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道问答 > 正文

老疟丹简介 红矾的历史记载

古籍中的老疟丹 《丹溪手镜》:[卷之中]疟(七) 合者带虚。小柴胡二陈汤苍术葛根常山虚加人参白术老疟丹治风水入阴在脏用气血间日发。川芎台芎白芷苍术桃...《脉因证治》:[卷一]十一、疟 者,甘露饮调之。

文章目录:

  1. 老疟丹简介
  2. 红矾的历史记载
  3. 用鹤顶红取古风名字
  4. 立秋的节气习俗是什么?

一、老疟丹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脉因证治》卷上:老疟丹
    • 2.1 处方
    • 2.2 功能主治
    • 2.3 老疟丹的用法用量
    • 2.4 摘录
  • 3 《医方类聚》卷一二三引《澹寮》
    • 3.1 组成
    • 3.2 主治
    • 3.3 老疟丹的用法用量
    • 3.4 制备方法
  • 附:
    • 1 古籍中的老疟丹

1 拼音

lǎo nuè dān

2 《脉因证治》卷上:老疟丹

2.1 处方

川芎、桃仁、红花、当归、苍术、白术、白芷、黄柏、甘草。

2.2 功能主治

老疟风暑,入阴在脏,碍血气。

2.3 老疟丹的用法用量

上水煎,露1宿,次早服之。

2.4 摘录

《脉因证治》卷上

3 《医方类聚》卷一二三引《澹寮》

3.1 组成

桃仁(去皮尖,略炒)、鳖甲(醋炙)、常山(酒煮)、豆豉猛槐仿(和梅蒸,或发而研)各等分。

3.2 主治

老疟。枝纤

3.3 老疟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30,白熟汤送下,不拘时候,日10数服。

3.4 制备方法

上蒸烂乌梅肉研膏为丸。

古籍中的老疟丹

  • 《丹溪手镜》:[卷之中]疟(七) 合者带虚。小柴胡二陈汤苍术葛根常山虚加人参白术老疟丹治风水入阴在脏用气血间日发。川芎台芎白芷苍术桃...

  • 《脉因证治》:[卷一]十一、疟 者,甘露饮调之,人参柴胡饮子补之,常山饮吐之。老疟丹治老疟,风暑入阴在脏,凝血气。川芎桃仁红花当归...

  • 《症因脉治》:[卷四疟疾总论]内伤疟疾 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苇浓朴丹皮瞿麦紫明郑葳半夏人参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桃仁加味二陈...

  • 《幼科证治准绳》:[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疟]疟癖 上为咀。水一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经效》疟丹治疟母结癖,寒热无已。真阿魏雄黄(各二钱半)朱砂...

  • 《证治准绳·幼科》:[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疟]疟癖

二、红矾的历史记载

1.《本草衍义》:砒霜,疟家或用,才过剂,则吐泻兼作,须浓研绿豆汁,仍兼冷水饮。

2.《医学折衷》:疟丹多用砒霜大毒之药,《本草》谓主诸疟风痰在胸膈,可作吐药,盖以其性之至燥,大能燥痰也。

3.《本草经疏》:砒霜,禀火之毒气、复经煅炼,《开宝本草》虽云味苦酸,而其气则前链锋大热,性有大毒也。酸苦涌泄,故能吐诸疟风痰在胸膈间。大热大毒之物,故不可久服,能伤人也。砒黄既已有毒,见火则毒愈甚,而世人多用砒霜以治疟,不知《内经》云夏伤于暑,秋必疡疟,法当清暑,益气,健脾,是为正治,岂宜用此大热大毒之药。如果元气壮实,有痰者服之,必大吐,虽暂获安,而所损真气实多矣。

4.《本经逢原》:砒霜疟家常用,入口吐利兼作,吐后大渴,则与绿豆汤饮之。砒性大毒,误食必死。然狂痴之病,又所必需,胜金丹用之无不应者。枯痔散与白矾同用,七日痔枯白落,取热毒之性以枯歹肉也。

5.《日华子本草》:慧晌治妇人血气冲心痛,落胎。

6.《开宝本草》:主诸疟,风痰在胸膈,可作吐药。

7.《本草蒙筌》:截疟除吼,膈上风痰可吐;溃坚磨积,腹内宿食能消。

8.《医学入门》:主恶疮瘰疬,腐肉,和诸药敷之,自然蚀落。又治蛇尿着人手足,肿痛肉烂,指节脱落。为末,以胶清调涂。

9.《纲目》:蚀痈疽败肉,枯痔,杀虫。

10.《玉揪药解》:治寒痰冷癖,久疟积痢,疗痔漏瘰疬,心疼齁喘,蚀痈疽腐肉,平走马牙疳。 出自《日华子本草》。 1.《本草图经》:砒霜,旧不著所出郡县,今近铜山处亦有之,惟信州者佳。其块有甚大者,色如鹅子黄,明澈不杂。此类本处自是难得之物,每一两大块,真者人竞珍之,市之不啻金价。古服食方亦或用之,必得此类,乃可入药。其市唤衫肆所蓄,片如细屑,亦夹土石,入药服之,为害不浅。误中,解之用冷水研绿豆浆饮之。 2.《本草别说》:信州玉山有砒井。生不夹石者,色赤,甚如雄黄,近火即杀人,《图经》所谓不啻金价者,此也。若今市人通货者,即取山中夹砂石者,烧烟飞作白霜,乃碎屑而芒刺,其伤火多者,块大而微黄,则《图经》所谓如鹅子色明澈者,此也。古方并不入药。

三、用鹤顶红取古风名字

、断肠草

、鹤顶红。

鹤红艳,上官顶红,欧阳顶鹤

疟丹多用砒霜大毒之药,《本草》谓主诸疟风痰在胸膈,可作吐药,盖以其性之至燥,大能燥痰也

四、立秋的节气习俗是什么?

立秋芦纳以后陪仿没到底都有哪些风俗和禁忌大芦呢,还要注意什么呢?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度过了漫长的炎炎夏日,人们有了胃口,所以立秋的民俗多与吃有关。

1.饺子、渣,茄饼在山东半岛的许多地区,立秋当天的中午往往吃水饺或面条,招远、龙口称“入伏的饺子芦渗立秋的面”,长岛、莱阳、海阳等地则相反,说是“立秋的饺子入伏的面”。在山东诸城和莱西地区,吃一种豆末和菜做成的小豆腐,俗称“渣”。当地民谚云:

“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小孩不吐也不拉。”说是有预防肠胃病的功效。在江苏苏州,立秋日用茄子调和面粉做茄饼。

2.啃秋城里人在立秋当天买个西瓜回局哗团家,一家围着啃,就叫啃秋了。而农村人的啃秋则豪爽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一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大吃特吃,抱着绿瓤香瓜大吃特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嚼,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嚼。啃秋表达的是农民丰收的喜悦。

啃秋在一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的那一刻吃西瓜或香瓜,据说能免腹泻,称“咬秋”,预示炎炎盛夏难耐,忽逢立秋,把其咬住。江苏各地人们也在立秋时刻吃西瓜以“咬秋”,认为可不长秋痱子。在江苏无锡、浙江乌青,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一起吃,认为可预防疟痢。北京人有“春吃萝卜秋吃瓜”的习俗,家长必须在立秋之日给孩子买个瓜吃,并对孩子说:“吃个瓜吧,秋后好肥得滚瓜溜圆的。”当地有“早甜瓜,晚西瓜”的谚语,因为立秋之瓜要早吃,因此多吃甜瓜(也称香瓜,始于初夏,终于晚秋,味道清香甘甜,食之能够解腻)。在浙江杭州,在立秋日有的妇女吃一个秋桃;浙江双林人爱吃菱藕、瓜果等。

3.戴楸叶立秋日戴楸叶的习俗历史悠久,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都有立秋到处叫卖楸叶,妇女小儿将之剪成各种花样插戴的记录。直到现在,各地仍有立秋日戴楸叶的民俗。在山东地区,据说立秋这天必有一两片楸叶落下,表示秋天来临。胶东和鲁西南地区的妇女和儿童在这日采集楸叶或桐叶,剪成各种花样,或插在鬓角,或佩在胸前,来应节序。在河南郑州附近农村,立秋日男女皆戴楸叶,或用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角。

与楸叶有关的节日活动,在山东有人于立秋日刚刚天明时采集楸叶熬膏,称“楸叶膏”,据说用来敷痔疮有特殊的疗效。

4.祓秋在浙江定海,立秋那天,儿童食蓼曲(俗名“白药”)、莱菔子,称为“祓秋”,认为可去积滞。在浙江舟山,则是给小孩吃萝卜子、炒米粉等调和的食物,以防积食。在浙江镇海、奉化,给儿童喝绿豆粥,服酒曲,叫做“祓秋”,认为孩子吃了长得又快又壮。

5.贴秋膘许多地方有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的习俗,将此时的体重与立夏时比较。因为在酷热的夏天,人本就没有什么食欲,饭食清淡为主,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轻一点。秋风一起,有了食欲,想吃点好的,补充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耗。补的方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做法的肉,如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桐橘

6.饮水清署在江浙一带,有立秋时喝“新水”的习俗。所谓“新水”,就是刚从井中打来的“新鲜水”。据说这样不但可免生痱子,又可防痢疾。在四川雅安,则是将井水放在阳光下晾晒后家人一起喝,以免得疟痢。

在四川三合,“俗谓立秋正刻饮水一杯,则积暑消除,秋无肠泄之病。”

岐黄家又云:“服清暑方一剂更妙。”

7.赤小豆“补秋脱股”

有些地方的习俗是在立秋日用水服下七粒红豆,认为可避免疟疾。河南郑州称为“避疟丹”。浙江地区多用井水来吞食。在云南镇雄,“先以布袋盛红豆入井底,及时取出,男女老幼各吞数粒,饮生水一盏,以为可以不患痢疾。后来,用五色或七色布,剪成大、小不同方块,错角重叠,粘连缝就,载于小儿衣后,叫做‘补秋屁股’。”

8.秋社秋社本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来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结束,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拜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习俗。唐韩俚《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某些地方,至今还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疟丹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四磨汤2

下一篇:独活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