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下种种尴尬
- 生活百科
- 2023-03-12
- 131
众说纷绨35岁以下”
METTER-TOLEDO公司于小姐接受采访时谈到:“我们觉得销售与管理人员的合适年龄是30-35岁。至于为什么一定是刚好35岁,那也是看到别人都以此为界限。这样考虑,是因为35岁以下人的精力比较充沛,工作经验适度,一般40岁上下的对工作就已经感到厌倦了。另外,35岁以下的人受教育程度较高,也比较好学。”
中青旅尚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桦先生,已经过了35岁。他认为,35岁正处于人生比较关键的时期。在“而立”与“不惑”之间,也可能是人生的一个徘徊区。用人单位对年龄有这样一个限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读者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个人看法:“我个人觉得年龄限制不好,但目前这样要求也不违法。”
据了解,尽管劳动部门一再要求用人单位要适当降低招聘条件,同时我国《劳动法》里也提示招聘时不能提到年龄、种族的限制,但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客观条件下,也无法明令禁止。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是五花八门的,比如学历越高越好、相貌要求“较好、清秀”等等。虽然这些规定对用人单位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是同一位子竞争的人多了,用人单位自然就很“挑”了。
对此,华信惠悦咨询顾问公司人力资源顾问杨小闯“不同意在招聘中使用这样的字眼儿”。她说:“像‘35岁以下’这样的年龄限定,在发达国家是一种歧视行为。除非企业有特殊原因,否则35岁的人很可能正是你最需要的。”
一些人力资源专家认为,35岁的人一般都已结婚,有家庭的负担,这是求职遇到的最大困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也有不少公司在招聘管理人员时,很欣赏已婚的“35岁人士”,因为他们往往更有责任感和事业奋斗的动力。
透视“35岁以下”种种尴尬
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回避这样一对矛盾:既要生活“甜甜蜜蜜”,事业又能“海阔天空”,其实真难!毕竟,人在35岁时会面临一些诸如家庭、健康、事业等相关负担的加重,很少有人能面面俱到,处理得十分完美。
最困难:教育背景薄弱
进入外企较早的肖南在人力资源领域做了多年。他把昨天的外企人与今天的“新人类”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35岁以上的一批人最早进入外企时,要求简单:能讲英语、有工作经验,甚至不强调是什么经验,都行。今天,外企来中国是要扎根,看的是个人的核心能力。谁越早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专业人士,成功就会越早。比如过去招聘一个人力资源经理,条件可能是:有一两年HR工作经验,熟悉HR工作流程就行了。现在就会这样要求:薪酬、福利设计专员,最好是理工科背景,或培训专员,有职业生涯设计两三年经验等,非常细致。涉及到某些具体领域,相关的工作经验都不重要了。譬如招聘一位HR部门的税务专员,要求可能是:来自五大会计师事务所,有税务经验的专业人士,是否做过人力资源工作没有关系,因为对于年轻一代来说,现成的东西他们很快就能学会。”
肖南说:“我们这一代人在年轻时,专业经验不是这么获得的,要靠自己的摸索,才能生存至今。”
一位年近三十的软件工程师说起自己上微软的MSCE培训班的经历,不胜感慨:“全班居然我最大,同学里还有正在上高中的。比如JAVA这样的技术,我们工作中很少使用,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个不会的,他们要比我们知识结构新得多。”从教育界转行成为IT业职业经理人的朱桦先生认为:“IT行业年轻化是一个趋势。从事这个行业30岁以下的人,几乎是凭着自己的决心和毅力走过来的。”
一般说来,新兴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更倾向于年轻人,因为他们更合适新经济的特征。
最尴尬:如果上司比你年轻
在外企,35岁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年龄,心情会有些复杂:世界观已经形成,工作经验丰富,思想观念也很OPEN,到别的外企很可能是你的老板比你年轻,虽然经验并不比你丰富,这就比较尴尬。
一位25岁的电视人说:“如果老板对你不满意了,要提早准备走人。如果事业不算非常顺利,男人在这时希望换工作的可能比女性多一些。”对于35岁换工作的问题,他说:“35岁,要换工作一般都是升迁。找工作?很可怕1
在领导层越来越年轻化的某些行业,超过35岁的非管理人士,的确不如更年轻的雇员受欢迎。
猎头专家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做了一个分析:“有的人选择被管理的角色,有的人选择管理的角色;如果大学毕业后在同一行业工作10年,仍不在管理的职位上,那么,从35岁才开始选择管理的职业前景,往往不被看好。对于公司来说,35岁以上的普通职员,对于刚刚起步的公司或大型跨国企业来讲的确显得年龄偏大,特别是在那些工作压力很大的职位上,他们往往有不太适应的表现。例如,不能快速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甚至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出现健康问题。但是对于管理职位来讲,35岁往往意味着更多的经验,花更少的时间处理更大更难的问题。一般来讲,企业只要用人得当,即便他在35岁才加入一家公司,也可以勤勤恳恳地为企业工作5到10年”。
最无奈:期望薪酬高一些
年纪大的人对自我价值、权利要求更成熟。很多年轻人对养老保险等一些权益并不完全在乎,而比较成熟的人会考虑得更全面,如养老、医疗、住房、培训、权利等等。生活成本高也高,子女教育开支、住房等,所以期望的工资水平一般也比刚毕业的要高。同时,人生观、世界观、工作方法、习惯基本已经形成,很难改变。这些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求职的难度。
现在,也有很多企业对天才不惜投入。今年,民营企业已经在工资待遇总体水平上超过国有企业,但是总量还不是很多。一位海内外知名公司的资深人士介绍:“我们的待遇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招聘分两种情况:大学招聘,一般是研究生或MBA学历,要求最好是从零以验开始。还有一种是专业经验招聘,而这种情况就不是看年龄了,也招过36、37岁左右的人,但国外这个年龄开始从事金融业的人很少。”他指出:“年轻化不论在国内国外都是一种趋势。像金融业,在国外的从业人员,主要是30岁左右,一般35岁基本已达到事业的顶点。如果在那个年龄还没有达到,就可考虑离开了。招聘时,我们并不就年龄做规定,因为这是一种歧视,但是最后发现:严格的招聘考试之后,入选的都是年轻人。”的确,一般35岁以上而被这样的企业看中的人物,也多是靠猎头说服牵引而来。
一般来讲,35岁的人考虑转换工作确实比较谨慎,第一看钱,第二看发展,起码比现在薪水超出20%以上才会换,到40岁以上就很少动了。成本普遍高于年轻人,这是雇主更愿意投资年轻人的原因。设置35岁这道坎的人,存在“显性理由”。
中央电视台一位刚从记者转换为编辑的年轻人说:“真正好的产业都是黑发人的产业。像证券业、IT业,工作要求高效率、反应快、迅速下决断,电视台也是这样,生活节奏比较快,对体力要求比较高,包括领导都比较年轻,一些制片人也就30多岁。”
也许看到就业之不易,70年代末出生的“小太阳”们更明白成功的现实定义。在他们中间,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不辞辛劳,早早赚钱,早早退出,早早摆脱为生存而奔忙的状态。这也许将给就业市场带来新的刺激和动力。
附件
遇到这个坎儿怎么办?
我们向一些处于这个微妙年龄的人群了解了一下。他们的办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求助于自己的关系网。一般说来,这个年轻已经积累了一个稳定的关系资源,这个时候就要派上用常
2、 毛遂自荐。在一些专业网站上,或者一些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相当条件的人在不遗余力地推荐自己。
3、 通过猎头服务。科锐公司网络部经理马峰认为:“猎头公司可以告诉你的是:‘你适合做什么?’‘还欠缺什么?’在推荐给雇主之前,有的猎头公司已经在培训你了。”但在目前情况看来,猎头服务比较集中的是IT、医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4、 现在的相关媒体和招聘会比较多,信息丰富。可以通过它们择业。这是一个常见而且相当普遍的办法。
5、 网上投递简历,参加网上招聘会。
特别提醒
1、 在三十岁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有比较明确的人生目标。除非现在从事的行业已经完全没有发展前途,否则不要轻易进入陌生的行业。尽可能地选择自己业已熟悉的行业和职位,除非有非常合适的工作,否则不要轻易跳槽。
2、 过了三十岁,就应该有危机感。自己应不断地充电,增加适应工作的能力。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
3、 对于新工作可能带来的利弊有一个比较全面地审视,充分征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见再作决定。如果真要换工作的话,在求职时要特别强调自己工和的成绩与经验。
4、 在这个年龄段,换工作尽量选择管理层的职位,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丰富经验。35岁“黄金年龄段”的人往往具备他们的一些优势,在企业中能发挥指导、带领的作用。
上一篇:万无一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