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蔹的作用与功效
- 中药药方
- 2023-02-17
- 125
【中文名】白蔹(《本经》)
【类别】根类
【异名】白根、昆仑(《别录》),猫儿卵(《纲目》),鹅抱蛋(《植物名实图考》),见肿消(《南京民间药草》),穿山老鼠(《浙江中药手册》),白水罐、山地瓜(《东北药植志》),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广西中药志》),山栗子、八卦牛、白浆罐、狗天天(《辽宁经济植物志》),癞痢茶(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
【植物形态】白蔹,又名:菟核、白草(《本经》),野葡萄秧、小老鸹眼、七角莲、上竹龙、早黄钳、白天天秧。
藤本,以卷须攀援他物上升。块根纺锤形或块状,深棕红色,根皮栓化,易剥落。小枝光滑,棕褐色,具纵纹。吁互生,掌状复叶,具柄;小叶片通常5枚,再次作掌状或羽状分裂;小叶有短柄或几无柄,最终裂片披针形残菱形,大小不等,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状粗齿,叶轴及小叶柄有翅;叶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均光滑无毛。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长4~9厘米,常缠绕,花小,直径1.5~2毫米,淡黄色;花萼5片,不明显;花瓣5片,卵圆形,后脱落;雄蕊5枚,花丝短;花盘杯状,明显;子房着生花盘中央,2室,花柱1枚,甚短。浆果球形,直径6~7毫米,蓝色或蓝紫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长于荒山的灌木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陕西、广西、内蒙古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白蔹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春、秋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后晒干。
【药材】干燥的块根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两头较尖,略弯曲,长3~12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棕色,有皱纹,易层层脱落,内面淡红褐色。纵切瓣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斜片呈卵圆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周边较厚,微翘起或微弯曲。质轻,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白色或淡红色。气微,味甘。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此外,江苏、浙江、四川、广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份】含粘液质、淀粉等。
【性味】苦甘辛,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平,有毒。"
④《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归经】入心、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撮要》:"入足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治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
①《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②《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③《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④《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窃,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⑤《本草图经》:"治风,金疮。"
⑥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⑦《纲目》:"解狼毒毒。"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涂。内服:煎汤,1~3钱。
【宜忌】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代赭为使。反乌头。"
②《本草经疏》:"痈疽已溃者不宜服。"
③《本经逢原》:"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
【选方】①治痈肿:㈠白蔹二分,藜芦一分。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补缺肘后方》)
㈡白蔹、乌头(炮)、黄芩各等分。捣末筛,和鸡子白敷上。(《普济方》白蔹散)
②敛疮:白蔹、白芨、络石各半两,取干者。为细末,干撒疮上。(《鸡峰普济方》白蔹散)
③治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一两。上五味,捣罗为散。先以绵拭脓干,用药一钱匕,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白蔹散)
④治白癜风,遍身斑点瘙痒:白蔹三两.天雄三两(炮裂去皮脐),商陆一两,黄芩二两,干姜二两(炮裂、锉),踯躅花一两(酒拌炒令干)。上药捣罗为细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白蔹散)
⑤治冻耳成疮,或痒或痛者:黄柏、白蔹各半两。为末。先以汤洗疮,后用香油调涂。(《仁斋直指方》白蔹散)
⑥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上,干即易之。(《圣惠方》白蔹散)
⑦治皮肤中热痱、瘰疬:白蔹、黄连各二两,生胡粉一两。上捣筛,容脂调和敷之。(《刘涓子鬼遗方》白蔹膏)
⑧治扭挫伤:见肿消二个,食盐适量。捣烂外敷。(《全展选编・外科》)
⑨治汤火灼烂:白蔹末敷之。(《备急方》)
⑩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三两,阿胶二两(炙令燥)。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镜匕,酒水共一盏,入生地黄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一分同煎亦得。(《圣济总录》白蔹汤)
【临床应用】①治疗外科炎症
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取3两(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对于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共观察3l例,除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加用抗菌素外,一般不用其他药物。用药后疼痛减轻,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一般经治2~3天可愈。
②治疗扭挫伤
取见肿消2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共治80例,66例有效。有的经治4天就肿消痛减而愈。
【类别】根类
【异名】白根、昆仑(《别录》),猫儿卵(《纲目》),鹅抱蛋(《植物名实图考》),见肿消(《南京民间药草》),穿山老鼠(《浙江中药手册》),白水罐、山地瓜(《东北药植志》),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广西中药志》),山栗子、八卦牛、白浆罐、狗天天(《辽宁经济植物志》),癞痢茶(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
【植物形态】白蔹,又名:菟核、白草(《本经》),野葡萄秧、小老鸹眼、七角莲、上竹龙、早黄钳、白天天秧。
藤本,以卷须攀援他物上升。块根纺锤形或块状,深棕红色,根皮栓化,易剥落。小枝光滑,棕褐色,具纵纹。吁互生,掌状复叶,具柄;小叶片通常5枚,再次作掌状或羽状分裂;小叶有短柄或几无柄,最终裂片披针形残菱形,大小不等,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状粗齿,叶轴及小叶柄有翅;叶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均光滑无毛。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长4~9厘米,常缠绕,花小,直径1.5~2毫米,淡黄色;花萼5片,不明显;花瓣5片,卵圆形,后脱落;雄蕊5枚,花丝短;花盘杯状,明显;子房着生花盘中央,2室,花柱1枚,甚短。浆果球形,直径6~7毫米,蓝色或蓝紫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长于荒山的灌木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陕西、广西、内蒙古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白蔹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春、秋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后晒干。
【药材】干燥的块根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两头较尖,略弯曲,长3~12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棕色,有皱纹,易层层脱落,内面淡红褐色。纵切瓣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斜片呈卵圆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周边较厚,微翘起或微弯曲。质轻,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白色或淡红色。气微,味甘。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此外,江苏、浙江、四川、广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份】含粘液质、淀粉等。
【性味】苦甘辛,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平,有毒。"
④《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归经】入心、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撮要》:"入足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治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
①《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②《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③《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④《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窃,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⑤《本草图经》:"治风,金疮。"
⑥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⑦《纲目》:"解狼毒毒。"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涂。内服:煎汤,1~3钱。
【宜忌】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代赭为使。反乌头。"
②《本草经疏》:"痈疽已溃者不宜服。"
③《本经逢原》:"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
【选方】①治痈肿:㈠白蔹二分,藜芦一分。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补缺肘后方》)
㈡白蔹、乌头(炮)、黄芩各等分。捣末筛,和鸡子白敷上。(《普济方》白蔹散)
②敛疮:白蔹、白芨、络石各半两,取干者。为细末,干撒疮上。(《鸡峰普济方》白蔹散)
③治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一两。上五味,捣罗为散。先以绵拭脓干,用药一钱匕,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白蔹散)
④治白癜风,遍身斑点瘙痒:白蔹三两.天雄三两(炮裂去皮脐),商陆一两,黄芩二两,干姜二两(炮裂、锉),踯躅花一两(酒拌炒令干)。上药捣罗为细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白蔹散)
⑤治冻耳成疮,或痒或痛者:黄柏、白蔹各半两。为末。先以汤洗疮,后用香油调涂。(《仁斋直指方》白蔹散)
⑥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上,干即易之。(《圣惠方》白蔹散)
⑦治皮肤中热痱、瘰疬:白蔹、黄连各二两,生胡粉一两。上捣筛,容脂调和敷之。(《刘涓子鬼遗方》白蔹膏)
⑧治扭挫伤:见肿消二个,食盐适量。捣烂外敷。(《全展选编・外科》)
⑨治汤火灼烂:白蔹末敷之。(《备急方》)
⑩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三两,阿胶二两(炙令燥)。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镜匕,酒水共一盏,入生地黄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一分同煎亦得。(《圣济总录》白蔹汤)
【临床应用】①治疗外科炎症
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取3两(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对于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共观察3l例,除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加用抗菌素外,一般不用其他药物。用药后疼痛减轻,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一般经治2~3天可愈。
②治疗扭挫伤
取见肿消2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共治80例,66例有效。有的经治4天就肿消痛减而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