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是苗医的“6大6小脉诀”!
- 健康知识
- 2024-04-18
- 104
心大邪热似火焰,口渴心烦小便难。
头痛舌干五心烧,烦证狂言是的端。
心小定主心中虚,睡去胱忽多盗汗。
头昏心战少精神,夜梦颠倒遗泄兼。
肝大火旺不调血,诸风掉眩痛两肋。
头痛颈痛眼杀花,走路纷纷防失跌。
肝小血虚魂不藏,胆冷肝枯气血伤。
头昏眼花双足软,周身麻木崩带防。
肾大火旺主腰疼,热结膀胱小腹膨。
舌干口苦小便赤,补水清火莫因循。
肾小腰痛两耳鸣,头昏足肿少精神。
水微火盛下元损,男多遗精女带崩。
肺大火郁大肠经,伤食热咳小腹膨。
头痛气痛诸经胀,舌干痰旺骨筋疼。
肺小气嘘魄不藏,痰凝气滞咳难当。
肺寒背足寒手冷,舌干喘满带赤防。
脾大邪热火郁成,膨胀不食头背痛。
浮风紧食微寒盛,呕吐内伤饮食真。
脾小如睡志不藏,吃食不化胃气虚。
脚耙手软身无力,舌干口糙吐泻防。
命大邪热三焦热。面赤头疼热渴增。
咽干气滞心腹满。腰痛便赤少精神。
命小呕吐四肢疼,经血不足脚手寒。
饮食不化气血损,经血不调红白兼。
传统的苗医多为走方医,他们辗转各地,诊病,售药,因而诊断学上十分重视通过脉诊以判断病情。苗医们在借鉴,吸收中医(汉方医学)脉学精华基础上,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繁杂的脉象进行精简归类,而以“大小” 为纲,以心,肝, 肾,肺,脾,命六部为目,用通俗易记的歌诀对六大六小脉象进行描述,将脉象与病情的关系进行了高度概括。由于 这种方法十分有利于临床应用,一旦诊脉后即能准确判断出病情,又有利于在心理上抓住患者,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心。因此,苗医们对这种“六大六小脉决”多密不外传。为了发掘这种脉诊方法,笔者将早年在川南,黔北山区苗医手中学来的“六大六小脉决”摘要披露于此,并借鉴中医理论对之进行评分析,以供有志于研究苗医诊法的同道参考。
“心脉洪大心家热,口烦心燥渴不歇。五心潮热脚板烧,头脑昏痛气血结。”------左寸为心脉,洪大为有余之象,主热主实,“口渴心烦”是口中干燥,心中烦躁的到装语。舌为心之苗,心藏神,邪热扰心,则会心烦;‘渴’,邪热伤津之侯;‘不歇’的‘歇’字正好与‘热’字押韵。‘五心’指手心,足心与心窝部,凡五心潮热,既可见于实热,亦可见于阴虚内热;‘脚板烧’,脚底发热属五心潮热之一。‘头脑昏痛’邪热扰心,心本属火,火炎上腾则 津液受伤,而血为之凝结,血结则气亦结,气血凝滞,清空失养,故头脑昏痛。如果能结合舌尖红赤,来进一步推断患者失眠,尿赤,尿热等症则判断将更为准确。
“心脉微细心中虚,心中惊悸盗汗侵。头脑昏沉多困倦,夜梦常在水边寻。”‘微细’主于虚寒,心气不足,或心血不足,则不能自养而3心中惊悸;汗为心液,心虚不摄则自汗盗汗;心血不足,不能上营,故‘头脑昏沉’;心气不足,则易困倦;心属火,心火不足,则水来乘火,故夜间多梦,且常梦见水。‘常在水边’之梦并非尽然,而多梦则是必有之症。
“肝脉洪大不纳血,背痛项强痛左肋。头眩眼花目赤涩,行路昏暗防失越”----肝为藏血之脏,肝脉洪大,则肝阳过亢。化火,蒸动肝血,使肝血失藏,出现各种出血症候。因为肝主筋,筋赖血养,肝火灼津耗血,筋膜失养,故“背痛项强”。肋为肝之分野,中医认为肝藏上升之气,其自左而行,所以肝火太过,当左肋不舒。实则两肋皆为肝经循行部位,故断其“痛左肋”不如断其“两肋不舒”更准确。头眩眼花,盖因肝经上行达于巅顶,且肝开窍于目,肝经火气上升太过,则头晕目眩。“目赤涩”,目赤是肝经实热之征;目涩,是因肝火亢而伤及肝阴,阴血不足以滋润于目,眩晕至极,则有可能行路跌倒,故称“行路昏暗防失越”。
“肝脉微细四肢酸,胆冷肝枯气血寒,头眩眼花手足冷,睡卧天阴脚转筋”——肝永微细,是肝经血气不足,偏虚偏寒之象。肝经气血不足,无力养筋,故四肢酸冷或酸痛。“胆冷静肝枯气血寒”,是“肝脉微细”所反映的基本病机。夜卧不温,四末寒冷,自在言外,此种病机最常见于多次生育或刮宫、引产而又产后未忌风寒的妇女。“头眩眼花”,是肝经气血不足,不能养其窍。“睡卧天气阴脚转筋”者,肝主筋,肝经气血虚寒,遇阴雨天气,则两阴相合,肝经经脉失于温煦,故“脚转筋。
“肾脉洪大主腰痛,背痛腰强小腹膨,膀胱暑热小便赤,咽干舌燥口无涎”——肾脉居于左尺,肾藏精而内寄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宜藏而不宜亢,宜静而不宜动,故《医学传心录》称“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末为病,若逢盛旺反成殃,阴虚盗汗肌消甚”。《佛点头脉诀》亦称“肾脉浮洪虚火炎”。此时若“肾脉洪大”重按不实,多为肾虚腰痛。痛属膀胱经所主,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小腹为膀胱所居。肾经虚火,故见背、腰、小腹不适。如“肾脉洪大”,且重按有力,系膀胱实火,小便多赤涩,故称“膀胱暑热小便赤”,由于暑热之气,只见于夏至以后、秋分以前,故在非暑热季节,若见“肾脉洪大”、重按有力,应作膀胱实火看待。肾经上行经咽部,故肾经有火,多会“咽于舌燥”、口中乏津。
“肾脉微细下元虚,耳内嘈嘈风雨声。脑痛腰疼双脚肿,夜间盗汗出无停”——“下元”,指肾元。“肾脉微细”多属下元虚寒,肾主髓,脑为髓海,肾虚髓海不足,则肾窍(耳)为主苦鸣,故“耳内嘈嘈”作风雨之声。及为髓海,肾虚髓海不足,故脑疼;腰为肾之腑,肾虚则腰痛,肾虚则膀胱失司而水湿不行,故“双脚肿”。“夜间盗汗”,多属阴虚,肾阴虚者可见“夜间盗汗”若系肾阳虚者,又常以自汗为主。
通过上述左手三部脉--心、肝、肾脉三大三小脉诀的例析,已经可以看出苗医六大六小脉诀的特点:
1、重视脉诊,以脉测证
例如“心脉洪大心家热”,“心家热”,既有病位,又有病性,“口烦心燥渴不竭,五心潮热叫板烧,头脑晕疼”是症状。把脉象与病机、症状统一起来,有助于临床辨证与诊断。
2、执简驭繁,注重实用
传统中医人才实际上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重视理论探讨和学术渊源,主张学医从难到易,从系统的理论学习到具体的临床实践,其学习方法则是从《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元四大家医著 →温病学 →临床各科。
另一类则是重视实用,主张学医从易到难,用3年左右时间打下入门的医学基础,满师开业再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参师学技,其学习顺序则是从《药性》、《汤头》、《脉诀》的背诵入手,第二年起跟师抄方,三年出师。以后根据个人临床所需要拜师学习各种专长。
前一类中医成才的必备条件是文化底子厚,家境较好,不急于靠医术找饭吃,一旦学成以后常以“德成而先,艺成而后”为自励,喜欢著述以便推广其学术;后一类中医则学医的目的多为生计,故他们十分重视掌握实用的专业技术,而对高深的理论或者不屑问津,或者设法对其进行简化,以便能用较少的时间即能掌握。
即以对脉学的学习为例,前一类中医最少需读过《濒湖脉学》,掌握二十七脉;后一类中医则首先要求能提纲挚领地掌握浮沉、迟数、虚实,即脉象的深度、速度、力度。苗医在其演化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中医有所交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为了更加实用,易于掌握,遂将脉象的三堆--深度、速度、力度简化为“洪大”与“微细”,即“大”与“小”。这样就简要得多了。这对于挟医术以游于四方的苗医来说,即省略了学习的时间,又减少了学习的难度,换言之是更便于掌握和运用了。
诚然,对于今日已经历了数年中医院校学习的正规医院中医师们来说,“六大六小脉诀”未免过于简单,但是对于脉诊当用而不敢用,或视脉诊为无用而不屑用的人们来说,恐怕就连掌握这“六大六小脉诀”也非常不简单了。在这一个意义上,走方的苗医们手中拥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在中医传统学术与西方医学的博弈中根本渐失的今天,注重脉诊的掌握,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