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正文

关于仪式作文

  作文(composition)是通过人们的思想和语言组织来表达主题意义的叙事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和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叙事、解释、应用和议论文。下面是本站分享的关于仪式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仪式作文 关于仪式作文

  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更愿意避繁就简,只愿意改变或去除仪式,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

  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次都让人欲泫然泪下,又如金子美玲描绘孟兰祭拜时溪头田边盛开的妖冶曼珠沙华,清冷孤冷孤独,为人回忆先人。曾经,却道坟前假哭欲断魂,令人震惊。近年来陆续播出,披露了代人上坟的更多细则,有人数,祭品更是哭声大小,悲情形态明码标价,很多愿意选择代人上坟服务的人更是有理有据,振振有词,让人哭笑不得。而且这种轻贱仪式的恶搞,终究给祖先带来了几分尊重?如果不注意从仪式的庄重中尊重祖先,又怎么能敬畏斯人所长眠的土地呢?

  《美国国家公园纪实》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乱砍乱伐,希望为后代创造一个黄金时代,但很多年后,你的后代会悲叹,你的时代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这句话震惊了我,尤其是看了日本电影《那啊那啊神去村》之后。神去村的村民以种树为生,每次进入山林,每次砍树,都会虔诚地举行当地的仪式。在仪式上,山林哺育着他们,他们也表达了感激和崇敬,与自然友好相处。

  仪式并不意味着古板、守旧、保守。相反,我们可以与其在正式庄严中继承一种传统的、悠闲的或崇敬的、虔诚的,从它最简单的中感受到最真诚、最持久的美。又如《萤火之森》中萤火虫和男孩在妖怪祭典后终于凄美相拥,在《少年派》中派与心动的女孩在练习仪式舞蹈时相遇相知,

仪式见证下,有了萤的凄美爱情,也有了派与姑娘终成眷属。

  珍重仪式,因此我们得以庄重地生活。任时代发展变迁如洪水猛兽般袭来,也能于意思中追感先人教诲,保有初心,从容不迫,气淡神闲地走上前去。

     关于仪式作文

     人总爱用模仿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自古至今留传下多少传统的仪式,婚丧嫁娶,凡关乎生死者,人们总是会郑重以对。古时祭天以求雨,祭社稷以求丰收,仪式一步步从一种简单朴素的信仰成为了一个教化的工具,成了有识者统治无知者的锁链。

     于是人们在皇权走下神坛后失去了模仿的对象,但历来的习惯仍然在人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故人们会被清晨响彻天际的礼炮与哀乐之声惊醒,黄昏时因新店开张的爆竹声里难以入眠,红事上对着自己不知该如何称呼的亲戚赔笑,白事上一遍觥筹交错一遍挤泪。庸人庸碌地进行着这一切仪式,可无人问询我们这么做的目的何在,或是问了以后被人当作异类看待。

     有识者依旧以仪式来宣告庸人是他的子民,而庸人也幻想着用仪式来标榜自己的高明。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仪式的存在,但他们知晓没有仪式就没有他们所希望的一切:尊重、面子、地位、金钱及其他。由此可见,即使仪式的意义模糊,目的不明,它存在的必要性依然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了仪式,庸人就会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一切。

     尽管仪式有着其存在的价值,但其意义依然是模糊的。没有人知道自己为了某个并非熟识的远房亲戚或是没有多少往来的朋友去世的哭泣是否是出于内心的声音,但“逝者为大”的训诫和对于生死的哲思占据了那位参与葬礼的人的头脑。所以仪式的目的渐渐从它开始时对某事某物的重视与纪念变成了对某种行为标准的追求。在这之后,参与者的“理智”重新占据了上风,他开始在意自己的表现是否得体,是否与环境格格不入,或者又可以从这仪式中去取得什么。仪式逐渐沦落为庸人模仿与适应的场所。

     它的目的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了。为了体现“人”这一动物的群居性而被设计出来让人可供模仿的模板,为了使庸人看清自己庸碌的属性,有识者可以继续教化无知者。理性是不应该存在的,对仪式的表现方式和流程的思考都注定是徒劳,只有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才是王道。

     所以无知者依旧无知,有识者依旧统治,绵延中华千年的奴性与因循守旧的执着也不会过时,仪式依然会是仪式。

     关于仪式作文

     十几年来第一次回乡,是为了参加一场仪式——母亲此生最后一场仪式。

  山村的清晨飘着小雨,早春的寒意虽比不得隆冬,却也针刺似的扎得人直哆嗦。抬棺材的是几个主动要求来帮忙的汉子,他只跟在旁边空手走着,后面跟着一队学生。有的手上拿着白花——大概是自己叠的,有的则是鲜花,山里面采的,也许还精心挑选了颜色。队伍里隐隐传来泣声,抬棺的汉子也有泪花在眼眶里打转。他却没有眼泪,抬手揉了揉干涩的眼眶。

  仪式开始了。棺材被缓缓抬入事先挖好的土坑,那队学生一个接一个上前献花。泣声越来越大,有几个学生甚至嚎啕大哭起来,眼泪鼻涕糊了满脸。他盯着旁边的遗像出了神。

  他太久没有见过母亲了。母亲是村里唯一一所学校的校长,也是唯一的老师。父亲去得早,母亲便把一颗心全部放在了学校里,他也因母亲的不关心而与他日益疏远。直至长大,他逃也似的离开了偏僻的山村,在大城市谋得一处容身之地,便再也没有回去。照片里的母亲与记忆中相差甚远,老太太慈祥地笑着,皱纹爬了满脸。村里人说母亲是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在躺椅上睡着的,等学生来叫她上课,才发现老师再也叫不醒了,哭着跑去叫了村里人。直到葬礼快准备好,村里人才想起老太太有个儿子,这才多方打听匆忙叫了他回来。

  这样浑浑噩噩地到了仪式结束,他走进了母亲的屋子。不大的屋子里除了生活用品外大多是书,旧得很,却不破烂。他随意翻看着,又发现一堆信件,用盒子整整齐齐地装着。抽出一封,信封上写的竟是他的名字,地址一栏空着。是了,母亲从不知道他的地址,又怎么寄信呢?拆开信封,一行行看下去,抬起头来的时候,天已近黑了。脸上有些冰凉,伸手一摸,湿湿的,竟全是泪。“妈妈……”他口中呢喃,忽而又咧开嘴,泪却流的更狠了。他将信一封封收好,郑重地抱到怀里,又将母亲的屋子收拾好,久久地立在门前,庄重如进行一场仪式。

  留在山村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他在村里唯一有手机信号的山顶给老板打电话辞了职,便一头扎进母亲生前的办公室。没了老师,学生们不再上学,倒也没人发现他在那里,他就不知不觉待了一天一夜。出来时,他的脸上挂着硕大的黑眼圈,眼睛却在发亮。

  清晨,听到传来的国歌声,地里劳作的村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望向学校的方向。不算整齐但响亮的歌声中,一面有些褪色的国旗磕磕绊绊地升上竹制的旗杆

  新老师面向国旗,向身前的空气伸出了手。学生们有些奇怪,却没有询问。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一场交接仪式,他从母亲手上接过,她的梦想,和爱的地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