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知识 > 正文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118)---病后调理

《伤寒论》中最后一个章节是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疾病痊愈后,机体尚未恢复,容易出现病情反复的问题。

391.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王叔和把本条归到了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不管是不是霍乱,吐、利、发汗,即汗吐下,易伤阳气伤津液,这个时候,虽然疾病好了,脉也恢复到一个平和的状态了,但又出现了一个轻度的烦躁的问题。原因就是此时虽然病情看似痊愈,但正气尚未完全恢复,如果饮食过多,不能消化给身体、脾胃带来负担,不胜谷气,出现小烦的表现。治疗在下一条,提出来了,要损谷则愈。

398.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第391条是脉平小烦,而本条是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意思都差不多。本条和第391条内容近似,所以把第391条、第398条,两条联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吐利发汗等治疗后,病已痊愈,病人脉已解,假如人强与谷,饮食过多,但因为病新差,身体还虚弱没有恢复,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不胜谷气,导致小烦,日暮微烦。怎么办呢?损谷则愈,不要过多饮食。

所以给我们的提示,大病初愈,不要过多饮食、过多进补,要给脾胃恢复的时间,八分饱是健康的。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新冠阳康之后,各种症状不断?核酸转阴了,看似疾病痊愈了,但身体的脏腑功能经过病毒感染的打击之后,它并未完全恢复,所以这个时候饮食上应该要清淡,量不要过多,不要损伤脾胃,要给脾胃留出恢复的时间,损谷则愈。

393.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豉一升,绵裹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大病后,正气尚未恢复,过度劳累,或饮食不节,或七情过度,或房劳饮酒,均可导致病情反复或复发。本条的大病差后,劳复,过于劳累,枳实栀子汤。以方测证来看,过度劳累导致阳气虚性亢奋,栀子豉汤治疗心中懊侬,阳明虚热、郁热,合入枳实,说明气机郁滞明显,可伴有轻度大便难,当属于阳明里热。如果是太阴病,可考虑补中益气汤加减。

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差就是好了的意思。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原因比较多,也有可能是再次外感,也有可能是食复、劳复等,也有可能身体虚弱的气虚发热、正虚邪恋。需要辨证来看。如果脉浮者,说明有表者,当解表,以汗解之。如果脉沉实,病位在里,以下解之。如果脉不浮不沉,不在表,不在里,病位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

395.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熬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 栝楼根各等分

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大病差后,正虚邪恋。从腰以下有水气者,也是属于机体功能尚未恢复,水液代谢失常,水饮停聚所致,腰以下肿者,治法当利其小便。《金匮要略》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牡蛎、栝楼根,有滋阴润燥清热作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有牡蛎、栝楼根。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利水散结。从方药组成来看,并无人参、附子,也无白术,说明病机相对简单,就是腰以下水肿,无明显气虚阳虚,略有阴伤化热的情况。如果气虚明显,人参可以合入,如果阳虚明显,附子也可加入。服药后小便利,说明水饮得去,本身属于大病差后,还要注意祛邪不伤正,故小便利则止后服。

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本条太阴病篇干姜类方的时候解读过。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大病差后,正气虚,胸上有寒、喜唾,是胸上有寒饮,久不了了,不能依赖自身恢复,需要药物帮助人体散寒化饮,用丸药温之,最简单的方就是甘草干姜汤,合入党参、白术,及理中汤,也可再加附子,即附子理中汤。如果寒性水饮过重,则考虑苓甘五味姜辛汤。

本节涉及到的条文,主要讲的就是疾病痊愈之后出现的一些症状的处理。

脾为后天之本,要注意保护胃气。疾病痊愈之后,脾胃气相对比较虚弱,此时饮食不可过多,避免食复。同时,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要过于劳累,比如现在新冠痊愈之后,很多人就去锻炼,也就会容易出现问题。

大病后,出现了发热,那怎么办?我们还是要辨病位、辨病性,脉浮沉定表里,脉浮者,汗解之,脉沉实者,下解之,脉不浮不沉,小柴胡汤主之,强调了辨病位的思想。当然,脉浮者,汗解之,还需要辨是表阳证的太阳病,还是表阴证的少阴病。

如果是虚热,由于正气不足所致的发热,比如血虚发热,用四物汤养血即可,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汤。如果是阳气偏亢,出现了郁热,用枳实栀子汤清宣郁热。

疾病痊愈之后,往往正气偏虚,更容易出现虚证、阴证,伴随有痰饮水湿的问题。

出现了腰以下有水气,要利小便,正气虚的情况下,扶正利水,如果正气不虚,可以单纯的去利水、利小便就行,如牡蛎泽泻散。

胸上有寒饮,表现为喜唾,往往舌淡、口不渴、脉弱,用甘草干姜汤或理中丸温化水饮。

现在新冠痊愈之后,有些患者虽然不是喜唾,但表现为咳嗽、咽部异物感,其实也是一个胸上有寒,常常用半夏厚朴汤,寒重,可以把生姜替换为干姜,温阳化饮。

六经欲解时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十二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晚上23点到凌晨1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13点是午时,一个时辰2小时。基本上三阳欲解时大多在白天,三阴证欲解时在夜间。

这是从经络循行角度而言,伤寒论中也有不少条文涉及到针刺、艾灸、穴位等。学习六经辨证,更重要的就是从三个病位、两个病性角度,去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这六个条文虽然冠名为六经,但我们不对这些条文做过多解释。《医宗金鉴》认为:邪之解也,必于所旺之时。当此旺时,故邪不能胜而自解矣。实际上,六经的病也不是按照条文说的时间来痊愈的,供参考即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