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正文

论语译注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论语译注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

  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

  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现在我眼帘。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有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关系,也伤害了朋友间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于是,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赵一曼面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于是,杨震面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弃曹操的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见义不为,无用也。”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责任。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启迪吗?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论语》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触即醉,却令人回味无穷!

  论语译注读后感

  关于《论语》的译注,从古至今有多个版本,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儒生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还有现代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等等。

  最近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按自己的理解译了一下,以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蓝本,加之本人读论语时的感受和想法,希望对那些和我一样想通过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对自己有所裨益的人们有所帮助。

  起初我在编译的时候可以说只字不敢有违杨先生的想法,原本抄录

  但是,朱熹、杨先生,也包括杨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他们对于《论语》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的理解都遵循了夫子们那年那时的本意了吗?我说未必。毕竟那个擂鼓震震、战马齐鸣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仍去诵读经史子集,只因为它能够为时代所用,为人的行为做向导。可见,真理亦或信仰,一定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更不受人们的身份地位所限。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人群对它的理解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经典教与大家要仁爱,要宽容,要讲孝悌,仍是我们如今的为人之本。子曰:本立而道生。

  所以,不要拘泥于某种解释中,按自己觉得舒服合理的解释去看它们,其实越是典籍离我们就越近,因为真理应该是最浅显易懂的,晦涩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来的,必定是伪真理。

  千人读《论语》必有千种解释。不要为了解释而解释,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们的灵魂。否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译注读后感

  最近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按自己的理解先译一下,再结合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最后读完论语有了以下感受和想法:

  全书共20篇,采用语录体,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它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路的率直鲁莽,子贡的聪颖善辩等等,每个人物描述地都十分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在于刻画人物方面,在内容上也让我获益很多。20篇中将“学”放在首篇,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教导我们要善于学习并且多加思考。“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是关于知道的真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这告诉我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要善于反省,取长补短,并且要多向优秀的人学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教育了我们要孝顺父母,尊重师长,诚实可信,多学习知识。

  在八佾篇中提到了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想和大家更深一层来探讨这句话,鲁国大夫季桓子在自己的庭院中演出了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之舞”,违背了礼的规定,引起了孔子的极度愤慨才说出了这一番话。但站在音乐发展的角度来看季桓子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敢于冲破礼制观念的束缚,不仅敢“八佾舞于庭”还敢摒弃雅乐欣赏民间流传的俗乐,这也造就了后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从此礼乐制度成为历史的陈迹。

【论语译注读后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