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非典,我们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
- 生活百科
- 2023-03-21
- 139
记者问:现在大家都在谈论非典,没有精神去干具体的事情,对待"恐惧",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心态?
南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袁辛副教授: 我觉得规避风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本能行为,无可厚非。但目前的情况似乎是过了一些。我个人的观点市是在"“非典”危机"面前,人们既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也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非典”危机。我觉得政府相关部门比如教育部所做的决定就很明智。因为学生是一个数量很大的人群聚合体,一旦出现问题就不可收拾。所以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或者大学提前放假或者改变学习方式,我觉得都是好的做法。至于个人,我觉得在注意防护的基础上,个人可以不必停下手中的工作。举重若轻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袁辛说,现在大家对咳嗽的人都很警惕,在大家排队做某项事情的时候,如果有人咳嗽,可能会引起周围人的不安,躲得远远的。咳嗽的人很尴尬,连忙解释说自己咳嗽是有痰的(干咳被认为是“非典”的征兆)。咳嗽的人心理压抑,周围的人恐慌。她说,人们远离咳嗽的人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因为“非典”中典型的症状就有咳嗽这个症状。但是人们可以用轻松幽默的形式来处理这个问题。对于咳嗽的一方,可以自嘲似的对周围的人说:“对不起呀,让大家紧张了,不过我不是“非典”的,没有发烧呀。”对于面对咳嗽的一方,也可以幽默地处理:“咳嗽了,是不是“非典”呀?看看大夫怎样?”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心理卫生协会胡顺之教授:随着医疗的进步和媒体积极的导向以及认识的增加,人们的心理可能会有积极的好转。目前政府已经提出了防治的举措,各地也积累了一些治疗经验。人们除了了解如何减少传播途径、自我保健外,稳定的情绪非常重要。稳定的情绪影响睡眠和饮食,影响身体吸收营养的机制,会影响人的应急反应以及生长激素的反应。
记者问:如果一个人真的被怀疑患了“非典”,那心理压力是肯定很大,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和心态却化解这种心理?家属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袁辛副教授:所谓的边缘化问题也是一个可以理解的现象,这是由“非典”的传染性所决定的。我想对于“非典”患者来说,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理解非常时期人们对自己的疏远,努力抗病是较好的选择。对于普通民众,也大可不必见“非典”就惊慌失措,可以用温暖的话语或同情表达对患者的关心与爱护。
至于患者家属,我觉得在医护人员采取隔离措施之后确认没有感染上“非典”,人们最好不要“恐鸟及乌”,如果患者家属遭遇人们异样一些的眼光,我觉得最好有更强的心理承受力,理解非常时期人们的非常行为。如果能够在心里认为人们行为的合理性,许多问题面对起来就容易很多。因为有些事实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假如我是患者家属,我就会想,别人一定会害怕接近我的,这没有什么,事情慢慢就会过去的。
胡顺之教授:患者要尊重事实,相信有先进的医学科学和临床实践,保持乐观情绪,即来之则安之,积极配合治疗,增强与疾病斗争的勇气。重要的是,目前人群中一部分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况,对疾病和灾害比较敏感,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帮助和辅导非常重要,我想,这时,心理卫生工作者应该行动起来,与一线医务人员配合,里应外合,帮助人们认识疾并化解忧虑。
新华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