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荆子的作用与功效
- 中药药方
- 2023-03-25
- 158
蔓荆子
(《本草经集注》)
【异名】蔓荆实(《本经》),荆子(《本草经集注》),万荆子(《浙江中药手册》),蔓青子(《中药材手册》)。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果实。
【植物形态】①单叶蔓荆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米,有香气。幼枝4方形,密生细柔毛,者枝渐变圆,毛渐脱落。单叶,叶柄长5~18毫米;叶片卵形或倒卵形,长2.5~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上面绿色,疏生短柔毛和腺点,下面白色,密生短柔毛和腺点,侧脉约8对。圆锥花序顶生,长2~12厘米;花萼钟形,先端具5短刺,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萼筒长约4毫米;花冠淡紫色,5裂,中间1裂片最大,下半有毛:雄蕊4,伸出花冠管外,花药个字形分叉;子房球形,密生腺点,花柱无毛,柱头2裂。浆果球形,直径5~7毫米,大部为增大的宿存花萼所包围。花期7月。果期9月。
生长海滨、沙滩、湖畔等处。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广东等地。
②蔓荆(《本经》),又名:白背木耳(《岭南采药录》),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
形态与单叶蔓荆相似,所异者叶通常为3小叶的复叶,在同一枝条的上部或下部有时为单叶;小叶无柄;小叶片倒卵形或倒披针形,中间小叶通常比侧生的长约1/3,叶柄长1~3厘米,密被细绒毛。聚伞花序多数,相对排列成顶生圆锥花序。花期7月。果期11月。
生长于平原草地、河滩和荒地上。分布我国沿海各省及云南、广西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叶或枝叶(蔓荆子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去净杂质,贮干燥处,防止潮湿霉烂。
【药材】干燥果实圆球形,直径4~6毫米。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有4条纵沟;用放大镜观察,密布淡黄色小点。底部有薄膜状宿萼及小果柄,宿萼包被果实的1/3~2/3,边缘5齿裂,常深裂成两瓣,灰白色,密生细柔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断面果皮灰黄色,有棕褐色油点,内分四室,每室有种子1枚,种仁白色,有油性。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以粒大、饱满、气芳香、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山东、浙江、江西、福建。此外,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单叶蔓荆果实和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莰烯和蒎烯,并含有微量生物碱和维生素A;果实中尚含牡荆子黄酮,即紫花牡荆素。
蔓荆果实含少量(0.01%)蔓荆子碱。
【炮制】炒蔓荆子:筛净灰屑,除去残存萼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略喷清水,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蔓荆子,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时后蒸,从巳至未,出,晒干用。"
【性味】苦辛,凉。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珍珠囊》:"苦,辛。"
【归经】入肝、胃、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太阳经药。"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阳、厥阴,兼入足阳明经。"
【功用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治风热感冒,正、偏头痛,齿痛,赤眼,目睛内痛,昏暗多泪,湿痹拘挛。"
①《本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②《本草经集注》:"主发秃落。"
③《别录》:"去长虫,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
④《药性论》:"治贼风,能长髭发。"
⑤《日华子本草》:"利关节,治赤眼,痫疾。"
⑥《珍珠囊》:"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
⑦王好古:"搜肝风。"
⑧《医林纂要》:"散热,祛风,兼能燥湿。"
⑨《广西中药志》:"治胃痛。"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散热,平肝止痛。治感冒发热,眼痛眩晕,风湿筋骨痛,消化不良,肠炎腹泻,跌打肿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宜忌】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乌头、石膏。"
②《医学启源》:"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
③《本草经疏》:"头目痛不因风邪,而由于血虚有火者忌之。"
④《本草汇言》:"痿痹拘挛不由风湿之邪,而由于阳虚血涸筋衰者勿用也;寒疝脚气不由阴湿外感,而由于肝脾羸败者亦勿用也。"
【选方】①治头风:蔓荆子二升(末),酒一斗。绢袋盛.浸七宿,温服三合,日三。(《千金方》)
②治风寒侵目,肿痛出泪,涩胀羞明:蔓荆子三钱,荆芥、白蒺藜各二钱,柴胡、防风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③治劳役饮食不节,内障眼病:黄芪、人参各一两,炙甘草八钱,蔓荆子二钱半,黄柏三钱(酒拌炒四遍),白芍药三钱。上嚼咀,每服三、五钱,水煎。(《兰室秘藏》蔓荆子汤)
【名家论述】①《纲目》:"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②《本草经巯》:"蔓荆实,"神农"味苦,微寒,无毒;《别录》加辛平温。察其功用,应是苦温辛散之性,而寒则甚少也。气清味薄,浮而升,阳也。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风头痛、脑鸣、目泪出者,盖以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或成湿痹,或为拘挛;又足太阳之脉,夹脊循项而络于脑,目为厥阴开窍之位,邪伤二经,则头痛、脑鸣、目泪出。此药味辛气温,入二脏而散风寒之邪,则诸证悉除矣。邪去则九窍自通,痹散则光泽脂致。其主坚齿者,齿虽属肾,而床属阳明,阳明客风热,则上攻牙齿,为动摇肿痛,散阳明之风热,则齿自坚矣。去白虫、长虫者,假其苦辛之味耳。"
③《本草汇言》:"蔓荆子,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前古主通利九窍.活利关节,明目坚齿,祛除风寒风热之邪。其辛温轻散,浮而上行,故所主头面虚风诸证。推其通九窍,利关节而言,故后世治湿痹拘挛,寒疝脚气,入汤散中,屡用奏效,又不拘于头面上部也。"
④《药品化义》:"蔓荆子,能疏风、凉血、利窍,凡太阳头痛,及偏头风、脑鸣、目泪、目昏,皆血热风淫所致,以此凉之,取其气薄主升,佐神效黄芪汤,疏消障翳,使目复光,为肝经胜药。"
⑤《本草新编》:"蔓荆子,佐补中药以治头痛最效,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胜于俄顷,则不能。"
⑥张寿颐:"凡草木之子,多坚实沉重,性皆下行,蔓荆之实,虽不甚重,然其性必降,《本经》谓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固皆清泄降火之功用。《别录》虽加以辛字,而主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仍是内风升腾之病,用以清降,断非疏散外风之品。《日华子》谓治赤目;张洁古谓治头沉昏闷,止目睛内痛;王海藏谓搜肝风;皆是息风降火,其义甚明。独甄权谓治贼风;洁古又谓治太阳头痛,散风邪;则误作疏散之药,绝非《本经》、《别录》真旨。盖内风、外风,治法含浑,久为汉、魏以来通病,甄权等此说,实属误认,奈何濒湖《纲目》,亦谓其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竟以甄权等之误说,反加附会而为之证实。近三百年,更无人能知蔓荆子之真实功用矣。然濒湖亦谓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证,则试问风而属虚,岂有再用浮散主治之理?《千金方》以一味蔓荆子为末,浸酒服,治头风作痛,亦是内风,非祛散外风之法,其用酒者乃借酒力引之上行,使药力达于头脑之意。轻用一钱五分,重用可至三、四钱。"
(《本草经集注》)
【异名】蔓荆实(《本经》),荆子(《本草经集注》),万荆子(《浙江中药手册》),蔓青子(《中药材手册》)。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果实。
【植物形态】①单叶蔓荆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米,有香气。幼枝4方形,密生细柔毛,者枝渐变圆,毛渐脱落。单叶,叶柄长5~18毫米;叶片卵形或倒卵形,长2.5~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上面绿色,疏生短柔毛和腺点,下面白色,密生短柔毛和腺点,侧脉约8对。圆锥花序顶生,长2~12厘米;花萼钟形,先端具5短刺,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萼筒长约4毫米;花冠淡紫色,5裂,中间1裂片最大,下半有毛:雄蕊4,伸出花冠管外,花药个字形分叉;子房球形,密生腺点,花柱无毛,柱头2裂。浆果球形,直径5~7毫米,大部为增大的宿存花萼所包围。花期7月。果期9月。
生长海滨、沙滩、湖畔等处。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广东等地。
②蔓荆(《本经》),又名:白背木耳(《岭南采药录》),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
形态与单叶蔓荆相似,所异者叶通常为3小叶的复叶,在同一枝条的上部或下部有时为单叶;小叶无柄;小叶片倒卵形或倒披针形,中间小叶通常比侧生的长约1/3,叶柄长1~3厘米,密被细绒毛。聚伞花序多数,相对排列成顶生圆锥花序。花期7月。果期11月。
生长于平原草地、河滩和荒地上。分布我国沿海各省及云南、广西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叶或枝叶(蔓荆子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去净杂质,贮干燥处,防止潮湿霉烂。
【药材】干燥果实圆球形,直径4~6毫米。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有4条纵沟;用放大镜观察,密布淡黄色小点。底部有薄膜状宿萼及小果柄,宿萼包被果实的1/3~2/3,边缘5齿裂,常深裂成两瓣,灰白色,密生细柔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断面果皮灰黄色,有棕褐色油点,内分四室,每室有种子1枚,种仁白色,有油性。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以粒大、饱满、气芳香、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山东、浙江、江西、福建。此外,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单叶蔓荆果实和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莰烯和蒎烯,并含有微量生物碱和维生素A;果实中尚含牡荆子黄酮,即紫花牡荆素。
蔓荆果实含少量(0.01%)蔓荆子碱。
【炮制】炒蔓荆子:筛净灰屑,除去残存萼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略喷清水,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蔓荆子,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时后蒸,从巳至未,出,晒干用。"
【性味】苦辛,凉。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珍珠囊》:"苦,辛。"
【归经】入肝、胃、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太阳经药。"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阳、厥阴,兼入足阳明经。"
【功用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治风热感冒,正、偏头痛,齿痛,赤眼,目睛内痛,昏暗多泪,湿痹拘挛。"
①《本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②《本草经集注》:"主发秃落。"
③《别录》:"去长虫,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
④《药性论》:"治贼风,能长髭发。"
⑤《日华子本草》:"利关节,治赤眼,痫疾。"
⑥《珍珠囊》:"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
⑦王好古:"搜肝风。"
⑧《医林纂要》:"散热,祛风,兼能燥湿。"
⑨《广西中药志》:"治胃痛。"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散热,平肝止痛。治感冒发热,眼痛眩晕,风湿筋骨痛,消化不良,肠炎腹泻,跌打肿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宜忌】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乌头、石膏。"
②《医学启源》:"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
③《本草经疏》:"头目痛不因风邪,而由于血虚有火者忌之。"
④《本草汇言》:"痿痹拘挛不由风湿之邪,而由于阳虚血涸筋衰者勿用也;寒疝脚气不由阴湿外感,而由于肝脾羸败者亦勿用也。"
【选方】①治头风:蔓荆子二升(末),酒一斗。绢袋盛.浸七宿,温服三合,日三。(《千金方》)
②治风寒侵目,肿痛出泪,涩胀羞明:蔓荆子三钱,荆芥、白蒺藜各二钱,柴胡、防风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③治劳役饮食不节,内障眼病:黄芪、人参各一两,炙甘草八钱,蔓荆子二钱半,黄柏三钱(酒拌炒四遍),白芍药三钱。上嚼咀,每服三、五钱,水煎。(《兰室秘藏》蔓荆子汤)
【名家论述】①《纲目》:"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②《本草经巯》:"蔓荆实,"神农"味苦,微寒,无毒;《别录》加辛平温。察其功用,应是苦温辛散之性,而寒则甚少也。气清味薄,浮而升,阳也。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风头痛、脑鸣、目泪出者,盖以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或成湿痹,或为拘挛;又足太阳之脉,夹脊循项而络于脑,目为厥阴开窍之位,邪伤二经,则头痛、脑鸣、目泪出。此药味辛气温,入二脏而散风寒之邪,则诸证悉除矣。邪去则九窍自通,痹散则光泽脂致。其主坚齿者,齿虽属肾,而床属阳明,阳明客风热,则上攻牙齿,为动摇肿痛,散阳明之风热,则齿自坚矣。去白虫、长虫者,假其苦辛之味耳。"
③《本草汇言》:"蔓荆子,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前古主通利九窍.活利关节,明目坚齿,祛除风寒风热之邪。其辛温轻散,浮而上行,故所主头面虚风诸证。推其通九窍,利关节而言,故后世治湿痹拘挛,寒疝脚气,入汤散中,屡用奏效,又不拘于头面上部也。"
④《药品化义》:"蔓荆子,能疏风、凉血、利窍,凡太阳头痛,及偏头风、脑鸣、目泪、目昏,皆血热风淫所致,以此凉之,取其气薄主升,佐神效黄芪汤,疏消障翳,使目复光,为肝经胜药。"
⑤《本草新编》:"蔓荆子,佐补中药以治头痛最效,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胜于俄顷,则不能。"
⑥张寿颐:"凡草木之子,多坚实沉重,性皆下行,蔓荆之实,虽不甚重,然其性必降,《本经》谓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固皆清泄降火之功用。《别录》虽加以辛字,而主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仍是内风升腾之病,用以清降,断非疏散外风之品。《日华子》谓治赤目;张洁古谓治头沉昏闷,止目睛内痛;王海藏谓搜肝风;皆是息风降火,其义甚明。独甄权谓治贼风;洁古又谓治太阳头痛,散风邪;则误作疏散之药,绝非《本经》、《别录》真旨。盖内风、外风,治法含浑,久为汉、魏以来通病,甄权等此说,实属误认,奈何濒湖《纲目》,亦谓其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竟以甄权等之误说,反加附会而为之证实。近三百年,更无人能知蔓荆子之真实功用矣。然濒湖亦谓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证,则试问风而属虚,岂有再用浮散主治之理?《千金方》以一味蔓荆子为末,浸酒服,治头风作痛,亦是内风,非祛散外风之法,其用酒者乃借酒力引之上行,使药力达于头脑之意。轻用一钱五分,重用可至三、四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