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子的作用与功效
- 中药药方
- 2023-03-13
- 127
蓖麻子
(《唐本草》)
【异名】萆麻子(《雷公炮炙论》),蓖麻仁(《圣济总录》),大麻子(《中国药植志》),红大麻子(《药材学》)。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种子。
【植物形态】蓖麻(《唐本草》),又名:牛蓖子草、红蓖麻、勒菜、杜麻、草麻。
一年生草本,在热带变成多年生灌木,高2~3米,茎直立,无毛,绿色或稍紫色。具白粉。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盾状圆形。直径20~40厘米,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7~9裂。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主脉掌状。花单性,总状或圆锥花序,顶生,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苞及小苞卵形或三角形;雄花花被3~5,裂片卵状三角形,无花盘,雄蕊多而密,合生成束;雌花的苞与雄花的相同,花被同雄花而稍狭,无花盘及遗形雄蕊,雌蕊卵形,子房3室,花柱3,红色,顶端2叉。蒴果球形,有刺,成熟时开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蓖麻根)、叶(蓖麻叶)以及种子榨出的油(蓖麻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变棕色,果皮未开裂时分批采摘,晒干,除去果皮。
【药材】干燥种子略呈扁的广卵形,长8~18毫米,直径6~9毫米。腹面平坦,背面稍隆起,较小的一端,有似海绵状突出的种阜,并有脐点,另一端有合点,种脐与合点间的种脊明显。外种皮平滑,有光泽,显淡红棕色相间的斑纹,质坚硬而脆。内种皮白色薄膜状,包裹白色油质的内胚乳;子叶2枚菲薄,位于种子中央。气微弱,味油腻性。似粒大、饱满、赤褐色、有光泽的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化学成分】种子含脂肪油40~50%,油饼含蓖麻碱、蓖麻毒蛋白及脂肪酶。种子中分出的蓖麻毒蛋白有三种,即蓖麻毒蛋白-D、酸性蓖麻毒蛋白、碱性蓖麻毒蛋白。
【药理作用】①泻下作用
蓖麻种子中的油本身并无致泻作用,在十二指肠内受脂肪分解酶的作用,皂化成蓖麻油酸钠与甘油,蓖麻油酸钠对小肠有刺激性,引起肠蠕动增强,小肠内容物急速向结肠推进,在服药后2~6小时,排出半流质粪便,排便后可有暂时的便秘;加大剂量不能增强效力,未水解部分很快排泄到大肠,蓖麻油酸吸收后,与其他脂肪酸一样在体内代谢分解,因此,蓖麻油作为泻剂是比较安全的;由于味道不好,可以制成乳剂内服。蓖麻油能阻碍山道年的吸收,并非由于腹泻引起。
②其他作用
蓖麻油本身刺激性小,可作为皮肤滑润剂用于皮炎及其他皮肤病,作成油膏剂用于烫伤及溃疡,种子的糊剂用于皮肤黑热病的溃疡,此外可用于眼睑炎;作为溶剂以除去眼的刺激物,局部应用于阴道及子宫颈疾患。
【毒性】蓖麻子中含蓖麻毒蛋白及蓖麻碱,特别是前者,可引起中毒。4~7岁小儿服蓖麻子2~7粒可引起中毒、致死。成人20粒可致死。非洲产蓖麻子2粒可使成人致死,小儿仅需一粒,但也有报告服24粒后仍能恢复者。蓖麻毒蛋白可能是一种蛋白分解酶,7毫克即可使成人死亡。蓖麻子中毒后之症状有:头痛、胃肠炎、体温上升、白细胞增多、血象左移、无尿、黄疸、冷汗、频发痉挛、心血管虚脱:中毒症状之发生常有一较长的潜伏期。蓖麻毒蛋白引起大鼠急性中毒,主要产生肝及肾的伤害,碳水化物代谢紊乱,蓖麻中的凝集素可与血球起凝集作用。湖州农村将蓖麻子炒热吃未见中毒,可能由于加热使蓖麻毒蛋白破坏。
【炮制】敲碎种子外壳,拣取种仁用。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蓖麻子,先须和皮用盐汤煮半日,去皮取子研过用。"
②《本草蒙筌》:"蓖麻子,修制忌铁。"
【性味】甘辛,平,有毒。
①《唐本草》:"甘辛,平,有小毒。"
②《玉楸药解》:"味苦,气平。"
【归经】入大肠。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大肠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太阳经。"
【功用主治】消肿拔毒,泻下通滞。治痈疽肿毒,瘰疬,喉痹,疥癞癣疮,水肿腹满,大便燥结。
①《唐本草》:"主水Y。"
②《日华子本草》:"治水胀腹满,细研水服;疮痍疥癞,亦可研敷。"
③《本草衍义补遗》:"能出有形质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者用之。"
④《纲目》:"主偏风不遂,失音口噤,头风耳聋,舌胀,喉痹,J喘,脚气毒肿,丹瘤,汤火伤,针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肠挺出,开通关窍经络,能止诸痛,消肿追脓拔毒。"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或调敷。内服:入丸剂、生研或炒食。
【宜忌】孕妇及便滑者忌服。
《本草经疏》:"脾胃薄弱、大肠不固之人,慎勿轻用。"
【选方】①治疔疮脓肿:蓖麻子二十多颗,去壳,和少量食盐、稀饭捣匀,敷患处,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痈疽初起:去皮蓖麻子一份,松香四份。将蓖麻子捣碎加入松香粉充分搅拌,用开水搅成糊状,置于冷水中冷却成膏状备用。用时将白膏药按疮面大小摊于纸或布上贴患处。(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③治瘰疬:蓖麻子炒热,去皮,烂嚼,临睡服三、二枚,渐加至十数枚。(《本草衍义》)
④治咽中疮肿:萆麻子一枚(去皮),朴硝一钱。同研,新汲水作一服,连进二、三服效。(《医准》)
⑤治喉痹:萆麻子,取肉捶碎,纸卷作筒,烧烟吸之。(《医学正传》圣烟筒)
⑥治诸骨哽:蓖麻子七粒。去壳研细,入寒水石末,缠令干湿得所,以竹篾子挑二、三钱入喉中,少顷以水咽之即下。(《魏氏家藏方》)
⑦治疠风,手指挛曲,节间痛不可忍,渐至断落:蓖麻一两(去皮),黄连一两(锉如豆)。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取蓖麻子一枚,擘破,以浸药水,平旦时一股,渐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少更添。忌动风食。(《医准》)
⑧治汤火伤:蓖麻子、蛤粉等分。研膏。汤损用油调涂,火疮用水调涂。(《养生必用方》)
⑨治犬咬伤:蓖麻子五十粒。去壳,以井水研膏,先以盐水洗咬处,次以萆麻膏贴。(《袖珍方》)
⑩治风气头痛不可忍:乳香、蓖麻仁等分。捣饼,随左右贴太阳穴。(《纲目》)
⑾治小儿颓疝:蓖麻仁三枚,棘刚子(去皮)三十枚,石燕子(烧)一枚,滑石(末)二钱匕,麝香(研)半钱匕。上五味捣研匀,稀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煎灯心汤下。(《圣济总录》蓖麻丸)
⑿治J喘咳嗽:蓖麻子去壳炒热,拣甜者吃,多服见效。(《卫生易简方》)
⒀治难产及胞衣不下:蓖麻子七枚。研如膏,涂脚底心,子及衣才下,便速洗去。(《海上集验方》)
⒁催生并死胎不下:蓖麻子三个,巴豆四个。研细,入麝香少许,贴脐心上。(《卫生家宝方》)
⒂治子宫脱下:蓖麻仁、枯矾等分。为末,安纸上托入,仍以蓖麻仁十四枚,研膏涂顶心。(《摘元方》)
⒃治暴患脱肛:蓖麻子一两。烂杵为膏,捻作饼子,两指宽大,贴囟上;如阴证脱肛,生附子末、葱、蒜同研作膏,依前法贴之。(《活幼心书》蓖麻膏)
⒄治口眼歪斜;蓖麻子仁七七粒。研作饼,右歪安在左手心,左歪安在右手心,却以铜盂盛热水,坐药上,冷即换,五、六次即正也。(《妇人良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颜面神经麻痹
取蓖麻子去壳捣成泥状,敷于患侧下颌关节及口角部(厚约0.3厘米),外加纱布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治疗3例,均于10天内痊愈。
②中毒与解毒
蓖麻子中所含毒质受热后即破坏。故中毒者多为生食后发生。曾报告3例小儿,生服蓖麻子仁2~7粒后发生持续呕吐,并伴腹痛,其中1例严重者神志模糊,出现脱水征象,手足发冷,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经按一般中毒常规处理及对症治疗,均渐恢复。
【名家论述】①《纲目》:"蓖麻仁,气味颇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气。其性善走,能开通锗窍经络,故能治偏风失音,口噤、口目歪斜、头风、七窍诸病,不止于出有形之物而已。盖鹈鹕油能引药气入内,蓖麻油能拔病气出外,故诸膏多用之。一人病偏风,手足不举,时珍用此油同羊脂、麝香、鲮鲤甲等药,煎作摩膏,日摩数次,一月余惭复,兼服搜风化痰养血之剂,三月而愈。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亦用蓖麻捣膏贴之,一夜而愈。一人病气血偏头痛,用此同乳香、食盐捣惶粞ǎ灰雇粗埂R桓静笞映Σ皇眨啡侍涞ぬ铮灰苟稀4艘┩庥美圩嗥嫜诜豢汕崧识"
②《本草经疏》:"蓖麻,其力长于收吸,故能拔病气出外,其牲善收,故能追脓取毒,能出有形之滞物,又能通利关窍,故主水Y。"
③《医林纂要》:"蓖麻子,泻肺气之下行,能决至高之水而下之,遁关窍,正经络,调上下。或云服此毕生不能食炒豆,亦不然。"
④《本草正义》:"蓖麻子,气味甘平,濒湖以为甘辛平,其实全无辛味;石顽以为温,颐且恒用以消散外疡红肿{热各症,则可证其性必是清凉,石顽之说亦非是。其性善走善散,丹溪以为能追脓取毒,拔邪外出,甚是不确;业师朱氏,兼治外疡,凡拔毒提脓药中,从不用此,惟退消阳毒红肿,及发颐、瘰疬、乳痈等症,有家制千捶膏一方,专用蓖麻子仁杵细,和乳香、胶香、银朱、麝香成膏,即有红赤{高,势且酿脓者,亦可十消八九,则明消散之功,何可误认提毒外出。濒湖以治偏风不举,口目歪斜,盖亦用其走窜入络,可以通痹,非能拔出血络经脉之风邪。据《纲目》所载,一人偏风,手足不举,濒湖以此油同麝香、鲮鲤甲等作膏,摩之而愈,则真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着关节者,所以有验,此辨症之不可模糊隐约者也。丹溪又以为能出有形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者用之,则亦因其善走而速之使动耳。濒湖又谓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以此捣膏贴之,一夜而愈,则即走窜消散之功耳。"
(《唐本草》)
【异名】萆麻子(《雷公炮炙论》),蓖麻仁(《圣济总录》),大麻子(《中国药植志》),红大麻子(《药材学》)。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种子。
【植物形态】蓖麻(《唐本草》),又名:牛蓖子草、红蓖麻、勒菜、杜麻、草麻。
一年生草本,在热带变成多年生灌木,高2~3米,茎直立,无毛,绿色或稍紫色。具白粉。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盾状圆形。直径20~40厘米,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7~9裂。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主脉掌状。花单性,总状或圆锥花序,顶生,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苞及小苞卵形或三角形;雄花花被3~5,裂片卵状三角形,无花盘,雄蕊多而密,合生成束;雌花的苞与雄花的相同,花被同雄花而稍狭,无花盘及遗形雄蕊,雌蕊卵形,子房3室,花柱3,红色,顶端2叉。蒴果球形,有刺,成熟时开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蓖麻根)、叶(蓖麻叶)以及种子榨出的油(蓖麻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变棕色,果皮未开裂时分批采摘,晒干,除去果皮。
【药材】干燥种子略呈扁的广卵形,长8~18毫米,直径6~9毫米。腹面平坦,背面稍隆起,较小的一端,有似海绵状突出的种阜,并有脐点,另一端有合点,种脐与合点间的种脊明显。外种皮平滑,有光泽,显淡红棕色相间的斑纹,质坚硬而脆。内种皮白色薄膜状,包裹白色油质的内胚乳;子叶2枚菲薄,位于种子中央。气微弱,味油腻性。似粒大、饱满、赤褐色、有光泽的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化学成分】种子含脂肪油40~50%,油饼含蓖麻碱、蓖麻毒蛋白及脂肪酶。种子中分出的蓖麻毒蛋白有三种,即蓖麻毒蛋白-D、酸性蓖麻毒蛋白、碱性蓖麻毒蛋白。
【药理作用】①泻下作用
蓖麻种子中的油本身并无致泻作用,在十二指肠内受脂肪分解酶的作用,皂化成蓖麻油酸钠与甘油,蓖麻油酸钠对小肠有刺激性,引起肠蠕动增强,小肠内容物急速向结肠推进,在服药后2~6小时,排出半流质粪便,排便后可有暂时的便秘;加大剂量不能增强效力,未水解部分很快排泄到大肠,蓖麻油酸吸收后,与其他脂肪酸一样在体内代谢分解,因此,蓖麻油作为泻剂是比较安全的;由于味道不好,可以制成乳剂内服。蓖麻油能阻碍山道年的吸收,并非由于腹泻引起。
②其他作用
蓖麻油本身刺激性小,可作为皮肤滑润剂用于皮炎及其他皮肤病,作成油膏剂用于烫伤及溃疡,种子的糊剂用于皮肤黑热病的溃疡,此外可用于眼睑炎;作为溶剂以除去眼的刺激物,局部应用于阴道及子宫颈疾患。
【毒性】蓖麻子中含蓖麻毒蛋白及蓖麻碱,特别是前者,可引起中毒。4~7岁小儿服蓖麻子2~7粒可引起中毒、致死。成人20粒可致死。非洲产蓖麻子2粒可使成人致死,小儿仅需一粒,但也有报告服24粒后仍能恢复者。蓖麻毒蛋白可能是一种蛋白分解酶,7毫克即可使成人死亡。蓖麻子中毒后之症状有:头痛、胃肠炎、体温上升、白细胞增多、血象左移、无尿、黄疸、冷汗、频发痉挛、心血管虚脱:中毒症状之发生常有一较长的潜伏期。蓖麻毒蛋白引起大鼠急性中毒,主要产生肝及肾的伤害,碳水化物代谢紊乱,蓖麻中的凝集素可与血球起凝集作用。湖州农村将蓖麻子炒热吃未见中毒,可能由于加热使蓖麻毒蛋白破坏。
【炮制】敲碎种子外壳,拣取种仁用。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蓖麻子,先须和皮用盐汤煮半日,去皮取子研过用。"
②《本草蒙筌》:"蓖麻子,修制忌铁。"
【性味】甘辛,平,有毒。
①《唐本草》:"甘辛,平,有小毒。"
②《玉楸药解》:"味苦,气平。"
【归经】入大肠。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大肠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太阳经。"
【功用主治】消肿拔毒,泻下通滞。治痈疽肿毒,瘰疬,喉痹,疥癞癣疮,水肿腹满,大便燥结。
①《唐本草》:"主水Y。"
②《日华子本草》:"治水胀腹满,细研水服;疮痍疥癞,亦可研敷。"
③《本草衍义补遗》:"能出有形质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者用之。"
④《纲目》:"主偏风不遂,失音口噤,头风耳聋,舌胀,喉痹,J喘,脚气毒肿,丹瘤,汤火伤,针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肠挺出,开通关窍经络,能止诸痛,消肿追脓拔毒。"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或调敷。内服:入丸剂、生研或炒食。
【宜忌】孕妇及便滑者忌服。
《本草经疏》:"脾胃薄弱、大肠不固之人,慎勿轻用。"
【选方】①治疔疮脓肿:蓖麻子二十多颗,去壳,和少量食盐、稀饭捣匀,敷患处,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痈疽初起:去皮蓖麻子一份,松香四份。将蓖麻子捣碎加入松香粉充分搅拌,用开水搅成糊状,置于冷水中冷却成膏状备用。用时将白膏药按疮面大小摊于纸或布上贴患处。(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③治瘰疬:蓖麻子炒热,去皮,烂嚼,临睡服三、二枚,渐加至十数枚。(《本草衍义》)
④治咽中疮肿:萆麻子一枚(去皮),朴硝一钱。同研,新汲水作一服,连进二、三服效。(《医准》)
⑤治喉痹:萆麻子,取肉捶碎,纸卷作筒,烧烟吸之。(《医学正传》圣烟筒)
⑥治诸骨哽:蓖麻子七粒。去壳研细,入寒水石末,缠令干湿得所,以竹篾子挑二、三钱入喉中,少顷以水咽之即下。(《魏氏家藏方》)
⑦治疠风,手指挛曲,节间痛不可忍,渐至断落:蓖麻一两(去皮),黄连一两(锉如豆)。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取蓖麻子一枚,擘破,以浸药水,平旦时一股,渐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少更添。忌动风食。(《医准》)
⑧治汤火伤:蓖麻子、蛤粉等分。研膏。汤损用油调涂,火疮用水调涂。(《养生必用方》)
⑨治犬咬伤:蓖麻子五十粒。去壳,以井水研膏,先以盐水洗咬处,次以萆麻膏贴。(《袖珍方》)
⑩治风气头痛不可忍:乳香、蓖麻仁等分。捣饼,随左右贴太阳穴。(《纲目》)
⑾治小儿颓疝:蓖麻仁三枚,棘刚子(去皮)三十枚,石燕子(烧)一枚,滑石(末)二钱匕,麝香(研)半钱匕。上五味捣研匀,稀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煎灯心汤下。(《圣济总录》蓖麻丸)
⑿治J喘咳嗽:蓖麻子去壳炒热,拣甜者吃,多服见效。(《卫生易简方》)
⒀治难产及胞衣不下:蓖麻子七枚。研如膏,涂脚底心,子及衣才下,便速洗去。(《海上集验方》)
⒁催生并死胎不下:蓖麻子三个,巴豆四个。研细,入麝香少许,贴脐心上。(《卫生家宝方》)
⒂治子宫脱下:蓖麻仁、枯矾等分。为末,安纸上托入,仍以蓖麻仁十四枚,研膏涂顶心。(《摘元方》)
⒃治暴患脱肛:蓖麻子一两。烂杵为膏,捻作饼子,两指宽大,贴囟上;如阴证脱肛,生附子末、葱、蒜同研作膏,依前法贴之。(《活幼心书》蓖麻膏)
⒄治口眼歪斜;蓖麻子仁七七粒。研作饼,右歪安在左手心,左歪安在右手心,却以铜盂盛热水,坐药上,冷即换,五、六次即正也。(《妇人良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颜面神经麻痹
取蓖麻子去壳捣成泥状,敷于患侧下颌关节及口角部(厚约0.3厘米),外加纱布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治疗3例,均于10天内痊愈。
②中毒与解毒
蓖麻子中所含毒质受热后即破坏。故中毒者多为生食后发生。曾报告3例小儿,生服蓖麻子仁2~7粒后发生持续呕吐,并伴腹痛,其中1例严重者神志模糊,出现脱水征象,手足发冷,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经按一般中毒常规处理及对症治疗,均渐恢复。
【名家论述】①《纲目》:"蓖麻仁,气味颇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气。其性善走,能开通锗窍经络,故能治偏风失音,口噤、口目歪斜、头风、七窍诸病,不止于出有形之物而已。盖鹈鹕油能引药气入内,蓖麻油能拔病气出外,故诸膏多用之。一人病偏风,手足不举,时珍用此油同羊脂、麝香、鲮鲤甲等药,煎作摩膏,日摩数次,一月余惭复,兼服搜风化痰养血之剂,三月而愈。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亦用蓖麻捣膏贴之,一夜而愈。一人病气血偏头痛,用此同乳香、食盐捣惶粞ǎ灰雇粗埂R桓静笞映Σ皇眨啡侍涞ぬ铮灰苟稀4艘┩庥美圩嗥嫜诜豢汕崧识"
②《本草经疏》:"蓖麻,其力长于收吸,故能拔病气出外,其牲善收,故能追脓取毒,能出有形之滞物,又能通利关窍,故主水Y。"
③《医林纂要》:"蓖麻子,泻肺气之下行,能决至高之水而下之,遁关窍,正经络,调上下。或云服此毕生不能食炒豆,亦不然。"
④《本草正义》:"蓖麻子,气味甘平,濒湖以为甘辛平,其实全无辛味;石顽以为温,颐且恒用以消散外疡红肿{热各症,则可证其性必是清凉,石顽之说亦非是。其性善走善散,丹溪以为能追脓取毒,拔邪外出,甚是不确;业师朱氏,兼治外疡,凡拔毒提脓药中,从不用此,惟退消阳毒红肿,及发颐、瘰疬、乳痈等症,有家制千捶膏一方,专用蓖麻子仁杵细,和乳香、胶香、银朱、麝香成膏,即有红赤{高,势且酿脓者,亦可十消八九,则明消散之功,何可误认提毒外出。濒湖以治偏风不举,口目歪斜,盖亦用其走窜入络,可以通痹,非能拔出血络经脉之风邪。据《纲目》所载,一人偏风,手足不举,濒湖以此油同麝香、鲮鲤甲等作膏,摩之而愈,则真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着关节者,所以有验,此辨症之不可模糊隐约者也。丹溪又以为能出有形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者用之,则亦因其善走而速之使动耳。濒湖又谓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以此捣膏贴之,一夜而愈,则即走窜消散之功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