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恶血冲心简介 试述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病机特征。
- 知道问答
- 2023-09-04
- 141
3 概述 产后恶血冲心为病证名[1]。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即产后恶血入心[1]。指产后由于正气亏损,虚火上炎,以致恶血冲心[1]。4 症状 出现烦闷欲绝,神识昏迷的证候[1]。
文章目录:
一、产后恶血冲心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症状
- 5 治疗
- 6 参考资料
- 附:
- 1 治疗产后恶血冲心的穴位
- 2 治疗产后恶血冲心的方剂
- 3 治疗产后恶血冲心的中成药
- 4 古籍中的产后恶血冲心
1 拼音
chǎn hòu è xuè chōng xīn
2 英文参考
puerperal lochiostasis invasion of hear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产后恶血冲心为病证名[1]。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即产后恶血入心[1]。指产后由于正气亏损,虚火上炎,以致恶血冲心[1]。
4 症状
出现烦闷欲绝,神识昏迷的证候[1]。
5 治疗
宜用七滚宽顷珍散(人参、生地、川芎巧搭、防风、菖蒲大陆、细辛、飞朱砂)补之[1]。
6
二、试述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病机特征。
【答案】:瘀血是血液运行障碍,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体内,以及阻滞于脏腑经络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又称“蓄血”、“恶血”、“败血”、“杯血”等。
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内伤因素,导致气血功能失调而形成瘀血;二是由于各种外伤或内出血等外伤因素,直接形成瘀血。外伤、六淫之邪、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结石等致病因素是形成瘀血的初始病因;气血运行失调是形成瘀血的病理基础,包括气虚致瘀、气滞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和津亏致瘀病机;脏腑主司血液运行功能失常,是形成瘀血的中心环节。此外,疾病失治、治疗不当,或久病入络,亦可形成瘀血。
瘀血致病的病机特征:①阻滞气机:气能行血,血能载气。瘀血停滞脏腑经络,或血行不畅,易于阻滞气机,导致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因此,瘀血常与气滞并见,而气滞又可加重瘀血,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引发更为错综复杂的疾病。②瘀塞经脉:瘀血阻于经脉之中,可致血运不畅,或血行停蓄,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受阻部位得不到血液的濡养,局部可出现疼痛,症积肿块,甚则坏死;经脉瘀塞不通,血液不得归经,血逸脉外,则可见出血等病变。③伤及脏腑:瘀血停滞脏腑,可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出现各种症状。例如,脑部瘀血,则可致灵机混乱,神志失养,发为癫狂;心血瘀阻,可见心悸气短,心胸憋闷,心前区隐痛或绞痛阵作,或引左臂内侧而痛,甚则唇舌青紫,汗出肢冷;肺部瘀血,可见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气喘咳嗽,咳血,或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瘀血留着肝脏,结于胁下,渐成症块,可见胁胁刺痛,腹胀纳呆等等。
此外,瘀血不去,影响血液运行,脏腑生理功能异常,可致新血不生,出现脏腑组织失于濡养作用的临床症状。
三、瘀血名词解释是什么
基础理论名词。病因之一。凡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瘀血是纯搜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其形成原因有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均可使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各种外伤损伤肌肤和内脏,使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而形成瘀血。在中医文献中,瘀血又称“恶血”、“杯血”、“蓄血”、“败血”、“污血”等。
瘀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其形成原因有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均可使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各种外伤损伤肌肤和内脏,使离经之血积存体内卜慧而形成瘀血。
“瘀血”与“血瘀”的概念不同。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而瘀血是能继发新病变的病理产物,属于病因学概念。
瘀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做弊历的致病因素。其形成原因有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均可使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各种外伤损伤肌肤和内脏,使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而形成瘀血。瘀血的临床表现有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夜间尤甚;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称为症积;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中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肌肤紫斑、蛛丝红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胀痛;妇女经少紫暗成块,或闭经;舌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等。
四、熊性恶血文言文翻译
“熊性恶血”的故事见于《燕书》,原文如下:
阳都之山甚深,群熊萃焉。熊性恶血,偶度绝豁,棘刺胁,血见,若濡缕。熊亟爪之,血益滋。爪之不已,肤成坎,原原如泉涌。熊不能禁,剜去其肤而血弗息,竟擢肾肠而死。
注释: 萃:聚积;豁:峡谷;濡缕:丝线;亟:急切;坎:坑;擢:抓取。
译文:
阳都山,非常幽深,有好多熊在那个地方聚集。熊天生厌恶流血,一次,一只熊偶然渡过峡谷,荆棘刺伤了它的肋部,血流出来,像一条潮湿的线。熊急忙用爪子去抓它,血流得更多了,然而熊还是不停地抓,最后把那个地方抓成了一个洞,血如泉涌般源源不断地流出来。熊没有办法把血止住,就剜开肉皮,血更加涌流不息,最后熊竟然抽拔出自己的肠子和肾脏而死去。
作者写这则寓言借熊来讽刺兄弟自相残杀,必然导致灭亡。 同时也指出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任意妄为,不计后果。
熊天生厌恶流血
五、中医说的淤血是什么
问题一:中医说的瘀血什N意思?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继发病因之一。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以及血运不畅而阻滞于经络脏腑的病理变化。瘀,有瘀积、瘀滞的意思。《说文解字》曰:“瘀,积血也。”瘀血,在中医文献中有凝血、著血、留血、恶血、虾血、干血及蓄血等名称。 血液溢于脉外,停留于体内;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脉中;脉不通,血不流以及污秽之血都叫瘀血。由于血液停滞壅塞,瘀结不散所致的疾病叫瘀血证。瘀血既是某些疾病(或久病)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内经》没有瘀血的名称,有凝血、著血、恶血、杯血、留血等记载。《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灵枢・百病始生》说:“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灵枢・禁服》说:“陷下者,血脉结于中,中有著血。”《素问・调经论》说“孙络外溢,则有留血。”《灵枢・贼风》说:“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故色“赤如虾血者死”。 (一) 瘀血的形成 造成瘀血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如下: 1.因于气 气滞或气虚,均可引起血行不畅。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滞血滞。 2.因于寒 寒凝经脉则血行受阻。《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3.因于热 血热可以迫血妄行,血热又可成瘀。《医林改错》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铅老兄块”。 4.因于伤 内伤或外伤跌仆出血,积聚于组织器官,久不消散成瘀。《灵枢・贼风》说:“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血气凝结……”。 5.因于出血 各种原因的出血,均可使血不归经,停滞于某一局部,形成瘀血。《血证论・瘀血篇》说:“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含搜阻新血之化机”。 6.因于久病 各种疾病,久久不愈可以入络形成瘀血,如痹证、肿病、肝病等等。 (二)瘀血证的特点 瘀血证除因瘀血阻留部位、程度而有不同症状外,尚有以下共同特点。 1.疼痛 瘀血阻络,不通则痛。特点是位置常固定不移,性质多刺痛尖锐,且久久不愈。一般疼痛部位与瘀血所在有一定关系,《血证论》说。“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瘀血在上焦,…骨膊胸膈顽硬刺痛”,“在中焦则腹痛胁痛,腰脐间刺痛”,“在下焦则季胁少腹胀满刺痛”。 2.出血 也是瘀血的常见症状,特点是血色多紫暗,常夹槐袭有血块。如血瘀月经不调之出血,某些肝硬化食道静脉破裂出血、溃疡病出血等。 3.肿块 外伤出血,局部可见肿块,腹内有瘀血可以形成症瘕。 4.寒热 有瘀血者常见发热,有时见恶寒发热。如产后恶露不尽,跌扑损伤均可见寒热等。 5.腹满 有瘀血者常自觉腹部胀满,有的按之有坚硬感,所谓“少腹硬满”就是此类症状。 6.神经精神症状 有瘀血的病人有时可见“喜忘”。“如狂”,“心痛、头晕、神识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 7.其他体征 常见面色紫暗,口唇有黑斑,舌色紫暗或舌边、舌面有青紫斑,舌下静脉曲张,白睛有瘀斑、瘀点。肌肤甲错,腹壁青筋(腹壁静脉曲张),皮肤有蟹爪纹(微血管扩张)、红点、红纹(蛛蛛痣)、朱砂掌(肝掌)。脉象多涩。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
问题二:中医说的血凉,淤血在西医里是什么意思 血脂高,血管淤阻,微循环不良
问题三:淤血,是什么意思啊! 淤血是指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机体内的器官或组织内血液淤积。
淤血多是在外力作用下,使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因血液从毛细血管破裂处外渗致皮下。所以我们在完整的皮肤上可以看到皮肤一片淤青。此时外渗致皮下的血液已属异物,又因皮下神经丰富。所以疼痛感明显。发生淤血24小时后,可以用温水热敷患处。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淤血消散。一般皮下淤血机体会慢慢吸收,时间大约需要两周左右。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恶血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