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无上美味
- 生活百科
- 2023-04-06
- 136
怀念中国的美食是中国留学生思乡的最常见表达方式。每每有人回国,大家总羡慕地说:“又能回去吃好东西啦。”那什么时候最想家?在学生食堂努力吞咽土豆泥和水煮蔬菜的时候,想吃话梅瓜子却只能买包薯条悻悻填嘴的时候―――因为那是这里能找到的少数几样小咸食品之一。
在法国南部生活的时候,很为吃不到中国菜而难受。“中国餐馆”诚然也有几家,却大多是越南人开的,做出的菜甜甜的,吃得让人心里直起疑。法国人眼中吃中餐的概念就和中国人决定偶尔去吃一回西餐一样,它往往代表着:昂贵,隆重的场合,周末的约会。有时候路过中餐馆,隔着玻璃窗,看到里面的“老外”们正襟危坐,坚持用筷子架起莫可名状的“中国菜”填进口里,郑重其事地咀嚼,仿佛无上美味―――觉得心里很为他们难过。
知道子女在外吃不好父母最是焦心,于是“等包裹”成为一种很实在的期盼。包裹来了,看到用爱心包扎得整整齐齐的牛肉干,小核桃―――还有外婆自制的黄豆笋干!心细的妈妈还会附上家常小菜详尽的烹饪方法。咬着牛肉干读家信,节日般的一天!
搬来巴黎以后,中国食物不再那么不可求,中国城里仿佛什么都有,以至于刚到时频频打电话回家“报喜”:今天吃到豆腐啦还有韭菜!好高兴。人在异乡,物质要求降到很低很低,变得容易满足起来。
反正留学生活最常盘算的就是“做点什么吃好”。刚来时住的“大杂院”,一人一小间平房,到了吃饭时间,很自然地大家会凑到一起来。菜做得最好的被大家慷慨地封为“大厨”―――以后就能者多劳啦。很奇怪,在国内都娇生惯养的,一出国,厨艺突飞猛进的往往是男生。看高大男生弯着腰,仔细切炒加料伺候着,一边还津津有味地告诉你味道将是如何如何―――感觉琐碎,却常被感动―――真正是生活所迫呀。吃罢,残羹(一般没什么剩下的,一堆空盘子而已)堆在桌上,大家照例要再来一次“精神会餐”:细细回忆国内“好吃的”。因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中国地大物博,各家“好吃的”都不相同,所以谈得甚是热闹。
大年夜,北方同学兴致勃勃提议包饺子。于是大家擀面剁馅忙活一通,再用电饭锅七手八脚煮上。从小在南方生长的我从没包过饺子,大家团团围坐吃上的时候,望着碗里一只只形状各异的饺子,真有过年的感觉。
随着法语会话能力的提高,大家的厨艺也大有长进。学期结束,大家一起做了顿中国饭请老师,看着满桌的菜,法国老师很惊讶。我们七嘴八舌地解释:“这是中国家庭招待客人的基本标准埃”“我妈妈每天都要做四五个菜做晚饭的。”老师听罢点点头,尝一口菜,半晌才说话:“中国的妈妈好辛苦埃”
的确,看看法国人日常都吃些什么?清晨起来一杯咖啡,中午是一根夹着蔬菜火腿蛋片的三明治(咬起来需费力张大嘴,很需要一些技巧),傍晚路上匆匆走着的行人很多胳肢窝下夹一根长棍面包,这很可能就是一家子的晚饭了。置身香气四溢的巴黎街头,肚子不争气地咕咕乱叫,鼻子产生幻觉,从混合着奶油披萨烤肉的阵阵风味中兀自辨别出类似上海小馄饨的香气,它清新脱俗,自居一格。猛然想起大学时代和同学半夜翻校门出去吃“路边摊”上脏兮兮的小馄饨之情景。于是开始出神发呆,且让这一刻家乡的滋味亲切围绕,越长越好。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夏意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