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论文三篇
- 论文大全
- 2022-08-06
- 214
摘要:近年来,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保持国防费用的稳步增长,促进国防和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国防费用;规模;结构;管理
中图分类号:E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1-0052-03
一、国防费用的内涵
在理论界,对国防费用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解释。在《国防经济学手册》中,国防费用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用于支付士兵及其他有关常备武装力量人员的费用,以及由军方购买物品和从民用部门购买服务费用的总和。它是衡量军事部门相对负担和军事力量的指标。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中,国防费用是指国家用于国防事业的经费,通常包括军费、国防科研费、后备力量建设等。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防费用是指国家用于国防和战争的专项经费,亦称军费、防卫经费。
本文认为,国防费用即军费,是国家用于国防与战争的经费,包括军队经费、国防科研事业经费、预备役部队经费、民兵建设费等。国防费用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是国防建设的财力基础,是国防政策的数字化,是军事战略在经济上的体现。国防费用投入主要用于解决国防费用规模程度、国防费用结构优化和国防费用管理科学的问题。
二、我国国防费用投入现状
(一)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年度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不超过8.6%。2006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7.37%,2007年占国家财政支出的7.14%,有所下降。而世界各国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重为16%,美国一直稳定在16%左右,印度为15%左右,中国仅为世界水平的一半。可见,我国国防费用支出处于很低的水平。据《2008年中国的国防》指出,目前我国国防费用支出总体上仍呈下降趋势。
(二)国防费用占GDP比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近年来,我国GDP增速年均在9%以上,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国防费用投入却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年度国防费用占当年GDP的比重平均约为1.4%,这几年我国国防费用看似有所增长,但仍不到GDP的2%。2006年和2007年国防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41%和1.38%,而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国防投入占GDP的比重是2.5%-5%,平均为3%左右。按照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2002年全球国防费用总额为7940亿美元,占全球GDP的2.5%。可见,我国国防费用占GDP的比重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三)军队人均国防费用水平较低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7年美国军人人均国防费用为45.18万美元、俄罗斯为2.82万美元、英国为38.23万美元、法国为12.88万美元、德国为14.17万美元、日本为17.97万美元、中国仅为2.03万美元。当今世界现役兵力年人均国防费用在2万美元以下的多为发展中国家,其支出水平只能处于一种维持状态。只有少数经济实力强大或国家安全形势严峻的国家保持在10万美元以上。多数国家在2-10万美元之间。按照国防建设和军队发展的一般规律,现役兵力年人均国防费用达到2万美元以上,才能保持国防建设基本处于正常的发展状态。虽然2002年我国军人年人均国防费用上升到8000美元,但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2002年,美国年人均国防费用为23万美元,日本为19万美元)差距仍巨大,只是处于整体维持与局部重点发展的状态,还未进入发展型军队的行列。
三、解决国防费用投入困境的关键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我国国防费用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我国国防费用投入存在适度增长的空间,近年来国防费用增加只是补偿性的,确定我国国防费用的合理规模十分必要。而且,从国际局势发展、国家安全利益来看,增加国防费用投入也是刻不容缓。因此,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国防费用投入的关键是要解决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管理科学三大问题。
(一)规模合理
首先,要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不能保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而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作保证,经济建设就不会有稳定有利的国内外环境,经济发展甚至民族生存也会受到挑战。国家经济增长决定着国防费用规模,经济持续发展是国防费用不断增加的后盾。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适度加大国防费用的投入,为军队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国防费用的适度增加还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一方面,加强国防可以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经济利益,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增加国防费用相当于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它可以通过投资乘数、地区乘数、就业乘数等方式,有力地刺激我国经济发展。数字表明,和平时期一个国家军费开支占政府财政开支总数的12%-20%为最佳,超过20%表明军费开支过大,会影响政府的正常运转,而不足12%说明军费开支过小,不能满足军队建设的需要。这说明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制约着国防费用规模。要使国防费用达到一个合理区间,就要采取渐进式的分阶段的增长模式,使国防实力的加强跟上经济增长速度,让强大的国防给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环境,让强大的经济后盾支撑更充足的国防费用投入,实现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结构优化
目前,我国国防费用结构与前些年相比,生活费用比例有所下降,装备费用比重略有提高,国防费用结构已经得到初步优化。但国防费用保障模式仍然是“一保生活,二保装备”,国防费用结构仍属于轻型结构(如上图)。近两年,我国军人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军人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但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我军军人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已有很大改进,士兵学历基本上达到了高中程度,军官中高学历人才迅速增加,硕士生、博士生军官队伍正逐步扩大。但问题仍然很多,与发达国家军人的整体文化素质仍有较大距离。美国军官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占98%以上,拥有研究生学历者达38.4%。印度要求具有大学学历的军官不低于70%。
我军武器装备的研发与采购力度较前些年也有了较大加强,现代化武器装备所占比重明显增大,信息化举措逐步展开,尖端武器装备也有很大突破。但整体装备实力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落后近20年,个别领域甚至超过30年。为了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工作,近年来我国高技术军兵种已得到加强,国防费用部门结构逐步优化。但随着高技术军兵种重要性的进一步体现,世界各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防费用投入将继续提高。相比较而言,我国高技术军兵种的军费投入仍是保守和有限度的。
整体来看,我军在高技术人才、高技术装备特别是信息化装备、高技术军兵种等方面的投入已有较大提高并收效明显,国防费用结构较前些年已有所改进,但与打赢高技术战争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实现“质量建军”的任务相比,我国仍需根据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发展趋势对未来国防费用支出作出新的战略调整。
(三)管理科学
近几年,我国在国防费用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严格的财政拨款制度,避免随意性,杜绝无计划和无章可循的现象。在经费使用上,规定了各项经费开支的数量和范围,它为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国防费用管理活动提供了依据,并最终为促进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国防费用管理手段的科学化进一步提高。随着科技进步,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各种先进的管理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国防费用管理活动中,为提高国防费用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防费用管理工作除了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外,还大量运用经济计量学、运筹学等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既有对国防费用管理活动全过程的分析,也有对某一局部和过程的分析,其结果更加科学准确,将极大地促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国防费用管理方式的法制化进一步提高。法制化是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点,从军队全面建设来说,必须把依法从严治军作为治军之道。就国防费用管理工作而言,也必须把依法理财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国防费用管理工作必须具有广泛的行为准则,大到国家的财政方针、政策、财务法规,小到军队的财务纪律、财务标准制度直至各级在上述制度范围内制订的各种规定、实施办法等,无一不是依法理财的依据和规范。综上所述,国防费用管理活动作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适应市场经济法制化的客观要求,实现法制管理是努力的方向。
从国际局势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家投入军事领域的经费是有限的;从国家发展战略看,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大局,国家投入国防建设的资金是有限的;从社会主义性质看,我国采取的是积极防御战略,用于军队建设的财力是有限的;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看,我国综合国力还不强,国家可用于国防支出的财力是有限的。上述因素决定我国必须加强国防费用管理,不断提高国防费用的使用效益。
虽说我国国防费用管理有了一定进展,但仍须进一步科学化。一是军事斗争形势的发展要求深化改革,加强国防费用管理;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要求加强国防费用管理;三是国防费用供需矛盾突出要求加强国防费用管理;四是贯彻军委关于军队不搞经营性生产的指示要求加强国防费用管理。
四、国防费用投入合理促进国防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一)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力
马克思说过,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国防科技工业总体上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国防建设的某种特殊需要,可以带动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因为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要求国民经济部门提供新的原材料、配套产品和先进的技术装备,促使这些部门要不断地研究和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特别是军工技术转向民用,以军事科技进步为先导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许多重要的技术都是首先作为军事目的开发而后转为民用的,如核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以及集成电路、高速宽带通讯、光学通讯和数学信号处理等。另外,许多部队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建设,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建设,他们帮助驻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努力输送军地两用人才,尽量腾出港口、机场、铁路专线、仓库等军事设施给地方或军地合用,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军队战斗力的强弱是衡量这支军队质量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也是决定这支军队在战斗中走向胜利或走向失败的主要因素。军队战斗力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武器装备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武器装备的打击精度空前提高,作战的突然性、立体性、机动性、快速性和纵深打击的特点非常突出,拥有高技术优势的一方明显掌握着更多的战场主动权。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大力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军队战斗力。在当今世界上,一个国家如果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努力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军队素质和武器装备水平,一旦发生战争,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和国际地位将受到严峻考验。因此,我们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和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南征、张胜旺.当代国防经济理论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洋.军事战略与军费管理[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
[3]邹世猛.我国军费规模及增长问题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家,2005,(04).
[4]余爱水.军事与经济互动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国防论文二篇摘要国防产业的兴衰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存亡,探讨国防产业的增长源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国防产业的定义及其分类出发,简要分析了五种生产要素在国防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优化国防产业增长结构的四种措施。
关键字国防产业生产要素增长结构
1国防产业的定义及其分类
1.1定义
国防产业是指相对民用产业而言,其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国家安全和军事需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国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公共产品的生产部门和国防建设中实现物和能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国防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战争准备的直接响应部分,其功能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为国防力量提供各类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上。国防产业作为军品生产能力属于国防资源范畴,作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的产出机构又属于国防生产力范畴。国防产业履行着经济能向战争能的转换职能,是经济能向战争能转换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机器。我国的国防产业体系涵盖国民经济体系的各部门,在军事工业领域主要由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电子、通信、信息、核工业、军械、军需等部门所组成。这些部门既是国防产业的主体,又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具有国民经济和国防经济双重主体的特征,其产业结构代表了国防资源的结构和反映了国民经济中科技体系的结构走向。
国防产业不同于一般的民用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国防产业属于一种消耗性经济,其产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只能是作为国防的消费品,主要用于满足国家安全和军事需要。第二,国防产业,尤其是国防工业的经济活动一般严格按计划进行,买卖双方是固定的,不允许自由买卖。第三,国防产业的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它关系到战斗的胜利和生命的安危。第四,国防产业的结构和规模随军事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第五,国防产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
1.2分类
国防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国防产业包括国防工业、国防农业、国防交通通讯业、国防建筑业。国防工业主要有兵器、航空、航天、电子、船舶、核及军需工业等部门,它直接为军队提供武器装备、被服、装具等,是国防生产的核心部门。国防农业是指为国防建设提供食物、衣着及其他生活用品的原料的农业生产,它是军队得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国防交通通讯业是指交通通讯业中用来保障军品生产和武装力量发挥作用的部分。国防交通通讯业具有同各方面联系的广泛性、产品的非实体性、军民通用性等特点。国防交通通讯业对战争的胜负起到重要作用,是军队作战的生命线(转载 于:Www.dyhZDl.cn : 国防论文三篇)。国防建筑业是指从事营房工程、筑城工程、海防工程、防空工程、二炮工程、通信工程、后方基地仓库工程、人防工程等施工任务的产业,它为保存军队有生力量和国家战争潜力提供重要条件,是国防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狭义的国防产业主要是指国防工业。国防工业是指其产品主要用于国防的工业部门,即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为军队或国家安全生产必需的武器装备和特殊用品而从事的经济生产活动。国防工业是寓于整个国民经济中为保障国防建设与战争需要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发展对任何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而言都是必不可少。
2国防产业的增长源泉
2.1劳动力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劳动力是在生产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并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在对物质资料进行再生产的同时,还不断地实现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不仅表现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还表现在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劳动力是生产诸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一种生产要素,担任着生产要素组织者的责任,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地实现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因此,劳动力是国防产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产要素,对国防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资金
在现代生产中,复杂多样和大量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各种生产要素之所以能有机地聚合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资金的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资金的规模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其自身的发展速度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在我国的国防产业中,问题更为突出,我国发展国防产业的资金(国防费)几乎都是由国家支出的。由于“资源有限论”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可投入国防产业的资金是有限的。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防资金投入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国防现代化建设将长期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资金在国防产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了。
2.3技术
技术是人类为了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根据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而创造的各种手段、方法、技巧和配方。技术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通过与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的紧密结合,深刻地改变着工业再生产的面貌,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技术革命和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产业制度和产业格局的改造和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国防产业的发展过程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每一个国家不失时机地调整国防资源结构,加快国防军工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这对于武器装备的更新、提升国防产业效率和增强军事抗衡能力都是极为必要的。此外,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高技术战争的时代,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充分展示了高技术条件下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运用,战争要素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和装备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逐步缩小,战争的相关空间不断扩大。这也充分证明了高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
2.4管理手段
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管理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十六大报告中也提到,管理要素要按贡献进行分配。可见,管理作为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已经慢慢被人们所重视。一项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以使一个企业在相同的资金、人员和技术设备的投入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已经在很多活生生的案例中得到验证(转载 于:Www.dyhZdl.cn : 国防论文三篇)。但是,综观中国管理20多年的艰辛历程,原本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取得更大的成就,但却因为我们的管理跟不上,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遗憾,这一问题在国防产业的发展中尤为突出。因此,在将来国防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中,我们一定要重视管理手段这种无形生产要素所起的作用,并力争使它的作用发挥到极点。2.5信息化改造
信息化改造的主要作用来自网络经济和网络技术的三方面功能:①技术基础的优化功能。信息不仅具有极强的渗透能力,而且具有影响全局的特点,此外,网络技术还提供了新型的知识载体。一切其他方面的技术,都可以借助于网络技术,并通过这些技术能够使其作用发挥到极致。②知识存量的改造功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人大科学时代,各门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层出不穷,知识存量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地步,并且因人类独特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还在不断地扩张。由此可见,由于知识存量之大,只有使人们借助网络技术,才能迅速且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实现目标的信息,大大降低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改造成本和国防产业结构的改造难度。③创新能力的价值功能。网络经济实现了全球知识和信息的共享。然而网络经济并非就是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它的核心是在开放的条件下,通过信息为创新提供路径,使创新思维在信息支持下迅速产生成果。网络时代的到来,要加快国防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就是要突出信息技术的核心作用,加大信息产业对国防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使国防产业的结构构成与网络时代的经济、技术要求相吻合,与高技术战争的有效供给目标相适应。
3优化国防产业增长结构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安全环境变得对我们更加有利,围绕中国和平崛起的话题越来越被世人关注。但与此同时,在这一系列成绩与繁荣景象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新世纪初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优化国防产业增长结构、提升国防产业效率和增强军事抗衡能力,已成为我们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借鉴日本、德国、巴西等军事强国发展国防产业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优化我国国防产业增长结构。
3.1增加高科技研究开发的投入,为国防产业提供高技术依托
国防产业既是国防建设的主体,又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具有经济和国防双重主体的特征。因此,国防科技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国家安全防卫的基石,可以说谁掌握了国防高科技,谁就掌握了未来世界。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一直坚持国防科技有步骤地发展。近年来,日本对军事科研的经费投入持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据美国国防部发表的报告称,日本的国防科技发展势头强劲,在不少领域里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超过了美国。而我国的军费投入相对落后,中国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姜鲁鸣指出,1990年以来,中国国防经费总量虽然增加较快,到2003年底总额为1853亿元,约合224亿美元,仅占GDP的1.69%,比世界国防费占全球GDP平均2.6%的比重低了0.91%。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比如鼓励民间企业介入并开发同国防装备有关的高科技,把许多尖端的民用技术直接用于国防产业的生产,为国防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依托。
3.2注重国防经济与民用经济的协调发展,采取寓军于民的政策
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经济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优先发展国防经济可以刺激新的社会需求和经济活力,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样,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国防产业,把国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通过国防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挥国防产业的辐射作用和“联系效应”。通过加强国防产业与民用产业生产部门间的科技成果交流和相互补充,避免了重复研制,节约了国防开支,提高了军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从微观层次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国防产业与民用产业的协调发展:①通过使用原有的国防工业企业走军民结合的道路,国防工业企业在完成军品任务的前提下,积极生产社会需要的民用产品,提高国防企业的效益,增加国防工业企业的收入,弥补国防经费的不足。②通过一系列财政优惠政策,鼓励私有企业加入军工生产行列,民用工业企业要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积极生产军用产品。③打破军民、行业、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大力发展横向联系,积极开发军民两用技术,推进军工技术向民用企业或民用技术向军工企业的转移和扩散。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迄今为止,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拥有500多个企业,200多个研究院所,民品产值占国防科技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不足10%提高到目前的80%。
3.3积极扩大军品出口,给国防产业注入强大动力
军品出口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的国防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在国际形势总体缓和的趋势下,国内军品订货减少,国防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依赖于出口。在我国,国防经费不足一直是阻碍我国国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军工部门在满足国内武器装备需求的前提下,应该积极扩大军品出口,把军品出口作为保持国防产业规模和能力,补偿国防科研经费不足,扩大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措施。在军品出口的形式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比如德国的军火出口形式就很多,可以直接出口武器装备,也可以出口军品生产技术,甚至出口生产武器装备的生产设备,当然这些都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定。总的来说,军品出口给一个国家带来的好处是比较多的,一方面,可以加快资金周转,赢得外汇和购买必要的军事战略物资,以便进一步研制新型的武器系统,满足军队的需要和再扩大军品贸易;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军品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促成足够的开工率,维持国防产业的发展。
3.4加大信息产业对国防产业的渗透
在我国,对于决定国防产业效益的经济结构,一直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经济增长呈现典型的高投资、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特征,导致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效益低下,国防抗衡力不强。究其原因,信息技术落后和信息的非对称是其中重要缘由之一。因此,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国防建设的需要出发,都必须加大信息产业对国防产业的渗透程度,以此加快对国防产业各部门的全面改造。信息产业对我国国防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信息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带动度很高的产业,它带动了一系列关联产业的产生与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现代经济的增长源泉。因此,应将信息产业作为国防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产业,提升整个国防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信息技术是国防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还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质量服务业转变。因而,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可为国防建设和战争准备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能量积累。
参考文献
1祝尔坚.信息化与国防产业跨越式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2(2)
2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于连坤.国防经济学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
4苗建军.知识产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5孔祥富.德国的国防产业[J].德国研究,2003(1)
6孔祥富.巴西的国防产业[J].拉丁美洲研究,2002(3)
7孔祥富.日本的国防产业[J].现代日本经济研究,2003(3)
国防论文三篇摘要:预研是装备研发的必经之路,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预研项目特点,从论证立项、资源配置、计划管理、经费执行、成果转化等方面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预研项目的申报与管理工作,以期为后续预研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预先研究;项目申报;管理
预先研究是我国装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装备研发的必经之路。预先研究在提供装备研制与改进提升的技术储备、降低装备研制风险、缩短研发周期和缩减研制经费以及培养研究人才队伍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预先研究的内涵与特点
预先研究一般指为研制新产品新装备而先期进行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技术成熟度通常在6级以下。根据国防科研规律和特点,预研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先期技术开发。应用基础研究主要探索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为解决装备研制中的技术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知识,技术成熟度一般在4级以下;应用研究主要探索基础研究成果在装备上应用的可能性和技术可行性,为装备研制提供技术储备,技术成熟度一般在4-6级;先期技术开发通过开展系统或分系统原型的研制、试验和演示,验证前两个阶段成果在装备研制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技术成熟度一般在5-6级。三个阶段互为衔接、逐步递进。
二、预研项目申报立项
预研项目的成功申报立项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需求牵引,谋划项目。有的放矢,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是瞄准未来装备发展方向与产业布局,结合本单位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提前论证谋划预研项目,为后续发展打基础;二是研究解決当前装备研制或性能提升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专家引领,团队攻关。一是要充分发挥军工科研院所的首席科学家/专家以及领军人物等专家作用,积极推荐并争取机会参与各上级机关部门的预研中长期规划、项目计划与指南编制等工作,在专家带领下开展相关预研项目论证研究与沟通汇报工作;二是要集中国内各单位优势科研力量,组建核心技术团队,同时组建包含领导、专家、技术及市场、计划、财务等专业人员在内的项目攻关团队,各司其职,开展项目争取工作。
再次,找准关键点,注重细节。针对机关发布的指南规划与项目需求,一是要认真研究找准关键点,仔细发掘其真实核心需求,论证为达到该需求所需突破的关键技术与科学问题以及采取的技术路径,分析预估项目难点与风险性以及解决办法,提出合理预算;二是要注意申请材料的形式要求;三是尽可能多与上级机关、项目需求单位及相关专家汇报沟通,争取指导,以更好地契合其需求,推动项目顺利立项。
三、预研项目管理
由于预研项目的经济效益不高,慢,预研项目立项后,为使项目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并取得相应成果,还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资源配置。转变重研制轻预研的思想,加强对预研项目的投入。一是人员配备上,应根据项目类别指定相应的专家指导,安排专业技术领域骨干参与预研项目,避免项目中途人员频繁变动,同时也是为后续的型号研制培养人才;二是经费支持上,确保项目拨付的经费全部用于项目本身,自筹投入一定比例经费开展研究,以取得更理想的研究成果,降低后续投入成本;三是在条件保障上,在与型号研制任务冲突时,尽可能为预研项目开辟绿色通道。
(2)计划管理。由于预研项目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计划管理作为预研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体现了预研管理水平。计划各节点的制定要合理周密,具备可执行性、可考核性、协调性。计划实施过程中,定期开展例会,督促跟进项目进展,加强沟通发挥联动作用;一旦出现延期或偏差,立即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同时,要注意经费执行情况,避免出现经费执行率低、超预算支出等情形。
(3)评估验收。项目节点评估和验收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经费拨付、考核等级及后续应用推广,应严格按照合同或计划要求的节点完成研究任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建立咨询专家库,邀请内外部专家进行技术把关,开展节点预评估、预验收工作,以拓宽研究思路,把准方向,规避技术风险,顺利通过甲方组织的评估验收。
(4)知识管理。由于预研项目一般技术难度较高、有一定风险性、研制周期相对较长,且是后续型号研制工作的基础,应加强项目各类文件归档管理,避免出现“只见成果、不见文档”现象。一是建立健全预研项目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各类文件的归档要求与程序,并兼顾考虑归档文件范围尽量广、内容尽量全面,使之具备可追溯性、可参考性;二是充分利用单位的信息化手段,通过各类知识管理平台建立共享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便利,提高效率促进交流。
(5)成果转化。预先研究项目验收通过并不是结束,其最终目的是预研成果的实际应用转化,为装备研制提升和产业发展服务,创造更高的效益。关于预研项目成果转化,一是以需求为牵引,在项目立项之初即明确成果应用方向;二是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动态评估成果转化潜力,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工作;三是多方面宣传推广已取得的预研成果,以提高预研成果转化率。
(6)管理机制。我国预研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以适应国情发展。为提升预研管理水平,军工科研院所应结合预研工作实际,以人为本,不断优化健全管理机制,探索创新激励机制,激发预研工作内在活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预先研究作为装备研制的基础阶段,要以需求为牵引,结合信息化手段科学地进行项目管理,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提高成果转化率,推动科技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瞻.科技预先研究的管理措施[J].科技与管理,2004,(3).
[2]安波,等.国防科技预先研究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9,(5).
[3]魏俊峰,等.跨越现实与未来的边界(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透视)[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