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医生丨周来兴:历60个春秋医者情怀妙手仁心
- 民间偏方
- 2022-07-18
- 164
在永春
有这样一位医者
他生于惠安
却心系永春山区百姓
他行医已六十载
却始终坚持初心
他便是周来兴
摄影丨康庆平
人物介绍
周来兴,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福建省名中医,全国第三、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任福建省永春县中医院名誉院长、中华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特约专家记者、中华国医经方高级研究员、福建省中华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脾胃病专科学科带头人、泉州中医药学会高级顾问。
从事医、教、研工作60载,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床经验擅长中医内科,兼治妇科、儿科,尤精于脾胃疾病、肝胆疾病、哮喘、糖尿病、癫痫、脱发、不育等疑难杂的诊治,采用整体与局部、辨病与辨证、内治与外治等多种治法,疗效显著,在闽南及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
发表论文90余篇,参与编写《周来兴医学文集》《周来兴疑难杂症床经验》《经方薪传1865》《内经证候类诠》等10部专著;获世界传统卫生组织科技进步奖和国际优秀成果奖及省、市科技进步奖1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中华名医高新科研成果领先金奖一项(中国中医药研究院颁发),全球华人医学科研创新发明金奖一项,2017年荣获由世界卫生组织副主席和总干事冯珍等颁发的首项“世界传统医学金手指奖”,并荣获“全国德艺双馨”医护工作者称号、全国行业百佳新闻人物、福建省自学成才奖、泉州市卫生先进工作者、泉州市高层次二类人オ奖;曾到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讲学、坐诊,在中医界有一定的影响。
对话周来兴
1. 先生您从事中医事业60载,是什么让您对中医产生兴趣,从而选择学中医?
周:我是一个在惠安长大的农村孩子,20 世纪 50 年代农村医疗条件差,农民看病难,要找一名称职的医生并不是那么容易。早年养父患上肺结核咯血,历经数医无效,受尽7年之久的病痛折磨而离世,我深感内疚,同时痛下学医之志。
《伤寒论》里有这样一句话:“学医者,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身。”养父之难、百姓的疾苦激发和激励出我 奋发研究医学及从医救民的热情与决心。于是,1958 年我如愿到惠安卫校学习,1959年在当地卫生院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当时亲眼看到农村群众对老中医的信赖,使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1年,我选择继续深造中医,潜心修学4 年,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中医理论,毕业后到边远山区永春一都工作。
2.作为行业新人,初出校门。毕业后,您又是在边远山区工作,这期间顺利吗?
周:山区道路崎岖,不是爬山就是下坡。在山区,出诊是常事,夜间出诊并不少见。常常需要翻山越岭,有时来回一趟要花5~6小时。谁都有怕出诊的念头,对于高度近视的我,这更是一种严峻考验。然而,想到患病群众的痛苦,我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竭尽全力地帮助患者消除痛苦。
当然,作为行业新人,初出校门,人生地不熟,坐冷板凳、无患者或少患者的局面势必出现。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只能接受其他医生引荐而来的疑难杂症。例如,一位患类风湿性关节炎6年的患者,我通过3个月的研究和精心治疗,使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我治愈的患者越来越多,口口相传,改变了我坐冷板凳的局面。即便如此,我仍然坚持在山区工作,为群众治病,十几年如一日。
周来兴带领团队下乡义诊
3. 彼时您印象深刻的事件是什么?对您从医有什么深远影响?
周:印象深刻的是有很多,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事发生在1967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当时,为抢救一患肺炎并发“呼衰”的患儿,我在出诊途中不留神掉进深泥田里,危急之中,幸亏患儿家长及时发现,我才免除了一场灾厄。被救后,我忘了寒冷和伤痛,继续冒雨赶去救治患儿,经过一夜的抢救,患儿转危为安。就这样,有了小名气,每日有看不完的病,出不完的诊,十几年踏遍了一都的山山水水。山区群众纯朴热情,他们说多亏有这样一个好医生,群众的赞扬、群众的肯定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充实。
4. 您后来一直“矢志传承古方存”,这有什么原由?您又是怎么做的?
周:随着近现代西方文化的输入,崇洋媚外思想的泛滥,中医文化受尽冲击和歧视,导致中医被边缘化甚至西化。如此情境下,精研传统医学,整理名家文集、抢救古方势在必行。
利用繁忙的工作难得的间隙,我广泛搜集民间验方、偏方,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并在验证中加以升华。2003年非典期间,我在宫廷避秽古方的基础上,酌情加减,配置出“清清香”药方,对“流感”、呼吸道疾病和慢性疲劳综合征有着显著疗效,并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已开发产品投向市场,为发展永春香业做出了贡献,同时研制出健脾养胃散应用于脾胃病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凡此种种,搜集整理古方,在使用中使之焕发生机和活力,吾辈责无旁贷。
临床之余,我还了主编《蔡友敬医案》、《骆安邦论医集》,为继承、抢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作出自己的贡献,并出版了《周来兴医学文集》(一、二)、《疑难杂病临床经验》、《佛手茶养生》《验方薪传》专著5部。
5.在中医领域,很多医生学有师承。您在医术上有没有什么师承之说?
周:中医学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凡欲成大医者,都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且精勤不倦,在治学的过程中,没能做到“博极医源”,但在“博医涉源”路上经历了勤奋与刻苦、理论与实践、探索与拜师的治学之路。
在从医中,我经常要带的是笔记本。每天晚上将当天坐诊心得,遇到的情况详细记录,过后还要再回访病人,了解情况,对自己开的药方进行比较反思。我很注重吸收西医精粹,以此来提高中医诊疗效果。
拜师求艺,注重探索,又是我行医生涯中一条必不可少之路。学习中医,师承方式是相当重要的。为提高医术,我几度拜师求艺,既拜师又不惟师,注重探索并勇于创新。母校蔡友敬、骆安邦、阮传发是我最大的恩师,我跟师蔡友敬一年、骆安邦 3 年,吃住基本在他们家,可以说他们是我的再生父母。他们教传之情胜似父母情。
1964年,我在实习期间跟师本县名医王硕卿、刘跃南、孙松樵。1973年,我跟师全国著名老中医专家蔡友敬教授,受益匪浅。1982年我又先后参加省《内经》班学习一年,1991年继承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专家骆安邦学术经验3年,1994年学习中西医结合专业2年,1997年参加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博士研究生远程教育3年。这又使我的医术大有长进,如骆老精研《金匮要略》,使我在应用《金匮要略》方药治疗疑难杂症上积累了不少经验。骆老善用经方治疗肝胆疾病,对我启发很大,我后来提出“疏通论”,认为疏肝利胆、宣肺通腑是治疗肝胆疾病之良法,柴胡汤类、四逆散为基本方,证之临床,疗效较好。在行医的历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跟师,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书本上学来的理论知识只是一部分,传承更是理论知识的经验结晶,老师的经验往往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要靠名师传授点破,才能真正学到这部分更宝贵的知识,这是成才又一条必走之路。
医学无止境,中医也是如此。在工作期间,我还不断进修学习,在省内,到香港等地学习,参加了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远程教育等等。事实上,我认为:工作一段时间后,带着问题再学习,确实对提高业务水平有很大帮助。
6.2015年,您入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对此,您传承下一代中医,您有何看法?
周:在中医中,传承很重要。“中医的成才比较慢,一要靠学校培养,二要靠导师引导,三要不断进修学习。”我希望能将自己所学所获贡献出来,培养更多的优秀中医,为减除患者病痛尽心尽力。
7.您在研治脾胃病方面颇有心得,简单说一说?
周:结合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我认为当今人们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的改变,精神压力大则肝郁乘脾,恣食厚味则伤胃,冷饮凉食则损伤脾阳以饮酒等成为内伤脾胃的主要因素。以致运化失常,损及内脏,体质下降,富贵病突显之势,提出“调中州,安五脏”的学术观点,以健脾和胃,消食助运,振生化之源,增强体质,达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养生健休的新观念。临床上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我以此治愈不少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急慢性肾炎、尿毒症、肝硬化、肿瘤等疑难杂症均从脾胃论治。
根据《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观点,以及脾属阴主升主运化喜燥,其病多虚寒,以运为补;胃属阳主纳主降喜润,其病多实热。根据以通为用的生理病理特点,我在治脾胃病的时候,着重突出调和之法,以调节脾胃之间和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在具体治疗用药上,我提出了燥湿与滋润相济,升降同施。寒热并治,气血同调,补通相合,以平为期,适其度。掌握升之勿亢、降之勿刚、润之勿腻、温之勿燥、清之勿寒。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平衡状态。使古人的“中和之道”的观点进一步发挥,更具体化,可振作性强成周老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点。如我用食疗的参肚汤(高丽参、沙参、半夏、砂仁、何首乌)抗溃疡复发,疗效显著,方中以高丽参、半夏、砂仁益气燥湿健脾,配沙参、何首乌滋阴养胃,使脾得阳则运,胃得阴则自安。体现燥与润相济的功效。
8.从事中医这么多年,您对如何学好中医有什么感悟?
周:如何学好中医,这里我有两点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要有悬壶济世的仁心,才能立志学医;要有欲学岐黄救庶民的决心,才能做一名人民信任的医生,这是学医的动力,亦是学医的前提。其次,要有对医疗事业的热忱之心,才能专心致志求真谛;要有弘扬国粹、学好中医、努力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决心,才能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从而为人民健康服务,这是一种吸引力。
同时,我认为阅读医学经典对于学好中医也有很大的帮助。阅读医学经典是一种从源到流的学习门径,而临床各科教材是一种从流到源的学习门径,这种循环闭合学习互相佐证,为我后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经典阅读,我有五点体会:精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应以四大经典奠定基础;勤记,抄写摘要、卡片、笔记,写心得体会、论文等;深思,深思明辨,敢于质疑,如肾无实证亦无泻法;熟背,熟能生巧;多问,学问,就是要不耻下问,问道于师,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过去自学成才的人,往往是“偷”学有心人,苦于无师可问。
9.您已步入花甲之年,却一直没有停止耕耘的步伐。能简单说说您的想法吗?
周:我在医学生涯中已历60个春秋,虽现年已步入花甲之年,但仍然热爱中医事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大众健康继续奋斗在一线。如今,除了每天坚持半天门诊、查房外,还创建了传承工作室,传、帮、带一批中医人才(其中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3人,研究生3人,副教授、硕士导师1人,为培养人才做出贡献;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进学校、社区,定期下乡义诊或深入敬老院为老人诊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认为,工作有退休年龄,而事业无止境。我会怀着对中医事业永远的痴迷,继续为山区人民健康尽绵薄之力。
但愿一花引来百花开,代代传承春意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消息来源丨泉州医声综合整理自采访、永春网、桃源乡讯、永春县总医院中医分院、永春县融媒体中心
上一篇:老年眼花有食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