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道问答 > 正文

阴暑简介 阳暑和阴暑有何不同

2 概述 阴暑:1.因暑而受寒者;2.暑温类型之一。3 因暑而受寒者·阴暑 阴暑为病证名[1]。《景岳全书》卷十五:“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

文章目录:

  1. 阴暑简介
  2. 阳暑和阴暑有何不同
  3. 大暑节气需注意预防阴暑症状 阴暑与中暑的区别是什么
  4. 大暑养生当心“阴暑伤人

一、阴暑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 3 因暑而受寒者·阴暑
  • 4 暑温类型之一·阴暑
  • 5 关于暑病
    • 5.1 邪伏于内,至夏而发的多种热性病·暑病
    • 5.2 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证·暑病
  • 6 参考资料
  • 附:
    • 1 治疗阴暑的穴位
    • 2 治疗阴暑的方剂
    • 3 治疗阴暑的中成药
    • 4 阴暑相关药物
    • 5 古籍中的阴暑

1 拼音

yīn shǔ

2 概述

阴暑:1.因暑而受寒者;2.暑温类型之一。

3 因暑而受寒者·阴暑

阴暑为病证名[1]。《景岳全书》卷十五:“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痛等证。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惟宜温散为主,当以伤寒法治之也。又有不慎口腹,过食生冷,以致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利腹痛等证,此亦因暑受寒,但以寒邪在内,治宜温中为主,是亦阴暑之属也。”

4 暑温类型之一·阴暑

阴暑为病证名[1]。暑温类型之一[1]。《医门棒喝》初集:“暑温者,夏至后所感热邪也。古人分阴暑、阳署。……或值时令湿盛,或人禀体阳虚而成阴暑之证,是暑而偏于湿者。”

5 关于暑病

暑病:1.邪伏于内,至夏而发的多种热性病;2.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证。

5.1 邪伏于内,至夏而链早发的多种热性病·暑病

暑病为病名[2]。指邪伏于内,至夏而发的多种热性病[2]。《注解伤寒论》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5.2 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证·暑病

暑病(summerheat disease[3])为病名[2]。是指感受暑邪而枯唤如发的热病的统称[2][3]。《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人受暑邪,当时即发谓之暑病。”暑病古称中暍[2]。后世有中暑、伤暑没启、阳暑、阴暑之分,并有暑风、暑厥、暑痫、暑瘵、疰夏、伏暑等病[2]。

6

二、阳暑和阴暑有何不同

阳暑和阴暑是中医学中对夏季气候特征的不同分类,它们表示了不同的气象特点和对人体的影响。

1、阳暑:阳暑是指夏季气候炎热、阳光强烈,天气晴热的状态。在阳暑天气中,气温较高,湿度相对较低,太阳辐射强烈。暴晒在阳光下容易感到炎热,出汗较多。阳暑天气容易导致人体阳热上升、津液耗失,出现口渴、尿短黄、头晕、心烦等症状。

2、阴暑:阴暑是指夏季气候闷热而潮湿,天气多云、阴雨的状态。在阴暑天气中,气温较高,湿度也较高,空气湿润。由于湿气重,阴暑天气中人体容易感到湿热,出现腻黏、身重乏力、食欲不振、四肢沉重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体质反应。阳暑天气中,人们易出现阳热上升的体征和症状,需要注意清凉降温,保持水分平衡。阴暑天气中,人们易出现湿热困滞的体征和症状,需要注意保持通风、防潮,调节饮食等。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有助于适应夏季气候,减少不适和疾病的发生。在高温天气中,应注意多喝水,避免过度出汗和长时间暴晒,避免暴饮暴食,注意补充盐分和营养物质,保持适宜的户外活动和休息时间。

常见的防暑方法

1、增加水分摄入:多喝水是防暑的重要措施。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防止脱水。建议每天饮用足够量的清水、饮料、果汁等,并避免过度饮酒或饮用含咖啡因或含糖过多的饮料。

2、注意饮食搭配:夏季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清瘦肉类等。避免过于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增加身体负担和产生不适感。

3、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尽量减少在强烈阳光下的户外活动时间,并选择遮阳帽、太阳镜和防晒霜等防护用品,保护皮肤不受阳光的伤害。

4、注意室内通风和遮阳降温:在居住和工作场所保持良好的通风,使用空调或电扇等降低室内温度。在室外活动时,选择阴凉处避暑,或遮盖头部和身体以减少暴露在阳光下的时间。

5、适当调整活动时间:早晨和傍晚是一天中温度较低的时候,可选择这些时间进行户外活动,避免在中午或下午阳光最强烈的时段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暴晒。

6、注意个人卫生和清洁:保持身体清洁干燥,经常洗手,避免受到细菌和病毒感染。清洗和消毒食物、餐具和饮用水等,防止食物中毒和水源污染。

三、大暑节气需注意预防阴暑症状 阴暑与中暑的区别是什么

1、阴暑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配裂乘虚侵袭而为病。是由于静而得之,故名“阴暑”。主要病状有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等。
2、与中暑的区别:
按中医理论,在风、寒、暑、湿、燥、火过偏的六淫中,暑属外邪,这与季节、工作环境有很强的相关性。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在暑热或高温环境下作业而中暑者,属“阳暑”,即俗称“中暑”;而在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所致的热病,俗称“中于碧备寒”,属“阴暑”。暑邪为火热所化,主升散,多挟湿。其临床症状有高热、汗出、口渴喜饮、尿少短赤、头痛、头晕、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升高(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气短、倦怠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挟湿者又常见胸闷脘痞,溏便不爽等症。
3、预防:
多喝水,饮食上常喝稀饭、菜汤、水果等,多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另外,胃肠道对寒凉的刺激非常敏感,而忽高忽低的培慧闭气温最容易引起肠胃不适。因此提醒您,天气由热转凉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在饮食上避免过多进食生冷食物,避免引发胃痛。
如果有患者应多喝些生姜红糖水,千万不要喝冰镇绿豆汤等,以免雪上加霜,或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四逆汤加砂仁,一般服用3~5天就能见效。另外,人们不要在树荫下、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不要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在睡眠时不要开电扇强风对吹等.

四、大暑养生当心“阴暑伤人



22日是一个大热天,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洪敏提醒,在预防中暑时,更要小心“阴暑”对人的伤害。


暑热引起的病机可分为阴阳两种,在炎热或高温环境下工作而中暑者,属于“阳热”,俗称“中暑”,反之为阴热。根据洪敏的说法,阴暑是指风吹乘凉的夏季,或寒性饮料过量时,中气不足,使暑邪和风寒乘虚而发病。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神疲乏力、舌淡、苔薄黄、脉细、腹泻、腹痛、疲倦、无汗、恶寒、关节疼痛等。


据洪敏介绍,根据中医理论,阴暑主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入体内所致,在季节转换时往往因过度渴求寒冷而出现。如果过分避热而受寒,都可能导致风、寒、湿侵入体内,造成“阴暑”。由于夏季炎热潮湿,人的毛孔厅握型是张开的,是松弛的。睡觉、午休、乘凉时,如果人们过分避热而受凉,如夜间在室外睡觉,或坐在寒冷潮湿的地方,或在树荫下、水亭里、阳台上乘凉时间过扮猜长,或皮兄运动后立即往身上浇冷水,或立即迅速喝大量凉开水或冰镇饮料,或被带上床。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者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容易诱发此病。


洪敏说,暑热时节,平日要多喝水,多吃能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喝酒,不能太贪凉。此外,气温忽高忽低最容易引起肠胃不适,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避免吃太多生冷食物。如有“阴暑症状”,请及时就医。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阴暑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