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创新型人才的含义与特征
- 论文大全
- 2022-05-09
- 129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人要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个途径。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创新则同样又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人立足于世界的唯一途径,没有创新就意味被淘汰,所以说创新对于任何一方面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
意义
方式
无论是多网络还是从工具书当中,我们不难找到创新的定义,所谓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作为我们国家的执政党,执政理论需要创新,对于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创新,作为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所接纳也必须进行创新,无论是从工作还是从生活方面。可见创新已经是全球化与信息化社会的主旋律了。
一、我们党执政理论创新的意义。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凡是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凡是重大的社会变革实践,总会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这样的成果必须具备五个条件:其一,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其二,能够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其三,能够引导社会前进;其四,能够产生深远影响;其五,能够产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与时俱进的科学,在它发展的每一重大历史关头,都会产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系统而精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放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当中去考察,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一重要思想完全符合上述五个条件,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
虽然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使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不断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不断对我施加压力,竭力阻挠中国的强大和统一。这是来自国际的严峻挑战。从国内来看,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朝气蓬勃、成就巨大,基础日坚,发展机遇良好;另一方面,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我们党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改革任务更加艰巨,无论从党的自身状况看、还是从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看,挑战也是严峻的。能否抓住机遇,为我所用,迎接挑战,掌握主动,不断开创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看我们党是否能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生机和活力;关键看我们党是否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在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如果我们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好“站在时代前列”、“主心骨”和“领导核心”问题,那么,我们的队伍就会因为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而走偏路线、迷失方向,我们的奋斗纲领就会因为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而变成一纸空文,我们的理想目标就会因为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而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关注和思考的焦点。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要使党和国家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于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深刻思考我们党历史使命的基础上,提出了足以巩固立党之本、强化执政
之基、充实力量之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就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等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揭示了党的先进性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充分揭示了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充分揭示了党的历史使命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是经过我们党深入探索、深思熟虑形成的,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反映了全党的意志。它既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也是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重要、最典型、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以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这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的发表为标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成熟,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无愧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依靠上项目,扩大投资这样的发展模式是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以往的发展模式下,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不足,同时也受到了大自然的处罚,我们党以胡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想发展好,创新是关键,创新,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20多年来,我们的一切发展成就,无不与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它不是仅指人们在科技等意义上所理解的自主创新,而是包括了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那么,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据专家分析,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技力量的进步,而我国在这方面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那是比较落后的,这不仅体现在那些高科技邻域,更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近年来科技投入虽逐年增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很多产业都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增长后劲乏力,虽然增长速度比较快,但是目前的增长还没有转入到依靠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而是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消耗,能耗问题比较严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集中表现在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不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资源的整合和系统集成能力较弱、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能力不足等。除此之外,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创新政策的杠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亟待完善。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主题,是民族复兴的灵魂,更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那么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呢?
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向国民普及最基本的科技知识与思想、技能,这是提高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关键。在西方,有很长一个时期,把中国视为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中国能在很短时间内造出原子弹与卫星,能制造连西方都为之叹服的高质量火箭,却解决不了司空见惯的资源浪费现象,甚至连家庭中常见的抽水马桶漏水都解决不了。
当然,建设创新型国家,绝非只是科学家或者科技人才的事。需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全面规划中国的未来。当科技创新成为全民族的精神和思想,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实践,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科技创新的意义。
放眼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潮流已席卷了全球,各国争先恐后地加入科技创新的大军中,希望能在彼此的竞争中抢占有利的位置甚至是领先或垄断地位。这是一条我们必须前进的道路,不能落后,更不能被淘汰。科技创新指引的这一方向,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或许困难必不可少,但那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没有人能够逃离这股潮流,只能沿着它指定的方向奋力前游,向前游。
三、个人创新的意义。
我认为,创新选题的重点在于新,新代表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结论,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前人未曾涉足或者是未曾关注到问题,它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在于发现,是人的观察力、洞察力的极好体现。而重复他人工作并非没有意义,我认为,目前大家进行的工作也好,学习也好,无一不是前人研究、探索的结果。可以说,学问做到今天,没有前辈人的创新和现一代人的继承是不可能做好的。所以,重复工作在于继承前人成果,有助于下一步研究的进行,就像一条纽带,是不可少的环节。只有深刻领悟了前人的成果,才能在更高基础上推陈出新,做到与时代的同步甚至超越。
江泽民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的领导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缺乏创新精神。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想创新除思想认识、精神状态等因素外,如何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推进工作创新,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盯着问题做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创新的思想,实践是创新最好的引导者,在平时工作当中,遇到问题多方来查找原因,多想想解决的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至一种,但是却有一种是比较科学而且适用于自己的,多方面研究,多方面考察,不断总结,不断的进步其实这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一个人的创新成果,对于社会来说也是在促进社会的进步。
创新无论是从一个政党,还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单个的人,都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调整,研究的过程,不是一触而就的,事物的发展也是由量变才会有质变的,不可以是突然发生变化的。
创新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只胡创新我们才能适应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毅立于东方,我的党才会永葆青春。
浅析创新型人才的含义与特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大力培养造就一批杰出科学家和科技人才群体,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大幅度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都已把创新型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来抓。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大学里普遍开设了创新型思维训练课程。日本在1982年的国策审议中就做出了“开发日本人的创新力是日本通向21世纪的支柱”的决议,把国民创新力开发与培养作为基本国策。(www.guayunfan.com)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当今中国最紧缺的就是创新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要在资源短缺,人口、就业和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工业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惠及十三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把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概而言之,国家发展与科技进步,人才是基础;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人才是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关键。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的同时,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手段,建立和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创造人才辈出和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崭新局面,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大业的根本保证。显然,讨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就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被提升为前所未有的高度。
浅析创新型人才的含义与特征摘要: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造就创新型人才。从创新型人才的德行、欲望、精神、情趣等个性特点的不同层面进行研究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分层剖析、深入了解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及其表现状态,而且对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人才;个性特点;选择分析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Yu Baimin1 Sun Jusheng2
Abstract: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whos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t come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but it does not exist isolated. It take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it inherits the cream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s years. It is also opposite to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 it sublets the outmoded, single and fixed concept in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It develops and sets up the new education model as while as inheriting and subletting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suit the speed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times.
Key words: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点,具有统一而确定的本质内涵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而由创新德行、创新欲望、创新精神、创新情趣构成的个性倾向性则是他们从事发明创新的罗盘
一、崇高的创新德行
古今中外许多创新型人才,他们的卓越成就无不与他们崇高的道德品质有关。他们有兴国创业之心,忧国爱民之情,为全人类谋福利的高尚情操。他们即使在物质报酬极其微薄的情况下,仍然把科学真理的探索和创新看成是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勇于为其献身。只有这种人,才能在科学发展中揭示矛盾并敢于大胆创新,在做出了创新成就时,又能诚实谦逊,严肃认真。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失败面前不气馁。这种人不仅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也能为别人的发现为科学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高兴,并分享别人的快乐和幸福。
二、不竭的创新欲望
欲望是人的行为的指南和动力。创新欲望是创新者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的意识形式,是创新者进行创新行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源。表现为:
(一)怀疑感。
大凡创新型人才,都不满足于传统事物和传统经验的继承和依赖,而是大胆发问,敢于脱出一般观念的窠臼。要在那些千真万确的真理中找出纰漏,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是创造活动的重要特征。笛卡尔说过:“科学产生于怀疑”。创新者发现并提出一个或一系列新鲜而深刻的问题,对传统的学说、观念、理论进行大胆的推敲、追寻、检验往往是建立新理论的开端。这种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促使自己并鼓励别人追求真理,不甘心落后于前人,不受别人思想的束缚,勇于另辟新径;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而要急于试验自己的设想和判断力。
(二)童子之心。
孩子的好奇心最胜。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好奇心反而越来越小,而创新型人才却永葆童心,虽然白发苍苍,耳聋目暗,却用自己明亮的内心之光,探求地注视着整个世界。富于创新型的人能像孩童那样,对别人不带任何成见,不过早下结论,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并承认自己不是全知全能。他们不害怕别人嘲讽,带着新鲜的眼光认真地毫无成见地看待事物,观察世界。
(三)创新兴趣。
创新型人才对创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向往、热心创新活动,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达尔文说:“热衷于一切我所认为有趣的事物,并以了解任何问题与事件为极大的满足”。在对真理的探索中,创新型人才具有强烈多样的兴趣,他们沉溺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深喜迷恋于了解发现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之中。“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新型人才的成功,正是对这一至理名言的验证。
三、坚韧的创新精神
(一)创新胆识。
他们有大无畏的勇气,敢于冒险,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为了发明创新,他们敢于攀冰山、赴南极、潜深海;不计功利,不畏牺牲,即使是丧失终生幸福,身败名裂也在所不惜。创新的天空有时变得风雨无常。创新者不光要面对鲜花和掌声,更要面对失败和痛苦,乃至要以身躯换取创新灵魂的不朽,这也是创新者的伟大个性品质
(二)创新意志。
创新性的工作困难是很多的。其本身就是从已知去探究未知,披荆斩棘开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或者在自然界的汪洋大海之中去寻找别人还没有发现的东西,这本身就是极大的困难。其中既有自己知识的不足、经费和设备条件等因素造成的困难,也有长期从事繁琐的实验探索和枯燥乏味的理论演绎所带来的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甚至还有一再失败所遭受的打击。然而,创新者都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排除万难的勇气。只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地战胜科学研究中各种各样的困难,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三)创新热情。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热情是强有力、稳定而深刻的情绪状态,它是创新成功的最基本心理条件。大凡在科学上、在艺术中、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创新、建树、取得优异成绩的人,无一不是对工作充满激情的人。因此,真正的创新者都是热情满怀的人,他们总是精力旺盛,意气风发,对创新充满着兴趣感、兴奋感、幸福感,为创新而奋斗到入迷、如痴如醉的状态。
四、独特的创新情趣
(一)幽默感。
幽默是一个人智慧、学识和教养的表现。创新性极强的人,往往就是幽默或幽默感较活跃的人。在无产阶级领袖们浩瀚的理论著作中,凝聚着人类思想的伟大精华,而那些精辟的比喻,机智的讽刺,生动的文笔,又表现出他们卓越的幽默感。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马克思最喜爱读“幽默小说”,毛泽东谈笑的口吻、音调,就特别亲切平易,极富幽默感。
(二)孤独感。
创新型人才的孤独感,不是因一个人独处而感到寂寞,而是在繁琐的世态中求简练,在世俗的冲击中求脱俗,在不得不违心的随俗中求自洁,在不平的遭际中求平静的人生习惯。当世人认为他们相当孤独的时候,也可能正是他们进入高超科学创新和艺术创新境界的时候,往往预示着他们可能迈进了一个前人未曾涉足的新天地。鲁迅先生“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诗句,正是这种孤独者形象的写照。创新型人才的孤独,绝非是远离人间,而是暗自同自己的心灵对话,完成睿智的精巧构思,将自己的成果奉献于世。我国古训有之:“居不幽者思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这“幽”、“愁”二字,正好体现出创新型人才的孤独感,其达致的“广”、“远”,亦大多具有超越时空的力度和意义,这,正是“孤独型”创新者的追求。
综上所述,创新型人才具有良好的、甚至超常的个性品质,而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又取决于教育。因此,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宏大背景下,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倡导创新、个性化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造就千千万万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乃至家庭和社会教育,既要注重对年轻一代夯实基础知识、开发智慧潜力、提高综合能力,更要重视对他们崇高的理想、健康的情操、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优秀的性格、良好的习惯等个性品质的养成教育,这正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深层改革、发展、探寻的基点。
【第一作者简介】:余柏民(1950-),男,湖北孝感人,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教授,徐州师范大学兼职硕导,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等。
【浅析创新型人才的含义与特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