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泰斗精彩华章 脉学宗师百年传承|《赵绍琴医学文集》
- 健康知识
- 2024-04-14
- 98
中医学苑
赵绍琴
温病泰斗精彩华章
脉学宗师百年传承
赵绍琴读经典
温病泰斗 脉学宗师
先生之治学,重传承,更重创新与发展。先生之学术成就,既在于传承前贤,更在于实践中创新。先生集家学与师传于一身,复经六十余年临床实践,不断验证,不断创新,在学术上有所发展而自成体系。
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先生不但擅长治疗温热性疾病,而且对中医温病学理论有所发展。其对温病理论上的贡献完全是以大量的临床实践为基础,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而不断探索的结果。先生结合自身大量临床体会和对中医温病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针对临床诊治温病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独到见解。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所著《温热论治》,提出温病卫气营血治法历来是指导临床辨治温病的大法,但由于各人的理解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治法选择。例如,叶氏指出:”在卫汗之可也。”人们常常理解为温病卫分证可用解表发汗的方法治疗,以至于高等中医院校教科书《温病学》中也将辛凉解表作为卫分证的主要治法。先生认为,温病和伤寒在病机上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温病是温邪犯肺,伤寒是寒邪客表; 在治法上的区别就是伤寒宜发汗解表,温病不可发汗。温病初起,误用发汗解表,则斑黄狂衄,祸不旋踵,故温病不可言表,温病不可发汗。清代医家吴鞠通早就有”温病忌汗”的警示,那么,如何理解叶氏”在卫汗之”的含义呢? 先生指出: 叶氏所说的”汗之”不是方法而是目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故外来肺卫之温邪,可通过清解肺卫,由皮毛汗出而解。因此,温病初起应以辛凉清解为基本治法,这一观点经过先生的反复论证,最终为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温病学》采纳,纠正了长期以来把辛凉解表作为温病卫分证基本治法的传统观点。
叶氏云:”到气才可清气。”清气法是温病气分证的主要治法,但临床上,卫分证和气分证并非像跨过门槛那样泾渭分明。针对临床上一些中医滥用清气寒凉之剂治疗高热证的弊端,先生指出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清气法。先生认为,叶氏所谓”到气才可清气”有三层含义,一是当邪气未到气分之时不可早用清气法; 二是当邪气尚未完全进入气分之时,不可纯用寒凉清气之剂; 三是只有当邪气完全进入气分,方可用清气法治疗,但也要避免过用寒凉,防止凝涩其邪,而致邪无出路。先生治疗温病,特别重视给邪气以出路。他认为,叶氏所确立的营分治法”透热转气”不仅适用于温病营分证,也适用于温病的各个阶段,关键在于”透热”二字,即给邪气以出路,扫除邪气外透之障碍,自可邪透热退。先生对叶氏”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理解,使人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先生的这些独到见解,不囿于前人成见,完全得自临床,因而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赵绍琴处方
湿热病是温病中一大类病证,其发病率高,病程较长,治疗困难,缠绵难愈。昔年,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以擅长辨治湿热而闻名京师。先生从汪师学,尽得其传。不仅将汪老所传授的宝贵经验总结为辨治上中下三焦湿热病一十二法公之于世,而且在自身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针对临床辨治湿热病过程中常见的误治总结出四种救治方法,一曰湿阻,二曰凉遏,三曰寒凝,四曰冰伏。究其成因,不外湿热病误服寒凉,或恣食冷饮,湿邪被寒凉阻遏凝涩,所谓”寒则涩而不流”,气机阻滞,邪气深伏于里,闷乱昏蒙,呕恶腹痛,舌謇肢厥,诸证生焉。救治之法,视其寒凉凝涩之微甚,投以芳化、辛开、温通、透达之品,温通寒湿,解散寒凝,透邪外出,则病愈矣。先生所示之法,皆得之于临床实践,用之而有验,真造福于病家者。
中医学博大精深,其最深奥者莫过于脉学。近现代以来,中医脉学著作如凤毛麟角,中医临床之真正研究脉理者少之又少,中医脉学之精华濒于失传,并非危言耸听。先生的父亲文魁公供职清末皇室太医院为院使,长期为皇亲国戚诊病,所凭所赖唯有脉诊耳,故其于脉理尤为精湛,所著脉学遗稿一部,从未见之他人。先生独得家传脉学之秘,又经长期临床验证,于中医脉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独到体会。临床凭脉辨证,料病如神。尝有妇人年四七,月经稀少,婚后多年不孕,先生为之调治半月即孕。后妇人请先生为之断男女,先生脉之曰: 是男孩儿。妇人戏言: 我喜欢女孩儿。先生又脉之良久,曰: 恐不能如愿,必是男孩。后果如其言。
先生于2 0世纪8 0年代将家传脉学遗稿整理补充,著成《文魁脉学》,公之于世。书中颇多 创见,其著者如提出诊脉八纲(浮、沉、迟、数、虚、实、气、血)和诊脉四部(浮、中、按、沉),皆是别出心裁,与旧说大不相同,而 皆 切 于 临 床 应 用。传 统 的 诊 脉 八 纲(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是指八种脉象,称之为纲领脉,而先生所提出的诊脉八纲(浮、沉、迟、数、虚、实、气、血)是指八类脉象,浮、沉以病机之趋势言,迟、数以病性之寒热言,虚、实以邪正之盛衰言,气、血以病位之浅深言。以新的诊脉八纲统领二十八脉,可收到脉理明晰、纲举目张之效。先生所提出的诊脉四部(浮、中、按、沉)较之传统的三部(浮、中、沉)诊脉法增加了”按 “部,在 温 病 诊 断 中,以 浮、中、按、沉 分 别 对 应 卫、气、营、血; 在杂病诊断中,以浮、中应标证、现象,以按、沉应本证、实质。这样就使得中医的诊脉在深浅层次上更加精细,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先生之脉学特点是特别注重辨析并详细辨析相兼脉象的主病意义,在《文魁脉学》中,详细辨析了临床常见的相兼脉象及其所主病机8 4 0余条,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堪称现代中医脉学著作之佼佼者,先生为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绍琴医学文集
精彩华章 百年传承
先生一生诊务繁忙,教务繁忙,治病救人,培育后学,夜以继日,无暇休息。然诊余教余,笔耕不辍,发表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近百篇,撰写出版了多部系列学术专著,在现代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页。
2 0 1 2年1月,正值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赵绍琴名家研究室编辑整理出版了《赵绍琴医学全集》,收录先生生前亲手厘定的八部著作,计有《温病纵横》《温病浅谈》《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选》《赵绍琴临证4 0 0法》《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赵绍琴内科学》,将赵绍琴医学体系全面完整地呈现给世人。今天,赵绍琴名家研究室再推先生鼎力之作,将先生生前所写论文整理汇编为《赵绍琴医学文集》,奉献给读者。
如果说《赵绍琴医学全集》呈现的是完整的赵绍琴医学体系的话,那么,《赵绍琴医学文集》所呈现的则是赵绍琴医学体系中的精华,是赵绍琴先生一生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医学术的精彩华章。
《赵绍琴医学文集》收录先生生前公开发表的医学论文 1 2 4篇和未公开发表的医学论文1 6篇,分为”缅怀”“脉学阐微”“内科心法”“温病述要”“医论医话”“医案选粹”“方药杂谈”“养生秘诀”“意见与建议”及附录几个部分,分别从不同层面展示了赵老对中医学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缅怀”篇首列”勤奋学习,不断实践”,是先生自述其学习中医的历程和心得体会,原载于《名老中医之路》丛书第二辑,颇有提纲挈领之韵味。以下各篇分别缅怀其先父赵文魁和三位先生: 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汪逢春。赵文魁平正轻灵的医疗风格、韩一斋治肝十法、汪逢春辨治湿热病心法、瞿文楼辨治温病、眼病的独到经验居然可以在这里一览无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开卷有益得真传。
“脉学阐微”篇阐释赵氏家传脉法之精华,收录”论脉”“中医脉学辅导”和”清代名医赵文魁脉案选粹”几篇文章,意在将脉学的理论阐释和临床验证结合起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味出一个道理: 论脉岂可空谈,实践方出真知。
“内科心法”篇是先生临床辨治内科疾病的经验集锦,共收录 2 2 篇论文,对一些临床常见病如感冒、咳嗽、痢疾、肺炎等,辨证分型,细致入微; 以法统方,极尽临床之变化,如治痢即有十法之多,足显先生医学之特色。篇中更多的是对现代医学难治病中医药辨治的探索与突破,如冠心病、肝硬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性肾炎、尿毒症、白血病等,在中医药传统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其特色之一是重视气机的条畅,先生在”病窦”一文中引用清代王孟英语”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愆滞”来说明人身气机通畅的重要性。王语出自《王孟英医案》中,人多忽焉,不详其意,而先生竟引之用之,足见先生读书之多,并学以致用。
“温病述要”篇汇编先生温病论文1 7篇(含附文1篇)。先生是当代著名温病学家,传承其父清末太医院院使赵文魁和御医瞿文楼、韩一斋的治温心得,用药平正轻灵,颇具御医遗风,特别是先生又深得北京四大名医之汪逢春辨治湿热病的真传,在辨治湿热病方面独具特色。临床以四两拨千斤之法救治高热昏迷堪称一绝,湿阻、凉遏、寒凝、冰伏之分辨及其救治,世所罕见。“在卫汗之可也”并非汗法,到气才可清气要慎用寒凉等观点令人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诸多理论、观点、方法、思路俱各见诸论文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先生的鼎力之作——《温病治验提要》是先生总结一生辨治温病经验所得之精华,仿《湿热条辨》之编写体例,以条文的形式呈现出来,最宜熟读成诵。本编最后一篇是先生为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1 9 8 1年温病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亲笔拟定的温病学试卷(正副卷)的试题和答案,最能反映先生辨治温病的特色,若考生仅仅熟读温病学统编教材,恐其及格也难!
“医论医话”篇,短小精悍,理寓其中。或有感而发,或熟虑而后成;或质疑旧说,或独辟蹊径,皆临床三折肱之所得,至贵至重之言也。先生尝为弟子传道解惑,每周一讲,倾囊相授,感人至深。今录音尚在,而恩师仙逝已久,听其音而思其人,不觉潸然泪下。
“医案选粹”篇: 先生是临床大家,一生救人无数。尝见疑难重症,辗转求医,百治无效,心灰意冷,最后抱一线希望前来求先生救治,先生则澄神凝志,详诊细查,慰之以言语,施治以方药,不数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先生之医案多散见其医著中,又有医案专辑《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今选编精粹者汇集本书,以飨读者。
“方药杂谈”篇: 所选不多,然皆肺腑之言。“银翘散的临床应用”由温病大师解析,味道自然不同;”荆芥的临床应用”更极尽展现了先生临床应用荆芥的奇方妙法,实为可贵。需要说明的是,先生临床以法统方,依法遣药,如大将坐镇中军,令行禁止,排兵布阵,法度森严,旌旗所指,所向披靡。武林高手,以无招胜有招; 医林高手,无方胜有方,良有以也。
“养生秘诀”篇: 先生并不刻意养生,应报刊之约写过一些与养生相关的文章,当是肺腑之言。以弟子之观察与了解,先生养生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先生之豁达与公心。先生在”文革”前就一直受到不公正对待,”文革”中更是屡受冲击,仅抄家就多达三次。家中清宫皇上赏赐的珍奇异宝和善本医书被洗劫一空,而先生竟能泰然处之,这般豁达宽心的功夫,谁人能比!再说说公心,1 9 9 0年两部(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一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达文件,在全国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学术继承人)工作,文件明文规定,每位老中医药专家可以带一名子女为自己的学术继承人。先生有二男一女,全都符合条件,先生完全可以从他的三个子女中选一位作为自己的学术继承人,但先生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王洪图教授和我作为他的学术继承人。像先生这样毫无利己之心,完全出于公心的行事方法,绝无仅有,令人敬佩。先生一生为病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达到了孙思邈所追求的”于名于利,无欲无求; 于非名非利,亦无欲无求”的至高境界,是一位真正的苍生大医。对于为医者而言,此为医德修养,亦是养生之道。因篇中对此尚未道及,故尔于此言之。至于”粗茶淡饭保平安”“百练不如一走”“走为百练之母”等观点与方法,俱见于文中,此不赘。
“序言和书评”篇: 收录先生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自序(前言),为他人著作所写的序言和书评等共六篇(为避免重复,已收录其他章节的序言文章未收录于此)。这些序言和书评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了先生的学术观点和对中医传承发展工作的关切之情。文短而精,非常值得一读。
“意见与建议”: 主要汇编了先生历年来参加北京市政协和全国政协所提的建言,以及在报刊上发表的有关中医药发展、中医人才培养和中医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反映了先生重视临床、重视运用中医药攻克疑难疾病的治疗难关,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一贯思想。
此外,本书还有两个附录,有特殊价值,值得一读。
第一个附录是先生未公开发表的论文汇编,收录先生从未公开发表的论文1 5篇、讲话1篇。1 5篇论文均系先生早期的作品,其中,有属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如《我对病机1 9条的认识》《论湿》; 有学习古代前贤医学名著的体会,如《学习李东垣脾胃论的点滴体会》;有对一些疾病临床辨治的探讨和临床经验总结,如《探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神经衰弱的治疗体会》; 有临床综述,如《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的综述》;有医案医话,如《治疗失语症两例的体会》《逆流挽舟法运用心得》。内容丰富,观点独到,先生临床辨治肝病所常用的凤尾草、垂盆草等就出自《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的综述》,从中可以看出先生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进步的成长轨迹。最后一篇是《在海峡两岸特色医疗交流恳谈会上的讲话》,1 9 9 4年1 1月海峡两岸特色医疗交流恳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举办方特邀先生为嘉宾出席并在开幕式上讲话,先生在讲话最后深情地说”中国医学,博大精深; 海峡两岸,同气连根; 光大医道,在我同仁; 继往开来,携手创新”,充分表达了先生对海峡两岸中医同仁携手并进发展中医药的殷切希望。
第二个附录是“报刊报道选编”,汇编了2 0世纪8 0年代以后,报刊杂志对先生的采访报道2 7篇。8 0年代初,《北京晚报》记者卢茹首访先生,刊登访问记《三代御医之后平正轻灵一名医— — —记我国温病专家赵绍琴教授》,拉开了采访报道先生事迹的序幕。此后,《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健康报》等二十余家报刊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向读者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国医大师。1 9 8 3年香港《镜报》周刊记者遇罗锦女士因患浮肿十七年经先生诊治而愈,后携丈夫到先生家中做专访,访问从下午持续到华灯齐放的夜晚。根据采访录音整理出来的《记名中医赵绍琴》刊登在香港《明报》1 9 8 6年第1 1期、第1 2期,口语化的风格,叙事诗般的美,一个淳朴、慈祥、宽厚、严谨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文章朴实、翔实、真实,感人至深,绝对具有口述史般的价值,我在这里谨向遇罗锦女士和其他各位记者、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2 0 1 8年适值赵绍琴先生百年诞辰,《赵绍琴医学文集》的出版是对先生百年诞辰最好的纪念! 在《赵绍琴医学文集》即将面世之际,谨以此文纪念我心中永远的恩师赵绍琴先生!
节选自《赵绍琴医学文集》前言
三代御医,百年宗师
《赵绍琴百年诞辰纪念丛书》
《赵绍琴百年诞辰纪念画册》
▽▽▽
欢迎订购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