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道问答 > 正文

楚庄王为何“问鼎”中原? 楚庄王的经典典故

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原因很简单:一,庄王天下能者居之,周天子没落,不堪其位;二,庄王时代的楚国实力已相当强悍,有北上逐鹿中原的足够本钱。只不过,考虑实际情况后,庄王思忖再三,倒是并未真正对九鼎动手。

文章目录:

  1. 楚庄王为何“问鼎”中原?
  2. 楚庄王的经典典故

一、楚庄王为何“问鼎”中原?

因为楚庄王训练了强大的军队,再加上完善的后勤,所以能问鼎中原。

因为他起了争霸之心,而且鼎这种东西作为国家礼器,特别重,而且只能天子才能使用,所以他问鼎就相当于向皇上宣告我要称霸了。

因为楚庄王时代,周天子衰微已久,相较之下,当时的实力鼎盛,甚至一度越过称雄四海,庄王志得意满,意在天下。

记载:鲁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庄王熊旅,芈姓熊氏,先秦时代楚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也是“一鸣惊人”与“问鼎中原”故事的主角。

原本的楚国,受封于周成王时期,封爵仅仅是个子爵,虽然楚人的祖先来自于中原,是上古火师的后裔,但因其长期生活在群蛮之中,被排除于华夏之外,久而久之,楚国不屑于接受周天子的册封,公然称王,春秋后期成为了诸侯中地域最大的国家。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薨逝,其未满二十岁的儿子熊旅继位,也就是楚庄王。

当时的天下,北方长期与楚国为敌的晋国因为内乱而处于衰落时期,但这并不代表楚国的境遇就有多好,楚穆王尚且在世的时候,楚国就发生了诸属国之乱,而楚国宗室的诸公子也内斗不休,年纪轻轻的庄王屡屡遇刺,无法完全掌握朝臣。

在这种情况之下,庄王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继位之后的三年间,庄王不理朝政,不发布政令,终日沉迷于声色犬马,当时的楚国,外有边关蛮族不断侵扰,内里纷乱不休,矛盾越来越多,另外还有各种自然灾害,楚国几乎陷入一种崩溃状态。

国家如此,庄王竟下令:有进谏者杀无赦。

记载: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表面上昏聩无道的楚庄王,在背地里暗自观察群臣,琢磨楚国百姓与民生,研究与诸侯的相交之策,三年后,楚庄王对楚国乃至中原诸侯的具体情况,都已经有了完整的了解。

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

第四年开始,庄王一反常态,开始理政,并且迅速肃清了楚国积累多年的大量弊端,颁布新的政令,招揽大量的安邦定国的隐士,重用能臣,灭掉了进犯楚国的诸多小邦,短时间内,楚国的实力迅速提升。

平定内乱安定楚国之后,庄王产生了北上争雄中原的志向。

而当时北方诸国里,实力最强,也是楚国北伐中原最大障碍的,就是晋国。

楚庄王六年,郑国出兵伐与宋国,但因为齐国与宋国暗地里给郑国塞钱而半途停止,原本依附于晋国的郑国突然叛晋附楚,与楚国联盟,作为中原相当有影响力的诸侯之一的郑国如此作态,引起中原很多国家的见风转舵,站队楚国。

楚庄王七年,郑国受楚国之令攻打宋国,以此打击宋国背后的晋国,宋国大败,而为了复仇的也在同时期出兵晋国,而晋国又联合卫国与陈国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救郑国,晋国的赵盾最终退兵。

虽然楚国并未与晋国发生直接的冲突战争,但是这些都说明,当时的楚国已经崛起成为了中原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而晋国,依旧在衰退之中。

楚国强盛,是庄王问鼎的底气

楚庄王八年,庄王以“勤王”为名,亲自率军北上攻打洛水一带的陆浑之戎,楚国大军陈兵于周王室所在的成周一带,“观兵于周疆”,周定王心中非常惶恐,派人前去慰问宽抚楚国,后来就发生了著名的楚王问鼎的事情。

九鼎,相传是建立以后,用天下九州所进献的金铜所铸造而成,象征着天下,九鼎之上刻画着九州的山川物产等。

《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商周时期,对于鼎的使用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制,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而大禹所造九鼎,逐渐也成为传国的重宝,象征着对于天下的主宰,楚庄王有意问鼎,意思非常明显,即意在染指中原,取而代之。

相对于如日中天逐渐兴盛的楚国,当时的周王室非常衰微。

原本,从中期开始,周王室就已经非常虚弱,公元前841年西周发生国人剧动,忍无可忍的百姓驱逐了残酷的周厉王,宗周陷入混乱,虽然周宣王、、召公励精图治拼尽全力挽回,但也无法恢复周王室昔日的荣光。

西周晚期,幽王,又废长立幼废嫡立庶,引起申王后娘家勾连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由此灭亡,而平王东迁洛阳建立后,虽然继续绵延周朝国祚,但这时的周王室,已经基本变成花瓶,天子直辖的“王畿”,仅剩下方一二百里地,周天子本身实力虚弱,同时也失去了对于诸侯的实力掌握能力。

只不过,周天子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然而,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草率地领着陈国、蔡国与卫国的军队攻打郑国,结果大败,周桓王本人还被流矢射中肩膀,周天子颜面扫地,从此一蹶不振。

随着王权扫地,诸侯对于周王室的朝贡等越来越少,王室的生活都陷入了拮据之中,经常向诸侯讨钱讨吃的,窘困之状难以言喻。

也因为周王室的衰落,诸侯并起,势力越来越大。

周鄙楚,楚自强

在之中,唯独楚庄王胆敢问鼎中原,事实上,在周王室眼里的楚国,一直都是远离中原礼乐文明的蛮夷,尽管当年的楚人为了周朝的建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结果换来的却是周人的冷落与鄙夷。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与右尹子革谈话: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

周朝对于楚国的不公正对待,引起了楚人对于周人的不满,同时也激发了楚国的斗志。

公元前706年,楚国攻伐随国,迫其成为楚国臣属,并且让随国国君传话周王室。

“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楚国发出了强烈的信号,炫耀武力,要求周天子将楚国君王的爵位,从最低等的没落子爵提升为公爵,其实这也不算过分,毕竟楚国强悍,当年也有大功,区区子爵,实在折辱。

而得知此事的周桓王,考虑再三之后选择了拒绝。

一,楚国并没有遵循诸侯的义务,当年周王室有难的时候,楚国并没有进行援助;

二,周昭王南巡伐楚,结果再也没回来,双方的仇还在;

三,倘若周王室在楚国武力相胁下就范,那么诸侯群起效仿,会更加天下大乱。

最终,被拒绝册封的楚君熊通,直接称王,自称“楚武王”,正式加冕登基,还效仿周朝的旧例进行了大楚诸侯会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沈鹿会盟”。

而得知此事的周王室,心中愤然脸色发青,但依旧毫无办法。

到了楚庄王时代,楚国的实力更进一步,连北方的晋国也对其有所忌惮,庄王已经有了充足的底气敢染指九鼎,同时,庄王问鼎,也算是楚国对于周王室积累数百年不满的一种宣泄,庄王问鼎的轻蔑,简直就是把周天子的脸摔在地上踩。

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原因很简单:一,庄王天下能者居之,周天子没落,不堪其位;二,庄王时代的楚国实力已相当强悍,有北上逐鹿中原的足够本钱。只不过,考虑实际情况后,庄王思忖再三,倒是并未真正对九鼎动手,只是一问了之。

二、楚庄王的经典典故

  是有名的历史人物,你们知道关于楚庄王的经典 典故 ?下面是我带来的楚庄王的经典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楚庄王的经典典故1:问鼎中原迟简

  自楚庄王三年(前611年),先后伐庸、麋、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政德 清明 ,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的严词斥责,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

  楚庄王的经典典故2:因猎求士

  出自 汉·刘向《说苑·君道》

  【原文】

  周楚庄王好猎。夫人樊姬谏不听。遂不食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称虞邱子之贤。姬曰。未忠也。妾事君十一年。求美女进于王。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今虞邱子相楚十余年。子弟宗戚以外。鲜有所进。贤者果如是耶。虞邱子闻之大惭。乃荐孙叔敖而楚以霸。

  吕坤曰。国家不治。妒贤之人为之也。樊姬不妒于宫。而推治于国。惟无我心故耳。故我心胜者。不能容人。其终也。反不能容其身。然而妒者卒不悟也。可叹哉。樊姬女宗。可以训矣。

  【白话解释】

  楚国的庄王。常常喜欢打猎。他的夫人樊姬去劝阻他。始终不听。樊姬无法。就不吃肉了。楚庄王才觉悟了。改过自新。对于国家大事。非常的勤谨起来。楚庄王时常称赞虞邱子的贤德。樊姬说。这并不算得是忠臣。我服侍君王。算起来有十一年了。曾经访求美女。献给君王。比我好的有两个人。和我同等的有七个人。现在虞邱子做楚国里的丞相。也有十多年了。除了他自己的子弟宗族亲戚以外。从来没有保举过好人进来。难道贤人是这样的吗。虞邱子听见了这番话。觉得大大的惭愧。于是就把孙叔敖举荐上来。楚国因此得以称霸。

  楚庄王的经典典故3:绝缨大会

  庄王嘉繇基一箭之功,厚加赏赐,使将亲军,掌车右之职。因令尹未得其人,闻沈尹虞邱码纳裤之贤,使权主国事。置酒大宴群臣于渐台之上,妃嫔旨从。庄王曰:“寡人不御钟鼓,已六年于此矣。今日叛臣授首,四境安靖,愿与茄宏诸卿同一日之游,名曰:‘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员,俱来设席,务要尽欢而止。”群臣皆再拜,依次就坐。庖人进食,太史奏乐。饮至日落西山,兴尚未已。庄王命秉烛再酌,使所幸许姬姜氏,遍送诸大夫之酒,众俱起席立饮。忽然一阵怪风,将堂烛尽灭,左右取火未至。席中有一人,见许姬美貌,暗中以手牵其袂。许姬左手绝袂,右手揽其冠缨,缨绝,其人惊惧放手。许姬取缨在手,循步至庄王之前,附耳奏曰:“妾奉大王命,敬百官之酒,内有一人无礼,乘烛灭,强牵妾袖。妾已揽得其缨,王可促火察之。”庄王急命掌灯者:“且莫点烛!寡人今日之会,约与诸卿尽欢,诸卿俱去缨痛饮,不绝缨者不欢。”于是百官皆去其缨,方许秉烛,竟不知牵袖者为何人也。席散回宫,许姬奏曰:“妾闻‘男女不渎。’况君臣乎?今大王使妾献觞于诸臣,以示敬也。牵妾之袂,而王不加察,何以肃上下之礼,而正男女之别乎?”庄王笑曰:“此非妇人所知也!古者,君臣为享,礼不过三爵,但卜其昼,不卜其夜。今寡人使群臣尽欢,继之以烛,酒后狂态,人情之常。若察而罪之,显妇人之节,而伤国士之心,使群臣俱不欢,非寡人出令之意也。”许姬叹服。后世名此宴为“绝缨会”。髯翁有诗云:

  暗中牵袂醉中情,玉手如风已绝缨。

  尽说君王江海量,畜鱼水忌十分清。

  楚庄王的经典典故4:庄王葬马

  《史记·滑稽列传》中说,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庄王给马的待遇不仅超过了对待百姓,甚至超过了给大夫的待遇。庄王给它穿 刺绣 的衣服,吃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后来,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大臣们认为庄王在侮辱大家,说大家和马一样。从而,众臣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庄王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将被处死。

  优孟听说楚庄王要葬马的事,跑进大殿,仰天痛哭。庄王很吃惊,问其缘由。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堂堂楚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礼安葬,太吝啬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之安葬。庄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

  庄王葬马这则寓言,从原先庄王执意以大夫规格葬马,到最后庄王答应放弃奢侈的葬马之举,映射了庄王从昏庸之君到圣明霸主的史实。“庄王葬马”以及“一鸣惊人”是楚庄王人生的一个缩影。从最开始庄王昏庸无道,到最后大彻大悟做明君,都表现在这两则寓言里。

  后世也有类似庄王葬马的事情。时期,大宛向大汉进献了一匹。汗血马一生为汉朝立过不少功劳( 成语 汗马功劳即源自汗血马)。它死后,武帝执意要将汗血马厚葬,同样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后来,武帝也同样取消葬马之念。可见这两次葬马的事情基本雷同。

  楚庄王的经典 故事 :一鸣惊人

  楚国在城濮给战败以后不久,楚成王就被他的儿子商臣害死了。商臣作了国君。便是楚穆王。楚穆王对失败不甘心,抓紧操练兵马,发誓要与晋国决一雌雄。他首先将附近的几个小国兼并了,又将中原的陈、郑等国拉了过去。周顷王六年(公元前六一三年),楚穆王正要雄心勃勃发愤大干的时候,突然得暴病死了。他的儿子旅即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晋国见楚国忙于办丧事,晋国又重新会盟诸侯,订了盟约,随即将楚国拉过去的陈、郑等国又收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一下,楚国的大臣们全急了,要与晋国决战。但是,楚庄王仍无动于衷。即位近三年以来,他整天打猎、喝酒,不理政事,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这一天,大夫伍举进见楚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 谜语 ,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 说说 。"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 "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乌。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这只大鸟依然故我,既不"鸣",也不"飞",照旧打猎。喝酒欣赏歌舞。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说:"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苏从:"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傻极了!"苏从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早晚是要灭亡的。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我的话说完了,您要杀便杀吧。"楚庄王忽然站起来。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随即,他便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楚庄王首先整顿内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将伍举、苏从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当时楚国的令尹和斗越椒野心勃勃,想要篡位。楚庄王便任命了三个大臣去分担令尹工作,削弱了他的权力,防止斗越椒作乱。

  楚庄王一边改革政治,一边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军士,准备与晋国决战,雪城濮之战的恨。他在即位的第三年,率兵灭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县一带);第六年,战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战败了陆浑(今河南嵩县北部)的戎族。楚庄王还在周朝的边界上阅军示威,吓得周定王急忙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头一句话便问周朝京城宗庙里的九鼎有多重。这九鼎就是当初大禹所铸。是天子权力的象征,询问九鼎的重量,实际上便是对周天王地位的威胁。经过这一回耀武扬威,楚引国的势力和声威便大大振作起来,然而却没想到楚国内发生了叛乱。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讨伐完陆浑的戎族,在回国的路上,突然发现一队人马挡住了去路。原来趁楚庄王不在,斗越椒造反了。他占据了郢都,又急忙发兵拦阻楚庄王,想将楚庄王消灭在郢城之外。楚庄王见斗越椒以逸待劳,自己带的兵刚刚打完仗回国,非常疲惫,知道硬拼于自己不利,便说:"斗氏一家于楚国有大功,宁肯使越椒负我,我不负越椒。"便派苏从去讲和。斗越椒以为楚庄王已是囊中之物,只等伸手擒拿了,哪里肯罢手?便对苏从说:回去告知熊旅(楚庄王的名字),有胆量来决一死战,不然便赶快投降!"楚庄王假作退兵,到了晚间。却把军队埋伏于漳水东岸,又派一队士兵在河岸活动,引诱斗越椒渡河;自己则率着少数士兵,躲在桥的下面。第二日早上,斗越椒见河对岸有楚兵,果然追过河来。待发现中了计,想向回撤退,桥已被拆毁了。斗越椒惊惶失措,急忙命令士兵涉水过河。士兵们正待下水,只见对岸一员楚将大声喊:"大将乐伯于此,斗越椒赶快投降!"说罢,便令士兵奋力 射箭 。斗越椒也急令士兵往对岸射箭。在双方对峙之中。乐伯手下的神箭手养由基,用箭射死了斗越椒。斗家兵马见主将身亡,四处逃散。楚军分兵追剿,取得了大胜。楚庄王平定完内乱,又经过多年精心的准备,决定挥军北上,与晋国争霸。 周定王九年(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趁陈国内乱的时机,发兵降服了陈国。次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去进攻郑国。陈国、郑国全是晋国的保护国,楚国发兵陈国、郑国,便是向晋国挑战,对晋国的霸主地位不承认。

  晋国自然不甘示弱。在这年的夏天,晋景公命荀林父为大将,先轸的孙子先毅任副将,统领六百辆兵车,来援救郑国。大队人马来到了黄河边上,探子来 报告 ,郑国已投降,楚国正在撤兵。荀林父本来便不愿意打仗,听了这个消息,立刻决定撤兵。先毅坚决不愿意,他大叫: "临敌退兵,可耻之极!你们若是怕楚军,我一人前去!"先毅仗着先人建有大功,自己又是将门之子,根本不将荀林父放在眼里,说完便领着自己的一队兵车,渡过黄河追赶楚军去了。赵同。赵括(两人都是赵衰的儿子、晋国现任相国赵盾的兄弟)也觉得自己父兄劳苦功高,便不听荀林父的将令,带上队伍随着先毅过河去了。荀林父没办法,只得下令全军过河。先毅得意洋洋地对赵同、赵括说:"我就知道主将非得听我们的!" 楚庄王听说晋兵已经渡过黄河,便召集将领们商量对策。令尹孙叔敖主张让晋军讲和,然后收兵,而一批年轻的将士都主张迎战,使楚庄王一时拿不准主意。有一位叫伍参的小臣说:"晋军主将苟林父刚掌兵权,还没有威信,副将先毅倚仗父辈的功劳,看不起苟林父。三军的将领虽想主动出击,又没有权力作主,士兵们不知道听谁的号令。晋军上下不齐心,没什么战斗力。面对这样的敌人,却不去攻打它,恐怕有损我们楚国的尊严吧?"楚庄王听伍参分析得合情合理,便命令楚军摆开阵势,把战车一律朝向北方,准备出战。 孙叔敖见晋军来了六百辆兵车,军力雄厚,总觉放心不下,他和楚庄王说:"我看不如先派人去议和。他们如果不愿意釉,偏要打,我们再迎战却也不迟,到那时候,理就在我们这方了。"楚庄王同意了这个建议,派蔡坞居前往晋军。苟林父令人接待蔡坞居,表示同意议和,并且建议双方同时退兵。蔡坞居完成了任务,准备返还楚营。谁知先毅早在营帐外面等着,他见蔡鸡居从帐中出来。一下拦住道:"刚才接待你的人未曾说清楚,你回去告知你们国君:我们这回来,不将你们杀个落花流水。誓不收兵!即使我们主将愿租,我先毅也不会答应!"蔡坞居十分气恼,没有理先毅,继续向外走。才到军营门口,又碰到了赵同、赵括。这两个人拿弓指着蔡鸠居的头骂道:"小心你的脑袋!回去告知你们那个蛮子头,小心碰到我们手上!"

  蔡鸠居返回楚营。将他受侮辱的情况向楚座王讲了一遍。庄王顿时大怒,间:"谁敢冲头阵,给晋军些厉害瞧瞧扩 大将乐伯应声挺身而出。跳上战车,径奔晋军大营。走不远便碰上了十儿个巡逻的晋兵,乐伯也没说话,一箭一个,接连射倒三个,还下车活捉一人』然后跳上战车。向回便走。晋军看有楚将杀人,分三路来追。乐伯大叫:"晋军小心,我左边射人,右边射马。着箭!"说完便左一箭,右一箭地射起来。果然箭无虚射,左边射倒三、匹个人,右边射伤三、四匹马,吓得晋兵"廿"丁丑"'上十"。"十们叼入左口巴丁谁也不敢再追,眼睁睁地看着乐伯返回楚军大营。 荀林父见楚兵来挑战,急忙又派魏铸去议租。魏镐就是跟随晋文公 重耳逃难的魏擎的儿子。魏镐要当大夫,没能当上,一直不满意,恨不得晋军大败。荀林父被治罪,自己好取而代立。苟林父命他去讲和,他反下了战书,回来后却向苟林父说:"楚王不同意议和。一定要一决胜负。" 晋将赵荫认为自己高强,总想露一手让主将看看。到晚间,他乘着"夜色带领部下去偷袭楚营,不小心被楚兵发觉。楚兵大声发出警报,他吓得上车便跑。楚庄王弄明情况之后,驾车前去追赶。楚军将领见庄王亲自出马,纷纷跟了上来。孙叔敖和庄王说:"兵法日:,宁可我追人,别让人追我。'晋兵欺人太甚!既然众将都跟出来了,咱们何不乘其不备,冲杀过去!"这时候,天还没亮,楚庄王下令攻击。刹时间,鼓声似雷,兵车飞驰,楚军将士争先朝晋国军营冲去。晋军将士睡得正香。半点没有准备;苟林父听到鼓声阵阵,赶忙下令抵抗。两国兵马在邵城 (郑地,今河南郑州东)郊外大战起来。晋兵才从梦中惊醒,乱哄哄的。阵容不整,指挥失灵,抵抗无力。而楚军斗志正高,往来冲杀,如人元人之境,没多长功夫,就把晋军打得溃不成军了。 荀林父领着残兵败将,仓惶逃跑。只见先毅自后边赶了上来,头上中了箭,满面鲜血,使战袍裹着。 荀林父恼恨地说:"猛将也落得这样的下场吗?”正说话间,晋国残兵都跟上来了, 荀林父下令赶紧渡河。怎奈船少人多,你争我抢,自相践踏。船上的人装满了,后来的人抓住不放,把船挤翻了不少。先毅站在船头,喊道:"谁再抓住船不放,用刀剁他的手。"于是那些上了船的士兵举起刀来,砍那些攀船的士兵。只见刀起手落,惨不忍睹。失去手的晋兵掉到河里,被水冲走,把河水都染红了。 楚庄王率领楚兵开进邯城。有人劝他乘胜追击,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喉之战输给晋军,就不敢与晋国争锋。这回胜利,足以洗耻。晋国、楚国都是大国,早晚总得议和,何苦多杀人呢?"因此,下令楚军当即收兵,不再追赶,放晋国官兵渡河回国。 邱城大战,拥有六百辆兵车的晋国人马,一战之间几乎全部覆灭,而三年末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以后,楚庄王又陆续传鲁、宋、郑、陈等国归顺,他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也当上霸主。他前后统治楚国二十三年,便楚国强盛一时。

猜你喜欢:

1. 楚庄王慧眼识人

2. 关于古代名人的经典励志故事

3. 传统经典故事

4.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300字

5. 世界经典的寓言故事

6.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庄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