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写作范文
- 2022-11-27
- 112
针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贫困村轮流戴帽、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不精准、贫困户扶智立志难度较大、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形象工程建设、贫困户产业扶持措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期行为等问题,我办建议精准扶贫工作应从提高贫困地区生产能力和贫困户脱贫能力入手,做到识真贫、改贫境、断贫根、扶贫户。
一、识真贫,做好贫困村认定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工作
(一)严格贫困村认定工作。从调查情况来看,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贫困村指标自上而下分配,而不是由基层根据贫困程度逐级申请审批后确定。二是贫困村“帽子”轮流戴,一戴五年,到期退出,不考虑是否真正实现脱贫,因此,检查发现少数“十三五”贫困村并非真正贫困。三是从“十五”扶贫到“十三五”扶贫,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导致因贫困程度较深而较早列入名单的贫困村得到的扶持力度反而较小。
针对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中央在2017年对贫困村进行再次认定,并严格按以下条件和程序进行认定:一是严格贫困村认定条件,包括贫困发生率、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凡是不符合条件的行政村一律不能认定为贫困村,不能享受贫困村相关政策,更不能轮流戴帽,搞平均主义。二是建议对面积较大、自然村发展水平不一的行政村,可以自然村为单位申报贫困村。三是在贫困村的认定程序上,应由行政村(或自然村)根据贫困村认定条件提出申请,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经村民大会通过后,报乡镇、县、省逐级审批,不应限定名额、分配名额。四是根据贫困村的贫困程度,将贫困村分为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和一般贫困村,在资金分配中不搞平均分配,重点向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倾斜。五是严格贫困村的退出条件,加强退出考核,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对未脱贫的贫困村要持续扶贫。
(二)继续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工作。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庭收入确定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村人口普遍外出务工,流动性大,收入来源多,调查人员难以全面掌握其收入情况。二是国家扶贫标准较低(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46元)。以1户4-5人的农村家庭为例,按照目前最低月平均工资1300元计算,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在外务工,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就会超过扶贫标准(除纯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外),导致不能确定为贫困户。三是因病致贫的认定标准不明确。在收入指标基本失去意义的情况下,因病致贫成为重要认定因素。如吉安县2017年初未脱贫贫困户2158户,其中因病致贫1034户、占比47.91%,因残致贫759户、占比35.16%。但由于因病致贫认定条件不明确,一些病情较轻(如轻微骨折、关节炎、腰椎病、阑尾炎、轻度糖尿病)、不影响劳动能力、生活并不贫困的病人及家庭也被认定为贫困户。四是家庭财产调查难。扶贫办、乡镇政府难以全面掌握贫困户在外就业、购置商品房、车辆等情况。
对此,我办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一是根据最低工资水平情况适度调整扶贫标准,并根据中西部不同区域情况规定不同的扶贫标准。二是实行劳动收入推定办法,即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家庭,按当地月最低工资乘以12个月除以家庭人口作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以破解收入调查难的问题。三是鉴于非贫困人员多以因病为理由要求享受扶贫政策,建议中央重点对因病致贫情况进行再识别、再确认。要从病情病种、治病费用绝对额或占家庭收入比重、有无影响劳动能力等方面入手明确因病致贫条件,凡属病情较轻、治病费用不高、没有严重影响劳动能力的农户,不能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四是建议由各级政府牵头,建立扶贫与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将税务、工商、社保、不动产登记、金融机构、公安车管等部门信息纳入系统,建立统一的财产收入核对系统,准确有效地核实贫困户的家庭收入、财产情况,同时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数据联网,及时发现不符合条件的人员。
(三)分类扶持贫困县。目前全国有832个国定贫困县。其中,江西有24个国定贫困县,还有省定贫困县都昌县。按贫困原因和贫困深度划分,可分为四类贫困县:一是集中连片环境恶劣的极重贫困县,特点是山高路险、生态脆弱、资源贫瘠、经济发展水平低,扶贫任务十分艰巨。范文参考网二是山区重度贫困县,特点是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没有铁路高速公路或刚刚开通,农村公路交通也不便捷,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群众生活水平较低,部分贫困县有资源但难以开发利用。三是平原农业偏重贫困县,特点是地处平原、湖泊,以农牧渔业为主,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缺乏,居民收入以外出务工或农牧渔业为主,收入不稳定,部分县也没有铁路。四是一般贫困县,特点是历史上较为贫困,但各方面条件较好,经过多年经济发展,贫困面貌已发生很大改变。
为此,我办建议对贫困县实行分类扶持:一是集中财力、综合运用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生态扶贫、安居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等各项扶贫措施,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环境恶劣的极重贫困县脱贫工作。二是加快山区重度贫困县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帮助其开发山区资源,利用资源优势实现脱贫。三是加大平原农业偏重贫困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通过政策倾斜、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吸引社会投资,通过兴办企业和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四是对一般贫困县,应尽早组织国家脱贫评估,在其宣布脱贫后在一定年限内继续给予政策支持,但不作为扶贫工作重点。
二、改贫境,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公路、通讯、农村安全饮水、范文写作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但部分地区落后的交通、电力、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仍是制约大多数贫困县和贫困村发展的主要原因。如:江西省的修水、鄱阳、余干、乐安、广昌、石城、会昌、寻乌、安远等国定贫困县至今尚未通铁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公路状况较差、水利设施不足或陈旧、通讯网络信号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
对此,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一是国家筹集专项铁路建设资金,全面开展贫困县铁路建设,争取未通铁路的贫困县在“十三五”时期建成铁路或开始兴建铁路。二是将车购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中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集中投向路况较差的贫困村公路建设。三是将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中的村庄整治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中央彩票公益金集中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平均分配和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四是将贫困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纳入“小农水”资金重点支持对象,持续不断地改善贫困村水利设施。五是继续加大贫困村电力、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适度降低电价和网络费用,或由国家财政给予一定补贴,开辟信息扶贫新渠道。六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扶贫,相应取消贫困县、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自筹规定。
三、断贫根,提高贫困户劳动技能、经营能力和脱贫志向
部分贫困户贫困的主要根源是受智力水平、劳动技能、个人志气等因素影响,为此需采取措施提高贫困户劳动技能、强化脱贫志向。在扶贫实践中,国家虽然通过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热门思想汇报雨露计划、教育扶贫等措施帮助贫困户脱贫,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在雨露计划扶贫中,对贫困户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足,只凭培训证书发放补贴,一些贫困户虽然取得职业技能培训证书,但实际并未掌握职业技能。二是教育扶贫取得很大成绩,但目前一些贫困县教育扶贫仅限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对贫困户高中、大学学习进行补助,贫困村幼儿园缺乏、小学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优质教育不足。三是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如政府承揽责任多,贫困户主动创业少,只分享收益不承担风险,个别合作社为贫困户入股分红而成立,没有产业支撑,如贫困地区集中发展某一农产品,受市场供求影响容易大起大落,且附加值低、收入不高。四是一些贫困户缺乏劳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名为物质贫困实为精神贫困。
对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提高贫困户劳动技能、强化脱贫志向:一是增加雨露计划资金,开展“一户一人一技能一就业”活动,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一人熟练掌握一门职业技术并能够在劳动市场就业,心得体会实现稳定增收,坚决杜绝职业培训学校只发放证书而不培训技能的现象。二是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在贫困村兴办幼儿园,鼓励优秀师资力量到贫困村学校定期教学,将贫困户义务教育延伸到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对贫困户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实行助学贷款财政全额贴息政策。三是产业扶持资金要遵循市场规律和法律规定,量化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哪家企业或合作社,由贫困户自主决定,在分享收益的同时要分担风险。对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应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支持社会资本在贫困地区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技术和销售渠道建设,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供求大起大落。四是对因懒致贫的,政府帮助推荐工作岗位,在其不接受政府推荐的工作或者在规定期限内不寻找工作的,不作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只给予最低限度的生活物资保障(家属除外)。
四、扶贫户,适度保障贫困户基本生活水平
按照中央要求,贫困户脱贫,必须做到“两不愁三保障”。从调研情况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向社会特别是贫困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公共服务,贫困户的衣食、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水平有了切实保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使一些贫困户对改善生活水平产生了过高期待,特别是贫困群众对医疗保障期望值高,财政承受的支出压力较大。二是一些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扶持政策,助长了攀比心理,引起群众不满。三是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总量大,工作总结但补助对象多,单户补助资金少,少数贫困户依然无力新建住房或对危房进行维修加固。
为此建议:一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国家要立足于通过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水平,向贫困户提供的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要实行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不可透支财力盲目许诺。二是对贫困户实行差别补助,重点向纯低保户、五保户提供吃穿、住房、教育、医疗服务,并随着经济发展适度提高低保标准,对扶贫开发户、扶贫低保户重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提供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三是对无力改造危房的贫困户提高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保障贫困户居住安全。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
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20-年1月发布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传递出国家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
20-年开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扶贫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等老大难问题,甘肃省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力争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从而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如期稳定脱贫。
20-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坚持不懈推进扶贫开发,实行精准扶贫,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40万人。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目前扶贫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根本方法和指导方针,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的扶贫攻坚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探索出了扶贫开发的中国道路。坚持扶贫到村入户,积极创新扶贫机制,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贫困人口仍然占到很大一个比例,扶贫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扶贫方式粗放的问题,导致一些地方怎么扶也扶不起来,甚至越扶越穷。
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切实抓好脱贫致富这个战略性任务。”“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精准扶贫。”总书记的嘱托,强调了做好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指明了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方向——精准扶贫。
二、目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扶贫工作很难做到“精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扶贫对象界定模糊,扶贫对象常由干部“毛估估”,扶贫资金轻洒“杨柳水”,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
(二)舍不得脱“贫困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金。
(三)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群众观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四)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三、精准扶贫的对策
(一)精准扶贫要制定好发展规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贫困村而言,不仅需要村民们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团结一致抓生产、出效益,还需要有关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布局上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扶贫计划,帮助当地村干部理清思路,制定好发展规划,实事求是帮困难群众选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针对各贫困村的不同情况,找出标本兼治的办法,在政策、产业、技术、信息、培训等致富要素上有针对性地帮困扶贫。
(二)精准扶贫要瞄准扶贫对象。
明确工作对象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扶贫工作也是如此。首先就要自上而下从“贫困区域—贫困村—贫困户”逐步细化扶贫对象,划分层次、各负其责,各相关部门瞄准扶贫对象,集中力量做好“极贫户”的扶贫工作,并建立贫困对象档案管理制度,为后续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精准扶贫要规范扶贫资金。
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充分惠及扶贫对象,防范扶贫资金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滞留沉淀和监管弱化等问题出现。提高扶贫资金的精准度,让扶贫资金直接与扶贫对象发生作用,避免扶贫资金在层级分割的行政部门不断下移过程中被挪用,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
(四)精准扶贫要创新扶贫方式。
原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只输血不造血”的单一扶贫方式,导致贫苦地区的群众“等”、“靠”思想严重,返贫现象频发。因此,必须创新扶贫方式:
一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的扶贫机制,成立帮扶对子,由定点挂钩单位主抓帮扶村的扶贫工作,真正“扑下身子”走进农户家中,像习总书记一样真正了解贫困户的真实生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对帮扶村进行“造血扶贫”,同时完善扶贫开发的问责机制,贫困县的考核机制将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加大挪用扶贫资金等行为的成本。另一方面,改变扶贫资金投放形式,将之前“直接投放”扶贫资金转变为致富奖励、银行贷款贴息或是生产保险金等多种形式,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完善小额贷款机制,提高贫困人口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五)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
贫困的原因很多,或为自然条件恶劣,或为天灾人祸,或为基础太差,或为技术贫乏,或为缺少创业的勇气,这就要求扶贫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对自然条件恶劣者可采取退耕还林予以补偿的方式,鼓励帮助贫困对象搬迁至集镇或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谋发展;对缺技术的贫困者要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其“手把手”地传授致富技能;对于经济方面的极度贫困就需要政府予以前期资金“输血”,再培植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于疾病缠身者要予以健康救助,解决看病难问题;对于缺少产业的贫困对象,要帮助其依据自身优势,挖掘潜力,调整产业结构,走产业发展之路。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如今,精准扶贫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旨在确保贫困人口到20-年如期脱贫。这对我国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将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打下基础。但是,随着精准扶贫的开展,其中出现的问题、难题急需相关部门的领导寻求办法来解决,以待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考核。
1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1.1无法精确核算贫困户的收入情况
即使国家规定年平均收入超过4000元的农户即为非贫户,但是,在入户调查时仍无法精确核算贫困户的收入情况。比如,在核算农户收入时容易出现重复核算的情况,如农户甲种植的玉米和喂养的生猪,一般核算家庭收入时都会以玉米的价值加上生猪的价值作为农户甲的家庭收入情况。但是,种植的玉米用于喂养生猪,也就是说玉米的价值转化为猪的价值。而在核算收入时,玉米的价值重复核算为家庭收入。
1.2贫困人口的划分问题
在相关部门的统计中,无法得到准确的农户收入和支出数据,因此,对贫困人口的划分存在着巨大的困难
1.3思想认识问题
一些农户形成了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思想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人人哭穷,人人争当贫困户,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另外,部分未选上贫困户的群众抱怨扶贫不公,甚至一些住着楼房、家里有车的农户埋怨自己从来没有享受到政府送来的照顾,修房买车欠下不少账,自己最贫困而无人帮扶。此外,一些收入较高的村民,为父母争得贫困户的名额,将养老送终的责任推给政府。
2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应重视长远的发展,完善精准帮扶机制,选择合理的扶贫路径主要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2.1大力发展产业,形成健全的帮扶机制
发展产业是带领贫困户走出困境的最根本办法,没有产业发展的扶贫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要根据当地的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优势产业。例如,湖北省利川市柏杨镇齐心村李子产业。齐心村位于柏杨镇东南方向,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土地呈弱碱性,十分适合水果李子的种植,在镇政府的引导下,通过依托村内大户牵头,联合有意愿种植李子的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鑫果专业合作社,如今该合作社不仅是齐心村产业发展的支柱,更为齐心村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春季到来时,成片成片的李子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慕名前来的游客,村内农户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面貌日新月异。这离不开村内特色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想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的发展。
2.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继续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确保为产业的发展、农民的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促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对脱贫年度村进行验收时,衡量农户是否脱贫的几项标准有是否有干净卫生冲水式厕所、离公路多少公里、是否有自来水等,这几项指标集中体现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因此,应结合本村产业因地制宜建设基础设施,为老百姓造福,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2.3组织培训,提高当地农民的教育水平和相关技术能力
要想脱离贫困,除了营造良好的外在扶贫条件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提高受助者的自主脱贫能力及贫困户的内在素质。让更多的人有学习的机会,提高全民素质,通过教育脱贫、知识兴村、培养人才,推动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实现教育和产业的一体化对接,达到扶贫目的。
3如何做到精准扶贫
3.1构建精准识别机制,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识别能力
精准扶贫要凸显“精”和“准”两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确保帮扶人员确实需要政府部门的帮助,坚决避免出现鱼目混珠的情况。因此,要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根据相关人员的反映,实地调查走访,深入基层,确保扶贫的精确性。其次,一旦确定相关贫困人口,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相关人员名单,通过农村的基层民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3.2完善精准帮扶机制
精准帮扶作为精准扶贫的中间环节,是决定扶贫成效的关键环节,实现扶贫措施的创新化。对于帮扶者应合理分配,因地制宜,因环而异。充分合理利用帮扶者本身的资源及知识对各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帮扶。同时,在扶贫过程中要明确帮扶过程痕迹化管理,做到有根可寻。更重要的是对贫困户“授之以渔”,对贫困户进行思想教育、指导技术,促使其提升自主脱贫的能力,避免直接物质上的帮助。另外,在帮扶过程中还要对贫困户进行政策宣传,让中央政策深入人心。
3.3健全精准验收机制
在对精准扶贫进行验收考察时,上级部门应做到对帮扶者进行了解,要求其叙述这一年或者几年内为贫困户做过的事情,并提供相应的影像资料。对贫困户进行验收时,要充分体现出帮扶前后的明显变化,结合贫困户当前的综合能力确定是否达到脱贫标准。最后对脱贫的贫困户公示一周,一周内村民无异议,脱贫农户无异议后,宣布脱贫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班子运行情况总体评价谈话3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