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正文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3篇

  科学认识非战争军事行动, 深化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理论研究, 对于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大学军事理论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1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3篇

  关键词:军民融合; 协同创新; 障碍因素;

  1 问题提出

  自建国以来,军民协调一直是我国诠释融合式创新的重要手段,从改革开放之前的“军民兼顾”与“军民结合”,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寓军于民”与“军民融合”,无一不体现着这一伟大思想的重要内涵。作为军民协调关系中最具突出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军民技术协同创新,也经历了“单边溢出→双向互动→融合创新”等阶段,而促进军民科技互动过程演进的主要因素是为了改变“隔离创新带来的军用与民用领域技术创新碎片化、重复率高、相互交流少”,针对这一重要议题,理论界中已有大量文献,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构建[1]”、“创新能力体系建设[2]”、“融合产业创新平台的政府供给改革[3]”、“国外发达国家军民协同创新典型模式[4]”、“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5]”、“技术转移网络运作机理[6]”等诸多方面开展了详实且丰富多样的研究,为我国军民产业互动创新水平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及相应政策优化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本文认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系统是由军工企业、民用研发机构及产业组织、高校与科研院所、军方组织以及其他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科技主管部门、科技中介等社会组织所构成的复杂联盟,各创新主体在权力资源、运作模式、协同创新观念、组织文化上都存在着很强的异质性,所以顺利实现这一新型“官-军-产-学-研”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就必须从协同创新过程事实出发,分析军民融合创新进程中的障碍因素,减少对立与冲突,以提升系统运行水平与效率。

  2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主体及功能定位

  如图1,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包括以下几类主体:①军方及其研究机构。军方通过对战略形势的变化以及对整体军事实力的评估,提出武器装备的发展要求,并作为组织管理者的角色进行项目设计、规划、立项、审批、验收等工作。军事研发机构则根据军方提出的要求进行研发,并从现有装备水平、技术可行性论证、性能设计等多个角度就研发的方向与进度进行反馈,以对军方决策调整优化提供依据;②民用研发机构及产业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民用研发机构与产业组织以市场开拓、满足动态竞争、获取经济为目的进行新产品(业务)研发,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他的商业化运作,其在军民融合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是:①国防技术向商用领域扩散过程中的技术承接与吸纳,对传统民用工业进行升级改良,如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大量军事技术向家电制造、汽车、能源与环保、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民用领域渗透;②民用研发机构与产业组织包括向军队与军事企业提供产品、服务、原材料,通过公开竞标与取得资质形式为军队提供承制装备,参与军事装备的研制与设计、装备维修与革新、入股军工企业;③高等院校拥有社会中最为雄厚的技术人才、设备资源,在世界各国实践中,高校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工作对推进尖端武器研发、军事装备升级、军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①有效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探索适合推动军地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体制、新模式,促进军民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科研联合攻关机制,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技术合作研发;②与军队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军事科学院、高校为依托,开展联合培养军民两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工作,在学科、项目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③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双向孵化;④科技中介、协会、金融机构。科技中介主要负责各创新主体间的联系,在融资、技术、信息需求上为军民协同创新组织提供支持,行业协会在经济与法制两个层面,发挥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作用,维护每一个军民协作创新主体的权益主张与诉求,同时,行业专家的组织身份也决定了其管理经验与市场信息提供者的作用。

  3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障碍分析

  3.1 信息共享与技术产权障碍

  3.1.1 军方单位的观念障碍

  我国军工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运营体制之下,无论是资金来源、项目立项与审批验收都具有极强的政府与军方色彩,加之军事工业较民用工业在社会声誉、技术先进性水平上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很多军工企业对“军转民”、“民转军”所带来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以防止泄露军事机密为借口,对法律框架内允许的军事技术禁止向民用机构输出,也无视民用机构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市场化运作方面取得的良好成绩,在主观上缺乏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意识。

  3.1.2 机制保护下的军方利益障碍

  从市场属性来看,军工产品(服务)市场具有高度的垄断性,特别是现行国防制度情形下一些涉密性较高的产业与产品,均受到严格管制。相比于民营商业机构,军方企业无论是在产品价格、产品合规性范围、补贴及税收政策优惠、审批权限宽松度上均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民营商业机构在与军方性质的机构、企业进行创新合作的过程中,除了要面临已有的创新与商业风险,还要承担来自于军方合作者方面的“临时强制退出所带来的沉没成本风险”与“成果收益被侵占风险”。

  3.1.3 设计观念障碍

  军事企业产品一般注重规格、质量、强度、韧性、耐高温(严寒)等物理性指标,很少看重商业化价值,并在设计生产模式上一贯表现为“多试验、少生产,规格一致,小批量,渐进改良”。而而民用商业部门一般出于占领市场、满足尽可能多的消费者需求、获取经济利润的目的,在产品设计上最为看重产品是否符合经济性、易于生产和销售,并体现为“大批量、多样化,低成本、多功能”特征。产品设计标准观念的差异,必然导致创新协同中军方与民用研发人员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3.1.4 知识产权归属障碍

  新经济时代,产权是企业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维持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核心资产,所以军民融合创新中民营企业欲通过借助军方技术向自身的输出及联合研发获取关键产权是一大重要目的。但目前《专利法》、《著作权法》并未就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界定,从操作上看,只要涉及军方及相关单位利益,国家比较倾向于做出对其的产权划分,这对民营研发机构与企业造成了强烈了不安全感,虽然会采取其他方式对其进行补偿,但对其创新积极性的打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3.2 协同创新“锁定”与路径依赖障碍

  3.2.1 创新主体行为“锁定”

  “民转军”过程中,不少民营企业与研发机构在创新意识上逐渐淡化,沦为彻头彻尾的军用品供应商,因为军方采购所具有的利润稳定性、超额性,设计、生产、供应行为“听指令”成为常态,甚至将民用生产业务比例下调与摒弃。从功能定位角度看,军民协同创新产业链中,民企逐渐成为创新网络中最为边缘化的节点,军工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发展战略、市场前景预判往往发挥着主流带动作用,民企难以依据外部市场变化进行自主创新并在整个协同网络中发挥引导作用,使创新主体行为被“锁定”。

  3.2.2 创新路径依赖

  在长期军民科技研发体系相互隔离的各自发展进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原因导致重复研发现象非常普遍,同一项技术在不同的领域中被开发出来,只是在技术标准上有所差异。在融合之后,当军方与民用商业机构同时认识到重复研发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就会形成“比较--筛选--摒弃”的合作模式,即通过比较同一类型技术的可靠性、发展潜力后,筛选出所有创新主体认为最佳的技术设计方案,这一过程中,由于军方研发机构能够获得更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土地及其他优惠政策的支持,加上其拥有更强势的主导能力,民营机构往往只能成为跟随者,既不愿意对已有方案提出挑战,更有着“不愿意进行创新投入,直接‘搭便车’”的内在动机。

  3.2.3 “军转民”科技成果市场化难度高

  参与军民协同创新的民营机构,在创新路径依赖机制下很难进行科技成果市场化,许多“民参军”机构往往陷入“只关注技术的先进水平与成熟度”,而忽视了“现有企业资源条件下,能否将这些技术进行成果化运用”,具体包括技术引进之后的人才与配套设施建设该怎么做?转化为市场中产品后的维护与进一步改良升级应当如何进行?面对用户新的需求时怎样与军工企业进行协调、反馈以进行设计方案修正?等等,这一系列问题考虑的缺失都对军事技术民用化、商品化造成阻碍,另外,国防技术产权的长期“国有化”与技术“军转民”后利润分享机制不明确,致使军事机构人员产权商业化动力不足。

  3.3 金融支持有效性障碍

  3.3.1 融资渠道窄,投资风险可控性低

  我国目前国防科技工业支出的主要资金来源已经实现了开放式金融、银行金融、资产证券化,以PPP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合作体系也已经建立,但是对国家财政的依赖与非公有资本融入度仍然很低。在正规金融上,银行普遍向军民合作创业企业提供贷款还是基于信用与抵押贷款,在资本市场融资上也是主要靠单一的股票形式筹资。

  3.3.2 基金平台建设刚刚起步,投入规模与管理水平不高

  自2015年起,以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各类省市基金平台(如贵州、陕西、四川等地建立的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平台(国华军民、中船重工、中信国通、航天资金,等)、阶段引导基金平台(达晨创投、国创投资,等)纷纷建立,但在投资规模、投资领域与示范效应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从基金运行看,虽然在短短几年中军工企业及军民合作企业在金融创新、基金管理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极运用大数据方法对军民协同创新资金进行了有效管理,但真正具有实力的军民合作基金管理平台少之又少。

  3.3.3 基金平台金融创新步伐慢,资金使用水平较低

  基金不仅为创新主体提供经济支持,也为项目、产业运行中的风险内控有着意义。我国军民协同创新基金投资方式单一、系统性规划不足是突出问题,在融资方式上尚未普遍形成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融资方式,在军民融合产业重点投资领域的识别、融资与投资预测及评估、融资模式与基于产品设计的资金阶段性分配使用、资金使用情况披露上也为形成有效的制度性建设。

  3.4 高校文化与评价体制障碍

  3.4.1 高校科研人员的文化与角色冲突

  大学教师从事科研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以试验成果、研究报告、论文向同行及社会证明其自身价值,以获得学术声誉上的满足感,并取得相应的科研奖励报酬。并且,科研成果公开也是一大诉求,与军方单位联合研发取得的成果并不能公开,致使很多高校科研工作者不愿意进行军民协同创新。随着中国《保密法》条款的越来越严格和对国外间谍渗透防止力度的增强,一些原来只属于科学领域的信息也可能导致涉密问题,所以风险规避也是相当一部分高校科研工作者回避军民协同创新的重要原因。

  3.4.2 多数非军事高校难以获得军工项目准入

  除了哈工大、北航、北理、南理、南航、西工大等少数国内原隶属国防科工委的高校,其他国内高校无论是学科声誉、师资力量、实验设备、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很难涉足军事装备领域。我国目前军事装备工程项目在时点、规格、管理模式上非常严格,很多高校难以达到既定的项目质量控制标准。在实践中,高校助推军民协作创新网络的行为呈现碎片化,只能在部分项目流程及部件制造上提供非连续性支持。

  3.4.3 高校评价体系与军工项目的不契合

  在很多高校科研人员认知中,基础研究往往推动了军事工业的发展,例如物理学研究成为原子弹制造的技术基础,而相反的作用并不存在,参与军民协同创新并不能为高校学术发展及培养人才有所帮助,并且,在现有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论文、项目与科技奖励是三大核心指标,大量参与军工融合创新能否普遍被纳入评价体系仍是一个未知的问题,尽管在一些大型军工工程项目中,高校参与者获奖的概率会更大,但往往在署名与否与顺序上不占优势,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性。

  4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障碍的消除对策

  4.1 建立军民互动交流机制,强化创新主体独立地位

  4.1.1 交流机制构建

  国有军工企业独特的非市场运营机制及知识保密体系规制下所带来的知识共享与交流主动性不高,以及对待设计、生产运营观念差异阻碍创新网络内各节点交流,因此加强创新节点之间及网络内外主体的交流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军工非关键技术的公开化、非核心保密领域的非军事机构准入权限上要有所放开。

  4.1.2 放款政府管制,破除路径依赖

  政府及各级管理部门、军方对军事研发机构、军工企业的管制应放松,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适当放权,让军民融合创新网络中的核心军工组织能够建立市场化、商业化意识,走自由发展的道路,在军民两用技术商品开发、商业化模式道路中少一些行政导向、多一些政策支持,积极引导军民融合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积极与网络外的商业与社会机构多交流、多沟通,在经营管理理念上多向其他优秀组织学习,民用商业机构也应保持自身独有的运营模式,避免盲目依赖。

  4.2 形成军民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提高基金平台效率

  4.2.1 拓宽资本注入渠道

  完善准入机制,允许各类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社会风险投资机构向更广泛的军民融合产业领域进行投资,设立各类典当行、担保组织、互联网金融组织,加速再担保、再保险等机构的大力融入,以全面分散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与市场化中的风险。金融部门进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为相关产业园建设、项目孵化工作提供信贷资金,积极引导军创企业采取“建设-经营-转让(BOT)”与“公私合营(PPP)”进行多元融资合作。

  4.2.2 探索新的基金合作路径

  军民融合创新资金支持体系不可能自发形成,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国家出台的《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意见》要求,在各类军民创新合作项目的立项、审批、执行上就军民协同创新产业集群、人才培育、基础设施建设、辅助设备保障方面的规划进行细化,明细每一项支出的规模与有效性,并引导军民合作企业在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不良资产处置、资金风控体系建设上进行优化和改进。

  4.3 高校应加强与兵工企业与民营企业交流合作,强化高校军民合作创新科研、教育改革

  4.3.1 强化双向合作,发挥政府支持作用

  高校在注重校内创新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省部级)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加强与兵工企业合作技术创新平台的共建力度,并与民营企业合作成立产业化基地,拓宽合作深度与广度。这一过程中,国家政策层面要就高校进入国防体系建设的准入门槛、申报流程、利益分配、产权归属、审批标准做出放宽和明确的界定,地方政府要在平台建设、土地(产房、信息网络体系)供给上给出强力支撑。

  4.3.2 加强宏观协调,形成整套激励

  教育、国防、财政、科技等各部位在高等院校重大军民科技协作研发决策上要形成顶层协调机制,联手推进“高校--军工企业--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网络建设,并鼓励高校学者、著名民营企业家、军工企业以及国内外各大智库积极协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基金等中加大军民两用技术研发项目的比例与资助金额。同时,教育部应出台新的《高校科研考核管理办法》,引导各大院校积极调整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将教师参与军民融合协作创新及取得的关键性技术成果与贡献、纳入教师科研评价体系,并与个人薪酬、晋升、职称评定与续聘密切挂钩。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2

  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林老师就用PPT向我们展示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与军事科学有关的理论知识,增强集体主义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增加自己的忧患意识,强化国防观念,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今,为期八周的军事理论课已经落下帷幕。即使是网课,我依旧秉持着认真的态度,学习完了这门课程。同时,我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很多,受益匪浅,具体的收获,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当中,我不仅学习到了军理知识,还深刻明白这门课程设置的意义。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出发,可以悟出:国家安危并不仅仅是靠军队维护,而是靠举国上下的全民,万众一心,维护祖国安危。梁启超有云:“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新鲜血液,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有国家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努力为国家效力。

  第二,我深刻意识到到国防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拓宽眼界,让思维更广阔,是非常重要的。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国防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国防教育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有很强的综合促进作用,是磨炼身心的有效方法。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自己无穷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

  第三,学习完这门课程,我也深刻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止步于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进入脑海里,久了也会慢慢忘记。唯有积极努力去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所以在学习完后,我也会努力去参加与军事理论相关的活动,自觉履行国防义务,自觉承担有关责任,认真对待,努力为社会营造“为国防尽责任是光荣”的良好氛围,争做国防意识合格的大学生。

  除此之外,我还明确了一个概念:军事理论课不等于武器介绍课,也不讲打打杀杀。更多的是对于军事理论相关知识的介绍,让我们大学生了解最基础的军事理论知识,学会正确看待国家与军事相关的新闻,进行更加有深度的思考,研究国家军事发展,更好地探讨国际事务,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

  除了对于课程有很深感悟以外,对于我的授课老师,林德时老师,我也表示深深的认可与感激。即使是网课,林德时老师也会很认真地准备,提前通知大家。认真负责的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往往是枯燥无味的,但是,结合了一些其他的方式,就会生动很多。所以在上课期间,林老师会穿插一些相关视频,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课堂的互动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当林老师的题目一问出来,大家的弹幕都会积极地回应。有时林老师也会设置抢答,活跃大家的思维。答对问题的同学也会得到相应的奖励。曾经我就有被林老师抽到过回答问题,回答得不错,林老师奖励了我三颗星星,我很开心。最让我感动的是,林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有透露,会对大家的积极互动进行一个记录,还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记录”。满满当当,显示出了老师的认真负责以及贴心。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增加师生感情,还能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可以及热情,例如我,就很被林老师的细心所打动,更加喜爱这门课程了。

  虽然在网课期间,我们没有军事理论课纸质书本,但是林老师还是很认真负责地把电子资料发到课堂派和群里供大家参考,方便大家温故知新。再加上线上网课的智慧树专业网课课程教学,军理课的授课资料提供得还是很全面的。

  上网课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观看回放。遇到不懂,落下的知识,我都会及时观看林老师的回放进行重温。除了盲点,我也会及时记录自己的错题,进行修正。比如有一节课的问题是:你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常备军)由哪些部队组成?我回答的是陆军、海军、空军。答案是除了陆军、海军、空军,还有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当我看到答案时,我立即明白了自己还有许多军事理论知识储备是不充足的,只停留在表面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通过这门课程,我也意识到自己的短板,努力改善自身,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重温、修正题目,来强化自己的印象与理解。

  在这短短的八周里,我没有一次缺勤,每一次都及时签到,秉持着端正、认真的态度,按时回答老师的问题,积极参与老师发起的互动,学会自己深度思考。虽然现在已经结课,但是军理课对我的影响会永远留存。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3

  摘要: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古人视礼义为维护社会国家的安全力量,必须严格遵行,防止逾越,称为国防。

  关键字:国防重要性、国家主权、国家的发展、国家的核心利益。

  (1)、当代国防的重要意义

  国防指为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的武装侵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服役章和颠覆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国防伴随国家的建立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用来保障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国民的安全。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言—语中的。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国防的主体是国家。国防的目的,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统一、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国防的手段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 国防的对象有:侵略和武装颠覆。国防的重要性在于,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是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必然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现代国防又叫社会国防、大国防、全民国防,包括武装建设、国防体制、军事科技、国防设备、国防工业、国防工程、军事交通通信、人力动员、国防教育、国防法规诸多方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从最高元首到每一个普通的公民,从军事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意识形态都与之密切相关。 现代国防以军事力量为核心的,其中,还包括有关的非军事力量,它重视国家的战争潜力,特别是战时的动员效率;它还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田力的竞争。现代军队是知识和科技密集的武装集团,强调质量建军胜过“人海战术”。和平时期国防的作用是威慑,要求不战而胜;战时国防的责任是实战,目标是胜利。作用: ⑴国家安全保障。 ⑵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 ⑶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2)、当代各国的国防类型不尽相同

  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十分微妙,国与国之间既相互竞争,又通力合作。

  因此,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每个国家的国防类型,都不尽相同,具体可分为四种类型:1、扩张型。大国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奉行霸权主义,侵略、颠覆和渗透他国。2、自卫型。主要是依靠本国力量,广泛争取国际的支持,防止外敌入侵,维护本国安全稳定。我国坚持和平自主的防卫原则,永不扩张,也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一寸土地。3、 联盟型。以结盟形式,联合他国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联盟型又可细分为扩张型和自卫型,还可分为一元联盟和多元联盟,前者有一个大国做盟主,后者则有多个多个做盟主。4、中立型。中小发达国家严守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制定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如瑞士是永久中立国,而中国则属于积极防御自卫型的国防。

  在当代国际社会,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防,俗话说:“兵可以千日不用,国不可一日无防”,这不仅道出国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更体现其对于主权国家的战略意义,对我们这样一个在近代史上饱经屈辱、历经磨难的民族而言体会尤为深刻。曾经的大清帝国GDP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其经济规模何其之大,但是却因为闭关锁国、科技落后、国防空虚遭灭国之灾,使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屈辱历史。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最终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站立起来,通过七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当前我国的经济与科技水平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也处于最接近民族复兴的重大发展阶段,这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带来严重挑战,也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既得利益集团带来重大冲击,他们为维护自己的霸权和既得利益不择手段,甚至通过军事恐吓迫使我们放弃核心利益

  (3)、当代国际环境的分析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处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正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中国需要并十分珍惜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

  近年来,虽然国际形势日渐缓和,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横行。居安思危,我国既要加速发展,也要确保国防安全,“国富”“兵强”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两大支柱。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国家实力、国家潜力、把潜力转化为实力的能力。国家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能力,尽快而有效地将各种条件和能力转化为国防实力,这是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现代国防是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现代国防,仍以军事斗争为基本形式,与此同时,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非军事斗争愈演愈烈,其作用日益重要。 现代国防既是国家行为,又是国际行为国防的国家行为主要表现在:国家利用各种条件和能力建设国防;依靠强大的国防,政府就能集中精力制定政策,调动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确保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国防的国际行为主要表现在:国内与国外、国防与国际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和平与战争、国际经济繁荣与衰退都直接影响国家和国防建设;国际和周边局势动荡,国家必须在国防方面给予更多关注,一旦遭受外来威胁或外来侵犯,必须动员国防力量,迎接外来挑战。 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目标 最低层次目标是自卫目标,国防范围限定在国家领土、领海范围内,着眼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级层次目标是区域目标,其范围限定在国土之外有限的周边区域内,着眼于增大国防纵深和弹性,为本国安全和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周边环境

  (4)、国防建设面临的挑战

  中国正紧紧抓住和利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中国国防建设仍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和挑战!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上,对于我国的威胁与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 有的国家深化亚太军事同盟,扩大军事存在、频繁制造地区紧张局势;

  2. 个别邻国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上采取使问题复杂化、扩大化的举动,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制造事端;

  3. 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威胁不断上升;

  4. “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仍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

  5. 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政治,对中国虎视眈眈,企图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

  在这种微妙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就更应该加强国防建设,来维护本国繁荣稳定的发展,顺应国际社会发展的潮流,建立起国家完善和强大的国防系统是每个国家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发展与进步的基本要求,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国家的发展将会受到别国的限制,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是多么重要的事。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作为支撑,国家的各种权益就得不到可靠的维护,为了能在多极化战略格局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我国必须努力提高包括经济、科技和国防等在内的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抵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独立和国家主权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国家不断拓展的战略利益的需要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3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