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正文

纪念袁隆平爷爷的作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纪念袁隆平爷爷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纪念袁隆平爷爷的作文 纪念袁隆平爷爷的作文

  做一粒好种子,在新时代出力出彩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华夏大地万户千家传来米饭的香气,一个声音说道‘袁老,该走了’,袁老说‘再给我点时间,等孩子们把午饭安心吃完吧’,”,这是痛闻袁隆平院士去世消息时一位网友的留言,催人泪下,又感人至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饥饿和贫困是中国的集体记忆,袁老把自己当做一粒种子,不管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大半辈子都与水稻打交道的袁老,一直在为中国人吃饭而奋斗着。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当今中国,虽然消除了绝对贫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大步迈进,但仍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困难。新中国的青年应牢记袁老的“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字真言,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祖国的沃土中,为祖国的画卷增添一抹绿色。

  一入农学深似海,从此休息是路人。袁老自己说过: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他下地这股劲儿,不是一天两天的作秀,也不是花几年时间给自己攒履历刷经验值,而是坚持了一辈子,90岁的时候还无休息每天下地打卡。信念和坚守沃灌着袁老的这粒种子成了参天大树,为中国的粮食安全遮风挡雨。今日袁老去世,国家痛失栋梁,人民痛失偶像!但他就像第一棵杂交稻,早已把中华民族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种子散播于神州大地!新时代的青年,当赓续这种基因,破坚土发嫩芽,还得枝干茁壮。才能为祖国的画卷茂盛一座森林。

  致谢袁老,致敬袁老,像他那样矢志报国。数不清的选种、记不清的的试验、输得起的失败,了不起的突破……一次次“曲折的寻找之旅”,一个个“穿行在磨难之中”的试验过程,终在这条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袁老研发的杂交稻被誉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被认为“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纪念袁隆平爷爷的作文

  我们80这一代,是袁隆平爷爷养活大的。

  幼时总是听母亲谈及,他们小时候,总是吃不饱饭,可于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我把功劳全都归结给祖国,这个模糊的概念,知道后来,才知道,这个功劳归结给祖国,也要归结给您。

  我没吃过树皮,野菜,甚至连曾经的杂粮馒头都没有吃过,更别提烤红薯,烤土豆了。白面馒头,把我养大,我感恩过祖国,我感恩过父母,可我从来没有想过,感恩您。

  现在,我想好好地感谢您,可您还能听到吗?

  曾跟学生提起过您,我说,您就像水,上善若水的水,我们经常忽略您的存在,可没了您,我们不知能否活到如今?

  今天,让我们把所有的明星淡忘吧,因为今夜的天空,只会有一颗璀璨的星!

  中午的时候,我在我的学生群含泪发布了您去世的消息,而顷刻间,便证实为谣言,您知道吗?我第一次觉得假新闻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好,可一波三折,不消两个小时,真的新闻粉碎了我的心,新闻呀!我希望您再一次是谣言,再一次是假的,我不怪你!

  可,你是那么的真,钻心的真,宛如一把利刃扎进心窝,而且还反复地搅动!

  我不知道如何怀念您,袁隆平爷爷,身为一个文人,我只能用自己最爱的文字去祭奠最爱的您!

  写到此,涕泪皆下,不知所云,唯有含泪附诗一首,以表寸断之心!

  课上惊闻巨星陨

  涕泪纵横难所云

  身前佳肴难入口

  心已飞去送至亲

  哭声尚在耳边绕

  他乡却添一新坟

  国士虽去魂永在

  此生无愧中国人!

  纪念袁隆平爷爷的作文

  23日,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门口,前来缅怀袁隆平院士的人们排起了长队。年近花甲之年的彭既明在办公室里,翻看着电脑上一张张和袁隆平院士合影的老照片,思绪万千。他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1999年7月,刚从泰国农业大学留学回来的彭既明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这位曾经在基层工作多年,又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年轻人,成为了袁隆平院士的助手,而且一做就是21年。

  “他永远是我的老师。”彭既明说,在任何场合,他都习惯称袁老为“师父”,“他胸怀宽广,支持和鼓励我做研究,在他的带领下,我不断成长

  二十多年来,袁隆平院士用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在彭既明心里,印象最深刻的是师父经常说的:“电脑里种不出杂交水稻来,要到田里才能种出稻子!”他说,师父只要确定了目标,就会一直走下去,“允许失败,但会一直坚持下去,九条牛都拉不回来!”

  1982年出生的胡忠孝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2005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成为袁隆平团队成员,长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和《杂交水稻》杂志出版工作。袁隆平院士是这份杂志的主编,胡忠孝是副主编。

  “第一次见到袁老师,是在电梯里,他见到我说了一句话:‘精瘦精瘦’;我回了他一句:‘短小精悍’;他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年轻的胡忠孝后来才知道,袁隆平院士喜欢招黑黑瘦瘦的年轻人,“因为能下田”。

  16年来,胡忠孝一直牢记袁隆平院士的教诲,践行他“把科研论文书写在大地上”的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他带着我们跑遍了全国各地的试验点,每一个试验点都是百亩以上,袁老师会测产,每一亩有多少穗,每一穗有多少粒,他都严格要求,不能有任何马虎。”胡忠孝始终牢记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超级水稻覆盖全球”——“让大家吃饱饭,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袁老师毕生的追求,可不光要让中国人吃饱,还要让全世界的人吃饱,所以这些年,袁老师带着我们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国外去。”

  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团队安排播种的时节,可今年,袁老却看不到团队的工作报告了。说话间,胡忠孝湿了眼眶,“我们一定会按照他的要求、他的标准严格把好每一道关,把他热爱的这份事业继续下去。”胡忠孝说,如今,团队里已经有许多年轻人纷纷接过棒,大家将秉持袁老对科学的执着精神,一步步向前开拓,在广袤的大地上接续奋斗。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排队在殡仪馆外献花

  来自各地的人们齐聚长沙缅怀袁隆平院士

  袁爷爷,谢谢您为这个世界做的一切!

  细雨绵绵,湘水呜咽,在袁隆平院士离开的第二天,深爱他的人们,用最真挚的情意感谢他,为这个世界,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5月23日的长沙,上午9时30分许,通往明阳山殡仪馆的道路就已经十分拥堵,在距离殡仪馆约2公里的地方,许多人纷纷下车,手持鲜花,冒雨前行。庞大的人流,却井然有序。一直到下午,前来缅怀的人仍络绎不绝,大家不约而同自发而来。人群里,有白发苍苍的长者,也有年轻的学生,还有满脸童真的孩子,带着无尽哀思与敬仰,希望能送送袁隆平院士。一路冒雨行走,有人正聊着有关袁老的故事,有人轻轻地告诉孩子,一定要珍惜每一颗粮食,这些是袁爷爷留给大家的珍贵礼物。

  “00后”连夜驾车来送别袁爷爷

  在走往殡仪馆的路上,20岁的小周穿着白色短袖,在这样的天气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昨晚连夜从广西桂林开车过来,希望能送送袁爷爷。”这位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深知粮食的珍贵,“从小我的父母告诉我,是一位名叫袁隆平的爷爷,让大家不再挨饿,我以前都是在电视里、书本上了解他,今天我要自己来送他。”一夜车程,小周有些疲惫,但他依然赶早去买了一束小白菊,里面插着三根金黄的稻穗,“这是他一生最牵挂的东西,我希望能够以此表达哀思。”小周说。

  一大早,1999年出生的李妹和2001年出生的刘佳、2000年出生的谭丽娟就从学校出发,坐公交车来到明阳山殡仪馆。她们是来自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大二的学生。“昨天中午吃午饭时,突然收到袁爷爷走了的消息,我们都懵了,当时好几个同学就哭了。”学校离袁隆平院士工作过的湖南农业大学不远,几个女孩平时总是想象着,能在路上,在超市里,在湖南农大的农田附近,遇到袁爷爷。“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每一颗粮食都是最珍贵的,我敬佩袁爷爷,他那么和蔼可亲,用一生的时间研究水稻,让我们再也不会挨饿。”说话间,李妹红了眼眶,几个小姐妹也掉起了眼泪,“我们曾经到过一家据说是袁爷爷经常去的超市,那时候我们觉得离他特别近,可现在,他却永远地离开了。”年轻的脸庞上挂起了泪珠,手里的小白菊洁白无瑕。这些花是她们跑了好几个地方才买到的,“太多人来拜祭他,都是和我们一样,敬仰他、爱戴他的人。”谭丽娟哽咽着说。

  年轻父母带着孩子来送别院士

  “80后”妈妈谢女士一大早带着儿子晨晨来到这里,他们身着黑衣,怀里抱着两大束金黄的稻穗。6岁的晨晨在妈妈的帮助下,了解袁隆平爷爷的故事,他很受感动,“我好想和袁爷爷说,我以后一定会乖乖吃饭,再也不掉一粒饭了!”晨晨严肃地背起了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90后”爸爸曹先生一大早和妻子女儿一起来到了明阳山殡仪馆,历经许久的排队后,他们终于入场,孩子轻轻地将手中的鲜花放下,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意。“5岁的孩子,也许并不明白现在在做什么,但她以后会学到袁爷爷的故事,那时候她再想起今天的事,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隔着屏幕、隔着书本都体会不到的。”曹先生说,他希望女儿一生都能记住袁老的故事,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50后”北京人难忘袁老贡献

  得知袁隆平院士离世的消息时,“50后”北京人王炳新和朋友刚到张家界,他们原本是来谈业务,却立即改道直奔长沙。“在我们这一代人心里,对袁老的感情不一样,我经历过饥饿的时期,那滋味真不好受。”王炳新说,袁隆平院士让大家不再罹受饥饿的痛苦,这是功德无量的成就。“名垂青史恩泽长存,功著神州音容宛在,这副挽联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我们应该永远感谢他!”王炳新指着明阳厅两侧的挽联,泪水湿了眼眶。

  长沙司机组队免费接送悼念群众

  23日下午5时,结束悼念的群众陆续返程,附近的公交站前站满了人。家住长沙本地的网约车司机刘先生与几十位同行一起,免费接送群众往返长沙南站和明阳山殡仪馆。刘先生告诉记者:“来来回回跑了很多趟,发现很多人都是专程从外地赶来悼念袁隆平的。其中有位老人70多岁了,在女儿的陪同下从湖北赶来,只为送袁老最后一程。”

  全网悼“双星”是宝贵的社会风向标

  一天之内,吴孟超院士与袁隆平院士先后辞世。“双星”陨落,国人同悼。在互联网上,在微雨街头,在大学校园,人们不约而同献上敬意与哀思。

  两位院士都是以身许国、品行高洁的科学家,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脊梁,他们的贡献和事迹永远铭刻在共和国史册上。对他们情真意切的自发悼念,是一种宝贵的社会风向标,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强化核心价值观引领,持续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从而春风化雨、润泽人心的鲜明体现。

  像袁隆平、吴孟超这样的心怀国之大者,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又是引领者,理应成为“顶流”。他们的殷殷爱国情、拳拳报国志,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密码”。

  “双星”陨落,自发的悼念与追怀,更是一次集体致敬,将形成强大示范效应,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正气浩荡,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更加挺立。

【纪念袁隆平爷爷的作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