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补肾名方:六味地黄丸
- 民间偏方
- 2022-05-30
- 248
最近,480年历史的广誉远恢复生产千年经典名方——九蒸九晒六味地黄丸,再次掀起了一股六味地黄丸热潮。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中医临床常用药,具有明显的滋补肝肾的作用,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其起源于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后经宋代著名儿科医生钱乙改良,创制了现今的六味地黄丸。
八味变六味
钱乙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自幼精心专研医学,长大后成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江湖郎中,擅长儿童疾病。受召到汴京治好太子的病后,他得到皇帝的重用和赏赐,名满京城。
然而,出身民间的钱乙成为太医后,受到了其他太医的非议,常常有“钱乙治好太子的病不过是巧合罢了”“钱乙只会用土方”之类的质疑。
有一次,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象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
钱乙说:“张仲景的八味地黄丸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稚嫩,所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壮阳的药,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行吗?”这位大夫听了,连声道佩服。
这一成果被收录到钱乙的小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中,从此六味地黄丸名扬天下。至明清,六味地黄丸已被应用于治疗中风、虚劳、健忘、怔忡、惊悸、头痛、眩晕、腰痛、产后以及遗精等十余种疾病。
九蒸九晒被列为御用标准
据史料记载,宋徽宗患有头晕症,太医以六味地黄丸治疗,但徽宗服后不但不见好转,反而出现腹中冷痛,大便稀溏等症状。
为了搞明白原因,太医邀请钱乙前来会诊。听完太医介绍病情后,钱乙对皇帝解释说:“熟地由生地炮制而来,熟地以滋补肾阴见长,生地性寒凉,能清热凉血,不能滋补肾阴。熟地炮制不好,寒凉之性不去除,不能滋阴,反而重伤脾胃。因此,圣上才出现腹中冷痛,大便稀溏。但熟地也不能长时间蒸制,这样会湿气太重,影响脾胃。必须反复蒸制日晒,除掉蒸的水气方可既去寒凉,又不加湿。”果然,徽宗服用九蒸九晒六味地黄丸后,眩晕症很快痊愈。由此,九蒸九晒被列为六味地黄丸的御用标准。
据考,熟地黄源于药王孙思邈,经过蒸晒工艺,将生地黄制熟。这也是六味地黄丸九蒸九晒的源头所在。明代李时珍把“九蒸九晒法”收入了《本草纲目》。
九蒸九晒六味地黄丸因耗工费时,数量有限,历代以来一直被称为极品。但因其卓越疗效,历经纷纭战火终能绵延流传。
古法工艺背后的科学
作为我国现有文字记载最古老的中药企业,广誉远传承了一百余个经典古方,其中就包含六味地黄丸的制作古方,并沿用至今。
据中药老字号广誉远总裁张斌介绍,古人制作六味地黄丸的熟地非常讲究,除了必须选用河南焦作的怀地黄,还要用独特古法炮制药材,加入砂仁、陈皮、黄酒等反复蒸晒九次,制作前后经历约二十七天,直至将干黄的生地黄炮制成黑如漆、亮如油、甜如蜜的熟地黄,味甘性微温,甘润滋补。
然而,由于古法炮制九蒸九晒熟地黄的工艺过于复杂,而且费时费力,现在已经很少企业沿用此法生产六味地黄丸。广誉远是少有的沿用古法制作六味地黄丸的中药企业之一。他们不仅坚持九蒸九晒古法炮制熟地黄,还利用现代技术证明古法炮制工艺的好处。
张斌介绍说:“经过五年的研究发现,一蒸的熟地黄所含的大分子多糖类物质较多。经过九蒸九晒以后的熟地黄,所含的小分子单糖和寡糖类物质较多。第一,人体吸收更容易;第二,转化更好。”
为了坚持炮制标准,在低价竞争时期,广誉远曾停产六味地黄丸。张斌说:“既然要做,就做具有确切疗效的药,否则就不要做。”近年,随着人们对优质中药的认可,广誉远六味地黄丸等一批高品质中药再次回归市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