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 生活百科
- 2023-03-25
- 180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胃部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不完全梗阻,是新生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本病的发病率在我国约为1/1000~3000新生儿。男与女之比为3~8:1。多为足月儿,早产儿较少见。少数病例有家族发病史。
【病因】
本病是多基因遗传玻是由于先天性发育缺陷所致。
【病理】
幽门肌肉全层增生、肥厚,幽门明显增大呈橄榄形。
【临床表现】
主要为喷射性呕吐、胃蠕动波和有上腹肿块。
一、 呕吐 是本病早期的主要症状。一般患儿在出生后多无症状,吃奶及大小便均正常。常于生后2~3周出现呕吐,少数病例可在生后或不久(4~5天)即出现,偶有迟至数月才发生呕吐者。开始时为食后间歇溢乳,偶有呕吐,以后随着幽门梗阻加重,呕吐频繁,几乎每次喂奶后立即或不久即吐,逐渐变为喷射性。早产儿呕吐不典型,可不呈喷射性。 一般食欲旺盛,呕吐后即饥饿欲食,吮奶急。
二、胃蠕动波 常见,但非特有体征。蠕动波从左季肋下向有上腹部移动,到幽门即消失。在喂奶时、进食后和呕吐前易见到。轻拍上腹部常可引出。
三、右上腹部肿块 为本病的特有体征,具有诊断意义。用指端在右季肋下腹直肌外缘处轻轻向深部按扪,可触到橄榄大小质较硬的幽门肿块,可以移动。
四、黄疸约1~2%患儿伴有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手术后数日即消失。病因不明。可能与饥饿和肝功能不成熟、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减低有关。
五、营养状况和水盐平衡随着呕吐加剧,奶和水摄入不足,病初体重不增,以后下降,出现营养不良和脱水。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诊断】
凡具有典型的呕吐病史者,即生后2~3周出现呕吐,进行性加重,呈喷射状,吐出物为奶及奶凝块,不含胆汁,应疑为本玻若于有上腹部们及橄榄状肿块,诊断即确定。对未扪及肿块的病例进行下列检查。
一、钡餐X线检查
二、超声检查 诊断符合率与钡餐X线检查均为95%,还可显示X线检查不能直接显示的幽门肌层厚度,不受幽门痉挛的影响,是一种无损伤、安全、简便的诊断方法。
【鉴别诊断】
呕吐物中不含胆汁,可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高位不完全性肠梗阻,但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幽门痉挛 与本病症状相似,但多在生后即出现间歇性、不规则的呕吐,非喷射性,程度较轻,量较少。偶见胃蠕动波,但有上腹部扪不到肿块。一般状况较好,无明显脱水和营养不良。用解痉药如阿托品治疗效果良好,可使症状消失。
二、贲门弛缓(胃食管返流) 呕吐为非喷射性,喂奶后平卧位、啼哭或挣扎时(腹内压力增加)或压腹时更易呕吐,竖立位可防止。无胃蠕动波。钡餐X线检查见贯门畅开,当卧位扪压腹部时,钡液即从胃返流到食管内。
三、胃扭转 生后数周内出现呕吐,偶呈喷射性,吐出物为奶,不含胆汁。呕吐多在喂奶后或移动体位时。一般状况较好,腹部无阳性体征。钡餐X线检查可资鉴别。
四、幽门前瓣膜 较少见。完全瓣膜于生后即出现幽门完全梗阻症状。有孔瓣膜常在新生儿期发病,主要症状为呕吐,多发生于喂奶后,常呈喷射性,吐出物为奶,无胆汁。常见胃蠕动波。临床上与幽门狭窄很相似,但有上腹部们不到幽门肿块,钡餐X线检查除见幽门腔狭窄外,无幽门管延长等其它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特有征象。
【治疗】
确诊后应早做幽门环肌切开术,手术方法简便,近远期效果良好。手术前准备至为重要,尽快纠正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改善营养状况,或采用静脉高营养疗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