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茎山的作用与功效
- 中药药方
- 2023-05-03
- 146
杜茎山
(《本草图经》)
【异名】土恒山(《纲目》),踏天桥、水麻叶(《湖南药物志》),山茄子(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杜茎山的根、叶。
【植物形态】杜茎山
常绿灌木,高1~3米,少分枝,有时攀援状,全部秃净。叶互生,近革质,长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钝圆,全缘或基部全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叶柄长0.5~1厘米。总状花序腋生,长1~3厘米;花黄白色,生于短柄上;小苞片阔卵形至肾形;萼、花冠5裂,花冠管长3~4毫米,长约为萼片的3倍;雄蕊5;雌蕊1。浆果球形或卵形,花萼宿存。种子多数,黑色。花期春季。
多生于常绿阔叶林下。分布长江中、下游至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果实中含杜茎山醌。
【性味】《本草图经》:"苦,寒。"
【功用主治】祛风,解疫毒,消肿胀。治感冒头痛眩晕,寒热躁渴,水肿,腰痛。
①《本草图经》:"主温瘴寒热发歇不定,烦渴,头疼,心躁。取其叶捣烂,以新酒浸,绞汁服之。吐出恶涎甚效。"
②《湖南药物志》:"祛风寒,消肿胀。治腰痛,感冒头痛,眼目晕眩。"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水肿:杜茎山、泡桐、通草,水煎去渣,加豆腐一块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黄肿,腹水:杜茎山根、地茄子根、野黄麦菜、灯笼草各一两。水煎服,以绿壳鸭蛋为引。(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皮肤风毒:杜茎山根与白糖,煎服。(《广西植物名录》)
④止血,消肿痛:杜茎山茎叶,捣烂敷。(江西《草药手册》)
(《本草图经》)
【异名】土恒山(《纲目》),踏天桥、水麻叶(《湖南药物志》),山茄子(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杜茎山的根、叶。
【植物形态】杜茎山
常绿灌木,高1~3米,少分枝,有时攀援状,全部秃净。叶互生,近革质,长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钝圆,全缘或基部全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叶柄长0.5~1厘米。总状花序腋生,长1~3厘米;花黄白色,生于短柄上;小苞片阔卵形至肾形;萼、花冠5裂,花冠管长3~4毫米,长约为萼片的3倍;雄蕊5;雌蕊1。浆果球形或卵形,花萼宿存。种子多数,黑色。花期春季。
多生于常绿阔叶林下。分布长江中、下游至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果实中含杜茎山醌。
【性味】《本草图经》:"苦,寒。"
【功用主治】祛风,解疫毒,消肿胀。治感冒头痛眩晕,寒热躁渴,水肿,腰痛。
①《本草图经》:"主温瘴寒热发歇不定,烦渴,头疼,心躁。取其叶捣烂,以新酒浸,绞汁服之。吐出恶涎甚效。"
②《湖南药物志》:"祛风寒,消肿胀。治腰痛,感冒头痛,眼目晕眩。"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水肿:杜茎山、泡桐、通草,水煎去渣,加豆腐一块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黄肿,腹水:杜茎山根、地茄子根、野黄麦菜、灯笼草各一两。水煎服,以绿壳鸭蛋为引。(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皮肤风毒:杜茎山根与白糖,煎服。(《广西植物名录》)
④止血,消肿痛:杜茎山茎叶,捣烂敷。(江西《草药手册》)
下一篇:以袁隆平爷爷精神为主题的作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