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格非治疗皮肤病经验谈(一)
- 健康知识
- 2024-04-25
- 139
1.麻黄桂枝各半汤
先讲一个病案。在我们颐仁中医基金会的群里,孔兄代友求助:一个小女孩,连续3天过敏,脸上一块一块的发红发痒。西医给开了开瑞坦,药后,发红发痒的症状马上就会退,但是到了傍晚,她的红疹又会发起来。后来医生又给她开了激素的吊针,让她挂水,迟迟不能真正见效,所以孩子的父亲求助孔兄中医的解决办法。孔兄就把舌象和红疹照片发到了群里,因为他看舌象像升降散的舌象,他知道我喜欢用升降散,就说:“格非啊,你看看这个病是不是要用升降散?”。
看了舌象,我也没有问别的,我说这个病人,不大考虑用升降散,我会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孔兄觉得有些奇怪,这个情况怎么会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呢?我开了三天,我说先吃三天。尽管孔兄不主张用麻黄桂枝各半汤,但是他很相信我,还是听了我的意见。
病人吃了一天后,她的荨麻疹就全部都发出来了,孔兄把当时的红疹照片也发到了群里面。这个时候,我们群里就有同道提出了异议,他私下跟我说:这个舌象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他认为要用漏芦连翘汤,或者升降散之类的方子。当时我在门诊,所以没有立刻回复他,后来门诊结束后,我和孔兄讲,这个病人要继续吃,发出来是好事,急性荨麻疹就是要发出来,而且这个发出来有特点,就是痒减轻了,舌象也有变化了。
那个同道讲这样治是方向性的错误也是有道理的。如果这是个温病,麻桂各半汤肯定是要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的。因为在《温热经纬》里面,王孟英引用《评热病篇》里的话就已经讲过,“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輒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歧伯曰: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叶天士就对这句话有解释了,他说:交者阴液外泄,阳邪内陷也。交,不是交通,是错乱的意思,阴阳错乱。然后,王孟英在书中继续解释道:温证误做伤寒治,而妄发其汗,多有此侯。这就是在说温证不可妄表,妄表,纵不成死候,也必不易愈也。所以这位同道说有方向性的错误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做医生的,是要引以为戒的。
但是因为看这个病的时候,我是很清楚的,看一下吃了一天后的舌象,两个舌象相比,是有变化的,而且是向着好转的方向变化。那么我为什么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呢?我根据的是两个条文,用的是《伤寒论》的第23条和第52条,我都把条文读一下。
23条他说:“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尤在泾对这个条文有解释,他讲:“夫既不得汗出,则非桂枝所能解,而邪气又微,亦非麻黄所可发。故合两方为一方,变大制为小制,桂枝所以为汗液之地,麻黄所以为发散之用。且不使药过病,以伤其正也。”
还有52条,他讲:“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个52条就很意思了,脉浮而数为什么还要用麻黄汤呢?我们不是讲,脉数,数而为热,数则为虚,热脉不能用麻黄汤,虚脉也不用麻黄汤,为什么张仲景在这里讲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呢?这点我认为,因为《伤寒论》里面,他都是通过脉象来阐述疾病的病机,通过脉象来说明这个疾病的发展变化的,是详于脉象而略于舌象的。我从这条来断定,他这个“浮而数”提示一个机理,一个由寒化热的机理,所以他能够用麻黄汤;而且张仲景用的是“宜麻黄汤”,并不是说一定要用麻黄汤,因为他没有说“麻黄汤之”,“宜”就是告诉我们,可以用辛温发汗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这个舌象:她这个舌象是一个暗红,我认为是一个寒瘀化火的舌象,尽管她这个舌很红,而且还起刺,但是仍然可以用麻桂各半汤。这个舌红起刺,是有积热,但是这个积热不是这次发病所造成的,而是她的体质,小孩子现在吃这种膏粱厚味,大鱼大肉,巧克力糖果吃得多,她体质内郁热,跟这次发病没有关系,所以仍然可以辛温发汗。
当然这个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不是张仲景的创造,仲景也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发展的,为什么呢?《灵枢经·水热穴论》云:“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内经》里面就已经提到了,由寒可以化热,所以张仲景的条文讲“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就告诉你,疾病由寒化热的过程中,津液没有伤,因为舌象是反光的,还是有水分的,可以用麻黄汤。
王好古对这条有解释,而且解释得非常到位,这个王海藏怎么讲的呢?他讲:“寒气外凝,阳气内郁,腠理坚致,玄府闭封,则气不宣通,湿气内结,中外相搏,寒盛热生,故人伤於寒转而为热也,汗之而愈,则外凝内郁之理可知矣。斯乃杂病数日者也。今风寒之客于人也,使人毫毛畢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所以,由寒化热可以用辛温发汗的。
这个病人3副药吃完了我也没有问,群里有人私下问我那个病人吃药后怎样了,就问了孔兄,孔兄说,病人吃了3副药后荨麻疹全部退下,后来没有再发。
我没有看她的脉象,也没有进行很多的问诊,仅仅只凭舌象,就把她看好了,这不是我有多厉害,而是中医厉害,中医理论是有可取之处的。
我们现在有很多同道包括很多前辈认为伤寒论和黄帝内经没有关系,伤寒论是源自《汤液经》,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是偏激的,张仲景只是没有用原文来写他自己的东西,他语言有变化,但是他的精神实质跟内经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所以我们学中医,不只学《伤寒论》,《内经》也是要看的。因为我看病,我喜欢从卫气营血来看,我把这个麻黄桂枝各半汤分到卫分,这个我想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卫分证里面我再提另一个方子,就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桂枝各半汤是偏于温,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卫分证的湿热症候,所以这两个方子可以对起来看。因为这个方子尹周安尹兄前面已经讲得很好了,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述。
我再补充一个方子,再提一下卫分证,前面讲了两个方子,麻黄桂枝各半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其实还有一个温病的方子也很好用的,就是银翘马勃散。也是治疗上焦湿热的,像这种银屑病皮肤比较干燥的就会用银翘马勃散合上清燥救肺汤,祛上焦热同时补津液。
2.柴胡桂枝各半汤
受陈瑞春陈老的影响,我用柴胡桂枝各半汤很多。这个方子在伤寒论里面是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这个方子没有讲可以治皮肤病,那么他为什么可以治皮肤病呢?
《古方选注》里面讲:“呕而支结,少阳之病已甚,而以柴胡冠以桂枝之上,即可开少阳微结,不必另用开结之方;佐以桂枝,即可解太阳未尽之邪;仍用人参、白芍、甘草,以奠安营气,即为轻剂开结之法”。所以这里就很清楚了,柴胡桂枝汤是以太阳、少阳为主的,是从太阳到少阳。很多皮肤病都是由于表不解,由表入里了,病在半表半里,所以这个方子是很合适的。它可以调节表里,调节寒热,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绛雪园古方选注》里面王子接说道:“桂枝汤重于解肌,柴胡汤重于和里,仲景用此二方最多,可为表里之权衡,随机应用,无往不宜。”评价如此之高,并进一步解释:“即如支节烦痛,太阳之邪虽轻未尽,说明还是有太阳表邪的;呕而支结...”
陈瑞春老师用这个方子治疗荨麻疹的时候,喜欢加上秦艽、路路通,有时也会合上四物汤,有时候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我临床就是学他的。照样画葫芦,有用。
3.当归饮子
皮科的同道应该很熟悉。源于《严氏济生方》,“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发见皮肤,遍身疮疥,或肿或痒,或浓水浸淫,或发赤疹”。我们来分析一下药物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生地、荆芥穗、防风、白蒺藜、何首乌、黄芪、甘草、生姜。有血药,有风药,病机就是血虚生风,气血不足,因为有黄芪、甘草。我认为组方原则是根据病机十九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故调和气血,可以治疗包括荨麻疹、湿疹在内的皮肤病。这个方子入血分为主,我用的时候会把黄芪拿掉,使他入血分的力量更足些,不要过分往气分走了。
这个方子与柴胡桂枝汤是有鉴别的。柴桂偏于温,入气分为主,兼顾血分。这个呢,入血分为主,兼顾气分。柴桂偏于温,这个方子稍微偏于凉。在有些场合,这两个方子是同用的,我经常用他们治疗荨麻疹、慢性皮肤瘙痒。另外柴桂病机要更复杂点,当归饮子要相对单纯些。
再讲一个入血分的方子,朱进忠先生的丹参银翘饮
4.丹参银翘饮
药物组成:丹参、当归、生地、白芍、川芎、银花、连翘、薄荷。也是四物汤的加味方。朱老先生用于老年性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我也是学他用的。这个方子跟当归饮子怎么鉴别?我们看他也有血药,四物汤嘛,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特点是没有过用气分药,气分药很少,只有薄荷。没有用荆芥、防风来祛风,反而用银花、连翘、丹参来凉血养血。过用气分药会使血中燥热更甚而生风。
所以这个方子可以看成当归饮子的一个变方,都入营分血分,当归饮子偏于温,而这个偏于凉。所以如果这个病人有热象或者热象很明显,我们就不大适合用当归饮子了,可以考虑用丹参银翘饮来活血养血凉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