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道问答 > 正文

古籍中的眼胞简介 目胞简介

眼胞见《脉经》。即眼睑。眼睑中医称为胞睑、眼睑、眼胞(《脉经》)、目睥、目胞(《张氏医通》卷八),是眼的最外部分,包括上睑(又称上胞、上睥)和下睑(又称下胞、下睥),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文章目录:

  1. 古籍中的眼胞简介
  2. 目胞简介
  3. 胞睑振跳简介
  4. 为什么长针眼要在手上绑红绳?有什么科学道理?
  5. 胞睑肿核简介

一、古籍中的眼胞简介

眼胞见《脉经》。即眼睑。

眼睑中医称为胞睑、眼睑、眼胞(《脉经》)、目睥、目胞(《张氏医通》卷八),是眼的最外部分,包括上睑(又称上胞、上睥)和下睑(又称下胞、下睥),有保护眼球的作用。见《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卷上:“胞者,上胞也,睑者,下睑也。”故又称上胞、下睑。

眼胞为位于眼眶前部,覆盖于眼球表面的软组织。分上、下两部分,有保护眼球的作用。上、下眼睑间的裂隙称睑裂。正常睁眼时,上睑缘可达角膜上缘下2毫米。上下眼睑相连处为眦。靠近鼻侧为内眦,靠近颞侧为外眦。内眦处有肉状隆起为泪阜;泪阜周围的浅窝为泪湖;泪阜外侧有一淡红色纵行皱褶,称半月皱襞。眼睑的边缘称睑缘,睑缘前唇有2~3行排列整齐的睫毛,后唇有睑板腺开口,前、后唇之间称唇间线或灰白线。

详见百科词条:眼胞 [ 最后修订于2017/11/13 0:16:45 共83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二、目胞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目胞与脏腑的关系
  • 5 目胞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
  • 6 参考资料
  • 附:
    • 1 古籍中的目胞

1 拼音

mù bāo

2 英文参考

eyelid

ocul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目胞为人体部位名[1]。目胞又名目裹,即胞睑[2]。俗称眼胞,现称眼睑[2]。

眼睑中医称为胞睑[3]、眼睑、眼胞(《脉经》)、目睥、目胞(《张氏医通》卷八),是眼的最外部分,包括上睑(又称上胞、上睥)和下睑(又称下胞、下睥),有保磨则护眼球的作用[4]。见《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卷上:“胞者,上胞也,睑者,下睑也。友型”故又称上胞、下睑。

目胞为位于眼眶前部,覆盖于眼球表面的软组织。分上、下两部分,有保护眼球的作用。上、下眼睑间的裂隙称睑裂。正常睁眼时,上睑缘可达角膜上缘下2毫米。上下眼睑相连处为眦。靠近鼻侧为内眦,靠近颞侧为外眦。内眦处有肉状隆起为泪阜;泪阜周围的浅窝为泪湖;泪阜外侧有一淡红色纵行皱褶,称半月皱襞。眼睑的边缘称睑缘,睑缘前唇有2~3行排列整齐的睫毛,后唇有睑板腺开口,前、后唇之间称唇间线或灰白线。

4 目胞与脏腑的关系

目胞内应于脾,为五轮中之肉轮,脾胃又相为表里,故《张氏医通》卷八:“上下胞,其上属脾,而下属胃。”因此,眼睑疾病常与脾胃有关。

5 目胞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

目好游猜胞的组织结构由外向内分为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睑结膜五层。

(一)皮肤:为全身皮肤最薄处,血管分布丰富,易形成皱褶。

(二)皮下组织: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少量脂肪,有炎症和外伤时,易发生水肿和瘀血。

(三)肌肉:主要有两种肌肉,一是眼轮匝肌,其肌纤维与睑缘基本平行,专司闭眼,由面神经支配;一是提上睑肌,起源于眶尖的总腱环,沿眶上壁向前至眶缘呈扇形伸展,一部分止于睑板上缘,一部分穿过眼轮匝肌止于上睑皮肤,具有提睑作用,受动眼神经支配。

(四)睑板:为致密的结缔组织,质硬似软骨,是眼睑的支架。睑板内外两端各连一带状结缔组织,即内、外眦韧带。睑板内有垂直排列的睑板腺,开口于睑缘,它分泌脂质,构成泪膜的最表层,它可稳定泪膜并阻止水分的蒸发,且有对眼表面起润滑及防止泪液外溢的作用。

三、胞睑振跳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1 拼音

bāo jiǎn zhèn tiào

2 概述

胞睑肌肤不随人意而自牵拽振跳之病症,称为“胞睑振跳”。于《证治准绳》已有论述,称“睥轮振跳”。又名“目睛瞤动”(《证治准绳》),“胞轮振跳”(《眼科菁华录》)。上下胞睑均可发生,多见于成人。因血虚气不顺,营卫失调,胞睑筋脉失养;或血虚生风,风性动摇,上犯胞睑;或肝阴不足,风火内生,皆可致筋惕肉瞤。如《证治准绳·七窍门》云:“谓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乃气分之病,属肝脾二经络牵振之患,人皆呼为风,殊不知血虚而气不顺,非纯风也”。

证见胞睑皮色如常,不痛不痒,眼珠端好,唯胞睑不由自主时时跳动。或疏或频,轻者可不药自愈。重者发作频频,振跳不息,或牵及眉际,或颜面肌肤,使患者坐立不安。

证属血虚营卫不调者,可见胞睑振跳较轻,兼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治宜补血理气。方用艾人理血汤(《目经大成》)。

证属血虚生风者,可见胞睑肌肤频频抽搐,或牵及眉际而头痛,头晕眼花,心烦失眠,舌淡脉细弱。治宜养血熄风。方用当归活血饮(《审视瑶函》),加钩藤、僵蚕、全蝎等。

证属肝血不足,风火内生者,兼见口苦,头痛,舌质稍红,脉弦。治宜养血清肝。方用四物汤(《和剂局方》),加柴胡、山栀子。

四、为什么长针眼要在手上绑红绳?有什么科学道理?

没有任何科学依据,都是迷信。胞睑属五轮学说中之肉轮,内应于脾,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有节,胃纳脾输,则目得其养。胞睑位于眼珠前部,易受六淫之邪侵袭,内因恣食肥甘厚味,以致脾胃郁遏湿热,上壅胞睑,致胞睑红肿、疼痛、酿脓溃变

为什么长针眼要在手上绑红绳?有什么科学道理?

扩展资料

1、滴眼药水:患眼滴0.5%熊胆眼药水或抗生素滴眼液,每日4-6次。

2、涂眼药膏:晚上睡前可涂抗生素眼膏。

3、湿热敷:适用于本病初期,局部湿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以助炎症消散。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只要及时治疗,避免对患部用力挤压,并发症也较少。若能在酿脓后及时切开排脓,愈后可不留明显疤痕,但严重者,有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平时应注意眼部卫生,增强体质,避免偏食,有屈光不正者应及时矫治。发病后切忌对局部用力挤压,要及时治疗。见脓头后及时切开排脓,以免自溃后疮口不齐,留下明显疤痕,但严重者,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针眼

五、胞睑肿核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疾病科属
  • 5 胞睑肿核的病因病机
  • 6 胞睑肿核的症状
  • 7 胞睑肿核的诊断
    • 7.1 诊断依据
    • 7.2 检查
  • 8 需要与胞睑肿核相鉴别的疾病
    • 8.1 针眼
    • 8.2 痨瘵
    • 8.3 癌变
  • 9 胞睑肿核的治疗
    • 9.1 辨证治疗
      • 9.1.1 痰湿阻结型
        • 9.1.1.1 症状
        • 9.1.1.2 证候分析
        • 9.1.1.3 治法
        • 9.1.1.4 方药治疗
          • 9.1.1.4.1 主方
          • 9.1.1.4.2 中成药
      • 9.1.2 痰热阻结/痰热蕴结
        • 9.1.2.1 症状
        • 9.1.2.2 证候分析
        • 9.1.2.3 治法
        • 9.1.2.4 方药治疗
    • 9.2 外治法
    • 9.3 手术方法
  • 10 预后
  • 11 文献摘要
  • 12 参考资料
  • 附:
    • 1 治疗胞睑肿核的穴位
    • 2 治疗胞睑肿核的方剂
    • 3 治疗胞睑肿核的中成药
    • 4 胞睑肿核相关药物

1 拼音

bāo jiǎn zhǒng hé

2 英文参考

phlegmatic nodule in eyeli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迹搭没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hlegm nodule in eyeli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chalaz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chalaz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胞睑肿核为病证名[1]。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即睥生痰核[1]。

胞生痰核(phlegm nodule in eyelid;chalazion)为病证名[2]。见清·佚名《眼科易知》。又名睥生痰核(出《证治准绳·杂病》)、疣病(《原机启微·血气不分混而遂结之病》)、眼胞痰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胞睑肿核(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眼泡痰核(茹十眉《五官病》)、目疣(《审视瑶函》)。是指以眼睑内生核状硬结,触之不痛,肤色如常,推之皮肤可移为主要表现的眼病[3]。一般病程较长,且易复发。由于睑内核状硬结主要因痰湿阻结胞睑脉络而起,故得此名。

胞生痰核相当于西医的睑板腺囊肿[3](霰粒肿)。

4 疾病科属

眼科

5 胞睑肿核的病因病机

胞睑肿核多由脾胃蕴热与痰湿相结阻滞经络而发[4]。

恣食炙赙,脾胃蕴热生痰,痰热相结,阻滞经络,致气血受阻。凝集于睑内,逐渐隐起而发为本病。

6 胞睑肿核的症状

本病“睥外皮内,生颗如豆,坚而姿纳不疼[4]。火重于痰者,其色红紫,乃痰因火滞而结[4]。此生于上睥者多,屡有不治自愈”(《审视瑶函》)[4]。痰核初起如米粒,逐渐长大,以致眼胞重坠[4]。

胞睑肿核初起多无自觉症状。在临床上常见两种情况:

一、胞睑内隐起硬结,扪之很小,外观不显。渐长大后,可见睑内有局限性隆起,但皮色不变。此硬结扪之可活动而不与睑皮肤粘连,生长缓慢,有的长到一定程度枝御则静止,也不溃破。一般为单发,也有多发者。好发于上胞,个别也可生于下睑较小型者,一般在睑内无显著改变,也无自觉症状。较大者,可见在睑内相对应之处呈青灰色或紫红色,眼睑可有重坠感。

二、睑内硬结生长迅速者,长到一定程度可在睑内自溃。溃后不易收口,且在溃口处生肉芽,长期不愈。患者有磨擦感或有隐痛。也有少数可从皮肤面穿破。

7 胞睑肿核的诊断

7.1 诊断依据

一、胞睑内长硬核较小,存在日久或渐长不消。

二、胞睑皮肤颜色正常,无压痛。

三、肿核与皮肤不粘连,推之移动。

四、睑内呈局限性紫红色或灰蓝色。

7.2 检查

在胞脸可见或角及米粒大或黄豆大之硬结,皮色如常,按之不痛,与皮肤不粘连。翻转胞睑时,可见暗红色或灰蓝色隆起。少数能自行消散,若日久不消,逐渐长大,隆起硬结,则有胞睑重附、胀涩、异物感。有时在胞睑内自助行穿破而愈,或形成肉芽增生。少数向皮肤面穿破。

8 需要与胞睑肿核相鉴别的疾病

8.1 针眼

胞生痰核须与针眼相鉴别。针眼病程急,局部红肿焮痛起疖肿,化脓后有脓点,溃后自愈。若脓头不溃破,可转为胞生痰核。若感受外邪,则局部红肿疼痛变为针眼。

胞生痰核与针眼的鉴别:

病名 发病部位 主症 病程 对白睛影响 胞生痰核 睑深部 睑皮肤正常,可扪到核状硬结,与皮肤不粘连,存在日久或渐长,若无感染者不化脓,睑里呈局限性紫红色或灰蓝色 缓 无影响 针眼 靠睑弦 局限性红肿,掀痛,疖肿中心硬,与睑皮肤粘连,化脓后头小,溃破后自愈 急 发病近眦部者可致眦部白睛水肿 胞生痰核与内针眼的鉴别:

病名 睑皮肤 睑内 硬结 病程 转归 内针眼 红肿较重 色红赤有黄色脓头 较大而们之稍动 较短 脓溃肿消 胞生痰核 正常 局限性青灰或紫红色 推之可移动 缓慢 复受外邪,亦显红肿,但较内针眼轻

8.2 痨瘵

胞生痰核多为单发或多发。若发生于小儿且反复发作者,应排除是否为痨瘵。

8.3 癌变

若系老年人,术后复发,且迅速增大者,须注意排除癌变。

9 胞睑肿核的治疗

肿核小型且静止者,可不作治疗,有的可以自消,不能自消者也无碍。若形态较大,影响外观,或有眼睑重坠感,或有溃破趋势者,当作治疗。

治疗胞生痰核,自古以来多以手术为主,但也有不少单用药物治疗之记载。若用药物治疗可以消散者,则不必强求手术。

胞生痰核治宜化痰散结为主[4]。内服化坚二陈丸或清胃汤加减;外用生南星磨醋涂擦[4]。

痰核大者应手术治疗[4]。据《原机启微》记载,我国古代手术法亦系翻转眼睑,切开肿核,清除其内容物[4]。

这种趋势,目前不论中医、西医,都有探讨。

9.1 辨证治疗

胞生痰核多因恣食炙煿,脾胃蕴热生痰,痰热互结,阻滞经络,致气血受阻,隐起于胞睑内而成。也有因胞睑内针眼未成脓而局限,或脓虽成而不溃破均可转为本病。本病病发于胞睑,在脏属脾,多为实症。证见胞睑起硬结,为脾胃痰湿内蕴;若局部微红稍痛为兼有热。治疗总的原则是化痰散结,必要时手术。

9.1.1 痰湿阻结型 9.1.1.1 症状 较小型者无任何自觉症状,较大者可有眼睑重坠感。查局部,小型者望诊无异常,触诊可于胞睑中扪到坚硬而可推动、与皮肤不粘连的硬结。若渐长而较大者,除扪到圆形硬结外,相对应处睑皮肤可见隆起,或可见相对应的睑内呈青灰或紫红色,舌淡苔薄白,脉缓。

9.1.1.2 证候分析 痰湿阻滞胞睑脉络,气血不能循常道畅行而瘀阻于胞睑内,气血凝结,逐渐隐起而成硬结。日久阻滞越重,硬结渐长大,有碍胞睑开合而感重坠。舌脉亦皆痰湿内蕴之征。

9.1.1.3 治法 化痰散结。

9.1.1.4 方药治疗 9.1.1.4.1 主方 化坚二陈丸(吴谦《医宗金鉴》)加减处方:陈皮8克,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天花粉12克,白僵蚕(炒)10克,黄连8克,浙贝母15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水煎服,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若局部红痛,加黄芩12克、金银花12克。硬结大而未溃者,加皂角刺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体虚或小儿患者反复发作,加太子参10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纳欠佳者,加鸡内金10克、麦芽15克。

方中陈皮、半夏、白茯苓、生甘草为二陈汤,有燥湿化痰之功,白僵蚕软坚散结,黄连、荷叶清热兼祛湿,共奏化痰散结之功,现常改用汤剂。

9.1.1.4.2 中成药 ⑴内消瘰疬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⑵王海瘿瘤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9.1.2 痰热阻结/痰热蕴结 胞生痰核·痰热蕴结证(phlegm nodule in eyelid with phlegmheat amas *** ent pattern)是指痰热蕴结,以眼睑内肿核如豆,触之不痛,推之移动,皮色如常,睑内面呈紫红色隆起,舌苔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胞生痰核证候[3]。

9.1.2.1 症状 胞睑胀痛而痒,眼有沙涩感或睑肿难睁。查局部,轻者胞睑皮色微红,重者红肿;睑内红赤或紫红,甚则溃脓,舌红苔黄白,脉滑数。

9.1.2.2 证候分析 痰热相结,阻滞脉络,热邪偏重,郁久化火,或复受外邪,客于受阻脉络,致病情较重而显火热之象,胞睑红赤,重者红肿,睑内红赤,重则紫红。火灼津液也可酿脓。舌脉亦属痰热之征。

9.1.2.3 治法 清热散结。

9.1.2.4 方药治疗 清胃汤(傅仁宇《审视瑶函》)加减处方:石膏20克,黄连8克,连翘10克,当归尾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芩12克,枳壳10克,浙贝母15克,皂角刺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中炒栀子、生石膏、黄连、连翘、黄芩、生甘草清热;炒枳壳、炒苏子、陈皮行气散结;归尾活血消滞散结;荆芥穗、防风助散郁火。诸药组方,具有清热祛痰、消滞散结的作用。

9.2 外治法

1、初起可局部 *** 或作湿热敷,促其气血畅行,以利散结。可局部湿热敷,或内服药渣再煎澄清液热敷。

2、紫金锭调外障眼药水或冷开水,外涂患处皮肤。也可用生南星末加少许冰片,调水成糊状,频涂患处皮肤,以行气通络,化痰散结,以上二药切勿涂入眼内。

3、急性子南星糊状油剂急性子、生南星各等份,各研成极细末后混匀,用麻油适量调成糊状,涂于纱布上,贴敷患处,每日1次。并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患处,每日有次,每次1520分钟。

4、若肿核较大,患者内服中药有困难,宜行刮除术。胞睑硬结胀痛,有异物感,皮色微红,脸内相应部位色紫清热散结。现代多作霰粒肿切开刮除术。

9.3 手术方法

术眼按常规消毒,作表面麻醉及局部浸润麻醉后,用霰粒肿夹夹住肿核部位,翻转眼睑,暴露睑结膜。取与睑缘垂直方向,用尖刀在肿核中央切开,再用小刮匙将肿核囊内容物刮净。如囊壁较厚,则可剪除部分已软化的囊壁。术毕除去霰粒肿夹,压迫止血后,涂消炎眼膏,加眼垫包扎术眼,翌日换药即可除去眼垫。

注意事项:

1.若有红肿现象,须待红肿消除后再手术。

2.若已在睑结膜自溃而生肉芽者,先剪除肉芽后,按上法手术。

3.若肿核部位过于靠近眦部,不便翻转眼睑,或已在眼睑皮肤面自溃者,可从睑皮肤面作切口按上法手术,但切口宜稍大且必须与睑缘平行。术毕用“0”号丝线缝合两针。

4.切开时避免切断睑缘动脉弓,以免去除夹子后出血不止。若出现出血不止,压迫无效时,当作缝合止血加压包扎。

10 预后

较小者有的可以自消。较大者除影响外观及有轻度不适感外,一般无甚妨碍。经手术治疗后,预后亦良好。

11 文献摘要

《审视瑶函·睥生痰核症》:“此症乃睥外皮内,生颗如豆,坚而不咚。火重于痰者,其色红紫,乃痰因火滞而结。此生于上睥者多,屡有不治自愈。有恣辛辣热毒酒色断丧之人,久而变为瘿漏重疾者,治亦不同。若初起知劫治之法,则顷刻而平复矣”。

《原机启微·血气不分混而遂结之病》:“大抵血气如此,不欲相混,混则为阻。阻则成结。结则无所去还,故隐起于皮肤之中,遂为疣病。然各随经络而见。疣病自上眼睫而起者,乃手少阴心脉,足厥阴肝脉,血气混结而成也。初起时,但如豆许。血气衰者,遂止不复长。有久止而复长者。盛者则渐长,长而不已,如杯如盏,如碗如斗,皆自豆许致也。”

12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胞睑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