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 生活百科
- 2023-03-31
- 178
补中益气汤(李东垣)补气升阳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木香苍术易归术调中益气畅脾神
[组成与用法]黄芪1.5克,病甚劳役,热甚者3克甘草炙1.5克人参去芦1克;有嗽者去之当归身酒焙或晒干0.6克橘皮O.6克升麻0.6-1克柴胡0.6―1克白术1克水煎去滓,远食一次热服。
[功效与主治]调补脾胃,益气升阳。主治饮食劳倦所伤,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渴喜热饮,少气懒言,或饮食无味,体倦乏力,动辄气喘,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以及子宫脱垂、脱肛,久泻久痢等证。
[说明]补中益气汤所主病证,皆饮食劳倦所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中州而连通上下,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胃健旺,才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源源不断地化生气血。脾胃损伤,中气虚弱,则升降失常,化源不充。《内经》云:“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脾胃气虚,清阳不能外循皮肤分肉之间,温分肉、肥腠理而卫外,故不任风寒;卫阳不固,则营阴不守而外泄,故自汗。中气虚而不升,清阳不得上养清窍,故头痛;谷气下流,郁遏下焦阳气,阴火上腾而乘土位,故烦热。土为金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少气懒言,动辄气喘。脾主四肢,“脾病则倦怠嗜卧,四肢不收”(《脾胃论》),故体倦乏力,不耐劳累。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失运,津液不得输布上承,故饮食无味,渴喜热饮。清阳下陷,脾失升摄,故子宫脱垂、脱肛或久泻久粒
本证头痛、恶寒、身热,皆以时发时止为特点,与伤寒头痛、恶寒、发热貌似而实异。其头痛,每天晨起即感昏晕,或空胀,或闷痛,活动后自止,劳乏后加重,不似外感头痛之常作不休;其恶寒,就温或得衣被即可自解,与伤寒恶寒虽近火而不减者不同;其身热,劳乏则剧,得热躁烦,遇冷反寒,与伤寒发热恶寒并见者有别。病因不同,治法迥异,临证须当明辨。所以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脾胃论》)。
本方从补气升阳立法,首以甘温之黄芪为君,益气升阳,固表实卫而止汗;继以人参、白术、炙草为臣,益气健脾,合黄芪而补中焦脾胃元气。佐以陈皮行气化滞,理脾和胃,使补而不壅;当归养血和营,偕君臣补气生血。更于甘温补益之中,伍以升麻、柴胡升清举陷,兼散肌热。诸药相配,使脾胃健,中气旺,则发热、恶寒、头痛、纳呆、体倦等证自除;清阳升,气陷举,则子宫脱垂、脱肛、久泻、久痢诸证可愈。
本方是补气升阳的代表方剂,对中气虚陷诸证确有良效,临证以少气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虚为使用依据。现代广泛用以治疗多种虚弱性疾患,如营养不良、贫血、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腹泻、慢性痢疾等。特别对于无力性疾患,如内脏下垂、膀肮膨出,子宫脱垂、脱肛、重症肌无力等,酌加枳壳(或枳实)、益母草,并增大黄芪、升麻用量,疗效甚佳。
本方也是“甘温除热”的重要方剂。凡脾胃气虚,身热多汗或素体气虚,久热不愈,以及气虚外感,身热不退者,均可酌情使用。
本方去白术、当归身,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脾胃论》),适用于脾胃气虚,肢节烦疼,身体沉重,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胸满短气,口渴尿频,大便结滞,或食后呕吐者,有益气调中,舒畅脾胃的作用。
上一篇:0-10岁儿童体重、身高参考值
下一篇:不良饮食习惯很伤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