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部分小型寄生虫观察(病害防治系列2)
- 健康知识
- 2023-04-27
- 673
1、指环虫
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显著浮肿,肉眼不易看到虫体,在显微镜下取新鲜鳃丝可见活虫,勾在鳃丝上做蚂蟥式运动。指环虫几丁质的中央大钩和边缘小钩刺入鳃组织,引起病变,影响鳃的呼吸功能,引起鱼的死亡。这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现。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多危害鲢鳙鱼和草鱼种。坏鳃指环虫长度不到1mm,在鱼鳃上很难用肉眼观察到。指环虫与三代虫的明显区别就在于有无眼点;坏鳃指环虫与中型指环虫的明显区别在于锚钩末端弯曲形态,一个波浪弯曲,一个较大弧度弯曲。
2、双穴吸虫
又称白内障病、瞎眼病、掉眼病或复口吸虫病。病原体为湖北双穴吸虫和倪氏双穴吸虫,其尾蚴和囊蚴寄生于眼水晶体内,从而引起瞎眼,影响摄食和生长。双穴吸虫为体内寄生虫,中间寄主是螺类,所以清塘要彻底。在清塘时彻底杀灭病原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3、车轮虫
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寄生分泌大量粘液,鱼苗体上在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部、体表出现一层白翳。危害下塘十天左右的鱼苗时,发现成群沿塘边狂游,口腔充满粘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
4、小瓜虫
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瓣、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故称为“白点病”。严重时,鱼体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镜检成虫体内具有马蹄形大核,幼鱼仅有圆形、椭圆形或棒形的大核。病鱼游泳迟钝,漂浮水面,有时也群集绕池,鱼体不断地和其他物体摩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小瓜虫在杀灭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包囊,条件一旦适应小瓜虫的生长,包囊里面的虫卵又繁殖起来,在杀灭的过程中如此反复,所以很难做到彻底的杀灭。小瓜虫不耐高温,在水温达到28℃时自动消亡,小瓜虫寄生在鱼的腮部容易造成鱼类生理性呼吸困难导致死亡,所以一旦发现鱼类感染小瓜虫后,要注意增氧,内服增强抵抗力的药。感染过小瓜虫的池塘,以后很容易复发,所以一定要清池消毒,以防来年感染小瓜虫。
5、粘孢子虫
病原体为粘孢子虫,种属很多,虫体较微小,寄生非常广泛,几乎对每种鱼各种器官都能感染,甚至在同一条鱼的同一器官内有数种粘孢子虫寄生。
常见的粘孢子虫引起的鱼病症状及危害情况:
粘孢子虫引起的皮肤病:病原为鲫碘孢虫。寄生在皮下肌肉,病鱼头部后上端形成瘤状囊肿,逐渐扩大使肌肉腐烂,鱼体暗黑,消瘦,最后死亡。
粘孢子虫引起的鳃病:病原为球孢虫,异形碘孢虫等。在鲢、鳙、鲤、鲫等由鱼苗至成鱼皆可感染。病鱼鳃上有许多灰白色的点状或瘤状胞囊,呼吸困难,生长发育受阻,引起大批死亡。
粘孢子虫引起的肠道病:病原主要有草鱼饼形碘泡虫、鲢粘体虫、对称碘泡虫等。其营养体在肠粘膜组织内形成胞囊,有的种类不但侵袭粘膜,形成胞囊,还能穿过肠壁,在肠外形成胞囊。堵塞肠道并破坏组织细胞,妨碍摄食、消化吸收而消瘦致死。
粘孢子虫引起的鲢、鳙鱼疯狂病:病原是鲢碘泡虫,侵袭鱼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引起。病鱼极为消瘦,体色灰白无光泽,脑腔可见白色点状胞囊。尾部上翘,狂游乱窜,抽搐打转,失去平衡,时而沉入水底,时而躺在水面,不久死亡。
粘孢子虫还常侵袭病鱼的肝、肾、脾、心脏、生殖腺、 膀胱、膘、肌肉以及脂肪等组织器官,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