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展现魅力
- 论文大全
- 2022-08-24
- 133
课堂作为学生接受数学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生动,活跃,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是我们数学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一、 应该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学生的,而学生是鲜活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样的认知是我们的教学成功的关键。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有效的教学是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营造出轻松自然、亲切融洽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
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就会对老师、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反感、甚至厌恶,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很差,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就会大打折扣;反之,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对老师信任,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这样的课堂会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可能还会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数学中的知识相对复杂,逻辑性较强,内容确实有点枯燥,对于不少同学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吃力,常有不少同学感慨:数学,想说爱你不容易。数学知识的严密性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能像别的学科那样旁征博引,涉猎古今,以渊博的知识让学生折服,所以要想方设法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我们应该通过语言的简洁生动,幽默诙谐,有张有弛,抑扬顿挫,深入浅出,把严谨枯燥的数学内容讲得有理有情,有声有色,课堂上还要做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见柔和,以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情态、风度、品格展现教学魅力,给学生以自然、亲切、舒畅的美感。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收获很多,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二、 要建立目标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突出目的性,要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建立符合数学思维自身要求的具有哲学方法意义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不仅是数学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例如,概念的教学,如果就概念讲概念,草率地把概念硬灌给学生,那么只能形成僵硬的概念定势;如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实际事例和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抓住事物的本质,那么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就是积极的、活跃的概念,并能够初步的思考它的应用或推广。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必修三)第三章《概率》中“几何概型”第一课时,根据本小节的教学目标要求:在学生已经掌握一般性的随机事件概率的统计定义的基础上,继古典概型后对另一常见概型的学习,对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概率知识,以及辩证思想的进一步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抓住本课时重点:几何概型的基本特点以及“测度”为长度的运算以及难点:无限过渡到有限;实际背景如何转化长度。在设施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适当改造例题,并设计成不同形式,逐步提高思维的层次,使一般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要求的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深。所以在实际授课中,我首先从实验操作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做两个简单的实验
1.取一根长度为30?cm的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两段的长度都不小于10?cm的概率有多大?
强调基本事件: 从30?cm的绳子上的任意一点剪断
2.在一张25×20?cm?2纸上画一个4×5?cm?2小正方形,向纸上任意点一点,这点恰好落在小正方形内的概率是多少?
基本事件在一张25×20?cm?2纸上任意点一点
让学生探索发现等可能性概率计算公式
在这两个问题中,基本事件有无限个,虽然类似于古典概型的“等可能性”还存在着.但显然不能用古典概型的方法求解, 怎么办?
而对于数学课堂中最常见的例题教学,是单纯的解决问题还是透过例题联系知识点进行讲解?我觉得关键在于我们备课时就该考虑的:这个例题在本节课的作用是什么呢?设置例题的目的性的不同必然有不同的讲解方式。譬如仅仅是为了引入新课,就没必要给出各种不同的解法。目标意识无论在备课还是上课时都不能没有. 当然,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在教学中应该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所以说明确的目标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数学课堂具有魅力的关键;
三、 要建立合作探究,活跃创新的课堂
课堂提问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提问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师生间有效的交往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许多时候往往让学生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因此问题的设置必须经过精心的准备,问题应该难易适中,既要学生思考又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以免影响下面的教学,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善于抓住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并能够加以引导。
其实活跃的课堂并不在于提问的多少,而在于学生的参与,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了,一个开心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下子舒展的眉头都是积极思考的见证。记得有一节课上我在讲解一个立体几何问题时:先是给学生思考讨论了一会儿,然后就同学们的几种常见的思路作了分析,这时一个同学忽然大叫一声“哎呀”,把我们都吓了一跳,他不好意思地解释说:“我一直想这问题,到这一步总绕不出来,被你一语点破了!”我们都笑了,课后我在教后感中记下了这一小“插曲”,我想这样的课堂应该比我直接的提问更为活跃。有一次开校公开课,我刚引入新课,一个同学就举手站起来说:“老师这节内容我昨晚预习了,我想先讲讲。”当时我就懵了:怎么办?备课时压根儿就没想过出这事,但最后还是咬牙让他先讲了,还真有模有样!课后老师问我是否专门设计的,我说感觉就像当头一棒。尽管偏离了我预定的方案,不过全体同仁一致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更为可喜的是,这个爱出风头的同学从此数学成绩突飞猛进,再也没让我为他学习操心。可见灵活多变,适应学生的创新模式使得数学课堂的魅力得以提升
【摘 要】社会在不断发展,国家越发重视教育,带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脚步。在该种背景下,想要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传统教育方式已经难以达到需求,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育理念,可以更好的渗透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推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下文探讨了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的魅力,以期推动数学文化的推广与传承,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173-01
前言
小学数学是一门以计算为主的学科,表面上,小学数学与文化并不关联,而更深层次中,数学却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然而在传统数学教育中,教师直接将文化与数学割裂开来,影响了课堂的活力发挥,导致数学文化丢失,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普遍不足,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1]。对此,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高效数学课堂,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文化,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提高课堂教学魅力。
一、数学中数学文化的表现
数学文化与其他文化相同,都拥有美学价值,作为理科的领头人,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主要展现在自然、和谐、缜密、简洁、奇异等理性美上,在人们利用数学思维解答数学问题时,数学文化的一系列属性被充分展现,无论时归纳数学解题方法,还是对真理的探索过程,数学文化都发挥着重要价值。并且,数学文化中蕴含了浓厚的创新思想,此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而在数学教育中,涉及大量符号、公式,进一步为文化赋予数学美感,因此,数学文化,可以将其看做是一种由表象向内里的深入学习,是将人们对美本质的深刻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文化的作用
社会在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国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们生活富足之后,对文化事业提出更要要求。实际上,任意学科都拥有自身的文化,若学科没有文化,则学科很难发展。因此,在数学学科发展过程中,数学文化的引入不可缺少,如此,方能为数学学科提供发展动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小学生因年纪较小,知识面狭窄,在接受新知识时,对于纯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速度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应积极引进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将文化与解题技巧结合,为学生数学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在小學教育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数学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生逻辑能力。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小学生学习热情较低,很少举手回答问题,部分调皮学生还可能做小动作,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而导致该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数学文化的渗透,直接将数学知识与解题技巧割裂,影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2]
三、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魅力实现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依照学生年龄特点将数学知识分割为数个小版块,学生依照阶梯式学习,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内容有效融合,会逐渐掌握数学技巧,领悟数学精神,提高数学解题能力,转变思维方式。因此,数学文化在数学课堂的渗透成为必然。下文探讨了数学文化渗透课堂中所实现的效果。
1.挖掘了数学品质,塑造了健康人格。
数学文化是理性精神的凝聚,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理性思维,有助于为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重视数学文化的渗透,具体来讲:首先,教师可通过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严谨与务实态度。数学思维的本质为去伪存真,在数学解答中,只有站在公正立场,对所有推理过程严密推导,不能存在虚假行为,方能保障问题得到准确、快速解答。因此,若学生拥有严谨务实的态度,并以此对待数学学习,能够有效保障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健全学生的人格。其次,培养学生守法自律。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守法自律作为理性思维,与数学结论的逻辑结果相符,每一步推理,都需要遵循逻辑合理,遵循数学规则。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对数学规则的态度,只有学生遵守规则,才能更好掌握数学内容。同时,这种态度迁移到生活中,能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对学生人格健全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展现了数学思维的过程,探究了数学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解题,还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数学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文化,才能真正实现高效教学课堂。因此,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思维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同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多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认识问题时,感性大于理性,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数学问题探究过程存在偏差。对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通过积极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积极性;巧妙设置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加强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抽象数学概念向形象化转变,简化学习困难度。如此,将数学思维全面渗透,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3]。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需求,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挖掘学生的数学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以此实现高效教学课堂,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华.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4):96-96.
[2]郑阳.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作用与方式之研究[J].考试周刊,2016(49):71-71.
[3]吴润林.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6):220-220.
上一篇:第1831章 返老还童丹
下一篇:治疗宫外孕的民间验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