同。又《本经》、《别录》所载主治,其旨可见。《别录》乃谓蜀漆微温,恐不可信,虽《本经》以治瘴坚、痞结,积聚,似非苦寒之品所能胜任,然此物之能开结破积,皆主痰热而言,本非治凝寒积聚之痞,故所主伤寒寒热,痰结水胀,咳逆鼠瘘,邪气吐逆诸证,皆属于热痰蕴积一途,不能谓其兼疗寒证。其专主湿疟一症,则凡属疟邪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皆是凝痰积湿,留于经隧,古人每谓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疟,若不先泄化其痰湿积滞,则病根蟠结,寒热终无休止之时。恒山之用,本为开痰迅水、涤湿化积而设,是以《本经》、《别录》均以为治疟主要之药,后人泥于仲景小柴胡汤一法,知柴胡主疟者多,而知恒山主疟者少。岂知柴胡治疟,仅主邪在经络之一部,而于痰湿积滞,不能顾及,惟渐发渐晏者为宜,而早用迟用,皆不切当;惟恒山治疟,能疏通在内之蕴结,抉其根株,则寒热之邪无所凭藉,而疟自不作,是柴胡尚治其标,而恒山乃治其本也。《仁斋直指》发明恒山主疟之真旨,最是洞澈底蕴,勘透渊微。古人又有谓其专主瘴疟者,亦以南方瘴疠之恶毒,无非湿热熏蒸,积于经隧,有以酿成此痰浊耳。李焘谓岭南瘴气感人,其邪多在营卫皮肉之间,欲去皮肤毛孔中瘴邪之根本,非常山不可。愚以为温厉之毒,多由口鼻吸入,集于肺胃,与凝痰积湿相合,遂生厉阶。恒山治瘴,亦治其在内之湿痰,非祛其在外之邪气,李氏之论,尚属似是而非。景岳并谓其治狂痫癫厥,亦取其开泄痰结,藉以镇定其火逆之上冲。惟恒山在《本草经》固明言其治吐逆,而《别录》于蜀漆条中,乃有吐出之一句,后入遂谓其为吐剂中之猛药,几有谈虎色变,望而生畏之意。虽曰蜀漆为苗,恒山为根,草木之性,每有根�下行,茎苗上行之理,二者性质客有不同,然《本经》于蜀漆条中,亦自有治咳逆一句,既能治咳、治逆,则亦犹是泄降之品,而反谓其吐,得毋《本经》、《别录》背道而驰?惟蜀漆固自有腥涎;所以古有鸡屎草、鸭屎草之别名,其在肺胃不肃,痰饮壅积之人,触此腥涎,亦易扰动其浊气,引之作呕,而其实则能降逆开结,并不以上涌见长,抑且痰在上焦,引而越之,亦是正法,藉以祛除蕴结,夫岂不可,又安有爱而不去,养痈贻患之理?然苟洗净其涎,则止以下泄奏功,自无虑其上泛,洁古谓洗去其腥,与酸苦同用,能导胆邪,即是此旨。濒湖谓常山、蜀漆有消痰截疟之功,须在既散表邪,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见,持论极为中肯。盖常山之功,专于开泄痰浊,若邪在表分,本非其力之所及,且降逆散结,又以下行见长,若疟邪巳入阴分,则苦寒遏之,愈增抑郁之困,而更无外出之路矣。濒湖又谓生用、多用,则上行为吐,炒熟少用,亦不致吐,正以生用则腥涎未去,易于引呕,炒之则沉降之力愈专,自不上逆。又谓得甘草则吐,……分途论治,自有至理。惟破降开泄,其力亦竣,宜于实证,不宜于虚人。如久疟气虚,而无痰积者,不可妄试,丹溪已谓其性暴悍,善于驱逐,伤正气,虚怯不可用也。"
上一篇:黄褐斑的各种治疗方法
下一篇:牛膝虎骨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