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治鹤膝风
- 民间偏方
- 2022-09-08
- 167
中医论治丨文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第177篇原创文章
鹤膝风当于西医的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骨膜炎以及其他以关节肿大、积水、变形为特征的关节疾病。中医学教材里将鹤膝风论治分为几种类型,但再实际论治中,这些类型是非常粗糙而难以落地的。
所以本人从古代的中医典籍里搜集整理仙膝风的方法,因为典籍里的论治有具体的症状表现,这样就可以从相互对比中领悟症型,也可以从相应的药物应用中把握其背后的理法。
鹤膝风辩证
患者膝关节肿大,像仙鹤的膝部。以膝关节肿大疼痛,而股胫的肌肉消瘦为特征,形如鹤膝,故名鹤膝风。病由肾阴亏损,寒湿侵于下肢、流注关节所致。大多由"历节风"发展而成。
1、全身症状可有发热或低热,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形体消瘦乏力,食欲减退,盗汗等,舌淡红或淡,苔薄或薄腻,脉细数或滑数。
2、关节症状以膝关节为多见,其次是肘关节,甚则可影响到髋关节活动。关节局部肿、红、热、痛,逐渐至关节变形,活动受限,关节附近肌肉萎缩,跛行。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生。
3、x线检查: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或关节间隙增宽,随着病变变化可出现骨质疏松,软骨破坏,直至关节间隙狭窄,骨皮质破坏,严重者骨坏死及死骨形成。恢复期见不规则的骨硬化,甚至纤维性或骨性关节强直。
4.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白细胞升高,中性增高或正常。红细胞、血红蛋白偏低。有结核可疑或有接触史者,应作0T试验。
1、类证治裁论证鹤膝风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利,两膝壅肿,内外皆痛,腿细膝粗,如鹤之膝,是名鹤膝风。多由足三阴经亏损,风邪乘之使然。
(一)基础方:治在活血荣筋,兼理风湿。十全大补汤加杜仲、牛膝、羌活、独活。
十全大补汤方:人参、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川芎、当归(洗.去芦)、白芍,地黄(洗酒.蒸.焙)、肉桂(去粗皮)、黄蓍(去芦)、各等分。上一十味,为粗末。
十全大补汤主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并皆治之。
十全大补功效看似十分繁杂,其实就是温暖脾肾、养气育神,醒脾止渴,顺正辟邪。但其实在临床上,次方太过平和,作为养生方合适,但用以治病,活脱脱就是慢郎中。
你再看服法: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二个,同煎至七分,不拘时候温服。翻译过来就是:每次服用的时候,用一碗水煮粗粉末二大钱(10克左右),放三片生姜,2个大枣,熬水喝。不论啥时候,想喝就喝。这不就是现在的养生一族的养生茶吗?
那么如果用来治疗鹤膝风,就需要在十全大补汤这平和之品里加杜仲、牛膝、羌活、独活。强肝肾,祛除风湿。
(二)初起漫肿不红,屈伸不利。外治用葱熨法内消之,或隔蒜灸;内服大防风汤。切忌针刺。或用陈芥子研细,葱姜汁和白蜜调涂。一伏时,患上起泡,泡干皮脱,自愈。上二法。若脓成者。不可用也。
大防风汤:川芎(抚芎不用)、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半(45克)。熟干地黄(洗)、白术、防风(去芦)、当归(洗.去芦.酒浸.焙炒)、白芍药、黄杜仲(去粗皮.炒令丝断),各二两(60克)。羌活(去芦)、人参(去芦)、甘草(炙)、牛膝(去芦.酒浸.切.微炒),各一两(30克)。
本方主要功能:是祛风顺气,活血脉,壮筋骨,除寒湿,逐冷气。方中用附子、防风、羌活祛寒利湿利关节,散寒止痛;杜仲、牛膝补益肝肾、祛邪扶正,强筋壮骨;熟地、川芎、白芍、当归、黄芪、白术、人参、甘草(八珍汤黄芪代茯苓)补益气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同时用附子以行参、耆之气而走周身脉络。全方有益肝肾,补气血、化风湿。
大防风汤的药量在不同的版本中大小不一,但显而易见比十全大补药量大,所以一般用于患痢后脚痛痪弱,不能行履,名曰痢风;或两膝肿大痛,髀胫枯腊,但存皮骨,拘挛,不能屈伸,名曰鹤膝风。用法:每服5钱(25克),水1盏半,加生姜7片,大枣1枚,同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服后气血流扬,肌肉渐生,自然行履如故。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治气血两虚、挟风湿而成痿痹不能行者。可以治不足之痿弱,但不可以治有余(气血壅滞)之风痹(中风而导致的痹症)。
(三)寒热齐作,五积散加乌药、僵蚕。若皮色不变,大腿通肿,神效散。
五积散:苍术、桔梗各二十两(各600克),枳壳、陈皮各六两(各180克),芍药、白芷、川芎、当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各三两(各90克),厚朴干姜各四两(各120克),麻黄六两(180克)。上药研粗末,水煎,加生姜,热服。
五积散,出自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汪切庵在《医方集解》中将五积散归入表里之剂,称其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
方歌:五积消滞又温中,麻黄苍芷芍归芎,枳桔桂苓甘草朴,两姜陈皮半夏葱,除桂枳陈余略炒,熟料尤增温散功,理气解表祛寒湿,散痞调经辨证从。
方中麻黄、白芷辛温发汗,解表散邪,以除外寒;干姜、肉桂温里祛寒,四药合用,可除内外之寒。苍术、厚朴健脾助运,以祛湿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相伍,则为二陈汤,可行气燥湿化痰,以消痰积;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以化血积;桔梗与枳壳一升一降,以升降气机,宽胸利膈,善行气机,并可加强理气化痰之力;炙甘草兼能和中健脾,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收表里同治,气血痰湿并行之功。
本方主治范围广泛,凡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皆能治疗。临床以寒热无汗、胸腹胀满、苔白腻、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本方药味众多,临床应用可根据表里证之轻重,五积之主次而加减变化。但需注意,素体阴虚或湿热为患者,不宜使用本方。
(四)若无根虚火,倏忽发热,十全大补汤。
(五)血虚发热面赤,脉大而渴,当归补血汤。
(六)阴虚形瘦发热,六味地黄汤。若挟湿热,苍龟丸,或二妙散。
(七)若系风湿,换骨丹、散膝汤。
(八)若侵水湿,蒸膝汤。食少面黄,六君子汤。
(九)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屈伸不利,活络丹。
(十)成脓溃烂,大防风汤。
(十一)脓清肌肉不生,或头晕吐痰,八味地黄丸加鹿茸、牛膝。
(十二)由脚软渐成鹤膝,独活寄生汤。但一膝引痛,上下不甚肿而微红者,名膝游风。防风通圣散加木瓜、牛膝,或换骨丹。
(十三)或膝两旁肿痛,憎寒壮热,肿处手不可近者,名膝眼毒。胜金丹、仙方活命饮加牛膝。或膝盖上肿痛,亦发寒热,名膝痈。治同上。
2、张氏医通论治鹤膝风
鹤膝风者,胫细而膝肿是也。经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治宜祛风顺气,活血壮筋,十全大补加杜仲、牛膝、羌活。或五积散加松节。
(一)血少虚寒而痛者:四物加荆芥、牛膝,送活络丹,气血流动。更服八味丸加鹿茸、牛膝调理。正气旺而患自除矣。
四物汤为: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是补血调血,调经化瘀的主要方剂。本方是补虚的主方,也是活血的基础方,主要用于治疗营血虚滞之证,被历代医家誉为“调血要方”“调补血分之圣药”。临床应用以面色萎黄、唇爪无华、舌质淡、脉细弦或细涩为辨证要点。
张秉成《成方便读》:“夫人之所宜赖以生者,血与气耳,而医家之所以补偏救弊者,亦惟血与气耳。故一切补气诸方,皆从四君化出;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而化也。补气者,当求之脾肺;补血者当求之肝肾。地黄入肾,壮水补阴;白芍入肝,敛阴益血,二味为补血之正药。然血虚多滞,经脉隧道不能滑利通畅,又恐地、芍纯阴之性,无温养流动之机,故加以当归、川芎,辛香温润,能养血而行血中之气者以流动之。
临床可根据病情,调配主辅药物的用量,如重用熟地黄、白芍、当归身,少以川芎为佐,则主要用于治疗血虚病证;如重用川芎、当归尾、赤芍,而佐以生地黄,则主要用于治疗瘀血阻滞之证。临床上如遇血行瘀阻,疼痛不移者,宜在四物汤基础上加桃仁、红花活血止痛,取通则不痛之意;血行离经,致成崩漏,于四物汤中加阿胶、艾叶温经止痛,崩漏可止也。四物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对妇人风寒痹证每收良效。
血少虚寒而疼为主要症状的仙鹤膝风,用四物汤补血活血,再加荆芥祛风解表,牛膝引药下行,除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
二是同时服用送活络丹,
活络丹: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去皮.脐)、地龙(去土)、天南星(炮),各六两半。乳香(研)、没药(研),各二两二钱。上为细末,入研药和匀,酒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圆,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荆芥茶下亦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活络丹:治丈夫元脏气虚,妇人脾血久冷,诸般风邪湿毒之气,留滞经络,流注脚手、筋脉挛拳,或发赤肿,行步艰辛,腰腿沉重,脚心吊痛,及上冲腹胁膨胀,胸膈痞闷,不思饮食,冲心闷乱,及一切痛风走注,浑身疼痛。
三是更服八味丸加牛膝、鹿茸。意思就是攻邪过后,用八味地黄丸加牛膝,鹿茸强肾气,补肾精。根本上强筋健骨,增强正气,巩固疗效。
八味地黄丸:熟地黄(九蒸为度,捣膏)八两山药四两山萸肉四丙白茯苓丹皮泽泻各三两桂枝 附子各一两,右八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此处说的八味丸,应该是八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主治命门火衰,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衰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等证。
【集注】赵献可曰:君子观象于坎,而知肾中具水火之用。今人入房而阳易举者,阴虚火动也;阳事先痿者,命门火衰也。真水竭则隆冬不寒,真火熄则盛夏不热。是方也,熟地,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山萸皆濡润之品,所以能壮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润之物,能于水中补火,所以能益火之原。水火得其养,则肾气复矣。
喻昌解析金匮要略中八味肾气丸的用法:脚气上入,少腹不仁;短气有微饮;
①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者。脚气即阴气,少腹不仁即攻心之渐,故用之以驱逐阴邪也。其能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则因过劳其肾,阴气逆于少腹,阻遏膀胱之气化,小便不通利,故用之温养下焦,以收肾气也。
②其短气有微饮者;饮,亦阴类,阻其胸中之阳,自致短气,故用之引饮下出,以安胸中也。
③消渴病,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此肾气不能摄水,小便恣出,源泉有立竭之势,故急用以逆折其水也。夫肾水下趋之消证,肾气不上升之渴证,非用是以蛰护封藏,蒸动水气,舍此曷从治哉!后人谓八味丸为治消渴之圣药,得其旨矣。
柯琴曰:命门之火,乃水中之阳。夫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言也。然火少则生气,火壮则食气,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所云火生土者,即肾家之少火游行其间,以息相吹耳。若命门火衰,少火几于熄矣。欲暖脾胃之阳,必先温命门之火,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斯知肾以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也。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则脾胃因虚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虚火不归其原者,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崔氏加减八味丸,以五味之酸收,易附子之辛热,肾虚而不寒者宜之也。
千金方于八味外,更加元参之咸寒,以助熟地而滋肾;加芍药之酸寒,助丹皮以滋肝。总之为桂附加锁钥耳。以之壮水则有余,以之益火恐不足也。
『济生方』加牛膝,车前以治水肿,倍茯苓以辅地黄,山药,茱萸,与泽,丹,车,牛等列,随证加减,允为得法。
益阴肾气丸于六味外加当归,五味,柴胡,以治目暗不见,化裁愈妙矣。
(二)妇人鹤膝风证,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肝脾,而为外感所伤。或先肢体筋挛。继而膝渐大。腿渐细。如鹤膝之状。若肿高赤痛者易治。漫肿不赤痛者难治。二三月溃而脓稠者易治。半载后溃而脓清者难治。误用攻伐。复伤元气。尤为难治也。大要当固元气为主。
①若食少体倦者,六君子汤;
②晡热内热,寒热往来者,逍遥散。
③发热恶寒者,十全大补汤;
④少寐惊悸者,归脾汤;
⑤月经过期者,补中益气汤。
⑥月经先期者,加味逍遥散。
⑦肾水虚弱者,六味地黄丸。
⑧肾虚风袭者,安肾丸、肾气丸参用。凡溃后当大补脾胃,若脓出反痛,或寒热烦渴等证,皆属气血亏损,一于培补,庶保终吉。
(三)喻嘉言曰:鹤膝风者,即风寒湿之痹于膝者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且未可治其膝,先养血气使肌肉渐荣,后治其膝可也。此与治偏枯之证,大同小异。急溉其未枯者,使气血流行而复荣。倘不知此,但用麻黄,防风等散风之药,鲜有不全枯者。故治鹤膝风而急攻其痹,必并其足痿而不用矣。
古方治小儿鹤膝风,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茸、牛膝。不治其风,其义是善。盖小儿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腰膝。故以六味丸补肾中之水,以鹿茸补肾中之火,以牛膝引至骨节而壮其裹撷之筋,此治本不治标之良法也。
3、保婴撮要论治鹤膝风
此因禀肾经不足,外邪所乘而患之,初则膝内作痛,外色不变,伸屈艰难。若一二月间, 肿色赤而作脓者,可治;肿硬色白而不作脓者,难治。
初起者,用大防风汤为主,佐以益气养荣汤。脓成者,用补中益气汤为主,佐以大防风汤,切勿用十宣、流气等药。若不溃不敛,或发热等症者,须调补脾胃为善,否则必变败症矣。
案例1、一小儿九岁,患此作痛,用葱熨法及大防风汤,肿起色赤,用仙方活命饮、补中益气汤间服,肿渐消;又以独活寄生汤与补中益气汤间服;二三日,用葱熨一次,至两月余而消。
案例2、一小儿患此,大溃不敛,体倦食少,口干发热,日晡尤甚,此脾气虚甚也,用补中益气汤五剂,以补元气,乃用大防风汤一剂,以治其疮,如是月余,诸症悉退,遂用十全大补汤,佐以大防风汤而敛。
案例3:小儿患此,溃而不敛,不时寒热,小便赤涩,此血气虚也,用十全大补汤加麦门冬、五味,诸症顿退,乃去桂,令常服;佐以和血定痛丸而愈。
案例4:一女子左腿作痛,服流气饮之类,左膝肿硬,头晕吐痰,余谓此鹤膝风也,其脉弦数而无力,乃禀赋肝脾肾三经之症,此形气病气俱虚者,当先调脾胃为主。不信,仍攻邪气,诸症蜂起,余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干姜、肉桂,脾气稍健,又用异功散、八珍汤而溃;却间服大防风汤、地黄丸而痊。
案例5:一小儿两膝渐肿,敷服皆消毒之药,足颈赤肿,此禀父肾气不足,用地黄丸、八珍汤而消。若用流气、败毒等药,必致不起。
秦楚古方 秦岭深山民间中医
【秦楚古方】秦岭深山民间中医。正心修己,习医济世。酷爱传统文化,偶尔舞文弄墨。专注风湿骨病学习实践,诚挚欢迎中医同道共同学习交流。
行走秦山楚水|传承古方中医
上一篇:女性祛斑、调阴阳之法
下一篇:为什么微光电视可以进行战场监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