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道问答 > 正文

古籍中的炒枳壳简介 炒枳壳简介

枳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麸炒枳壳表面淡黄色,偶有焦斑,质脆,气香,味较弱。麸炒枳壳可缓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胃消食。用于宿食停滞,呕逆嗳气,风疹瘙痒。

文章目录:

  1. 古籍中的炒枳壳简介
  2. 炒枳壳简介

一、古籍中的炒枳壳简介

麸炒枳壳为枳壳的炮制品。麸炒枳壳南北朝刘宋时代已有,见《雷公炮炙论》。枳春搭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麸炒枳壳表面淡黄色,偶有焦斑,质脆,气香,味较弱。麸炒枳壳可缓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胃消食扒兄拿。用于宿食停滞,呕逆嗳气,风疹瘙痒。麸炒枳壳因其作用缓和,适宜于年老体弱而气滞者。

详见百科词条:炒枳壳 [ 最后修订于2017/3/29 22:16:09 共221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炒枳壳如尘肆下:

二、炒枳壳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 3 麸炒枳壳的炮制方法
  • 4 麸炒枳壳的性状
  • 5 枳壳的性味归经
  • 6 枳壳的功效与主治
  • 7 麸炒枳壳的炮制作用
  • 8 枳壳的炮制研究
    •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 8.3 工艺研究
  • 9 麸炒枳壳的贮存方法
  • 10 参考资料
  • 附:
    • 1 用到中药炒枳壳的方剂
    • 2 用到中药炒枳壳的中成药
    • 3 古籍中的炒枳壳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麸炒枳壳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麸炒枳壳 已经自动替换为 炒枳壳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chǎo zhǐ ké

2 概述

炒枳壳为枳壳的炮制品。炒枳壳南北朝刘宋时代已有,见《雷公炮炙论》。枳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1]。炒枳壳表面淡黄色,偶有焦斑,质脆,气香,味较弱[1]。炒枳壳可缓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胃消食[1]。用于宿食停滞,呕逆嗳气,风疹瘙痒[1]。炒枳壳因其作用缓和,适宜于年老体弱而气滞者[1]。

3 炒枳壳的炮制方法

南北朝刘宋时代用麸炒(《雷公炮炙论》)[1]。

唐代有炒焦炙(《经效产宝》)和麸炒(《颅囟经》)等炮制方法[1]。

宋代提出了麸炒醋熬(《太平圣惠方》)、米泔浸后麸炒(《圣济总录》)、制炭(《博济方》)和面炒(《产育宝庆集》)等炮制方法[1]。

金元时代有炒制(《儒门事亲》)、麸炒、火炮、煨(《世医得效方》)等法[1]。

明代不仅增加了炮制方法而且对炮制目的也有阐述[1]。如米炒(《普济方》芦宴戚);萝卜制(《奇效良方》);米泔水浸(《保婴撮要》);“(苍祥隐术、萝卜、干漆、茴香)四麸炒枳壳丸,治气血凝滞,腹内蛊胀”(《医学纲目》);“热水浸一时,取起晾干,慢火煨透热即起,切片用,破至高之气,消食去积滞用麸炒,不尔气刚,恐伤元气”(《医宗粹言》)等[1]。

清代有麸炒、酒炒(《本草述》)、醋炒(《医宗金鉴》)、蜜水炒(《校注医醇賸义》)等法[1]。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麸炒等[1]。

枳壳片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捞出润透,去瓤,切薄片,干燥,筛去碎落的瓤核[1]。

炒枳壳的炮制方法:先将锅烧热,均匀撒入定量麦麸,用中火加热,待烟起投入枳壳片,不断翻动,炒至淡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1]。

每100kg枳壳片,用麦麸10kg[1]。

4 炒枳壳的性状

枳壳为不规则弧形条状薄片,长达5cm,宽达1.3cm,表面黄白色,近外缘有1~2列点状油室,内侧具瓤脱落后的凹窝[1]。周边绿褐色或棕褐色,粗糙[1]。质脆[1]。气清香,味苦微酸[1]。

炒枳壳表面淡黄色,偶有焦斑,质脆,气香,味较弱[1]。

5 枳壳的性味归经

枳壳味苦、辛、酸,性微寒[2]。

枳壳味苦、辛、酸,性温[1]。

归脾、胃经[1][2]。

6 枳壳的功效与主治

枳壳具有理气宽中、消滞除胀的功能[1]。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2]。

枳壳生品辛燥,作用较强,偏于行气宽中除胀[1]。用于气实壅满所致之脘腹胀痛或胁肋胀痛,瘀滞疼痛;子宫下垂,脱肛,胃下垂[1]。如治胁肋胀痛的枳壳散(《本事方》);治瘀血疼痛的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1]。

炒枳壳可缓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胃消食[1]。用于宿食停滞,呕逆嗳气,风疹瘙痒[1]。如治积滞内停,胃脘痞满的木香槟榔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呕逆嗳气兼脾胃虚弱,里急后重的宽肠理气汤(《婴童百问》)[1]。炒枳壳因其作用缓和,适宜于年老体弱而气滞者[1]。

7 炒枳壳的炮制作用

枳壳辛燥,作陪陵用较强,偏于行气宽中除胀[1]。用于气实壅满所致之脘腹胀痛或胁肋胀痛,瘀滞疼痛;子宫下垂,脱肛,胃下垂[1]。如治胁肋胀痛的枳壳散(《本事方》);治瘀血疼痛的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1]。

炒枳壳可缓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胃消食[1]。用于宿食停滞,呕逆嗳气,风疹瘙痒[1]。如治积滞内停,胃脘痞满的木香槟榔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呕逆嗳气兼脾胃虚弱,里急后重的宽肠理气汤(《婴童百问》)[1]。炒枳壳因其作用缓和,适宜于年老体弱而气滞者[1]。

8 枳壳的炮制研究

枳壳主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枸橼醛、d芳樟醇和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等[1]。另含黄酮类成分,主要为酸橙素、苦橙苷、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异橙苷)、苦橙丁等[1]。还含升压成分辛弗林和N甲基酪胺[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枳壳的炮制,历代以去瓤后麸炒居多[1]。实验对枳壳及其果瓤和中心柱等不同药用部位进行成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三者均含挥发油、柚皮苷及具有升压作用的辛弗林和N甲基酪胺[1]。但果瓤和中心柱中挥发油含量甚少,且不含柠檬烯[1]。柚苷含量也低于枳壳[1]。枳壳瓤约占整个药材重量的20%,并极易发霉变质和虫蛀,水煎液味极苦酸涩,不堪入口,因此传统炮制中将枳壳瓤作为质次部分和非药用部位除去是有科学道理的[1]。

又有研究表明,枳壳经麸炒后,其挥发油含量有所降低,挥发油比重、折光率、颜色及成分组成也发生了变化[1]。挥发油中低沸点成分含量下降,多数高沸点成分含量略有增高[1]。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麸炒前后的枳壳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薄层色谱行为基本一致,而炒枳壳的新橙皮苷和柚皮苷含量均减少,说明枳壳经麸炒加热过程,对黄酮苷含量有一定影响[1]。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枳壳和炒枳壳水煎液对兔离体肠管、兔离体子宫及小白鼠胃肠运动均有影响,但麸炒品水煎液作用强度低于生品,从而减缓了枳壳对肠道平滑肌的 *** ,这点符合古人“麸皮制其燥性而和胃”及有关文献对枳壳生用峻烈,麸炒略缓的记载[1]。

8.3 工艺研究

针对传统麸炒烟气大,污染环境,且不易控制质量的缺点,有人对其炮制工艺进行了研究,介绍如下:

(1)采用中药炮制控温炉加工麸枳壳,其优选工艺参数为:炒制温度420℃,炒制时间50秒,加麸量10%,投料量150g,翻拌速度为每分钟40次[1]。

(2)采用CY340460电热炒药机加工麸枳壳,其优选工艺参数为:炒制温度490℃,炒制时间20秒,加麸量10%,投料量1500g[1]。

(3)用烘法代替传统麸炒法加工枳壳的工艺为:枳壳喷湿后,润30分钟,用170℃温度烘20分钟[1]。此法炮制的枳壳挥发油降低程度与麸炒法近似,均能减少枳壳对肠道平滑肌的 *** ,黄酮类成分薄层层析结果一致,其中橙皮苷含量高于麸炒法[1]。

9 炒枳壳的贮存方法

希望文字工具网搜集的关于炒枳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