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品添加“内外有别”不必大惊小怪
- 健康知识
- 2023-05-06
- 132
近日,某上市食品公司深陷添加剂“双标”争议,有多位海外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当地的该公司品牌产品的配料表与国内不同,引发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关注,加大对国内食品安全性担忧。对此,该公司发布声明表示,其所有产品都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
有媒体注意到,两个多月来,网上有部分短视频账号借“海克斯科技”“科技与狠活”话题,炒作国内食品加工制作环节涉嫌“非法添加”,还给一些品牌贴上“坑害国人”标签,制造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焦虑和恐慌。正因为如此,上述公司声明还称,将对恶意造谣中伤者追究法律责任。
9月7日,《中国食品报》融媒体就发布视频直指相关博主“贩卖焦虑”,其发布的视频内容部分失实、夸张演绎,反对“低价有罪论”。随后,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讨论引起更多关注。由于遭到举报,有关博主近期删除了相关视频,并主动注销账号。
“舌尖上的安全”从来都是公众关注的敏感话题,加上不少人的认识不准确、全面,每次涉及食品添加剂安全性问题,都很容易引爆舆论。这轮争议中,有品牌食品添加行为被网民扣上“双标”帽子,关注度自然更高。
实际上,同一类食品生产过程中,国内、国(境)外销售产品使用添加剂有异,实属正常。首先,不同国家(地区)许可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数量并不相同。据了解,美国批准的食品添加剂近4000种,我国批准了2314种(含香精),而日本只批准了1504种,差别甚大。
其次,每个国家根据不同饮食习惯和制作工艺,在确保食品安全性前提下,对同一类食品许可的添加剂,自然也不尽相同。例如,同样是酱油,我国与日本的许可添加剂就不同,国内企业要向日本出口酱油,理应符合当地相关规定。因此,同一品牌同类食品,出口商品与国内销售商品的添加剂有异,不足为奇。
当然,一类食品加不加某种添加剂,除了影响保质期、口感外,对其生产成本构成会产生重大影响。以食用调和油为例,有专业人士分析,“0添加”调和油的生产成本,要比含一些添加剂的综合成本高出5-10倍,这是不同地区不同食品售价差异较大的重要原因。
没有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一家企业生产销售的食品有无违法添加,不能简单地与其出口型产品对比,而应对照国家《食品安全法》等,看看是否符合国内食品添加要求,只要不违规,就属安全的合格食品,大家尽可以放心食用。因此,对食品添加“内外有别”现象,不必神经过敏,大惊小怪。(徐林生)
上一篇:如坐针毡
下一篇:如何选择音乐胎教的音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