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陕北信天游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处理三篇
- 论文大全
- 2021-12-24
- 149
信天游历史悠久,它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中国的民歌之林,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流传地域广阔,影响力愈来愈大,就在于它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所赋予的强大的生命力。
一信天游文体的独特性
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体诗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古代起,民歌与文人之间就建立了联系。这是因为,最初的文字主要是用于记录的,在艺术上的应用,早期是对民间文艺的记录,如《诗经》。民歌引起了统治阶级及文人墨客的关注之后,还成立了“乐府”这样的专门机构,负责采录整理民歌,以“观民风”。如果说统治阶级重视民歌,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的话,那么文人们就不尽然了。对民歌艺术的欣赏也许是更重要的理由之一。这种欣赏无形中就加强了民歌与文人的联系。文人们创作了古体诗,而古体诗又反过来影响着民歌的发展。特别是在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等文化较发达的地区,这种相互间的影响则更大。这样的长期相互影响的作用,必定缩小了诗与民歌的距离。古诗中“竹枝”、“柳枝”等形式的出现,就是诗向民歌靠拢的结果,而这些文化较发达地区的民歌又多以五言四句头、七言四句头为主要形式,恐怕与古诗也是有着直接关系的。虽然这些地区的民歌并未完全被古诗形式完全束缚,但格式还是较为规整的,其中的变化也十分有限,一般仅是因语言习惯而多一字或少一字,章法及语言的节奏变化不大。
由此看来,诗与民歌的相互影响是较大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诗中有歌、歌中藏诗的艺术风格。
由于陕北地区山大沟深、道路崎岖,地域偏远,故那些官人、文人、“乐府”的采录者们很少也很难涉足此疆域。因此,使得信天游这种以物喻人、以景拟事,随兴而歌的上下句结构形式得以长期流传于陕北这块封闭的土地上。使它与古体诗之间的相互影响少之又少。它既没有对汉诗后来的发展产生什么直接的作用,汉诗亦未能对它的形态、体裁结构产生任何效用。翻阅大量民歌史料,类似信天游这种上下句文体形式的十分罕见,这一文体结构也正是信天游独有的特征之一。如抒写爱情急切心情的:“毛突生生眼眼白格生生牙,红格丹丹嘴唇你该叫哥哥咋!”再如描写庄稼汉形象的:“庄稼汉来是好汉,灰土抹烟地楞上站。”又如表述爱情痛苦遭遇的:“发一回山水冲一层泥,交一回朋友脱一层皮。”这些形象而又生动的语言正是信天游的魅力所在,皆属上下句结构,两句便可达意。。千百年来,信天游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并在长期的艺术锤炼中更加完美、成熟,形成了民歌之林中独有的艺术品种。
二信天游语言的精巧性
信天游语言精巧,是它的又一艺术特点。两句便为一首,可独立存在,也可与他首串联;上下句之间,或前后呼应、或上下应照、或虚实对比,自成一体。内容题材包罗万象,而信天游这种简短的形式不可能将此全面展现出来,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生活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使之浓缩、强化。信天游是生活内容中精华的展现,它总是抓住庞杂信天游的艺术特点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http://www.zbjy.cn整理提供,希望对您的有帮助.的生活中那些最有色彩、最能展现内涵的部分;抓住那些感情活动的最强点进行艺术再现,不繁枝赘叶、不拖泥带水。以《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为例:“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这是一首描写热恋着的情人倾诉内心情感场面的民歌。小河边、绿水旁,一对情人相遇了,姑娘内心装着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表达。她怕羞、矜持、心情急切,却又顾虑重重。于是她便高歌一曲,表露出了自己的心境。歌词通过她偷看情人的一对“毛眼眼”,便一下打开了她心灵的窗户,将她那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出来。歌中的“鹅”是男子的代称,因为鹅的叫声恰与陕北对“哥哥”的发音相似,而“鸭子”是用来自比的。这一鸭一鹅,一高一低,其神、形、声恰如一对相爱着的情人,面面相对。歌词的上下句形成了呼应,虚实产生了对比,仅两句,便充分抒发出了歌者丰富的情感,这样的歌词,不能不称其为巧、称其为精了。
又如组合型的歌曲:《朋友交在上下庄》,叙述了歌者的爱情遭遇:
三斤斤猪肉四两两酒,
今年学下个交朋友。
三圪瘩瘩石头支锅底,
我挑来挑去撂不下个你。
三根根麻柴烧得旺。
朋友呀交在上下庄。
上下庄的路来好跌跤,
让人家婆姨骂倒灶。
我婆姨呀骂你哟你不要怕,
我回去给她呀上王法。
王法上的轻了不呀顶用,
上的呀重了哎哟遭人命。
此曲仅有六段十二句,但却讲述了一对男女交朋友的全过程:第一段,“三斤斤猪肉四两两酒”一句,并非比喻,而是在叙述交朋友的开始情景,歌中充满了亲热和谐的气氛;第二段,是男主人翁抒发内心思想的自我表白。他对交这个朋友并非没有动摇过,但左动右摇,终于还是“撂不下”这份情思;第三段,用麻柴的火焰比喻他们火热的关系,两句话概括了他们长期的交往经过;第四段,叙述角度突然转变,从女主人翁的角度,用上下句就道路的坎坷“好跌跤”,道出了她们交朋友所遇到的麻烦和挫折。她们的稳秘终于被男友的妻子发现了,但这位妻子惹不起丈夫,对此毫无办法。只得将攻击目标转向了女主人翁,用谩骂发泄自己的恨怨。在这种谩骂和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女主人翁抬不起头了,心头上压上了沉重的包袱;第五段,笔锋又转向男主人翁,是男主人翁的道白,他劝女友莫要难过,等回到家为她出气。无疑,在第四段和第五段之间,必定有这对朋友的一个会面过程,有一个女友的诉说过程,否则便不会有男主人翁回家后对妻子“上王法”的过程,“上的轻了”和“上的重了”两个对称句,说明这种“王法”上了不止一次了。先上了“轻”的,然这更增添了妻子对女主人翁的仇恨,势如火上浇油,妻子对女主人翁的谩骂更凶了。于是,“王法”加重了,夫妻之间矛盾急剧增强,妻子竟然寻死觅活,以死相威胁了。这段中,表现出男主人翁对此事无可奈何,灰心丧气的心理状态……。短短的十二句,竟叙述出了如此曲折的“交朋友”过程,容括了如此丰富的生活内容,叙述角度多变,有内心表白,有客观表述,有人物对话,抒情叙事尽在其中,足可见信天游之精之巧了!甚至有些歌子,特别是那些诉说某些观念的歌子,如“宁吃一把韭菜不吃一苗葱,宁交一个老百姓不交一个兵”,“庄稼汉倒比出门人强,半年闲来半年忙”,“兔子不吃窝边草,朋友不可来回交”等等,几乎达到了警句或格言的精深程度,与信天游形式之精巧特点是有直接关系的。
三信天游的自由与灵活性
信天游的命名体现出了它的自由与灵活性。信天而游,睹事引思,思而有声。有两句便唱两句,有四句便唱两首,没有数量的限制。即便仅有一句或一句半,所缺的部分也可用虚写或衬词衬句代替。一些歌子,如“******地里点黑豆,我是你家的活寡妇”,“杏花落了桃花开,*********领导咱站起来”,“天上下雨地下滑,你多杀白军莫想家”等等,上下句之间没有什么必定的联系,只作为一种比兴句出现,是对下一句的补充;信天游虽然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基本节奏,但上下句字数的多少并无严格规矩,以吻合曲调、唱起来顺当流畅即可。有的歌子,上下句的字数就差别很大。比如这一首:“天上下雪地下白,这一回走了你多会儿才能来”
即便是用同一首曲调演唱的歌曲其字数差别也很大,甚至基本节奏都不相同。如《兰花花》这首歌:“青线线兰线线兰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五谷子田苗子数上个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个兰花花好”,整篇采用的节奏,既非七字句,也非十字句,其中每句都出现了两个停顿:“青线线/兰线线/兰格英英的彩”,“五谷子/田苗子/数上个高粱高”,应当说这是一种特殊的“三三五”节奏型。但用这个曲调演唱的其它歌子与之就全然不同了。如:“洋芋哟开花结牛牛,女娃娃长个巧手手。”完全是七字句节奏。
论陕北信天游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处理2摘要: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的山歌体。它曲调多姿多彩,内容丰富多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引用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信天游的形成条件等进行分析,来研究信天游特殊的音乐风格,领悟其中独特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信天游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089-01
一、信天游的由来
信天游,又称为顺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别样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格。其节奏自由,淳朴大方,高亢悠长。歌有长有短,短歌只有一小节,长的可能链接数十节甚至成百上千节。曾经被文学家刘炽改编成《陕北牧歌》插曲的信天游原词:“捱畔上捱畔上红,受苦人盼过好光景。青杨柳树长的高你看上哥哥我那里好?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数哥哥好。”信天游的无比动人旋律激发了许多诗人、作家、音乐家的灵感,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的好作品,被誉为艺术之母。
二、信天游的文化背景
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歌呢?其中什么是“民”什么是“歌”?这恐怕就牵扯到了文化背景了。就如人们所说的“民”指民族,又可指民俗,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背景。民也乃人民大众;族也,乃人群,指地缘关系。在民族学中称它为民俗,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性,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和心理上具有相对稳定的形式。而“歌”是属于音乐形态学中的区域,是音乐本体。这“民”与“歌”的关系就是文化背景与音乐体系的关系。因为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种类,肯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比如说“歌”是音乐形态的话,那么民就是文化背景,也可称为生活形态,它是在与人类日常生活和言行举止中得以存在的,而且是在与围绕着人类的各种环境的紧密关联中得以傳承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一点一滴的生活写照。在众多民歌中,信天游这类歌种让我记忆犹新。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流行于山西北部、陇东,还有宁夏东部的盐池地区。歌者用自己的感慨与感受,把周围的人和事,尤其是自己的悲欢境遇,通过这种自然和大方的方式歌唱出来,总是言真情切。地理环境、生活形态、言行举止、审美爱好等诸多因素影响着信天游的体裁、歌种、风格、内容、音调与律法。
三、艺术特色
(1)即兴特点。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即兴创作出来的产物,是歌者对生活情感的表达,信天游这种音乐形式,像它的名字一样不受任何条件限制,随意散漫、自由,无论在山区或在家里,歌手随心所欲地演唱,不受任何条件的约束。当歌手认为适当的时候便可以哼唱,好多演唱都是在没有第二者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信天游的歌唱形式大多数是独唱。陕北地区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土地贫瘠,土壤侵蚀严重,所以常常粗放耕作,这里的人们在过去日夜面对巨大的山沟、沙漠等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活很贫穷,传唱信天游的歌手演唱总是给人一种悲伤但强大的感觉。容易让人想起空虚寂寞。可以说,这样的一个歌唱形式也反映了信天游的音乐风格的一个重要方向。信天游的歌唱,常常给人以高亢、自由、豪迈,丝毫没有一点装饰的感觉。
(2)结构形式。信天游艺术手法上多用兴起,形式自由灵活,每两句为一小节,押韵;有的一节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调子自由,单纯易唱;每段常转韵,信天游的歌词特点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借景抒情,常用比兴作为手段。信天游句式简单多变,两句就是一首,再没有这么简单、方便的表达形式了。一般是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和陕北人的豁达相贴切。
信天游的曲调一般是由上下各乐段构成,并且多次反复,曲子结构关系规整、清晰。各句唱词字数根据歌词大意比较自由,但比较对称、押韵。歌曲涵盖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针头线脑,打情骂俏等就是信天游的基本素材。把全部的信天游组合到一起,却成为一部反映陕北人生活的全屏写照。
(3)语言音韵。信天游的旋律格调与方言音韵的联系十分紧密,甚至相辅相成。中国地大物博,每个民族的歌曲与其运用自然语言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在信天游起兴中,陕北的地方方言表现得十分突出,只有用地地道道的方言去演唱才能让人感受到信天游的独特艺术风格以及它强大的生命力和震撼力。“信天游,不断头”,它的歌词通常每两句一段,一段一首或多段一首。每句以七字为基础,但也可长可短,变化自由。句中衬字和叠字使用频繁。我们来看《庄稼汉》的歌词:深不过(呀)那个黄土地,高不过个天。吼一嗓信天游,唱唱咱庄稼汉。水圪灵灵的女子呦虎圪生生的汉,人尖尖就出在这九曲黄河边。“水圪灵灵的女子,虎圪生生的汉”,其中“圪”为西北方言常用衬字,而“汉”也是西北人对男子普遍的称呼
摘要:信天游是陕北地区一种极富特色且流传时间比较久远的民歌,具有着曲调多样、内容丰富、情感真切等特点,很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本文结合信天游中的一些经典曲目,对陕北信天游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处理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信天游;艺术特色;演唱处理
陕北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劳作于山野沟壑间吟唱出的一种山歌,同时也是陕北人对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宣泄以及对生活中人或事物的表达,更是陕北人民旧时期生活的再现,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演唱处理上都有着明显的陕北地区特色。
一、陕北信天游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陕北信天游在内容上的艺术特色
信天游大多是陕北人民的即兴之作,以抒发个人情感、描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为主,因此题材非常广泛,从整体内容上来看,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其一是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描述,这类作品是旧时期底层人民对生活中烦闷、疲倦、孤独的发泄,有着很多生活场景的描绘,如《赶牲灵》中“走头头地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灯,戴上了那个铜铃铃哟哇哇的声”等词就是对赶骡子时场景的描述,这些歌词真实而形象,是当时陕北人民贫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二是对爱情、婚姻等题材的反应,如“十三上定亲十四上迎,十五上守寡到如今”、“一对对鸭子一对对鹅,一对对毛眼瞧哥哥”、“一张张黄纸一柱柱香,谁卖良心谁先见阎王”等,既有对淳朴、忠贞爱情的歌颂,也有对封建婚姻观念的批判。其三,是革命斗争主题,如“一朵红花山顶上开,毛主席带着幸福来”等,都是对上世纪20年代陕北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描述[1]。
(二)陕北信天游在歌词结构的艺术特色
陕北信天游虽然属于即興创作,但大多数作品的歌词都是七言二二三式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对于叠字、比兴、白描、对偶等创作手法的运用更是十分灵活。如《回延安》中的“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等歌词都是典型的二二三式七言格式,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等词则体现了信天游歌词对叠字的使用。此外,歌词中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使陕北信天游更具浪漫主义色彩,如“三十里的明沙二十里的水”、“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在这些歌词中,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花鸟鱼虫,都可以作为比兴对象,比兴的范围十分广泛,艺术构思也极为独特。
二、陕北信天游的演唱处理特点分析
(一)陕北信天游在腔调上的特点
陕北信天游在腔调上有两种特点,首先,受陕北高原地形的影响,信天游具有着曲调起伏比较大、声音高亢有力等特点,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对于真假音的转换使用比较多,如《赶牲灵》中“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一句,就在句尾的“哟”上利用了真假音转换与甩腔的技巧,将这一句歌词的气息拉长,体现了陕北民歌高亢的特点。其次,信天游曲目中还经常会使用装饰音,同样在《赶牲灵》中的“你若是我的哥哥”、“白脖子的那个哈巴”等句中都运用了上滑音、下滑音作为装饰音。
(二)陕北信天游在咬字上的特点
与其他地区的民歌一样,信天游在演唱中同样具有着明显的地方方言特点,但需要注意的是,信天游的演唱并非是对曲目中的所有歌词都利用陕北方言的发音特点,而是体现在特殊的字词上,比较典型的有我、爱、生、下等字[2]。其中“我”字应读为[ne]的上声,而“爱”字则应读为[nai]的去声,“生”字需读为[seng]字的阴平,“下”字应读为[ha]的去声,这些陕北方言式的发音使得信天游在演唱过程中更具陕北特色,充分体现出了信天游作为陕北民歌的特点。
(三)陕北信天游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
陕北信天游是演唱者对生活中的感受、情绪的抒发,因此信天游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真实情感的倾诉与表达,演唱者不仅需要在演唱中充分利用演唱技巧,还要根据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来把控自身情绪,使歌曲的演奏变得更加饱满、更具生命力,如《赶牲灵》是从牲灵队在山路中行走开始,直到队伍回到村子,最后还描写了村姑对丈夫归家的期盼,因此整个曲目的演唱应表现出在山路上的疲劳感、归家前的兴奋感以及村姑对丈夫归来的热烈情绪,从弱到强的情绪应在演唱过程中充分表现出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天游的艺术特色与演唱特点都受到了陕北地区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重要内容,而对信天游演唱处理、艺术特色的研究,则能够对这一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起到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于蕾.浅析陕北信天游的艺术特点[J].林区教学,2009(10):115-117.
[2]梁振中.艺人性质陕北信天游歌手的演唱分析[J].音乐天地,2008(09):45-46.
【论陕北信天游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处理三篇】
上一篇:当归汤4
下一篇:议论文论据:博学的议论文论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