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语文教学的一点认识篇
- 论文大全
- 2022-11-02
- 117
一、阅读很重要
有一段时间,一些人似乎对阅读教学颇有微词,甚至想要取消考试中的阅读题,声称一篇作文就够了,并且拿科举考试举例子以证明阅读不重要。这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慢差废”情况有关,但更与人们对阅读的认识有关。
其实,阅读很重要,它不仅能够提高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提高一个人的写作能力的唯一途径。这里不是否定多写的独立作用,而是说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技巧基本都来源于阅读。我想,曹文轩先生“阅读是弓,写作是箭”的说法大概就是源于此吧。虽然人们的写作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但是,写作内容和写作的技巧大都有所遵循。我们从一些大作家的创作谈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譬如,张爱玲之于《红楼梦》,莫言之于马尔克斯。
阅读不是生吞活剥的死记硬背,而是用文本激活我们自身的思维,让我们发现自我并有所创造;进而,发现表达的奥妙,行文的技巧。我们的写作就在不断的阅读、练习中获得提高。所以,阅读基本上能决定一个人写作数量的多寡、内涵的深浅以及我们表达的方法和效果如何。没有大量的阅读,我们的写作内容就容易枯竭,表达就会变得死板。梁启超先生说:“中学毕业下来,学生总有几百篇文经过目、经过心,再没有不会作文的了。”可见对阅读的重视。一些昙花一现的作家也许就是由于阅读太少,思考太浅。
二、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
阅读教学的结果有时让人失望。语文教学变成了“语文考试教学”。这是阅读教学效果不好导致的结果,不是阅读的错。我认为,阅读教学有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肤浅化。重复一望便知的东西,不能发现、揭开文本的奥秘。以孙绍振教授、赖桂云教授、詹丹教授等为代表的高校教师、学者亲自解读课文,就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没有创造力的课堂,没有发现的课堂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给学生真正的收获。所以,一切没有发现的课堂都应该扫地出门。
二是结论化。语文教学变成了一个个知识点的记忆。缺少认识的过程,发现的过程。不能提高能力,无法形成素养。使能力素养立意的语文学科变成了纯知识记忆的语文。
三是碎片化。结论化是因为阅读教学的碎片化。一节课里,知识点太多,要学习的内容太多,讲完就是成功,哪里有时间“重锤敲击”。
三、体会体验很重要
阅读教学学习什么,这个问题似乎不言自明,可是又似乎没人能够说得清楚。大多数研究者只是从阅读过程进行论说,只牵涉到阅读方式和方法,对于阅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能力提升很少谈到。换句话说,这样的阅读教学说法基本是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阅读课就是为了让学生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这堂课就结束了。语文课难道就是解决“问题”的课吗?问题解决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够提高了吗?然而,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回到阅读的“原点”。首先知道为什么出发,然后才能知道要到达的终点,才能知道中间应该选择走哪些路。这个“阅读的原点”自然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又是什么呢?有论者认为包括阅读的原则、方法、技能和习惯。可是这些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吗?这些东西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因为这些方法、原则、技能、习惯肯定不是阅读的目的,充其量只能算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得鱼而忘筌”,这是“筌”而不是“鱼”。
我们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领会文字作者说明的事理、刻画的情景、抒发的感情。也就是说,这些内容学生原来看不明白或读不出来,经由教师指点,然后学生能够感受到,进而有了切实的体会。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阅读教学大致应经三个步骤:学生阅读、谈阅读感受,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教师指点、学生互动,发现文本的奥秘;学生再读文字,感受、体会文字的妙处。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学生正确的阅读态度、方法、技能和习惯。这个过程的核心就是体会。没有体会,一切目的的实现都无从谈起。
比如,阅读《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过景阳冈、杀潘金莲,既让人感到场面血腥暴力,亦让人感到荡气回肠;可是到了快活林,特别是血溅鸳鸯楼,不仅仅是紧张,还让人感觉不寒而栗,杀了十几个人后,武松跳下城墙,从容观察,从容换装,从容欣赏月光,从容向东而行,作者从容写来,读者却能够在从容中感受到其中的冷酷。这些文字若轻轻放过,没有体会,就不会有什么收获。
四、学习过程很重要
既然要涵咏、品味、体会、体察,就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就必须有时间作保证。但仅仅有时间,放羊式的让学生去读,虽可能也有收获,但必定收效甚微。因此,若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设计好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阅读,体验知识。
所谓知识不过是前人经验、体会、研究的一种结果。我们必须快速、高效地经历这个发现的过程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内化知识,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实现能力的迁移。而在语文课堂上,要实现这种快速高效地学习就必须转变教学思路,更加注重“学的过程”,实现由“课堂”向“学堂”的转变。而教师就必须有更加精确的定位,即教师的教不应是课堂的核心,学生的学才是课堂的中心。只有在学生确实无法学会的时候,教师才大讲特讲。一般情况下,教师应退居其后,做学生学习的陪伴者、监督者、指导者。让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体会其中的乐趣,体认知识的涵义,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能力的提高,素养的提升。
可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的教变得轻松,因为若要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思维的障碍,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点拨反而向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实现这种转变,教师就必须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素养,使自己能够从容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种种问题;更要积极地研究学生,能够做到通过“望闻问切”,快速诊断出学生学习的状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因此,这个过程应是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发现和教师陪伴、诊断、指导的过程,也应是一个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享受语文的美好、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
浅谈我对语文教学的一点认识一、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
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二、努力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
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也能收到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纯洁道德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浅谈我对语文教学的一点认识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活化教材、补充教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其次?,?语文这一科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 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一节课四十分钟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开发创造思维,少不了引入游戏和学生互动。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把学习当成乐事,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课前品尝 游戏点心 ,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预习课文,用知识得到巩固与积累,同时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生字卡片传递,既是对生字的认识与巩固,又是词语的积累;课堂中畅游 游戏世界 ,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等等,将这样的游戏多运用于生字的认、写学习中,让孩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 活 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孩子们用他们的方式通过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空间。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浅谈我对语文教学的一点认识篇】
上一篇:观看少年黄大年话剧观后感
下一篇:台球比赛活动方案三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