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感悟生活教育理论
- 论文大全
- 2022-06-01
- 105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他很早就指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学习历史就要与生活教育密切联系,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精神。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呢?
一、历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他非常重视师生关系的构建。他提出了三项主张: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就启示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教会学生自学,使他们主动地探求知识的本源和归宿,这样才能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反思我们的教学,往往存在着因对学生过多干预和控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而使教学变得凝固、僵化的情况。因而,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不仅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智慧。这就要改变那种教师讲课本、学生记笔记的被动教与学的局面,代之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由感性到理性逐层提高。高三历史教学中经常有练习讲评课,尤其是选择题的讲评,很多教师一般都是采用直接给答案和自己分析、学生听讲的方式。其实,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题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一直注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让他们体验情感、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去解决生活问题。
二、历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实质就是根据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实践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坚信学生中蕴藏着创新精神并具有实践能力,力争创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搭建一个提出问题、提高实践能力的宽松平台。
如在学习选修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的相关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联系必修教材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内容,思考“对于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应以褒为主还是以贬为主”。请学生自主思考后,与学生进行讨论。在肯定学生的见解后,建议学生联系必修教材1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以鲜明对比的方式,从中剖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最大的缺失是民主精神的空白;民主精神的缺失造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极端腐败,它必然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民主与法制是良好社会制度规范与政治环境的保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要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发思辨的火花,提升实践能力。当然,这需要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认真研读教材,充分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阅读水平乃至整个学科能力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
三、历史教学要关注现实
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会学生认识现实,提高学生把握现实乃至未来的能力。因此,历史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探究的机会,使他们能更多地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历史和理解历史,体会到历史就在身边。对新发现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我们则要勇于感知、勇于探索,做到与时俱进。
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紧密联系实际、活化历史教学。这样,历史将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生动的知识。其实,只要教师和学生处处留心、积极探究,就会发现历史与现实可链接的知识有很多很多。如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可以根据当今社会重视道德建设的形势设问:“如何正确认识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以下认识:道德规范方面有利于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提升个人修养;大一统思想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以人为本方面有利于当今民主政治建设;和为贵、和而不同方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方面对现在构建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有很高的价值。
从历史的价值取向看,贴近生活才能与时俱进,贴近生活的历史才具有生命力。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创新,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贴近生活处理教材,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总之,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新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在历史教学中感悟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认为,传统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先生则是“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缺乏锻炼与实践,生活实际与书本知识之间过度脱离。针对上述弊端,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的观点。在他看来,生活中就包含了教育,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就接受着什么样的教育。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的观点。从以上观点中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同步进行,教育的目的在于适应生活,生活教育也强调对人进行终生教育,教育与人的个体人生共同开始,共同结束。
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历史教学的作用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有助于促使学生更为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下,生活是学生最大的兴趣,社会、生活以及教育相互联系。
2.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要求学生通过读、写、背等方式掌握知识,从而应付考试并完成教师的任务。但是,这种方法属于机械性记忆方法,得到的记忆较为短暂,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不利。生活教育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例如,自主调查、小组讨论以及角色扮演等,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
生活教育理论落实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前提。社会的开放与进步使得学生的人格特征趋于成熟,学生越来越重视他人尊重自身人格,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进行生活教育的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信任理解、彼此尊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提问,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情感,获得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2.设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从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任务的角度出发,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将以往单一、枯燥的课堂转变为气氛活跃的课堂。课堂教学受到教学目标的重大影响,教学目标如果仅重视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一味强调传授教材内容的话,将导致历史课程对培养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流于形式,与生活化教育的理论是相背离的。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教师制定教学目标需要结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发现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强化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素养。为了将教材融于生活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予以高度关注,寻找其生活和教材的联系点,制定出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3.在生活中挖掘历史教学内容
以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出于应付考试的缘故,学生学习过程中多采用机械化记忆。高中历史知识本就较为抽象,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对历史内容予以补充。
先对自身观念予以更新,凡是能对教学提供帮助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教材。这些东西可以是听过的歌曲、看过的电视、背过的诗词,也可以是多次改变名称的地区以及经过拆迁的村镇等。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都可用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讲解,教师需要从教材中发掘出与人们生活存在关联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思考历史,感悟历史。
以宋代商业发展情况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阅资料,以形成对现代商业的发展认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总结,从而发现历史与现代商业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方式使以往较为枯燥的历史变得更为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4.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史实,由于时间、空间的阻隔,我们无法对历史事件感同身受,难以对历史事件产生全面认识。但教师可以从现实出发,将历史与生活相联系,采用实物、问题、背景、言语、动作等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
(1)问题探究情境生活化
提出一个问题比研究一个问题更加重要。问题探究能明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进行中国古代商业的教学时,由于古代与现代时间跨度过大的缘故,学生难以形成对古代商业的正确认识。此时就可以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拿出100元纸币询问学生这是什么东西,通过询问学生货币登上历史舞台的最早时间、货币的演变方式等问题逐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货币的演变可以引申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过程、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有助于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2)通过乡土情境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讲解历史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当地乡土资源,当地的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这都是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好材料。例如,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与新中国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教师单独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的话,学生就难以对此形成全面的认知,记忆时可能也多通过机械背诵的方法进行。但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西柏坡的实地参观,结合现场教学与实地体验,将能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直接经验、日常生活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只有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通俗精辟,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重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并将其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一定会对教学改革大有裨益。
在历史教学中感悟生活教育理论一、追求返璞归真,面向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关于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二、注重有机结合,联系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陶行知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就多起来。”在他看来自有人类,社会就是学校。他提出“社会即学校”,主要在于要求进一步扩大教育对象、学习内容,从而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更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时,笔者讲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影响,如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措施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表现,比如,中国花了6年时间才艰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此时,笔者很自然地引入iPhone手机的生产过程:其研发主要来源于美国,基础元件制造主要来自中国,芯片制造主要来自韩国,法国和意大利在iPhone制造中也出了一份力:“意法半导体”公司生产制造了iPhone手机的“陀螺仪”组件,它可以让你的iPhone拥有重力感应系统。当然,最后的组装,超过85%是在“世界工厂”中国完成的。历史课堂教学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更要服务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发展。这样的历史课堂,不再仅停留于再现过去的史实,还注入了现实生活中易于为学生感兴趣的新鲜元素,从而落实教材基础知识点,做到把存在于生活中的历史和课本上的历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升华课本知识,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汲取有益营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强调陶冶情操,为了生活
“教学做合一”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既是生活法,更是教学法。基于此,我们的历史课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教学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感悟生活教育理论】
上一篇:抑郁失眠症的治疗
下一篇:面部祛斑方法「祛斑偏方除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