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墨中医经方山河(十四)晚清民国经方家总论
- 民间偏方
- 2022-05-31
- 165
无学斋:斋墨中医经方山河(一)风又起-中医自学
无学斋:斋墨中医经方山河(二)破茧问道-中医学习
无学斋:斋墨中医经方山河(三)经方初窥(学中医)
无学斋:斋墨中医经方河山(四)经方花开两朵(同根同源)
无学斋:斋墨中医经方山河(六)经方医家江河(学中医)
无学斋:斋墨中医经方山河(七)伤寒经方“序”说(学中医)
无学斋:斋墨中医经方山河(八)传统医经派初窥
无学斋:斋墨中医经方山河(九)古医经
无学斋:斋墨中医经方山河(十)医经与方技
无学斋:斋墨中医经方山河(十一)大明王朝的医经家
无学斋:斋墨中医经方山河(十二)古方派(皇汉医学)
无学斋:斋墨中医经方山河(十三)明清经方风雨拾珠
这一篇来说说晚清民国的经方,对于经方的这个第三次高峰,是我自己读书的重点,平常私聊的时候,我也会忍不住冲动,都是直接说民国的那个医家不错,直接建议买书。因而在民国经方的这次介绍中,就多花点时间和篇章,分几篇介绍民国不同的医家。
晚清民国医家书籍是宝库,可是怎么读是大问题,在大变局中,他们的古文底子都在,大部分人也并没有说要抛弃传统,同时汇通西医积极的尝试。可中医是个老人文化,为什么说老人文化?中医需要文化底蕴,不只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比如经方,从学习到领悟,最后到了临床过程,都需要一段过程转化。而中西医汇通中,很多医家出现的是用西医理解达到一个层次后,最后进不去,也就是造成很多医家的书籍浅薄,这大约是我们要注意的一个大问题。
落后就要挨打?
文化和科技是不是相一致?这是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而晚清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面,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可是不是真的代表文化落后?中原文化一直比周围的民族强大,可单一强悍的法家秦国灭掉了文化多样性的齐鲁,汉、唐、宋、明这样的王朝也时常顶不住周围游牧民族的侵略,出现什么白登之围,靖康之难,土木堡之变。晚清之时,大清王朝的财富还是世界的二三成,可是科技上自我封闭,造成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西方列强盯上我们碗中的肉,洗劫一空之后,给我们来了一个落后就要挨打,把很多事情变得理所当然,以至于今天我们看待中医的时候,就被同样的手法扣上伪科学,或者是落后的代名词。
其实我们文化很有韧性,是值得我们坚持下去的,看看有犹太人,历史上被人家灭国,一战之后大肆敛财,导致德国人的憎恨而被屠戮,可是人家也没有说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文化能传承几千年,自然有其韧性,这其中也必然经历各种洗礼。犹太人还在坚持他们的宗教(人家的哲学、科技、金融同步发达),而我们却已经开始放弃我们的中医。比如当下,中医本来可以做很多事情,可宋元之后的医家,大多为了取悦皇家和上层社会,造就了大部分人学医谋口饭吃,对于中医大部分也是外行指导内行、、、、
这种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多去思考,自己慢慢看清楚,不能被一些大帽子给忽悠住、、、
凭本事吃饭
嘉庆之时,各种起义常有发生,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加上后面的太平天国运动,到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接着经历洋务运动,再到不断出现的中日之战,从1840年到1949年,这百年间,造成了传统中医的不得不变,坐在高堂之上讲经文做学问,然后没有实战能力的人,大约不容易被时代垂青。因而从洋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士子,进入医学之中,选择就是更实用的伤寒经方,而对于伤寒经方的注释也更加简练,更加倾向临床上可以解决什么。因此对《内经》基本否定,陆渊雷就认为"《内经》非但不可作入门课本,且不可作正常科目"。
正是因为凭本事吃饭,伤寒经方和内经分离成了一种选择(可是兜兜转转,今天又回到凭理论吃饭),就是没有分离,也是用内经、解剖学、生理学来服务伤寒经方。在这样的环境中,医家把藏着的干货都拿出来,这是以前经方注释中比较少见的。正是因为干货多,很多人读经方的时候,就会集中在民国医家,并且比较固执的推崇某一家之说。其实晚清民国的大部分书,是给我们一种比较明确的操作方向,到了实战怎么运用,还是要自己随着时间积累才能成熟,不能觉得民国的书籍一定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做。
中西汇通
面对打开的大门,政治经济文化都在求变,那么中医的求变也是必然,并且这些求变的人都是聪明的脑袋,这些士子大多接受西学,因而以科学方式整理中医,这成了很多接受西方医学之后医家文人的共识,只是认知的各种程度不同而已。
丁福保强调医说必循生理、病理学之正规,方剂须循理化学、生物学之原则… 等等,这些观点,我觉得是早期的尝试,不是日后的标准。时逸人强调"学说系统化、科学化", "经验集中化、实验化","药物生理化、化学化","治疗机械化、实际化","预防社会化、政治化"。这些都是面对变局的尝试。因为中西医文化差异,中医需要机缘和悟性,导致从西医转化到中医上面,出现了很多误区。
晚清民国的中西医汇通愿望是良好的,态度是开明的,这些思想都是源自近代洋务派和改良派所提出的"中体西用"论。在那样的环境之中,大部分东西不会成熟,可是今天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否定他们吗?其实做不到,那些医家的学识和眼界比今天的大部分医家都高,并且也是积极尝试,先去认识世界,然后最后做出自己选择。而今天我们个别医家,会把一些底层的常规错误当成西医的整体错误,对西医排斥,这种情况刚开始可能大家觉得对,可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实际状况,普通人需要的是怎么让我简单明了的享受中西医的服务。
到了今天,中西医汇通不是坏事,只是需要有人继续下去,比如日本的一些医家,就不断深化这些这些认知,然后到了湾区,医家把这些知识用中医解读,告诉大众什么是交感神经,什么是副交感神经,用阴阳怎么区分,和奇经八脉有什么练习,把传统道学的知识融合进来,这种做法其实是可取的。
使命
中医有没有使命?当然有的,晚清展现给我们的就是文化使命,我们看太平天国,一部分就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争。中医在晚清民国的论站中,也经历起起伏伏。中医文化的背后是传统文化,如果传统文化消失了,大抵中医存在也就没有什么什么意义了。你会说今天我们也没有传统文化,其实有的,我们是**搭台,传统文化唱戏,因而中医还有一定的基础空间。
可中医的这种使命太艰难,好的不一定适合生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医可以出现的人才太少,到了今天也依然是这样。比如十户之家,必有两三户积攒财富;千户之地,必定有数十数百富人,可是中国文化特性,万户之中能读书的未必有一两个。你会说,今天大家都能写字,都能读文章,可是到了今天能写出有灵气的文章,还可以传承的万中可能无一,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医文化更是这里面的佼佼者,就是说嗜欲深者天机浅,因为专心研读经方和医经有大成的依然是少数。并且因为欲望浅,容易淡薄名利,面对西方社会的营销学,大抵都是不去争。这并不是说中医不厉害,只是读透山医命相卜,就是有点随你去的意思,大约越到高手的中医,不会去扒光病人的钱,是你愿意来就来,不愿意就算了。因而当下中医是多劳少利,我们教育是苏德系,适合培养同一类别的人,可很难选出适合学习中医的天才。
当下的这种情况,中医就像是南宋看似很孱弱,可实际上文明极高;世界大格局中,强调的是文化之争,而中医的发展,除了面对资本的挤压,也需要有纵横家、道家、营销、金融这样的人才。只是中医是利人之学,这与利己的资本是背道而驰的,如何平衡,大约不是简单几个人可以解决的。
医家
晚清民国医家众多,学习经方的,特别是爱收集书籍的人,应该很容易收集几百本。而这些医家其实层次不齐,有的代表新的领域,因为在医学史上比较受推崇,有的因为和文人报客走在一起,因而声名鹊起,当然医学和政客也是绑在一起的,晚清民国的很多医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禁忌,也没有什么作品被再版。
这儿大体罗列一下,等到接下来的几篇文章陆续展开:
1 作为经学传承者,并且对中西医汇通保持开放心态,积极接纳学习的,唐容川、朱壶山、陈慎吾、胡希恕这样有传承脉络的医家。
2 讲求临床,逐渐摆脱经学的束缚,曹颖甫、陆渊雷、余无言这样的医家。
3从经学入手的廖平,而到了徒弟这儿,逐渐剥离经学,注重内经伤寒分家的杨绍伊、刘民叔等。
4对于医学创造环境,不断扩大中医影响力的丁福保、谢观、章太炎、陈存仁、冉雪峰等人。
5固守传统,讲求内经伤寒协调发展的丁甘仁,创建学校让孟河学派走向全国。
6有伤寒临床天赋,却最后走向医学史、医学评论的陆渊雷的门生范行准和谢仲墨,并且最终师徒出现恩恩怨怨。
7受汉方医学影像比较大的左季云、刘绍武、陆渊雷、闫德润、承淡安等都提出了新的学说。
8创立火神派的郑钦安,而这里面被当成集大成者的祝味菊,其实祝味菊是保持中医传统的全才。
9还有挑起中医之战的余云岫,得罪了整个中医学人,导致后来被扣上道德帽子当成反面教材。
10 民国鼎盛期的金陵四大家,今天几乎很难找到他们的书籍。而被推崇的北平四大家,因为偏向温病系统,到了今天也没有太多人学习。
11 作为经方代表的岭南四大家,到了近些年才被慢慢发掘。同样还有被遗忘但是功力深厚的陈逊斋。有被遗忘的,就有别推崇的,比如四处讲学的彭子益。我们可以说晚清民国出现了许多个彭子益这样的人物,他不是唯一,怎么发掘其他医家思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 当然晚清民国的医家舞台主要集中在江浙沪,比如什么海内三张、南北二张、浙江三杰等,这些医家在后面都会详细展开。
13 晚清民国最大的成就,是建立遍布各地的中医学校,在大变局的环境中,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更重要的是以学校为主题传授实用医学。
当然各种其他代表性医家,比如恽铁樵、包识生、黄竹斋、刘昆湘等,都会展开说说,对于晚清民国的医家,是真的怕漏掉谁。
小结
对于晚清民国的医家,你说谁一定是对的?谁是标准答案?我想是没有结论,只是相对曾经的时代,医家站在更高的阶梯上摸象,看到的更多,视野也更宽阔,相比前辈,也更注重实用,加上时代的机遇,西医的解剖病理学,日本的古方派等都可以借鉴。这其中,我们也只能说,对于伤寒经方是谁的分数稍微高一点。
对于晚清民国经方家,相比起来学多少医术,更多是关注他们面对变局的时候怎么思考,百年之间,社会是十年一变,而医学面对的也是不断的尝试,说句心里话,我还是觉得晚清民国中医的成就和高度比当下高。晚清民国的医家思想很多都断代了,到了这几年,经方学习热潮出现,有些书才陆续出版,可这些书一般学院派没有列入课程,当下市场也很少有传人,这是比较可惜的现实情况。
作者 无学斋
全网同名,文章首发公众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