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
- 写作范文
- 2023-01-27
- 121
“学而不思则罔”,对教学进行反思,可以克服思维定势,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走出教书匠的行列。反思是“教无定法”的要求,也是做“学者型”教师的内在要求。下面是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我认为本节课有一定的亮点和创新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亮点
1、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说出体验、看法。
文化生活,其实这一模块开设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审美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和信心。而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个特点也就说明了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那么,学生可以说在无形中已经充分接受了文化,缺少的只是对它的理性认识和整体感受。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文化的感受上升到对文化理论的学习、对文化知识的正确把握则显得分外重要
文化生活课本里,每节新课都设有一个探究活动作为导入,而这些探究活动都是非常生活化的,都可以由学生的生活体验或已有知识库存中得到一定的认识,而我认为,现在高二年级学生对于文化感受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因此可以对这些探究活动做相应的调整然后让学生自己讲出对问题思考的结果,这样就可以给新课知识点讲解减少很多障碍。而这样能达到另一个效果,就是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立刻融入课堂,不用浪费时间调节学生的情绪而直接进入课堂的学习。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结合自己的体验,我们闽南有哪些传统文化?可否用一两个事例加以说明?”这里,由学生举出一些例子,老师将这些例子归纳为几个方面: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政治学科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
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本框题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清明节扫墓、中秋节赏月;晋江民居、五里桥,土楼;泉州提线木偶,南音等图片、视频,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一堂好课它应该是有缺陷的,完美就失去了提高的机会,本节课的不足主要有如下:
1、因为经验尚浅,把握不足。进行备课时,在教学准备这一方面可以加大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的丰富课堂。
2、在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把握还不够,造成后面的教学内容草草了事,学生不能很好理解。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有时学生生成的知识应该及时给予点评。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加以践行,从而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第四课第一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重点: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传统文化表现是: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传统文化继承则是对上述方面的继承。
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2.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五、教学手段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设疑激趣法: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2)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运用天津家乡传统文化与其他地区传统文化做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根据本模块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分工安排,在课前就布置四五位学生分别就天津特色民俗、工艺艺术、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资料。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从形式上说,以学生展示、思考、讨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内容上说,主要以天津地方传统文化为素材,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在实际情景中分析传授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激趣导入--活动感悟--探究思辩--升华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国的普克朗认为:“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此,一开始,我就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设问,天津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样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会表示同意,有的学生可能会表示惊讶并质疑。)然后再设问:“为什么说天津是一个文化古城?”进一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开始新知的学习。
2.活动感悟
紧接“为什么说天津是一个文化古城?”的悬念,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并与教师经典点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并从中悟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播放视频:元霄灯展。
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提供的元宵灯会的传统习俗、制作工艺、节日活动、举办地点的建筑等方面,以图片影音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比如,对海天津杨柳青举办灯展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天津传统文化习俗,源远流长。再如,通过文化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对天津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如此,使学生看到了天津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圆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产生这样的情感,能为后面重点知识的突破提供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提练,通过所展示的材料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第三,引导学生思维延伸、思想升华,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天津传统文化延伸到认识中华民族,从天津地方传统文化上升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而增强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展示活动,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在点评中思考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教材中介绍了“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3.思维探究
(1)问题探究,培养能力,突出传统文化的作用。
继续运用灯会的案例,进行递进式设问。设问一:天津市政府为什么要举办灯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设问二:是否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起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设问三:为什么同是传统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陈靖姑祈雨故事(见资料)中包含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对比分析,温习第一课中学习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道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借助问题的探究和学科知识的支撑,突出传统文化作用双重性的这一重点,为实现难点突破提供基础。
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时,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反映课标思想
(2)案例探究,把握标准,突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难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双重作用的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看出相对应的态度:对先进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对落后的传统文化要抛弃。
明确了对待先进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可是如何判断传统文化的先进与否呢?引导学生围绕着“如何评判天津传统节日“”这一案例,掌握辨别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尺度: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促进社会个人的进步发展。由这一判断标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4、升华导行
(1)小结延伸:教师运用讲述法,配合多媒体展示板书(见附一),点出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怎么样”继承的问题,进一步引导思想和行动上的升华。
(2)升华: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所以,继承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3)导行
思考:天津地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在洋节盛行的今天,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从传统节日这一角度,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七、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扣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我引用天津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感受不深,但对于天津本地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对当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缺少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本课也可以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幻灯片等材料来辅助教学。
本节课,我以天津文化为平台,以元宵灯展为线索,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情理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知我福州,爱我福州,通过认识感受地方文化,进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但由于广泛引用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课堂生成不断。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这堂课中涉及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课后还可以延伸引用,如组织学生就其如何发展,某种具体文化形式如何创新等活动进行课后探究,撰写学生小论文,同时也为下一课教学做好准备。
附:板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第四课第一框体的内容。由于课文内容是讲传统文化的,所以经过科组尤其是备课组的帮助,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把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上,重点引导学生在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可以正视传统文化,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可以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摒弃糟粕。
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在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交给了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对于我们政治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知道的未必就比老师少,学生也会有很多这方面的观点可以进行发掘,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达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本节课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基本上是来自自己身边的同学提供的,充分的体现了本节课的生成性,老师在这当中要做的只是点评与引导,指出学生思考的方向。
一堂好课它应该是有缺陷的,完美就失去了提高的机会,本次公开课的不足主要有如下:
1、在教学准备这一方面可以加大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的丰富课堂。
2、在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把握还不够,造成最后课堂延迟了下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有时学生生成的'知识应该及时给予点评。
3、本节课的高潮部分还不够突出,在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环节由于课件的演示出了问题,所以没有办法按设计一样达到完美的结局。
4、老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太到位!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设师生良好互动的课堂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5、从课堂授课环节来看,开头略显拖沓,导入教材核心问题不太理想,最后的总结应明确,要细化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及要求。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
上一篇:重阳节作文三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