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 范文大全
- 2021-08-22
- 109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同时,文章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文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媒体】
PPT
【教学方法】
发问与质疑式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导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找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证明,从而归结引申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问题:作者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论证:
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一自然段)。
2、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自然段)
4、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极其重要意义。(第13段)论证方法:讲道理、举事例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评析文章
准备:课前预习给出下列三个问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样理解作者衷心倡导的科学实验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远意义?
指导学生仔细透彻地研读课文,自行提出问题,多渠道查找资料,编写短文或发言提纲。可以以同观点小组结合的形式,合作写文。
参考提示:对下列每一个问题,你分别持什么态度?是全部赞成、部分赞成还是完全反对?可以用举事例或讲道理的方法来清楚地阐述见解,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A、关于作者的论点: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来说,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关于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阳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证。
C、关于作者的论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课堂实施:
第一步骤:小组交流,选出见解最独到、观点最鲜明、表达最通畅的发言或文稿。
第二步骤:全班交流,相同观点的整合和不同观点的碰撞;鼓励求异思维,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批判性的阅读。
(课堂讨论、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
教师介入讨论及小结。
四、延伸拓展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下: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课外阅读《发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较两篇文章所强调的科学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试以《我所追求的科学精神》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
2、学习议论文的阅读方法,提高议论文阅读能力。
3、学习“格物致知”精神,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努力做一个具有实践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
教学难点:
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课文并释题。
二、作者简介。重点谈其成就和身份,引发阅读兴趣。
三、思路探究。
1、学生默读,进入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理清文章思路,同时进行学法指导。
3、教师归纳文章的思路,点拨明确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四、重点探究——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1、从课文结尾处的结论入手,引导学生探究。
2、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文中和结尾两方面意义相联系的语句或段落。
3、交流探究结果,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议论文论*方法的指导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五、发表创见。
讨论:作为一个*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一、导入课文
方案一:故事导入。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方案二:复习导入。
1)、议论文考点梳理:(幻灯片)
1、把握中心论点
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
2)、小小测试:(幻灯片)
议论文三要素:、、。
论据的类型:、
常见论证方法:、、、。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3)、论证方法及答题模式:(幻灯片)
二、出示课题以及学习目标。(幻灯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丁肇中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联系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4.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三、解题,学生互动,完成此环节。
1、了解丁肇中
2、了解“格物致知”的由来及含义
“格物致知”及其出处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
这段话的大意是: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过渡)古人认为天下太平的基础就是——格物致知。
四、自主学习、把握内容(方法: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小结:面对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丁教授语重心长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合作探究、解读文体。
方法:
第一步,学生结合议论文文体特点和本文的具体内容试着设计问题。
例如:我设计的问题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二步,讨论学生问题,答疑解惑。
第三步,教师补充或强调相关问题。(幻灯片)
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第四步:小结(幻灯片)
六:拓展延伸。
1、积累相关名言: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西汉文学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南宋诗人)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法国思想家)
2、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3、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举例:雪融化后是水、钟表的工作原理……
七、课堂总结,师生共同完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八、布置作业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上一篇:坚强的作文
下一篇: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研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