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的作用与功效
- 中药药方
- 2023-05-17
- 184
藿香
(《别录》)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全草。
【植物形态】①广藿香,又名:枝香。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揉之有香气。茎直立,粗壮,四棱形,密被灰黄色长柔毛,上部多分枝。叶对生,阔卵形、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0厘米,宽1.5~4厘米,下部的叶较小,先端钝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钝锯齿,两面均密被灰白色短柔毛,沿叶脉处最多;叶柄长2~3厘米,密被灰黄色柔毛。轮伞花序密集成穗状,顶生或腋生,长2~8厘米,直径1~2厘米;萼5裂,萼筒长6~8毫米,较苞片为长:花冠唇形,淡紫红色,长约8毫米,裂片4(下唇3裂),近等长,先端钝,全缘;雄蕊4,突出,花丝有髯毛;子房上位,柱头2裂。小坚果椭圆形,平滑。花期1~2月。但很少开花。
广东、云南有栽培。
②藿香,又名:排香草、野藿香。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40~11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略带红色,稀被微柔毛及腺体。叶对生;椭圆状卵形或卵形,长2~8厘米,宽1~5厘米,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略带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钝锯齿,齿圆形;上面无毛或近无毛,散生透明腺点,下面被短柔毛;叶柄长1~4厘米。轮伞花序聚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苞片大,阔线形或披针形,被微柔毛;萼5裂,裂片三角形,具纵脉及腺点;花冠唇形,紫色或白色,长约8毫米,上唇四方形或卵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两侧裂片短,中间裂片扇形,边缘有波状细齿,花冠外被细柔毛;雄蕊4,2强,伸出花冠管外;子房4深裂,花柱着生于子房底部中央,伸出花外,柱头2裂。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长于山坡或路旁,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藿香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广藿香于6~7月间生长繁茂时采收,海南地区每年收2次,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9~10月,除去须根、泥土,晒2~3天,堆放,闷2天后再晒,再闷,如此堆晒至干为止。藿香第1次在6~7月开花时采收,第2次在10月。采后晒干或阴干。单用老茎者,药材名"藿梗"。
【药材】①广藿香
干燥全草长30~60厘米,分枝对生。老茎略呈四方柱形,四角钝圆,直径约4~10毫米,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毛茸较少,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粗糙,黄绿色,中央有白色髓。嫩茎略呈方形,密被毛茸,质脆易断,断面灰绿色。叶片呈灰绿色或黄绿色,多皱缩或破碎,两面均密生毛茸,质柔而厚。气香,浓郁,昧微苦而辛。以茎粗、结实、断面发绿、叶厚柔软、香气浓厚者为佳。
产广东。一般认为本种的品质较优。
②藿香
又名:土藿香(《滇南本草》),杜藿香。干燥全草长约60~90厘米。茎呈四方柱形,四角有棱脊,直径约3~10毫米,表面黄绿色或灰黄色,毛茸稀少,或近于无毛;质轻脆,断面中央有白色髓。老茎坚硬,木质化,断面中空。叶多已脱落,剩余的叶灰绿色,皱缩或破碎,两面微具毛;薄而脆。有时枝端有圆柱形的花序,土棕色,小花具短柄,花冠多脱落,小坚果藏于萼内。气清香,味淡。以茎枝青绿、叶多、香浓者为佳。
主产四川、江苏、浙江、湖北、云南、辽宁等地。
【化学成分】广藿香含挥发油约1.5%,油中主成分为广藿香醇,约占52~57%;其他成分有苯甲醛、丁香油酚、桂皮醛广藿香醇、广藿香吡啶、表愈创吡啶;另有多种其他倍半萜如石竹烯、β-榄香烯、别香橙烯、γ-广藿香烯、β-古芸烯、α-愈创木烯、瓦伦烯、α-古芸烯、γ-毕澄茄烯、δ-愈创木烯、α-广藿香烯、二氢白菖考烯等。
藿香含挥发油0.28%,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占80%以上。并含有茴香醚、茴香醛、d-柠檬烯,以及对-甲氧基桂皮醛、α-蒎烯、β-蒎烯、辛酮-3、辛醇-3、对-聚伞花素、辛烯-1-醇-3、芳樟醇、l-石竹烯、β-榄香烯、β-草烯、α-衣兰烯、β-金合欢烯、γ-毕澄茄烯、二氢白菖考烯等。我国东北产藿香风干材料,全草含挥发油0.54%,并含微量鞣质及苦味质。
【药理作用】①抗真菌作用
试管实验藿香煎剂(8~15%)对许兰氏毛癣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蕾香乙醚浸出液(3%)及醇浸出液(1%)亦能抑制多种致病性真菌,水浸出液的抗真菌效力与煎剂相似;趾间毛癣菌及足跖毛癣菌在煎剂15%对方出现抑制,而乙醚浸出液于3%、醇浸出液于5%及水浸出液于10%等浓度时均呈抑菌作用,因此藿香的浸出液比煎剂抗菌力强。
②抗螺旋休作用
藿香水煎剂(15毫克/毫升)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但必须将浓度增至31毫克/毫升时,方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③对胆囊的影响
口服藿香煎剂,利用X线胆囊造影术,证明藿香对胆囊无收缩作用。
【炮制】藿香:拣去杂质,除去残根及老茎,先将叶摘下另放,茎用水润透,切段,晒干,然后与叶和匀。藿梗:取老茎,水浸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辛,微温。
①《南方草木状》:"味辛。"
②《别录》:"微温。"
③《珍珠囊》:"甘苦。"
【归经】入肺、脾、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功用主治】快气,和中,辟秽,祛湿。治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疟疾,痢疾,口臭。
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②《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③《珍珠囊》:"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又治吐逆霍乱。"
④《汤液本草》:"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
⑤《本草述》:"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治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或饮食伤冷湿滞,山岚瘴气,不伏水土,寒热作疟等症。"
⑥《本草再新》:"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治呕吐霍乱,疟,痢,疮疥。梗:可治喉痹,化痰、止咳嗽。"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宜忌】①《本草经疏》:"阴虚火旺,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中焦火盛热极,温病热病,阳明胃家邪实作呕作胀,法并禁用。"
②《本经逢原》:"其茎能耗气,用者审之。"
【选方】①治伤寒头疼,寒热,喘咳,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产前、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局方》藿香正气散)
②治暑月吐泻:滑石(炒)二两,藿香二钱半,丁香五分。为末,每服一、二钱,淅米泔调服。(《禹讲师经验方》)
③治霍乱吐泻:陈皮(去白)、藿香叶(去土)。上等分,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百一选方》回生散)
④治疟:高良姜、藿香各半两。上为末,均分为四服,每服以水一碗,煎至一盏,温服,未定再服。(《鸡峰普济方》藿香散)
⑤香口去臭:藿香洗净,煎汤,时时噙漱。(《摘元方》)
⑥治小儿牙疳溃烂出脓血,口臭,嘴肿:土藿香,入枯矾少许为末,搽牙根上。(《滇南本草》)
⑦治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各二钱。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之。(《圣惠方》)
⑧治冷露疮烂:藿香叶、细茶等分。烧灰,油调涂叶上贴之。(《包会应验方》)
⑨治刀伤流血:土藿香、龙骨,少许为末,外敷。(《滇南本草》)
【名家论述】①《药品化义》:"藿香,其气芳香,善行胃气,以此调中,治呕吐霍乱,以此快气,除秽恶痞闷。且香能和合五脏,若脾胃不和,用之助胃而进饮食,有醒脾开胃之功。辛能通利九窍,若岚瘴时疫用之,不使外邪内侵,有主持正气之力。凡诸气药,独此体轻性温,大能卫气,专养肺胃。但叶属阳,为发生之物,其性锐而香散,不宜多服。"
②《本草正义》:"藿香,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妙品。《别录》治风水毒肿者,祛除湿浊,自能清理水道也。去恶气者,湿漫中宫之浊气也。霍乱心腹痛者,湿浊阻滞,伤及脾土清阳之气,则猝然撩乱,而吐泻绞病,芳香能助中州消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然性极和平,力量亦缓,止可以治霍乱轻症,而猝然大痛,吐泻并作,肢冷脉绝者,非大剂四逆不为功,断非此淡泊和平,所能独当大任。""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亦辟秽恶,解时行疫气。盖疠疫以气染人,无非湿浊秽腐之熏蒸,感之者由口鼻吸入,胃先受之,芳香得清气之正,而藿香气味和平,不嫌辛燥,故助脾胃而无流弊。但必以广产为佳,虽以气胜,而冲和可爱,今江浙间遍地产之,则味苦涩而气亦恶劣。石顽谓伐胃消食,且能耗气,而世俗以为能解暮气,瀹茶多饮,未尽善也。""仲醇谓阴虚火旺,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者弗用。按藿香虽不燥烈,然究是以气用事,惟舌有浊垢,而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凡芳香行气,醒脾胜湿诸芳草,皆有同情,不仅藿香、木香一类为然也。"
(《别录》)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全草。
【植物形态】①广藿香,又名:枝香。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揉之有香气。茎直立,粗壮,四棱形,密被灰黄色长柔毛,上部多分枝。叶对生,阔卵形、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0厘米,宽1.5~4厘米,下部的叶较小,先端钝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钝锯齿,两面均密被灰白色短柔毛,沿叶脉处最多;叶柄长2~3厘米,密被灰黄色柔毛。轮伞花序密集成穗状,顶生或腋生,长2~8厘米,直径1~2厘米;萼5裂,萼筒长6~8毫米,较苞片为长:花冠唇形,淡紫红色,长约8毫米,裂片4(下唇3裂),近等长,先端钝,全缘;雄蕊4,突出,花丝有髯毛;子房上位,柱头2裂。小坚果椭圆形,平滑。花期1~2月。但很少开花。
广东、云南有栽培。
②藿香,又名:排香草、野藿香。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40~11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略带红色,稀被微柔毛及腺体。叶对生;椭圆状卵形或卵形,长2~8厘米,宽1~5厘米,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略带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钝锯齿,齿圆形;上面无毛或近无毛,散生透明腺点,下面被短柔毛;叶柄长1~4厘米。轮伞花序聚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苞片大,阔线形或披针形,被微柔毛;萼5裂,裂片三角形,具纵脉及腺点;花冠唇形,紫色或白色,长约8毫米,上唇四方形或卵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两侧裂片短,中间裂片扇形,边缘有波状细齿,花冠外被细柔毛;雄蕊4,2强,伸出花冠管外;子房4深裂,花柱着生于子房底部中央,伸出花外,柱头2裂。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长于山坡或路旁,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藿香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广藿香于6~7月间生长繁茂时采收,海南地区每年收2次,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9~10月,除去须根、泥土,晒2~3天,堆放,闷2天后再晒,再闷,如此堆晒至干为止。藿香第1次在6~7月开花时采收,第2次在10月。采后晒干或阴干。单用老茎者,药材名"藿梗"。
【药材】①广藿香
干燥全草长30~60厘米,分枝对生。老茎略呈四方柱形,四角钝圆,直径约4~10毫米,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毛茸较少,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粗糙,黄绿色,中央有白色髓。嫩茎略呈方形,密被毛茸,质脆易断,断面灰绿色。叶片呈灰绿色或黄绿色,多皱缩或破碎,两面均密生毛茸,质柔而厚。气香,浓郁,昧微苦而辛。以茎粗、结实、断面发绿、叶厚柔软、香气浓厚者为佳。
产广东。一般认为本种的品质较优。
②藿香
又名:土藿香(《滇南本草》),杜藿香。干燥全草长约60~90厘米。茎呈四方柱形,四角有棱脊,直径约3~10毫米,表面黄绿色或灰黄色,毛茸稀少,或近于无毛;质轻脆,断面中央有白色髓。老茎坚硬,木质化,断面中空。叶多已脱落,剩余的叶灰绿色,皱缩或破碎,两面微具毛;薄而脆。有时枝端有圆柱形的花序,土棕色,小花具短柄,花冠多脱落,小坚果藏于萼内。气清香,味淡。以茎枝青绿、叶多、香浓者为佳。
主产四川、江苏、浙江、湖北、云南、辽宁等地。
【化学成分】广藿香含挥发油约1.5%,油中主成分为广藿香醇,约占52~57%;其他成分有苯甲醛、丁香油酚、桂皮醛广藿香醇、广藿香吡啶、表愈创吡啶;另有多种其他倍半萜如石竹烯、β-榄香烯、别香橙烯、γ-广藿香烯、β-古芸烯、α-愈创木烯、瓦伦烯、α-古芸烯、γ-毕澄茄烯、δ-愈创木烯、α-广藿香烯、二氢白菖考烯等。
藿香含挥发油0.28%,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占80%以上。并含有茴香醚、茴香醛、d-柠檬烯,以及对-甲氧基桂皮醛、α-蒎烯、β-蒎烯、辛酮-3、辛醇-3、对-聚伞花素、辛烯-1-醇-3、芳樟醇、l-石竹烯、β-榄香烯、β-草烯、α-衣兰烯、β-金合欢烯、γ-毕澄茄烯、二氢白菖考烯等。我国东北产藿香风干材料,全草含挥发油0.54%,并含微量鞣质及苦味质。
【药理作用】①抗真菌作用
试管实验藿香煎剂(8~15%)对许兰氏毛癣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蕾香乙醚浸出液(3%)及醇浸出液(1%)亦能抑制多种致病性真菌,水浸出液的抗真菌效力与煎剂相似;趾间毛癣菌及足跖毛癣菌在煎剂15%对方出现抑制,而乙醚浸出液于3%、醇浸出液于5%及水浸出液于10%等浓度时均呈抑菌作用,因此藿香的浸出液比煎剂抗菌力强。
②抗螺旋休作用
藿香水煎剂(15毫克/毫升)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但必须将浓度增至31毫克/毫升时,方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③对胆囊的影响
口服藿香煎剂,利用X线胆囊造影术,证明藿香对胆囊无收缩作用。
【炮制】藿香:拣去杂质,除去残根及老茎,先将叶摘下另放,茎用水润透,切段,晒干,然后与叶和匀。藿梗:取老茎,水浸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辛,微温。
①《南方草木状》:"味辛。"
②《别录》:"微温。"
③《珍珠囊》:"甘苦。"
【归经】入肺、脾、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功用主治】快气,和中,辟秽,祛湿。治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疟疾,痢疾,口臭。
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②《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③《珍珠囊》:"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又治吐逆霍乱。"
④《汤液本草》:"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
⑤《本草述》:"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治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或饮食伤冷湿滞,山岚瘴气,不伏水土,寒热作疟等症。"
⑥《本草再新》:"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治呕吐霍乱,疟,痢,疮疥。梗:可治喉痹,化痰、止咳嗽。"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宜忌】①《本草经疏》:"阴虚火旺,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中焦火盛热极,温病热病,阳明胃家邪实作呕作胀,法并禁用。"
②《本经逢原》:"其茎能耗气,用者审之。"
【选方】①治伤寒头疼,寒热,喘咳,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产前、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局方》藿香正气散)
②治暑月吐泻:滑石(炒)二两,藿香二钱半,丁香五分。为末,每服一、二钱,淅米泔调服。(《禹讲师经验方》)
③治霍乱吐泻:陈皮(去白)、藿香叶(去土)。上等分,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百一选方》回生散)
④治疟:高良姜、藿香各半两。上为末,均分为四服,每服以水一碗,煎至一盏,温服,未定再服。(《鸡峰普济方》藿香散)
⑤香口去臭:藿香洗净,煎汤,时时噙漱。(《摘元方》)
⑥治小儿牙疳溃烂出脓血,口臭,嘴肿:土藿香,入枯矾少许为末,搽牙根上。(《滇南本草》)
⑦治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各二钱。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之。(《圣惠方》)
⑧治冷露疮烂:藿香叶、细茶等分。烧灰,油调涂叶上贴之。(《包会应验方》)
⑨治刀伤流血:土藿香、龙骨,少许为末,外敷。(《滇南本草》)
【名家论述】①《药品化义》:"藿香,其气芳香,善行胃气,以此调中,治呕吐霍乱,以此快气,除秽恶痞闷。且香能和合五脏,若脾胃不和,用之助胃而进饮食,有醒脾开胃之功。辛能通利九窍,若岚瘴时疫用之,不使外邪内侵,有主持正气之力。凡诸气药,独此体轻性温,大能卫气,专养肺胃。但叶属阳,为发生之物,其性锐而香散,不宜多服。"
②《本草正义》:"藿香,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妙品。《别录》治风水毒肿者,祛除湿浊,自能清理水道也。去恶气者,湿漫中宫之浊气也。霍乱心腹痛者,湿浊阻滞,伤及脾土清阳之气,则猝然撩乱,而吐泻绞病,芳香能助中州消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然性极和平,力量亦缓,止可以治霍乱轻症,而猝然大痛,吐泻并作,肢冷脉绝者,非大剂四逆不为功,断非此淡泊和平,所能独当大任。""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亦辟秽恶,解时行疫气。盖疠疫以气染人,无非湿浊秽腐之熏蒸,感之者由口鼻吸入,胃先受之,芳香得清气之正,而藿香气味和平,不嫌辛燥,故助脾胃而无流弊。但必以广产为佳,虽以气胜,而冲和可爱,今江浙间遍地产之,则味苦涩而气亦恶劣。石顽谓伐胃消食,且能耗气,而世俗以为能解暮气,瀹茶多饮,未尽善也。""仲醇谓阴虚火旺,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者弗用。按藿香虽不燥烈,然究是以气用事,惟舌有浊垢,而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凡芳香行气,醒脾胜湿诸芳草,皆有同情,不仅藿香、木香一类为然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