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规划方案
- 写作范文
- 2022-07-04
- 140
为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促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产业振兴,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县委乡村振兴实施意见,按照建设美丽生态、
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形象、美好生活“五美乡村”部署,稳步发展以1个农旅融合示范区为典型,3个集体经济示范村为纽带,25个家庭农场和260名农村能人为基础的产业振兴体系,持续抓好“蚕桑、畜牧、烤烟”三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魔芋、林果、中药材、蔬菜、渔业”五大特色产业。
二、重点任务
(一)持续抓好三大主导产业
1、蚕桑产业。按照示范村、优生村、适生村三类对城镇社区、迎河等8个蚕桑产业村进行合理分类
2、畜牧产业。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根据各村实际及环境保护要求,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建设。在火地沟、新春、金盆、童关培育千头猪场1个、百头猪场3个,在高原、简场、兴坪培育养羊、养牛大户15户以上,在共和、艾心、迎河、高原、简场5个村发展养鸡大户20户以上。着力抓好良种繁育、标准化圈舍、疫病防控和龙头企业建设,搞好技术培训,严格饲料兽药监管,实现全年生猪出栏8160头,牛出栏850头,羊出栏4010头,禽出栏5万只目标。
3、烤烟产业。继续坚持以提质增效为指导,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搞好烤烟发展区域规划,突出强村大户为支柱促进烤烟产业稳定发展。重点以中高山村为主,将火地沟、新春2个村发展为烤烟产业强村,稳定金盆、简场、兴坪、共和、迎河等村的烤烟产量,力争实现增量不减。全年烤烟种植面1300亩,收购烟叶32.5万斤,实现产值430万元以上,培育种植50亩以上的大户10户以上。
(二)着力打造五大特色产业
1、中药材产业。通过市场主体引进、订单种收、争取项目支持,以陕西久泰农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石泉县千草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在中心、迎河、童关3个村重点发展五味子、金银花、山茱萸等中药材,在艾心、高原、兴坪、重点发展天麻、猪苓、黄精、厚朴等中药材,全镇新发展中药材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中心村建立中药材专家工作站1个,逐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2、魔芋产业。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机制、技术和模式创新为动力,坚持以园区为载体、魔芋—玉米立体种植、林下种植为重点、庭院种植为补充,建立健全领导抓点、干部包抓责任制,形成村企联动、镇村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全镇魔芋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根据各村实际,重点发展金盆、高原、火地沟、简场、兴坪、共和6个村中高山魔芋种植适生区。全年新发展魔芋400亩(其中林下魔芋200亩),累计种植魔芋1300亩。
3、林果产业。以龙头企业培育、产业联合体创建、园区建设为重点,结合退耕还林项目,以火地沟村、新春村为重点,建成核桃种植示范园1个。以陕西岭南休闲农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带动金盆、中心、童关等6个村,重点发展大樱桃、西瓜、冬桃、李子等水果类苗木的种植。全年低产改造提升核桃面积3000亩。
4、蔬菜产业。结合实施“五十百千万”工程,促进与安康及食雨食品有限公司和安康柏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签订茄子、土豆等蔬菜订单,推动全镇蔬菜产业持续向好发展。在中心、艾心建设50亩以上蔬菜种植基地2个,支持火地沟生态农业合作社食用菌产业发展,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签订种销订单。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700亩以上,其中订单蔬菜210亩以上,食用菌30万袋以上。
5、渔业产业。全面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捕”要求,以保鱼肉供应为契机,在金盆、迎河、艾心3个村科学推广特色冷水鱼标准池塘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促进渔业与旅游观光、餐饮消费深度融合。全年渔业总产量稳定在100吨以上。
三、推进措施
(一)抓新型主体,构建振兴体系。按照“一个产业培育一个大龙头,联盟专业合作社,带动一批家庭农场”的模式,大力提升以陕西久泰农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石泉县千草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石泉县合胜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带头能力,持续打造以中心村农旅融合示范区为典型,着力建设以中心、艾心、火地沟村3个集体经济示范村为纽带,25个家庭农场、260个能人大户为生产主体的联盟联合发展的路子,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场能人”的产业振兴体系,逐步增强产业发展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
(二)抓市场流通,建立营销体系。支持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示范村开展农产品储藏、保鲜、烘干等仓储冷链物流建设。安排农副产品宣传推介专项经费,组建农产品营销团队。借力消费扶贫平台,鼓励经营主体进入“832”消费平台,与对口市县和大型超市、企业签订农副产品销售合同,通过多种形式销售农副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鼓励利用网络平台,做到线上线下、镇内镇外同步营销,满足客户需求,促进我镇农副产品销售。
(三)抓集体经济,激发农村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各项优势资源和要素向农村流通,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条件鼓励村集体发展“协作共赢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示范经济,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集体经济示范村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场能人”产业协作发展模式,领办创办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四)抓技术培训,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以蚕桑、畜牧、烤烟等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各村产业发展特点及技术需求为导向,因业施策,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按不同产业关键时间节点,及时开设各类专题技术培训班,邀请县行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各村产业发展指导员及农业企业技术骨干进行授课,采取“农民需求、专家上门、菜单式服务”的方式,定点、定向培训,保证培训质量。利用田间课堂,采用专题化、短班化、小班化、类别化、训练化为特点的“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以及发放技术资料、入户指导、微信群、短信等多种灵活的方式,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依托镇社保站、农综站,全面深入开展乡土人才摸底工作,建立两河镇农业专家工作站,高质量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工作。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为责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班子成员、党政办、农综站、经发办站办、脱贫办、财政所、社保站、公用事业服务站等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产业振兴工作专班,专班设在镇农综站,由副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站办所成员负责具体办公。
(二)加大政策支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县支持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产业发展资金、对口帮扶资金等多渠道资金支持产业振兴发展。重点支持主体培育、农旅融合、集体经济、基地建设、营销推介、品牌培育,对增量部分实施奖补。加大农业保险、金融涉农支持力度,增加信贷资金规模,对产业振兴建设项目给予金融支持及政策奖补。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围绕产业振兴“五十百千万”工程,构建企业、服务组织、专家院校、推广单位等多元化农技服务体系。
(三)严格督导考核。镇党委、镇政府把产业振兴纳入各村(社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各村(社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评优的重要标准,镇纪委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对工作推进不力、措施不到位的村(社区),严格追究责任并在年终综合目标考核中扣减相应分值,确保各项发展任务落实到位。
产业振兴规划方案为贯彻落实20-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结合陈堂村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推进陈堂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我镇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发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陈堂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陈堂村位于***镇东部,距***县城15公里,耕地面积3750亩,有473户,1713人。近年来该村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现已发展核桃种植面积1600亩、预计亩产200公斤,收入8000元/亩。樱桃100多亩,收入30000元/每亩。现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两家,年产值600余万元。陈堂村成立了宏兴旅游合作社和“泉家乐”家庭农场,实现了旅游发展专业化,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以核桃、樱桃和养殖为主要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等方式,该村生态资源丰富,重点发展核桃种植业。
二、陈堂村农村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优势条件
陈堂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核桃产业发展条件,现已发展核桃种植面积1600亩,均已进入挂果期。目前陈堂村集体与济宁森亚工贸有限公司签订核桃供应协议,年供应核桃260吨。实现核桃产业从生产、储存到精细化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紧密,产业链延伸较长,为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具备良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优势。
(1)自然条件。陈堂村地势东高西低,地貌属山地类型,山地坡度小于25度的占总面积的60%,基岩为太古代片麻岩,分化程度较深,土层厚度25—50cm,温湿润季风气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年日照时间2745小时,无霜期190天,土壤以褐土分布广。PH值5-7,有机质平均13.4%,以上因素均为核桃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2)产业链延伸效果显著。依托核桃加工产业链延伸,全村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加工型、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设施农业、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猛。通过土地流转平台,引导企业建设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吸纳农村人力、土地、山区等资源,统一解决农民就业、福利和社会保障。陈堂村“纸皮核桃”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
(3)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显著。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活力,陈堂村通过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联盟等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已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其中济宁安鑫养殖有限公司位于陈堂村辖区内,通过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数字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先后被评为省级种畜禽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及济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带动效果显著。
三、发展目标
核桃产业链充分延伸。以核桃种植、储存、加工为基础的产业链充分延伸,至2018年济宁森亚工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万吨精品核桃油加工项目建成投产。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鼓励农户以核桃林作价入股,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增加农户收入,村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努力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体系,以核桃精细化加工、电子商务、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比例进一步提高。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形成实体、电商、大宗交易等多种农产品流通交易模式,核桃销售交易应用电子商务比例超过70%。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陈堂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镇主要领导和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协助陈堂村做好试点示范工作。(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核桃产业融合发展的投入力度,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涉农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建设覆盖优势产区的产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保持陈堂村核桃特色产业优势地位。(3)增强产业链条支撑。坚持产业先行,推动核桃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核桃产业在更高的水平上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向基础延伸,向上链接市场,加快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推动阿里巴巴电商交易平台实现全覆盖,构建完整的主导产业链条。
产业振兴规划方案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抓手。作为全省唯一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推进试点市,是新时代省委省政府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又一次重锤响鼓。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将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列入重大改革及先行先试项目,各县(市、区)围绕打造融合发展“晋城样本”,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乡村民宿、文创农业、农村电商等融合型新业态蓬勃发展。去年11月,笔者随市政协调研组深入到城区西上庄、泽州川底、阳城蟒河、高平野川、沁水土沃、陵川附城6个试点乡镇20个试点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在真切感受各地率先推进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的同时,对进一步推进融合发展做了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一、当前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融合特色不足。许多试点乡村只是对“农林文旅康”各种元素进行机械的组合,而不是有机的融合,存在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在主导产业选择和新业态培育上特色不够鲜明,布局随意,景致雷同,品牌化程度不高。目前试点乡村的产业融合充其量也就是在农业产业化方向上的传统延伸和简单升级,并没有打破产业间的界限,没有走出创新的路子。普遍停留在浅层次、表面化的乡村旅游上,多数仍以生态观光农业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受农业的季节性特点影响,农旅融合项目淡旺季特征明显,产业链条短,为当地创造的价值有限。
二是融合机制不活。市委《关于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是指导全市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产业、用地、融资、税费、基础设施、农村改革、人才队伍、组织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安排,释放了最大红利,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改革决心和魄力。但在落实层面,真正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善于突破的不多,有的还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在盘活土地资源、创新金融服务、引进能人贤才等方面尚未创造出更多鲜活的经验。
三是融合主体不力。目前,我市缺乏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试点乡村普遍存在新型经营主体结构单一、管理粗放、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带动融合发展的能力不强。一些龙头企业仍然沿袭过去乡镇企业的做法,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仍以订单农业为主,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比例很低;没有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在规模经营和产业链延伸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从而影响了广大农民主动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存在“上头热下头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二、推进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化发展。产业融合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要立足我市的太行山水、沁河古堡、绿色田园、红色文化等区位特点及产业优势,进行不同层次的乡村生态、康养、教育、休闲价值的深度挖掘,精准制定特色鲜明的综合化解决方案和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方案,避免千村一面,保持乡村魅力。这既是解决布局简单雷同、项目同质同构的前提,又是降低发展成本、适应消费习惯的关键,也是提升竞争力、增强持续吸引力的核心。乡村的休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乡村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健康的食品,要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拉开现代农业、全域旅游发展框架,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田园、新农家、新农村,建成“农业有看点、村庄有亮点、农产品有卖点、乡村旅游有爆点”的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先行区,叫响“康养晋城”大品牌。
二是汇聚政策资源,强化要素保障。大融合需要大整合,要抓住用好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机遇,一是整合分散于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休闲农业开发等领域的扶持政策,创新涉农资金统筹投入、集中使用、强化管理的机制,破解农林文旅康政策资源“碎片化”的困境,让一个钢镚儿花出两个钢镚儿的效果。二是将资金整合和资金撬动两促进,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撬动工商资本、金融等各类资金资本涌入乡村。建议在晋城市转型发展母基金下设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专项基金”,为农村新业态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让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八方来财”。三是试点统筹增设农业建设用地指标,专门解决新业态中设施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融合产业用地难问题,推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尽快从脑中“一张蓝图”变为眼前“一幅实景”。
三是抓好主体培育,增强融合动能。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不仅是把五个“鸡蛋”放在一个盆里、并且还要打碎搅匀,是产业之间的高度融合、有机交融
四是注重利益联结,确保农民受益。农民群众既是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的建设主体,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绝对主角和直接受益者。要创新融合发展的组织模式,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在就业安排与创业机会上更多地让农民参与。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优先承担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落实财政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要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宅专业合作社,盘活闲置的土地和空闲农房,设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确保农户持续受益,让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甘霖润泽广袤乡村和广大农民,进而结出乡村振兴更丰硕、更甜美的果实。
【产业振兴规划方案】
上一篇:班组长安全承诺书三篇
下一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