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 范文大全
- 2021-04-11
- 145
教学目标
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这种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私有制起源时这样认为,某人偶生私念,在私念的驱动下用木桩围起了一块土地,并当众宣布“这是我的”。由于人们轻信了他的鬼话,于是便产生私有制。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并向同类大声疾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根本不会产生。在这里卢梭认为私有制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是如何产生的?(不具有必然性,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并向同类大声疾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根本不会产生。
卢梭认为私有制是某个人的偶然的突发奇想,是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历史上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这部分剩余产品掌握在一氏族和部落首领手中,于是出现了经济利益相对立的阶级,私有制应运而生。人们的私有观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迈向私有制的转变不是由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生产力决定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人们不能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发展变化完全是自发进行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唯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要么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不能进一步追溯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因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因素——社会存在(实践),从而找到了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现象丰富多彩,极其复杂,但从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两大基本方面。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就需要物质资料,就需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这一生产活动中形成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下列各项分别属于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地理环境、傣族的泼水节、人权高于主权思想。
P87探究——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佛教中有一个挺着大肚子的老爷爷,他是谁呀?手捧花瓶的是哪位菩萨呀?传说中玉皇大帝居住的宫殿与谁的住所最相似?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是人根据自己的原型创造了神。)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
人们梦想自己能够在天空自由飞翔,正是源于对现实生活中小鸟在空中无拘无束的翱翔的追崇。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正是源于对自然界中某些相对永恒的东西的追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穷人、饥民和煤油大王、阔人老太爷的社会意识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人的意识受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我国封建社会是一种不平等的等级制社会,并逐渐产生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说,封建统治者把“三纲”看成是天经地义、永远正确的。
然而当中国的辛亥革命取消了皇帝后,“君为臣纲”的观念就逐渐淡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提倡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观念基本消失。“三纲”说为什么会逐渐淡出中国历史的舞台?(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是不存在的。从社会意识的总体来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一定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既然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那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否一定同时发生变化?(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开宗明义之语,“人生而平等”,并称这是“上帝赋予的不可让渡之权利”。然而当平等理念成为美国的立国之本后,并没有成为美国普遍的社会意识。在美国建国至南北战争期间,美国许多地方仍保留着黑人奴隶制度。黑人奴隶不能像普通公民那样参加选举、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在这一段时期,为什么十分强调平等的美国在许多地方的黑人奴隶仍旧得不到平等?(在这一段时期,美国社会除了占主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外,还保留着旧社会的残余因素——南方种植园的黑人奴隶生产方式。
旧社会的社会意识在新社会还能留存下来是由于新社会中还包含着旧社会的社会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包含着旧社会社会存在的残余;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包含着将来新社会社会存在的萌芽。这使得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发展和变化。)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一项国策
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就很滋润了,何况有“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良好生存环境。不到东北不知酒量小。来客要喝,不来客自己也要喝;红事要喝,白事也要喝;有钱当然要喝,没有钱借着喝。大事做不来,小事嫌丢人;大钱挣不来,小钱不屑挣,只有讲讲大话了。你找到东北落后的原因了吗?(观念的落后导致经济的滞后。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既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这两对矛盾运动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意识形态)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私有制是属于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的范畴。)它属于生产关系的哪个方面?(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它属于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私有制的产生说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1958年3月,我国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开始建立包括工农兵学商,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的人民公社。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由此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中社员交出全部自留地,并将私有牲畜、林木等生产资料也都转归公社所有。分配上一律实行粮食供给制,全社社员不管家中劳动力多少,都按照人口免费供应粮食。于是各个生产大队都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了公共食堂,提出“农民吃饭不要钱”、“放开肚皮吃饭”等口号。这股风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刹住。“人民公社”化运动之所以最终被取消,原因何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超越生产力发展而改变生产关系,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类社会发展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这两对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那么两者矛盾的性质有何不同?解决这些矛盾的方式有何不同?(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方式: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改良)。
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方式: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解决这些矛盾的目的是什么?(无论是改良、革命,还是改革都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运用: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2)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教学建议
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导入二
课件展示三个观点: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
观点一:中国古代:大力推崇孔子之类“圣人”的作用,提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观点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和“正义”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而“理性”和“正义”又是个别天才人物发现的。
观点三:人类历史的发展由天命决定。课件提示:以上观点都是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思考:为什么过去人们在历史观上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P86页内容)
教师提示:认识对象的特殊性;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力局限);阶级局限(剥削阶级的偏见)……没有从实践出发
小结: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特别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思想决定的,或者是上帝,神等决定的。他们实质都把精神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这个框题的内容极其抽象,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举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预习作业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困惑1:如何导入新课
修改课件用网络流行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用不同的理论解读,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利用课本86页材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学生:学生看书找答案。
教师叙述:要彻底地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世界尽管纷繁复杂,变化多样,但归纳起来无非只有物质和精神(或思维和存在)两大类现象。对于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来说,社会现象中的物质和意识各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利用学案网络热词的发展的材料,解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思考:1网络热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网络热词的更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看书、思考、归纳
板书或PPT: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解析图
问题: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先进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存在也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
学生:举手回答
问题:你能否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学生:思考回答。
困惑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包括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中吗?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特点,是关系中的一点.
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才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二、实践、生产方式、社会存在三者间的关系
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中,其本质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在社会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生:举手回答
因为人们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衣食住行这个基本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得不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现实的而不是观念中的生产方式。所以说社会存在的最本质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思考: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阅读课本P89页,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叙述:我们把握了社会现象的本质,并不等于解开了社会历史之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上述基本观点认识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
问题:那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归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方式可以看出,在生产方式内部存在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矛盾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板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叙述:要把握对社会整体面貌的变化发展,仅仅了解作为社会本质的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是不够的,不全面的。为此,还须进一步揭示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怎样决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即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
问题:那么,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呢?二者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90也自主学习。
归纳: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板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途径
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虚框材料,
思考:
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板书: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阶级斗争和改革解决的
课堂小结: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这一奥秘,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上一篇:诚信的小故事
下一篇: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演讲稿范文三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