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痤疮(青春痘)有哪些优势?
- 民间偏方
- 2022-05-13
- 176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中青年人群中常见的皮肤疾患,以青春期和女性患者较为多见。其病程缓慢,易于反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痤疮的发病与肺、脾胃、肝等脏腑气机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在治疗上必须从整体出发,详辨患者全身气血、寒热、虚实的变化,综合调理患者体质,使其恢复阴阳平衡。头面部肌肤气血通调,痤疮即愈。
一、中医重视整体原则。
皮肤是人体的保护层,位于体表,许多皮肤病通常是肉眼可见,有局部症状可寻。而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认识,不单单局限于局部症状,它认为与机体内脏气血阴阳失调息息相关。
二、坚持辨证论治。
如粉刺(痤疮),中医就根据其症状、体征分为肺胃热盛证、肠胃湿热证、肝郁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四型,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 从肺胃论治
中医认为青春期痤疮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致胃与大肠热盛,热邪上攻于肺,肺胃蕴热,上蒸于面,肺为娇藏,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此症常由肺部感受风邪或过食辛辣油腻之品,生湿生热,郁阻肌肤而发病,其主要表现为黑头粉刺、红色丘疹为主,伴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或滑数等,中医治疗以清肺胃郁热为主。
2. 从肝论治
肝气郁结,肝胆湿热,反侮于肺,肺热上攻于面,复感毒邪而发病,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气郁结,侮脾生湿,湿热蕴结,乃生痤;气有余,便是火,火灼络伤,本证以女性患者为多见,多数伴有月经失调,痛经等,女性患者易抑郁恼怒,以致肝郁化火冲任失调,肝火挟冲任之血热,上攻胸部颜面,火郁面部则发为痤疮,因此中医治疗以清热疏肝为主。
3. 从心论治
心经有热,郁于肌肤,发为“粉刺”,而反复发作,病疾难愈,乃心经伏热,恋而不去,复遇辛辣油腻之食,或七情气郁化火,增加血热,疮疹则随之而起,治疗以清热解毒、清泻心火为主。
4. 从脾胃论治
素体胃肠有热,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使胃肠湿热内蕴,循经上攻颜面,郁聚于毛孔则发本病,脾位于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面部是阳明经所过之处,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经,素体胃肠有热,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使胃肠积热或湿热内蕴,循经上攻颜面,郁聚于毛孔则发本病。治疗以清热燥湿、补脾益胃为主。
5. 从肾论治
肾为先天之本,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导致肾之阴阳失调,阴虚火旺,虚火上浮于面,火郁发为痤疮。常伴有小脓包、小结节,伴口干、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或薄黄苔,脉数或细数,治疗以滋阴补肾为主。
三、延缓病变过程,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痤疮不仅可以避免因长期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导致继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减轻激素的用量及免疫抑制剂的毒付作用减,提高生活质量,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四、药物剂型丰富,使用灵活
外用中药制剂包括软膏、溶液、粉剂、洗剂、酊剂等多种剂型,其基质的选择面比较宽,分别适用于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各种皮损。
五、中医外治方法颇多
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治疗,外治方法比较多,梅花针叩刺、针灸、埋线、火针、拔罐、放血疗法、刮痧、中药面膜、中药湿敷、药浴等。
总之,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方法甚多,且有较为满意的疗效。中医对痤疮的辨证,体现了中医的特色。而我们在治疗的同时,也要重视痤疮的日常护理及注意饮食,注意清洁,睡眠充足,避免劳累。少食甘甜、油炸烩炙、辛辣、肥腻等高热量食品,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素淡食品以利促进胃肠消化功能及排泄畅通。
发表评论