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偏方 > 正文

最全仲景全书,汇集四版古本伤寒

最全仲景全书,汇集四版古本伤寒

• 绵延数千年的中医历史上,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与医书为友,与医书为伴,在好医书中行走,让我们和“中医家”一起感受千年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先贤医案的精妙入微,聆听当代明师的谆谆教诲,为万千中医人和中医爱好者开启一扇善读之门,此谓之“每周一缕书香”之 初衷:立命守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寄望百载,中医中兴。

• 沏上一壶清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医书,纵横开阖,品味着理法方药,品读每一个医案。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书香悠悠,茶香缭绕,这种温馨的感觉,可好?

(本栏目在中医家APP内每周周一首发,周二中医家公众账号可见,再次日各大平台可见,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医家”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医家)

最全仲景全书,汇集四版古本伤寒

书友来信

众所周知,《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现行的《伤寒论》版本是宋本赵开美刊印的,而现行的《金匮要略》版本是宋本林亿校注的。

其实《伤寒杂病论》版本除了宋本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外,还有唐本《伤寒论》,康平、康治本《伤寒论》等,近代发掘出来的《伤寒杂病论》版本当属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此三种版本内容与排版方式与其他版本多有不同,如桂林古本增加了六气病脉证并治,长沙古本改变了可与不可的排列方式。

另外,还有还有一种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该版本为民国名医黄竹斋老先生手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而成,并且黄先生把长沙古本与桂林古本合二为一,并且博采众多注家的注解,编著成《伤寒杂病论会通》。

最全仲景全书,汇集四版古本伤寒

我今天推荐的书就是黄竹斋先生所编写《伤寒杂病论会通》的现代版——《伤寒杂病论会通精纂》。

此书由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孙光荣传承工作室、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名老中医工作室、光明中医杂志社、世界中医药协会中和医派国际研究总会、世中联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中和医派研究所、北京知医堂中医门诊中和医派研究室等共同组织编纂的,以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为底本,集校、释为一体的,全面系统体现医圣张仲景医学整体学术思想的著作,是民国时期我国系统研究《伤寒杂病论》的颠峰巨著之一。

黄竹斋,名维翰,字竹斋,晚年自号中南山人,为近现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他不但精于中医学知识,治病经验丰富,而且于经史、哲学、释、道、兵法、地理、数学等人文社科领域和自然科学诸方面也具有相当深厚的造诣。除《伤寒杂病论会通》外,还著有《周易会通》、《武侯奇门遁甲》、《微积分提要》等等,可见黄先生不只是单纯的摘要各个医家的注解,而是以自己深厚的学术功底重新编写了一次《伤寒杂病论》。

因为所处时代的限制,黄竹斋老先生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的六气主客删除了,不过黄氏在《伤寒杂病论会通》的“通论”的“三阴三阳提纲”中有巧妙的解释了五运六气的临床应用和对相关问题的指导意义。正因为如此《伤寒杂病论会通精纂》补录了“六气主客”,既能准确反映医圣张仲景的医学宏旨,又能基本把握黄老先生的的学术思想。

清代医家陈修园后代,近现代著名医学家陈逊斋盛赞黄竹斋先生:“予酷嗜医术,寝馈《伤寒》《金匮》凡30年,南北遨游未尝遇一知己,予识黄君,不敢谓秦无人也!予读黄君之书,益愧从前所见之不广矣!”

戊戌年乙卯月丙寅日

西洲子作于古城

最全仲景全书,汇集四版古本伤寒

书香君按:黄竹斋先生毕生潜心仲景之学,不辞劳瘁,研究会通“古本伤寒”,以期裨补宋本之阙疑,恢复仲景著作之原貌,素为学界所重。其编纂的《伤寒杂病论会通》正文以《白云阁本》原文为主,参考宋本《伤寒》《金匮》以及长沙古本、涪陵古本,勘误补脱,并搜辑历代诸注之精华以彰经义,对“古本伤寒”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详细诠释,煌煌巨著,泽被医林。今日得书友西洲子来信推荐,中医家《每周一缕书香》栏目乐而荐之。

《伤寒杂病论会通》黄竹斋序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冬,余三次修订《伤寒杂病论集注》脱稿。乃诣南阳谒医圣祠墓,获冯应鳌于明崇祯元年访仲景墓未见所镌之灵应碑。清顺治十年,冯氏训叶,再至南阳,募疏庀工,表墓建祠,求前碑不得,以为已毁。今距崇祯癸酉仲景墓发现之岁适五周甲子,碑乃复出,殆有数存焉。

余旋之南京,备员中央国医馆编审。甲戌冬至鄞,观仲景佚书于天一阁未得,因周君岐隐得识桂林罗君哲初,示余以其师左修之所授仲景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明年春,罗君来京与余同事,乃克手抄一通。

谨案仲景《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原书遭兵燹佚不全,赖晋太医令王叔和搜摭遗文,篇次为三十六卷。永嘉乱后,中原板荡,亦复失传,其要方为江南诸师所秘,以孙思邈之殷勤述古,撰《千金方》时只载仲景杂病方,晚年方获《伤寒论》,收入《翼方》。天宝中,王焘撰《外台秘要》,引仲景《伤寒论》,注出卷数至第十八,与梁《七录》、隋唐志所列仲景书目卷数各殊。今世通行仲景《伤寒论》十卷、《金匮要略方论》三卷、《金匮玉函经》八卷,乃宋治平中林亿等奉敕校刻。而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坚”字文皆作“鞕”,前人断为隋时定本。元赵以德《金匮玉函经衍义》,实《金匮要略》变名。明、清两朝注解《伤寒》、《金匮》者数十家,大抵皆以林校及成、赵二书为蓝本。

最全仲景全书,汇集四版古本伤寒

兹取十二稿本与今世通行之宋刊《伤寒》、《金匮》各书,及近年湖南刘昆湘得于江西张隐君之古本,涪陵刘熔经得于垫江某洞石柜之古本相校,如“太阳篇”下“伤寒,脉浮滑”节,宋本及涪本同作“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脉方乖违,义实难通。湘古本作“表有热,里无寒”,似较优胜。然犹未若十二稿作“里有热,表无寒”之确切不易也。其余订正诸本脱讹者,不遑枚举。列黄疸、宿食、下利、吐逆、呕哕、寒疝、消渴等证于阳明、少阴、厥阴诸篇,深契以六经钤百病之微旨。若平脉法、杂病证治各篇,条理精密,有非后世所能及。

或疑医圣撰论何至易稿十三次,殊不思医学著述动关民命,仲景救济之心求精固无已时。昔朱子注四书,稿经七易,病革时尚命门人改订《大学》“诚意”章数句。凡诸学理愈研愈微,岂一成即不可再易乎!又疑张绍祖自称为仲景四十六世孙之时代与人类之发育大率,百年可衍五代未能吻合。据罗君述,其师左修之民国十一年壬戌七十八岁始归道山,随父岭南受书张绍祖,时年弱冠,当清同治三年,上距汉献帝建安十年,一千六百六十年。考《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三月丙子,诏封孔子后四十七世孙孔宗愿,袭封文宣公为衍圣公,上距周敬王四十一年孔子卒,一千五百三十四年。比例张氏,尚少孔氏一世,多一百二十六年。人类生率世次安可以常数限哉!

洎国难作,南京陷,罗君返桂,途遭匪劫,十二稿副本幸存余家。张公伯英驻节南阳时曾发愿重修医圣祠,设立国医学校,未几移防弗果。今见此十二稿本,叹为奇缘,欣然捐资付梓,藏板南阳医圣祠。由是久湮人间之秘籍得以流通,医圣济世之真传赖其不坠,千余年承讹袭谬之刊本有所订正,裨益医林实非浅鲜。爰序其颠末考辨如上。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孟春

长安黄维翰敬识于西安中医救济医院

最全仲景全书,汇集四版古本伤寒

《伤寒杂病论会通》赵惕庵序

天人性命之学,后儒论之详矣。顾其说多倚于理,而罕重视夫气。抑岂知理气之相需,无斯须可轻重者。理固所以宰气,而气实所以载理。气之通塞,理之存亡系焉。疾病灾患撄其躯,若无以调剂其血气,气之馁未有不因之堕落者。此神农黄帝以来,医药之事所由兴。至汉张氏仲景实集其大成,后世尊之为医圣。盖深明理气之相依为性命,而天人之道乃全也。

自汉迄今,斯道递衍,其以著述名者无虑百数十家,然皆不越医圣之轨范,而卒鲜得其真传,其裨益于性命之故,有仁心者尤多贻憾,斯则吾友竹斋黄君之不能已于研穷也。

君陕西长安人,幼贫失学,其尊人素业炮工,君少习其业,暇辄从人问字,久之识天算地舆,旁求儒术,又以深窥洛闽,撰有《周易会通》、《五纪衍义》、《修历当言》、《皇极经世考证》等书。然其精神专注,最有志趣者,厥惟医道;其于医道探讨无厌者,厥惟仲景之书。

最全仲景全书,汇集四版古本伤寒

癸酉之冬,君已修订仲景《伤寒杂病论集注》三度矣。此心终有未慊,乃诣南阳谒医圣祠墓,窃冀缵承其遗业。次年甲戌冬,复往宁波访求仲景遗书。因周君岐隐得识桂林罗哲初先生,示之以其师左修之所授仲景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惊叹无已,因得手抄一通。夫此书之流传,自晋王叔和仅为第七次稿,历代所宗,别无考见。不意越千百年忽发现写本至十二稿,得非君之精诚贯注,上通医圣之灵所感召乎。

顾此书在医圣既精益求精,则君之虚怀求益,愈不能以前所修订者为止境矣。由是取今世通行宋刊《伤寒》、《金匾》各书,及近湖南刘昆湘得于江西张隐君之古本、涪陵刘镕经得于垫江某洞石柜之古本相校,深见此稿修理精密,有非后世所能及。由是综核前三度采集各注,参以中外医书新发明者,撰注仲景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会通》计十八卷。而请序于余,藉以谂前圣之至仁,而箴后人之躁妄也。

因忆十年前,余有幽郁之疾,腹患症结,卧床旬余日,几濒于危。延君自省莅兴,为针“期门”、“巨厥”,砉然立解,腹内显有声鸣。乃遂即起床,同君步行原野省墓,往返十余里,迄无倦容。君之术何其神,而余之病永不作矣。今君独不自足,研求弥笃,则此后活人之术当更有进,将使医林中千万人奉为圭臬,传之后世,庶不至庸医杀人之不悟矣。

昔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复撰十翼,而后易道大明。仲景之书君苦心求得晚本,三复笺注,必期至于会通,而后医道无误。天地之大德曰生,余虽不文,奚容诿辞而不彰君之高谊哉。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岁在己丑正月下浣

兴平赵玉玺惕庵敬识,时年七十有五

最全仲景全书,汇集四版古本伤寒

《伤寒杂病论会通》书后

米伯让序

朱子曰:“谈天下事易,做下天事难。”诚千古不易之至理。吾人今日致学,多能口言,鲜能实践,辄为世俗所嗤诋,良由是耳。即或有能实践者,未必能澈始至终。然能澈始终者,非有困知勉行之精神,澹泊宁静之功夫者,莫能为之。

吾师长安黄竹斋夫子幼贫失学,至十四岁,太夫子永才公远游谋生始归。乃从庭训肄炮工,迫于生计,不能入塾就读。乃发愤立志,于工余自修。字有不识者,从塾童而问焉。虽铸冶钻错之际,苦读不倦。年逾弱冠,遂通经史理数。犹未敢自信,乃执贽于临潼王敬如先生,则是所学益精。于经史子集,天算地舆,历象兵农,医药理化等学,靡不穷究其极。年及不惑,所著已闻于世,为当时名宿所称许。登其所著伤寒于《陕西通志》,近年约计所撰之书,出版与未印者,有五十余种。可称会天人之通,探造化之奥,博大精深,得未曾有。吾师尝谓,以庶士而能行利人济世之志者,惟医为然。故尤殚心医学,毅然以发扬中国医学为己任。

夫吾国医学,自农、黄、伊、扁,代有传人。至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实集其大成。立医家之圭臬,方书之正宗。惟汉文简奥,义理宏深。承其绪者历晋迄唐,仅有王叔和、孙思邈二人遥相祖述。然皆传述其文,而少所发明,赵宋以后注释渐众,迄于清季盖已无虑百十家矣。然多承讹袭谬,穿凿附会,鲜能阐六经之真,综合群注折衷一是者。吾师乃搜辑中西学理,撰解三阴三阳经提纲六篇,注成《伤寒杂病论新释》十六卷,可谓自辟蹊径,务去陈言,发前人之所未发,为注《伤寒论》者开一新纪元。

吾师又谓历代注家有不可没灭者,复选集诸注之精华,发挥南阳之本旨。凡古今中外医书,有关于仲景学说之发明者,无不详稽博考,删繁去芜,折衷至当。稿经四易,时历八载,于癸亥冬斯书告成,名曰《伤寒杂病论集注》。《中国医学大辞典》主编谢利恒先生为之序云:“西安黄竹斋先生重订《伤寒杂病论集注》十八卷,都七十余万言,据生理之新说,释六经之病源。贯穿中西,精纯渊博,可谓集伤寒学说之大完,诚医林之鸿宝也。”又于所著《中国医学派流论》中称为“近今之杰作。”

吾师又取经方所载之药,逐条考证,于各药之性质,诸方之制义,莫不推阐尽致,辨别精确。书成四卷,名曰《经方药性辨》。又撰《伤寒杂病论类编》八卷,《类证录》三卷,《经方类编》一卷,又取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二书合为一帙,以各家不同版本、注本,为之校正,增订《伤寒杂病论读本》十六卷,分订四册,以供学者诵习之用。

吾师毕生致力仲景之学,诚不愧为集伤寒学说之大成,衍南阳之正宗者也。

于癸酉冬亲诣南阳,瞻拜仲景祠墓,考索遗迹,辞神出祠,获见冯应鳌于明崇祯间所刊,佚三百年之灵应碑于道傍,亲为移置祠内,并将祠墓全景,摄影制版。访询祠产被县师范学校所夺,特函南阳县长,继呈请内政部,暨中央国医馆函咨河南省政府令饬南阳县,使将该校所夺医圣祠墓田查办归还。在中央国医馆第二届全国国医药界代表大会提议,募捐重修南阳医圣祠享殿。遂发愿搜罗仲景遗著,拟辑成全书,贡献医林。

是时任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偶于南京书肆购得国医图书专号一册,载有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五脏卫营论》一卷,均注存宁波天一阁抄本字样。考此二书其目见于梁《七录》及《宋史》艺文志,而《明志》及清《四库全书总目》皆未著录,知其佚失已久。遂即往鄞访阅。过沪,谢利恒、盛心如邀集医界名流十余人设宴欢迎,并筹组重修南阳医圣祠筹备会。首将自著《伤寒杂病论集注》并读本各捐百部以资提倡,鄞名医周岐隐先生与各师神交颇厚,吾师至鄞往访,述及来意,周君极表欢迎。设宴款待陪席者有当地名士王宇高、吴涵秋,暨宁波广济施医局主任桂林罗哲初先生,与吾师谈颇欢洽。饭后同周君至图书馆,检查天一阁藏书目录,并无《五脏营卫论》、《疗妇人方》之目。盖为该阁主人早行出售也。

吾师为之怅然,遂欲告别往游普陀,罗君挚意挽留,云其家藏有古本《伤寒杂病论》抄本,较浏阳刘昆湘所得者多三分之一。务邀临伊庐一观,吾师闻之感而且喜。默念到此邂逅罗先生,得见古本《伤寒杂病论》,莫非仲师之灵冥冥中有以感召耶。翌午同周君至罗第。宴毕,罗君出示所藏古本《伤寒杂病论》首一册。云:全书十六卷,共计四册,余三册存桂林。吾师披阅一过,其卷端序为清光绪二十年桂林左盛德撰,是书传授渊源序之颇详。云:清道光时,左公随父宦游岭南,同僚有张公学正字绍祖者,仲圣四十六世孙也。言仲景之书,当日稿本原有十三。王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伊家现有第十二稿,历代珍藏,未尝轻以示人。左公之父亟令左公师事之,乃克手抄一部。由是诵研,遂精于医。后旋桂林,罗先生从之学,因得手抄其书。四十年来,从未出以示人。虽与周先生交谊最挚,亦未曾寓目。今感吾师远访之诚,特公开一览。

按民国初年,浏阳刘昆湘以母丧求葬地于江西山谷中,遇异人张隐君得古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以授其宗人刘仲迈。壬申春,湘省何芸樵为之手写付印,始公于世。今观罗先生所藏之古本,首册较刘仲迈之古本“伤寒例”后多“杂病例”一篇,“伤燥脉证并治”后有伤风、寒病二篇。其余文字亦有小异。罗先生言:后三册六经篇后无可与不可与各条,而有“金匮”诸篇。则此本是较刘本为胜。盖举杂病而名书,则“金匮”诸篇实不可缺也。

吾师感此书关系国医学术,甚为重要,亟怂恿公世,并嘱周君促成,俾仲师遗文物勿再沉晦。吾师至普陀,乃书“宁波访求仲景遗书记。”返沪,并将左盛德序文及目录,登于当时中医各刊以公海内。翌岁,罗先生至南京,吾师遂荐任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罗君方将所藏全部见示,吾师得抄录一通。遂即旋陕,张公伯英闻之,叹为奇缘,乃欣然捐资付梓,由是久淹人间之秘籍,始克公世。逮至世界二次大战告终,交通恢复后,周君在沪从邮,始克获睹全书。来函称赞,嘱印百部运沪以广其传,时距吾师至鄞访书之年,已经十四春秋矣。

想罗君与周君以十余年之知交,终未以此见示,与吾师一面之识,竟能出蕴藏四十余年之珍本,共为欣赏,可为一奇也。况周君素研仲景之书,著有《精神病广义》。于癸酉岁得见湖南古本,以为长沙遗文重光于世。曾取古本与通行本比类互参,录其佚文佚方集为《伤寒汲古》。闻是时曾与罗君磋商,而罗君终以缄默不露,可为二奇也。罗君文章医术久为江南人士所推重。及门生徒,大江南北不下千余。无锡针灸学校校长承澹庵所著《中国针灸治疗学》载有伊伯父谈其师罗哲初先生,治一南京某氏子,全身痿疭,颈项四肢皆软瘫。为针大包一穴,与黄芪、白术、甘草煎服而愈。澹庵为罗君再传弟子,然罗君终未以此授之,可谓三奇也。

此书由仲景四十六世裔孙张绍祖,于清道光间授与桂林左盛德。左公获此书秘藏三十余年,广授生徒经史而外独不及医。虽有请益,俱不轻授,而竟授与罗哲初,足见左公受授之严谨,必知罗君为不负所授者方授之也。罗君受此书蕴椟四十余年,未尝表彰一字,虽遇挚交知己,亦未以此出示。且与吾师非有平生之素,萍水相逢,竟以全书授之。想罗君必知吾师不为负所授,而能光大其学者也,否则必不授矣。

吾师获此书,以为序而表彰公之夭下,并怂恿张公捐资刊印以传不朽,可谓不负罗君授书得人之盛意者矣。国难作,南京陷,罗君返桂,不一年遽归道山,诚可慨叹,幸此书授与吾师得以发扬光大,则罗君不负左公授书之盛意。如罗君不遇吾师,则终藏笥篋,或付劫灰,岂不有负左公授书之盛意耶。

呜乎!物之隐显,殆有数存焉。昔朱子注四书,稿经七易,而圣道益彰。讵知仲圣撰著《伤寒杂病论》乃稿至十三篡,其惨淡经营终使学理颠扑不破,为百世奉为圭臬之医典,厥功伟矣。夫叔和所抄行世者相传系第七次稿,今吾师得罗君所珍藏者乃第十二次稿,不知江西张隐君所授刘昆湘者,涪陵刘镕经得于垫江某洞石柜者,是为第几稿。千余年来,零缣碎锦之十三稿,究不知仍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否也?夫仲圣《伤寒杂病论》成于炎汉建安纪年,迄今千有七百余岁,经历代之兵燹,宗室之迁徒,卒能为仲圣四十六世裔孙绍祖所保存,再经左、罗师生蕴椟珍藏,俾长沙遗文终显于世。非仲圣之灵默相之无以臻此,非吾师之诚感格之无以致此。

吾师谓此书发现经过有不可思议者,故于丁亥冬备文率锡礼再诣南阳谒告仲圣,欲致此书远播海外,得以发扬光大。讵为时途梗阻,未能如愿。乃复取此十二稿,采集古今诸注为之详释,参以湘古本、涪古本,相互考核,严加订正,补其脱佚。字栉句比,纲举目张,务期无疑不释,无义不晰。未几一年,脱稿卒成,命名《伤寒杂病论会通》,共计十有八卷,分订八巨册。

吾师今已六旬有四,尚能不辞劳瘁,自撰自书,成此巨业,生平志学之诚,律身之敬,信道之笃,执德之弘,有非常人所能及,故能卒成羽翼仲景之功,刊布其书而光大其学也。锡礼从师游学有年,幸睹是书于危乱艰难之时而印成。爰述颠末,以冀读者得悉其发现经历之梗概,并明传授之渊源云尔。

公元一九四九年己丑仲夏

门人泾阳米锡礼敬识于樊川止园

最全仲景全书,汇集四版古本伤寒

“中医悦读会”会员招募

《礼记·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今中外许多善于读书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同携共进增广识闻。应中医家平台数万中医同道渐起之呼声,于深圳滨海湾畔沙河之堤,聚千册中医经典书籍,"中医悦读会"遂立。

"中医悦读会"肩负传承传播中医之使命,笃行“学习·分享·成就未来”之门径。

其一,为中医同道开一扇善读之门,千册中医古籍,自由借阅;

其二,为中医同道置一处交流之所,陋室常备香茗,畅所欲言;

其三,或迎或请,举办中医书籍作者见面会若干场,从书本到现实,近距离灵魂交流;

其四,深圳卧虎藏龙之地,探寻明师或适逢明师泰斗,必牵手而至,亲授"明师公开课",引读经典之学。

其五,深圳处岭南福地,依山傍海,中草药资源极其丰富,携同道与老药工登梧桐,攀罗浮,辨草药,近自然,格物而致知;

其六,程门易立,明师难寻,深知医路问道之苦,特准备若干宝贵跟诊名额赠与勤学之同道……

诸多事项,未能尽述,一言蔽之,为中医创造联结,尽矣!

详情请点击阅读:【公益中医】每年和我们读32本中医书,中医悦读会邀您一起!

策 划:苏华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