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兰的作用与功效
- 中药药方
- 2023-03-16
- 133
【中文名】泽兰(《本经》)
【类别】全草类
【异名】虎兰、龙枣(《本经》),虎蒲(《别录》),小泽兰(《雷公炮炙论》),地瓜儿苗(《教荒本草》),红梗草(《滇南本草》),风药(《纲目》),奶孩儿(《纲目拾遗》),蛇王草、蛇王菊、捕斗蛇草(《岭南采药录》),接古草(《植物名汇》),地环秧、地溜秧(《河北药材》),甘露秧(《中药材手册》),草泽兰(《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的茎叶。
【植物形态】地瓜儿苗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地下根茎横走,稍肥厚,白色。茎直立,方形,有四棱角,中空,表面绿色、紫红色或紫绿色,光滑无毛,仅在节处有毛丛。叶交互对生;披针形,陕披针形至广披针形,长4.5~11厘米,宽8~85毫米,先端长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租锐锯齿,有时两齿之间尚有细锯齿;近革质,上面略有光泽,无毛,下面密被腺点,无毛或脉上疏生白柔毛;叶柄短或几无柄。轮伞花序腋生,花小,多牧;苞片披针形,边缘有毛;萼钟形,长约4毫米,先端5裂,裂片狭披针形,先端长锐尖;花冠白色,钟形,稍露出于花萼,长4.5~5毫米,外面有腺点,上唇直立,下唇3裂,裂片几相等;能育雄蕊2;子房矩形,4深裂,着生于花盘上,花柱顶端2裂,伸出。小坚果扁平,长约1毫米,暗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野的低洼地或溪流沿岸的灌木丛及草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根茎(地笋)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夏、秋间茎叶茂盛时,割取全草,去净泥沙,晒干。
【药材】干燥的全草,长30~40厘米。茎四方形,直径2~5毫米,节明显,表面黄褐色或微带紫色,每侧面有一纵沟。质轻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的髓或中空。叶对生,多皱缩,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暗绿色或微带黄色。有的叶腋间簇生小花,成轮状。气无,味淡。以叶多、色绿、不破碎、茎短、质嫩者为佳。
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除上述品种外,少数地区尚以下列同属植物作泽兰入药,如山东有用毛叶地瓜儿苗和台湾地瓜儿苗;吉林用小花地瓜儿苗、狭叶地瓜儿苗和朝鲜地瓜儿苗;新疆则用欧地瓜儿苗
在长江以南各省尚有以菊科泽兰属植物如华泽兰(植物形态参见"广东土牛膝"条)、山兰(植物形态参见"秤杆草"条)、兰草(植物形态参见"佩兰"条)的全草作泽兰使用。
【化学成分】地瓜儿苗全草含挥发油、葡萄糖甙、鞣质和树脂,还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皂甙、葡萄糖、半乳糖、泽兰糖、蔗糖、棉子糖、水苏糖、果糖。果实含葡萄糖、半乳糖、泽兰糖、蔗糖、棉子糖、水苏糖。
毛叶地瓜儿苗也含挥发油和鞣质。
【药理作用】地瓜儿苗全草制剂有强心作用。
【炮制】拣去杂质,除去残根,喷水稍润,切段晒干。
《雷公炮炙论》:"泽兰,须细锉之,用绢袋盛悬于屋南畔角上,令干用。"
【性味】苦辛,微温。
①《本经》:"味苦,微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酸,无毒。李氏:温。"
③《别录》:"甘,无毒。"
④《药性论》:"味苦辛。"
【归经】入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行肝、脾二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小肠经。"
【功用主治】活血,行水。治经闭,Y瘕,产后瘀滞腹痛,身面浮肿,跌扑损伤,金疮,痈肿。
①《本经》:"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
②《雷公炮炙论》:"能破血,通久积。"
③《别录》:"产后、金疮内塞。"
④《药性论》:"主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羸,又治通身面目大肿,主妇人血沥腰痛。"
⑤《日华子本草》:"通九窍,利关脉,养血气,破宿血,消Y瘕,产前产后百病,通小肠,长肉生肌,消扑损瘀血,治鼻洪吐血,头风目痛,妇人劳瘦,丈夫面黄。"
⑥《医林纂要》:"补肝泻脾,和气血,利筋脉。主治妇人血分,调经去瘀。"
⑦《岭南采药录》:"治蛇伤,散毒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宜忌】无瘀血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防己为使。"
②《得配本草》:"血虚枯秘者禁用。"
【选方】①治经候微少,渐渐不通,手足骨肉烦痛,日就羸瘦,渐生潮热,其脉微数:泽兰叶三两,当归、白芍药各一两,甘草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以时。(《鸡峰普济方》泽兰汤)
②治经闭腹痛:泽兰、铁刺菱各三钱,马鞭草、益母草各五钱,土牛膝一钱。同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③治产后水肿,血虚浮肿:泽兰、防己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酸汤下。(《随身备急方》)
④治产后阴翻,产后阴户燥热,遂成翻花:泽兰四两,煎汤熏洗二、三次,再入枯矾煎洗之。(《濒湖集简方》)
⑤治小儿褥疮:嚼泽兰心封之。(《子母秘录》)
⑥治疮肿初起,及损伤瘀肿:泽兰捣封之。(《濒湖集简方》)
⑦治痈疽发背:泽兰全草二至四两,煎服;另取鲜叶一握,调冬蜜捣烂敷贴,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蛇咬伤:泽兰全草二至四两,加水适量煎服;另取叶一握捣烂,敷贴伤口。(《福建民间草药》)
【名家论述】①《纲目》:"兰草走气道,泽兰走血分,虽是一类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药,补泻皆不同也,...又《荀子》云,泽、芷以养鼻,谓泽兰、白芷之气芳香,通乎肺也。"
②《本草经巯》:"泽兰,苦能泄热,甘能和血,酸能入肝,温通营血。佐以益脾土之药,而用防己为之使,则主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气。《日华子》…《药性论》…总其泄热和血,行而带补之能也。"
③《本草通玄》:"泽兰,芳香悦脾,可以快气,疏利悦肝,可以行血,流行营卫,畅达肤窍,遂为女科上剂。"
④《本经逢原》:"泽兰,专治产后血败、流于腰股,拘挛疼痛,破宿血,消Y瘕,除水肿,身面四肢浮肿。《本经》主金疮痈肿疮脓,皆取散血之功,为产科之要药。更以芎、归、童便佐之,功效胜于益母。"
⑤《本草求真》:"泽兰,虽书载有和血舒脾、长养肌肉之妙,然究皆属入脾行水,入肝治血之味,是以九窍能通,关节能利,宿食能破,月经能调。Y瘕能消,水肿能散,产后血淋腰痛能止,吐血、衄血、目痛、风瘫、痈毒、扑损能治。观此,则书所云舒脾和血,不过因其水消血除之意,岂真舒脾和血之味也乎,入补气补血之味同投,则消中有补,不致损真,诚佳品也。"
⑥《本草正义》:"泽兰,产下湿大泽之旁,本与兰草相似,故主治亦颇相近。《本经》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皆苦温胜湿之功效,亦即兰草利水道之意。其治金疮痈肿疮脓者,专入血分而行瘀排脓消肿也。惟《本经》所谓乳妇内衄,颇不可解,盖即后世新产通瘀之意。《别录》内塞,当亦以瘀露不通言之。甄权谓治产后腹痛,固苦温行瘀之功,又谓治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羸,妇人沥血腰痛,则以温和能利血脉言之。然通利之品,能走未必能守,此当以意逆之,而可知其非虚证久服之药矣。"
【类别】全草类
【异名】虎兰、龙枣(《本经》),虎蒲(《别录》),小泽兰(《雷公炮炙论》),地瓜儿苗(《教荒本草》),红梗草(《滇南本草》),风药(《纲目》),奶孩儿(《纲目拾遗》),蛇王草、蛇王菊、捕斗蛇草(《岭南采药录》),接古草(《植物名汇》),地环秧、地溜秧(《河北药材》),甘露秧(《中药材手册》),草泽兰(《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的茎叶。
【植物形态】地瓜儿苗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地下根茎横走,稍肥厚,白色。茎直立,方形,有四棱角,中空,表面绿色、紫红色或紫绿色,光滑无毛,仅在节处有毛丛。叶交互对生;披针形,陕披针形至广披针形,长4.5~11厘米,宽8~85毫米,先端长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租锐锯齿,有时两齿之间尚有细锯齿;近革质,上面略有光泽,无毛,下面密被腺点,无毛或脉上疏生白柔毛;叶柄短或几无柄。轮伞花序腋生,花小,多牧;苞片披针形,边缘有毛;萼钟形,长约4毫米,先端5裂,裂片狭披针形,先端长锐尖;花冠白色,钟形,稍露出于花萼,长4.5~5毫米,外面有腺点,上唇直立,下唇3裂,裂片几相等;能育雄蕊2;子房矩形,4深裂,着生于花盘上,花柱顶端2裂,伸出。小坚果扁平,长约1毫米,暗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野的低洼地或溪流沿岸的灌木丛及草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根茎(地笋)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夏、秋间茎叶茂盛时,割取全草,去净泥沙,晒干。
【药材】干燥的全草,长30~40厘米。茎四方形,直径2~5毫米,节明显,表面黄褐色或微带紫色,每侧面有一纵沟。质轻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的髓或中空。叶对生,多皱缩,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暗绿色或微带黄色。有的叶腋间簇生小花,成轮状。气无,味淡。以叶多、色绿、不破碎、茎短、质嫩者为佳。
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除上述品种外,少数地区尚以下列同属植物作泽兰入药,如山东有用毛叶地瓜儿苗和台湾地瓜儿苗;吉林用小花地瓜儿苗、狭叶地瓜儿苗和朝鲜地瓜儿苗;新疆则用欧地瓜儿苗
在长江以南各省尚有以菊科泽兰属植物如华泽兰(植物形态参见"广东土牛膝"条)、山兰(植物形态参见"秤杆草"条)、兰草(植物形态参见"佩兰"条)的全草作泽兰使用。
【化学成分】地瓜儿苗全草含挥发油、葡萄糖甙、鞣质和树脂,还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皂甙、葡萄糖、半乳糖、泽兰糖、蔗糖、棉子糖、水苏糖、果糖。果实含葡萄糖、半乳糖、泽兰糖、蔗糖、棉子糖、水苏糖。
毛叶地瓜儿苗也含挥发油和鞣质。
【药理作用】地瓜儿苗全草制剂有强心作用。
【炮制】拣去杂质,除去残根,喷水稍润,切段晒干。
《雷公炮炙论》:"泽兰,须细锉之,用绢袋盛悬于屋南畔角上,令干用。"
【性味】苦辛,微温。
①《本经》:"味苦,微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酸,无毒。李氏:温。"
③《别录》:"甘,无毒。"
④《药性论》:"味苦辛。"
【归经】入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行肝、脾二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小肠经。"
【功用主治】活血,行水。治经闭,Y瘕,产后瘀滞腹痛,身面浮肿,跌扑损伤,金疮,痈肿。
①《本经》:"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
②《雷公炮炙论》:"能破血,通久积。"
③《别录》:"产后、金疮内塞。"
④《药性论》:"主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羸,又治通身面目大肿,主妇人血沥腰痛。"
⑤《日华子本草》:"通九窍,利关脉,养血气,破宿血,消Y瘕,产前产后百病,通小肠,长肉生肌,消扑损瘀血,治鼻洪吐血,头风目痛,妇人劳瘦,丈夫面黄。"
⑥《医林纂要》:"补肝泻脾,和气血,利筋脉。主治妇人血分,调经去瘀。"
⑦《岭南采药录》:"治蛇伤,散毒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宜忌】无瘀血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防己为使。"
②《得配本草》:"血虚枯秘者禁用。"
【选方】①治经候微少,渐渐不通,手足骨肉烦痛,日就羸瘦,渐生潮热,其脉微数:泽兰叶三两,当归、白芍药各一两,甘草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以时。(《鸡峰普济方》泽兰汤)
②治经闭腹痛:泽兰、铁刺菱各三钱,马鞭草、益母草各五钱,土牛膝一钱。同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③治产后水肿,血虚浮肿:泽兰、防己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酸汤下。(《随身备急方》)
④治产后阴翻,产后阴户燥热,遂成翻花:泽兰四两,煎汤熏洗二、三次,再入枯矾煎洗之。(《濒湖集简方》)
⑤治小儿褥疮:嚼泽兰心封之。(《子母秘录》)
⑥治疮肿初起,及损伤瘀肿:泽兰捣封之。(《濒湖集简方》)
⑦治痈疽发背:泽兰全草二至四两,煎服;另取鲜叶一握,调冬蜜捣烂敷贴,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蛇咬伤:泽兰全草二至四两,加水适量煎服;另取叶一握捣烂,敷贴伤口。(《福建民间草药》)
【名家论述】①《纲目》:"兰草走气道,泽兰走血分,虽是一类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药,补泻皆不同也,...又《荀子》云,泽、芷以养鼻,谓泽兰、白芷之气芳香,通乎肺也。"
②《本草经巯》:"泽兰,苦能泄热,甘能和血,酸能入肝,温通营血。佐以益脾土之药,而用防己为之使,则主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气。《日华子》…《药性论》…总其泄热和血,行而带补之能也。"
③《本草通玄》:"泽兰,芳香悦脾,可以快气,疏利悦肝,可以行血,流行营卫,畅达肤窍,遂为女科上剂。"
④《本经逢原》:"泽兰,专治产后血败、流于腰股,拘挛疼痛,破宿血,消Y瘕,除水肿,身面四肢浮肿。《本经》主金疮痈肿疮脓,皆取散血之功,为产科之要药。更以芎、归、童便佐之,功效胜于益母。"
⑤《本草求真》:"泽兰,虽书载有和血舒脾、长养肌肉之妙,然究皆属入脾行水,入肝治血之味,是以九窍能通,关节能利,宿食能破,月经能调。Y瘕能消,水肿能散,产后血淋腰痛能止,吐血、衄血、目痛、风瘫、痈毒、扑损能治。观此,则书所云舒脾和血,不过因其水消血除之意,岂真舒脾和血之味也乎,入补气补血之味同投,则消中有补,不致损真,诚佳品也。"
⑥《本草正义》:"泽兰,产下湿大泽之旁,本与兰草相似,故主治亦颇相近。《本经》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皆苦温胜湿之功效,亦即兰草利水道之意。其治金疮痈肿疮脓者,专入血分而行瘀排脓消肿也。惟《本经》所谓乳妇内衄,颇不可解,盖即后世新产通瘀之意。《别录》内塞,当亦以瘀露不通言之。甄权谓治产后腹痛,固苦温行瘀之功,又谓治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羸,妇人沥血腰痛,则以温和能利血脉言之。然通利之品,能走未必能守,此当以意逆之,而可知其非虚证久服之药矣。"
上一篇:脚是人体“第二心脏”
下一篇:墨地的作用与功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