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制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 论文大全
- 2022-04-23
- 156
语文目标设定存在的问题
首先,就语文课堂目标达成的衡量标准来说,其所采用的方法不尽合理。因为就目前来说,其通常采用包括教学任务的完成量与时间之比以及学生卷面成绩在内的两种方法来进行确定。然而,我们发现,知识量的多少决定任务量的多少,这就意味着,进行密集式的知识教授所得出来的单位时间任务量越大。而且学生卷面成绩的高低,也只是取决于学生对纯学科知识的把握度,而并不能全面的将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客观、公正地表现出来。
其次,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传授时,首先必须明白学生要的是什么, 即所谓“教什么”的问题,然而由于语文是一门有别于规范的数理化的课程,许多教师在自由而复杂的语文教学面前显得手无足措,事实上,语文教学目标模糊一直是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所面临的一个难题。通常来说,语文作为一种母语教育,其所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字、词、句,而是包括现代汉语语法、中国文化以及情感和写作能力等各个方面。
最后,就语文教学目标来说,其与纯科学教学目标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为纯科学所要求的是精简的、客观的、唯一的,但是语文教学则要求在传授知识和强化能力的同时,实现内容的丰富化、学生情感的升华以及思维的多元化。因此,这就在另一个层面上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提出了新的问题,语文教学是要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是更注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的培养、人格及情感的陶冶,还是注重学生潜能的激发,都是相关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所要面临的问题。
优化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目标要明确化
教师在平常的备课过程中,把三位目标设定得很具体明晰,上课时却往往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呈现,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都不清除老师讲了什么,自己学了什么,云里雾里的,教学收效甚微。所以教师制定了教学目标后,还要把它明确地呈现出来,以防止教学目标的流产。呈现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教师可在课前通过板书或口述把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表达方上要有启发性和鼓动性,避免用“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生硬的话语。比如我们在学《山居秋暝》的时候,可以说“我们今天学习《山居秋暝》,同学们想知道作者在这首诗歌歌里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吗?”以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带着兴趣来开始学习。
2、在授课过程中加以呈现,如“刚才我们解决了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
3、在课堂结束时明确目标,最好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加以点拨,并通过作业检测目标,强化认知。
此外,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要有针对性,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诸如 “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认识”这种缺乏针对性的提问,往往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因为这个“认识”包含的东西实在多如牛毛,究竟是语言特色还是艺术手法抑或思想情感、主题宗旨。而且,由于学生缺乏对文本的系统认知,他们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支离破碎,也许一个都不是教师预设的目标,那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因此,教师要尽量把教学目标精细化、明确化,力争做到“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
二、目标要人性化
教师在备课时,都能把文本吃得很透,认定这个是重点,那个是难点。实际上这些目标往往是以教师自身为出发点,是“我们要教什么”,而不是“学生要学什么”。颠倒了学习的主体,把教学变成“填鸭”行为,强制喂食,机械灌输。一方面是学生懂了的或一看就懂的知识,教师还在反复讲,会让学生生厌;一方面是教师认为简单的学生却有疑难的,又没有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吃不饱。其后果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做法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厌倦,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挫伤了他们的探求欲。所以,从学情出发,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要。
实际上,学生面临文本,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读不懂,二是不喜欢。针对第一种情况,教学目标就应设为解读文本,弄清写了什么,比如《绝地之音》、《想念地坛》这类深奥的文本。针对第二种情况,教学目标就应设为鉴赏评价,让学生探索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领会作者高尚的精神情怀,争取由索然无味变为回味无穷。只有把课堂作为解决学生问题的阵地,抛弃废话、套话,语文课才能有生命力。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语文知识获得有多种途径:一是在社会交往交流中获得:二是从书本上获得,现在还可以从其它媒体中获得。但要获得系统的语文知识必须依靠书本。选人教材的课文是学习积累语文知识的经典文章、是范例。我们语文教师就是要运用教材把语文知识和方法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具体教给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语言符号(如字词、标点及其含义)、语言规律(如语法)、语言艺术(如修辞、表情达意方法等)、谋篇布局(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等),还有对经典作品的诵读记忆等等。至于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感悟,不可像前三例那样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或唯一目标,否则,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难以提高的。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文章所蕴含的语文知识,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恰当地确定具体文章的教学目标。除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中新的语文知识外,要强化方法上的指导
不管哪种类型的文章,在教学时,都不能离开“读”,尤其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在读中领悟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也离不开“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还离不开“写”,要通过写以提高学生对字词的识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逐步提高。
如何科学制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摘 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形式化,除了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各年段的要求,具体、可操作外,还要根据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情况来设定。
关键词:教学目标;具体;学情;学段;文本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是上好课的关键,因此,反思目标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非常必要。那么,课堂教学究竟该如何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在实践中有以下体会和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表述具体,适宜操作
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如果是公开课,还应该使听课老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过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最初设定为: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段落的写作方法。③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的内心情感。
从上述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怎样朗读才算是有感情的朗读?本课时要达到什么程度?“学习重点段落的写作方法”到底是学习什么写法呢?“我的内心情感”到底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在目标的叙述上明显存在含糊不清、笼统不具体的不足。认真思考后,我又重新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在园子里无忧无虑的快乐和自在。②学习生字新词,重点识记“帽”的字形,理解“土窝”“溜平”等词的意思,学会区别“种”“溜”“杆”等多音字的不同读音。③学习文中第13自然段利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披文入境,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与亲密无间的祖孙情。②感受萧红语言的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萧红其他作品的愿望。
二、立足学情,兼顾学段
例如: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定位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在第二学段则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提出了“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学段则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逐步提出了“推想词意”“体会表达效果”的目标要求,这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总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着眼于学段目标的达成,又要考虑原有目标的基础,兼顾与下一个学段目标的接轨,提倡“学期备课”“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对课程目标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对学段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有助于我们了解编者的意图,明确所教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三、着眼文本,注重取舍
教学目标除了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各年段的要求,具体、可操作外,还要根据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每一篇课文要有所侧重,训练扎实,一课一得,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如《明天,我们毕业》侧重于朗读,在读中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水》侧重于品读文中的几个场景,感悟缺水之苦与得水之乐,了解反衬的写法;《早》侧重于在品梅花与品鲁迅的对比阅读中,学习借物喻人的方法。有的教材适合读的训练,有的教材适合写的训练,而有的则适合想象练说。然而每一篇课文由于教师的理解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教法。教无定法,但一定要有章法。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些做法,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我们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研究、反思、归纳、总结,让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
如何科学制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导航仪、风向标。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教学过程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反之则影响教学的有效目标。在近期我校举行的“教坛新星”评选活动中,笔者发现每一位教师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解得知,教师备教学目标的习惯是照抄教参,不假思索。他们觉得教参就是标准,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成了摆设,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注重在内容上斟酌,反复在人文性上思量,而缺乏语言训练、能力提升的意识和行为,当然教学效果就不明显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度、明确
1.要善于根据年段要求灵活设计教学目标。新课标对小学几个学段“阅读”目标的规定是: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的意思;第三学段,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不能随意改变。
2.根据不同年级要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比如:新课标对小学三个学段“默读”目标的规定就是逐步提升的。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些都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随之改变。
二、目标的制定要具体
再仔细查看教师的教案目标制定,几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整篇课文的教学总目标。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并没有制定,还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分开来设计。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怎么能够做到具体有效呢?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体到每一课时的教学中去,但不能割裂开来设计。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比如:一位教师设计的《白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体会白杨树的特点。(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显而易见,此目标缺少了“过程与方法”的表述。白杨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写出白杨特点的?作者写白杨的特点目的是写什么?教师要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模仿、表达?如何将目标具体化?
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来这样表述:(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正确书写字词(重点关注“陷”的笔顺和“疆”与“僵”在字形、字义上的区别,区分“辨别”与“辩别”用法的不同)。(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在读、背中感悟白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3)感悟作者笔下白杨的特点,通过仿写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这样的描述使得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可操作性更强。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它不仅关注了文本的理解,还关注了文体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教法与学法。
三、目标的制定要凸显语文本色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上的培养和锻炼,关键是必须讲究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师要经常这样想:“我通过这个例子要教给学生什么?”那就是要教会学生领悟和掌握学习方法。处在信息社会,人类在努力改善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必须善于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怎样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可见学法指导很重要。
比如:讲解《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雪中送炭”,就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在文本中就是指志愿军战士和敌人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没有吃到任何东西,饥饿难耐的困境。再引导学生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敌人的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战士们吃。学生便很容易理解“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困难急需帮助时给予的帮助”这一层比喻义。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总之,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要学会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及实教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有效制定,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如何科学制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