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望闻问切(二)
- 健康知识
- 2023-03-08
- 142
中医的望闻问切(二) 其他 中医常识 闻
闻诊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如病人语声低弱,少气懒言,多为虚证,语声响亮,烦躁多言,为实证,喘息气粗,喉中痰鸣为哮证,干咳无痰是肺燥,咳声低弱为肺虚。口臭多属胃热,口出酸臭气味是有宿食,大便臭秽主热证,气腥为寒证,小便臊臭或混浊多属湿热,白带臭秽属湿热,量多气腥属虚寒。问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是获取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径,很多名老中医非常重视问候,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问起病,问现在症,明朝张景岳曾编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对需问内容做了一个概括。切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上显示出来,中医通过诊脉也可以了解全身气血的情况,清朝江笔华有诊脉歌:“病人双腕,高骨定为关,寸脉量虎口,尺脉准臂弯,左寸心包络,左关胆与肝,左尺司何职,膀胱肾余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属右关,要知大肠肾,右尺自昭然--”明朝李时珍着有《濒湖脉学》详细介绍了二十七种脉象及主病,但脉理幽微,其体难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有“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初学不易掌握,临症日久自有心得。总之,四诊在病中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要想对疾病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必须做到四诊合叁,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联合运用,缺一不可,有人认为,中医看病,只是摸脉看舌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中医对四诊所收集的疾病有关资料,和中医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相结合,然后得出结论,但疾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症状,体征表现得复杂,有时还会出现假象,如:“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就要求医生积极思考客观分析认真甄别,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准确论断,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闻诊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如病人语声低弱,少气懒言,多为虚证,语声响亮,烦躁多言,为实证,喘息气粗,喉中痰鸣为哮证,干咳无痰是肺燥,咳声低弱为肺虚。口臭多属胃热,口出酸臭气味是有宿食,大便臭秽主热证,气腥为寒证,小便臊臭或混浊多属湿热,白带臭秽属湿热,量多气腥属虚寒。问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是获取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径,很多名老中医非常重视问候,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问起病,问现在症,明朝张景岳曾编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对需问内容做了一个概括。切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上显示出来,中医通过诊脉也可以了解全身气血的情况,清朝江笔华有诊脉歌:“病人双腕,高骨定为关,寸脉量虎口,尺脉准臂弯,左寸心包络,左关胆与肝,左尺司何职,膀胱肾余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属右关,要知大肠肾,右尺自昭然--”明朝李时珍着有《濒湖脉学》详细介绍了二十七种脉象及主病,但脉理幽微,其体难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有“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初学不易掌握,临症日久自有心得。总之,四诊在病中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要想对疾病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必须做到四诊合叁,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联合运用,缺一不可,有人认为,中医看病,只是摸脉看舌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中医对四诊所收集的疾病有关资料,和中医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相结合,然后得出结论,但疾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症状,体征表现得复杂,有时还会出现假象,如:“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就要求医生积极思考客观分析认真甄别,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准确论断,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